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論語》·連載318
張說《論語》·連載318
15.18,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注釋——孫:同“遜”。之:這里三個“之”,都是代指“義”。)
(白話)孔子說:“君子認為最根本的是義,禮法用來落實義,謙遜的態(tài)度用來表達義,對人誠信用來完成義。做到這些才是君子?。 ?/p>
(張說)義,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孔子說,“義”是君子言行和思維的軸心。但“義”是抽象的內涵,不會直接顯露,要通過人的行為來體現(xiàn)。孔子認為體現(xiàn)“義”的行為是三項:守禮,謙遜和誠信,它們是表達“義”的行為方式。
守禮,就是遵守規(guī)矩,不逾矩。定下的規(guī)矩,基本都是體現(xiàn)“義”的精神的。比如中國《憲法》規(guī)定要愛國,所謂愛國,就是你看問題的立場必須站在本民族一邊,即中國立場。所謂“精日”,就是立場站在日本一邊的中國人,根據中國立場看,“精日”顯然違反“義”的。(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說話謙遜并非只是一種說話方式,而是一種思想稟賦。謙遜有兩個含義,其一是實事求是,不夸大,不諱言,也就是“實話實說”。其二是尊重對話人,尊重人的主要表現(xiàn)就是謙讓名利。謙遜的態(tài)度所表達的東西,屬于“義”的范疇。
而“誠信”則是完成“義”的行為方式。所謂誠信,就是“言必信,行必果”,兌現(xiàn)承諾。為什么說誠信是“義”的完成方式呢?我們知道,西方在18世紀出現(xiàn)一種社會學理論,叫做“社會契約論”,該理論認為國家的產生是人們相互之間或人民同統(tǒng)治者之間相互訂立契約的結果,即國家是共同協(xié)議的產物。契約之所以有效,關鍵就是雙方守約,也就是雙方誠信。沒有誠信,契約就是廢紙;沒有契約就沒有現(xiàn)代國家??梢娬\信是文明人不可或缺的品德,孔子把誠信視為“義”的完成方式,這個思想與西方的社會契約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比契約論提前了2000多年。
守規(guī)矩,謙遜,誠信,此三者是“義”所必需的外在體現(xiàn)方式。只有做到這三點,才堪稱“君子”。你做到了嗎?
15.19,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注釋——?。簱模瑧n慮。)
(白話)孔子說:“君子憂慮自己沒有才能,不憂慮別人不理解自己。”
(張說)這個意思前面已經說過,不再多說了。
15.20,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p>
(白話)孔子說:“君子最擔心自己死后沒有好名聲為人稱頌?!?/p>
(張說)《論語》的這一部分把孔子關于“君子應知應為”的語錄都集中在了一起。本節(jié)說君子要追求好的名聲。雁過留聲,人死留名。但名聲有好有壞。春江水暖鴨先知,人之良莠聽口碑。
但不是說君子要淡薄名利嗎?孔夫子怎么叫人去追求名呢?兩種說法豈不矛盾?——產生這種看法,是死讀書、讀死書的結果。兩種說法絲毫不沖突。
淡薄名利,是說君子要注重干實事,不要務虛名,事成了,不要與人爭奪功勞。君子干成了事情,名譽被他人撈取,這是世俗社會的正?,F(xiàn)象,不應該影響君子今后繼續(xù)干實事,因為君子注重的是事功,而非事功帶來的名與利。這是仁德的要求。
而孔子在這里要求君子要注重自己的名聲,是指君子要珍惜羽毛,要用好名聲來約束自己,如果不關心自己的名聲,很可能會稀里糊涂去干不好的事情?!叭嗽谧?,天在看”,這是每個人在潛意識里都會出現(xiàn)的考量。有人在意“天在看”,有人卻不管天不天的,兩種不同態(tài)度引出兩種不同行為。比如晚上在路上撿到一個包,打開一開,哇,5萬元!不在意“天不天”的人很在意有沒有目擊者,看到周圍無人,便喜滋滋拿回家。但在乎“天在看”的人,就不會拿回家。這個“天”,其實就是孔子所說的“名”。追求好名聲的心理,成為你內心的鞭策,你的行為便會受到“無愧于心”的鐵律的約束。
一個人很在意別人的評價,而且總覺得自己的行為處在眾目睽睽之下,這是追求好名聲人特有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對不做壞事有約束力。這句話與“淡薄名利”的理念非但不矛盾,而且是異曲同工,是君子“應知應為”的必需。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277762.cc/suibi/vpomsk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