張說《論語》·連載260
張說《論語》·連載260
11.22,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耍蔬M之;由也兼人,故退之?!?/p>
(注釋——斯:代詞,指聽到的道理等。兼人:指剛勇能干,做事會做過頭。)
(白話)子路問孔子:“聽到有道理的話就要立刻去做嗎?”孔子說:“父兄還在,怎能聽到就做呢?(要征求一下他們的看法)”冉有問:“聽到有道理的話就要立刻去做嗎?”孔子說:“對,立刻就做。”公西華很納悶,問:“仲由問‘聽到就立刻做嗎’,您說‘父兄尚在,不能立刻做’。冉求也問‘聽到就立刻做嗎’,您說‘立刻就做’。我搞不懂,您對同樣的問題怎么回答不同呢?”孔子說:“冉求做事萎縮不前,這樣說為的是推動他進?。恢儆蓜傆?,缺乏判斷力,常會魯莽行事,所以要讓他慎重考慮?!?/p>
(張說)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回答,表面上看有點滑頭,但其實這就是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一種睿智,是對不同情況給出的符合實際的有效指導(dǎo)。子路是個魯莽的行動派,他的問題不是不肯做事,而是行事魯莽。所以孔子要他聽聽父兄的意見再決定。冉求不是一個主動的人,所以孔子叫他聽到好的就行動,不要猶豫。同樣一個問題,針對不同的人,給出不同的答案,這才是真正的活知識,不是背書背出來的死知識!
這個道理十分重要,也是知識分子必須掌握的關(guān)鍵本領(lǐng),但多數(shù)人卻不重視這種“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本領(lǐng),只能充當(dāng)活的書櫥!——學(xué)知識的目的是什么?當(dāng)然不是把知識從書本搬到腦子里來,而是是為了解決現(xiàn)實中的問題。要解決實際問題,就需要把書本知識與現(xiàn)實情況結(jié)合起來,設(shè)計出書上沒有的創(chuàng)造性方案。照搬書上的原則,很簡單的,但結(jié)果會很慘,這種知行脫節(jié)的慘痛教訓(xùn),從趙括,到馬謖,再到博古,不勝枚舉。但根據(jù)實際設(shè)計創(chuàng)新方案,卻很難,但效果出焉??鬃硬恢挂换靥岢鲋泻弦坏囊?,可惜歷代注家與教育家并不重視這個學(xué)習(xí)的靈魂,所以后世儒家學(xué)堂培養(yǎng)出來的都是百無一用的書生,誠可嘆也!(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比如本節(jié)的公西華,就不懂這個道理。公西華認為對同樣的問題,答案也應(yīng)該一樣。在公西華的思維模式中,子路與冉是兩種不同個性的人是沒有地位的,他只看到問題,沒看到問題涉及到的其他因素,比如不同的人。公西華的毛病,就是大多數(shù)人讀書人通常會犯的毛?。?a target="_blank">滿足于以抽象的標(biāo)準來解答抽象的問題,絲毫沒有結(jié)合實際的念頭。這樣的思維方式必然碰壁。而在孔子的思維模式中,問題與問題涉及到的因素,是一個整體,必須通盤考慮。本節(jié)的重要意義就在這里。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ibi/vwztsk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