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論語》·連載183、184
張說《論語》·連載183
7.34,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惫魅A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p>
(注釋——抑:表示轉折,抑或,或者。為之:指圣與仁。云爾:如此,這樣。
(白話)孔子說:“若說到圣和仁,我哪里敢當?在這方面學習不厭倦,教導別人不倦怠,也就能做到這些而已?!惫魅A說:“這正是我們弟子們學不到的?!?/p>
(張說)圣、賢、仁,是寬泛的道德范疇,是修身養(yǎng)性的總方向。圣賢仁三者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睿智而有德之人,只是程度不同,最高等級是圣,其次是賢,再次是仁。這是籠統(tǒng)、大致的劃分,沒有嚴格標準。由于圣賢仁是人們畢生的努力方向,所以基本沒人自稱圣賢的,仁也不自稱,而用來稱呼他人,如“仁兄”,“同仁”等。堯舜禹是公認的圣人,也是后人的稱呼,他們生前也不會自稱圣人。孔子也是,聽人稱圣,其反應必然是“豈敢”??鬃右脖缓笫婪Q為“孔圣人”。蓋棺論定,達到某方面最高成就者,人們便稱之為“圣”,如書圣王羲之,草圣張旭,史圣司馬遷,醫(yī)圣張仲景等等,都是后人的稱謂。
所以,孔子這句話不應理解為謙虛,而是勵志者必然的心態(tài):即不會滿足當下的成績。(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孔子接著指出自己做到的事情是“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為之,在這里就是指為仁。躬行仁道永不厭倦,回答別人提問,也從來不會厭煩??鬃诱f,我做到的只有這兩點,哪里就算“圣”啦?公西華說:“對呀,這些正是我們學生學不到的東西呀?!惫魅A的言外之意是: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就是圣與仁啦。
孔子說起來輕描淡寫的兩件事,的確是常人所不能?!盀槿省保匆匀实浪蟮男袨橐?guī)范來嚴格約束自己,天天如此,從不放松,的確很難。始終不厭煩地向他人宣講自己的理念,遇到笨人也不停止教誨,也是常人做不到的。這兩件事的第一件,其實是有大成就者的必備因素。一個人有所成就并不稀奇,有些成是環(huán)境時勢造就,非自身努力之功,比如上世紀80-90年代的個體經(jīng)營者。但有大成就者,除了環(huán)境時勢的因素外,本人一貫的自律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件事是指不厭其煩地宣傳自己的理念。自己在嚴格地躬行仁道,同時在不斷宣傳仁道,影響大眾——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的真實意義。公西華能明白這個含義,所以才說“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呀”——躬行仁道,宣傳仁道,豈非圣人?
張說《論語》·連載184
7.35,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墩C》曰:‘禱爾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注釋——疾?。翰〉煤苤亍<?,生病。“疾”“病”連用,指病情嚴重。禱:向鬼神祈禱。
有諸:諸,“之于”的合音。意為:有這樣的事嗎。誄(lěi):對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神:指天神。祗:為地神。)
(白話)孔子病得很重,子路說要去祈禱求福??鬃诱f:“有祈禱求福這回事嗎?”子路回答說:“有這事?!墩C》文說:‘為您向神祗祈禱?!笨鬃诱f:“我已經(jīng)祈禱很久了!”
(張說)本節(jié)真正顯示出孔子的偉大??茖W昌明的今天,許多人生病難愈,都會去求神拜佛,遑論信鬼神的古人。所以孔子生病,子路說去求神幫忙,是很正常的。但孔子的回答很有趣?!坝羞@回事嗎?”——就是病不好,求神后就會好,真會這樣嗎?你的根據(jù)是什么?——仿佛很天真的一問。很顯然,孔子想聽子路對這件事有什么說道。子路說:“當然有根據(jù)。《誄》文上說:為您向神祗禱告。”由于孔子“信而好古”,“好古,敏以求之”,所以子路搬出古代文獻作為證據(jù),心想老師一定會認可。想不到孔子的回答說:“如果是這么回事的話,那么我是一直在祈禱神祗,已經(jīng)祈禱很久了呀?!?/p>
最后那句話是整段話的“文眼”,是茫茫迷霧中突然亮起來的燈塔。這句話不僅否定了子路的證據(jù),而且進一步指出祈禱神祗的意義何在。祈禱神祗,絕非請求神祗來幫忙,而是祈禱者自己借助祈禱,來凈化心靈,使心純化、虔誠。這是祈禱神祗的真正用意。怎樣才算心靈虔誠?就是對人對事誠信,仁愛,正直,無私。這是孔子一貫認為的祈禱神祗的目的所在。孔子說過,“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很明顯,孔子認為神祗并不存在,祈禱神祗是當它存在著,不存在東西怎么可能來幫你,所以祈禱的目的不是求人,而是純化自己。
孔子一生在躬行仁道,心靈始終是清純的,所以孔子認為自己等于一直在祈禱神祗。你子路還費什么勁呢?——子路提出祈神,孔子很奇怪子路怎么會有這種常人的求神賜福的想法,于是想考考他,就傻傻一問。子路的回答顯然叫孔子很失望。跟我學到現(xiàn)在,還不懂“祭神如神在”的真義。“丘之禱久矣”這話等于在嚴厲批評子路。子路肯定聽不懂這話,他也肯定會問:“我怎么沒見老師一直在祈禱呢?”——孔子會苦笑一聲,閉上眼睛,感覺遇到真正的“朽木”了。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ibi/vjsfsk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