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論語》·連載242
張說《論語》·連載242
10.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釋——祭于公:指士大夫參加國君舉行的祭祀儀式。不宿肉:指作祭禮的牲畜是當(dāng)天早晨宰殺,再舉行祭典。第二天繼續(xù)祭祀,即“繹祭”。此后才把肉拿回去,已經(jīng)過了至少兩天,所以這些肉不能再放過夜了。祭肉:自己家祭祀用的肉。)
(白話)參加國君祭祀典禮分得的肉,不能放過夜。平時祭祀用的肉不能存放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再吃了。
(張說)本節(jié)指出孔子不吃有可能變質(zhì)的食物?,F(xiàn)在看這是常識,為什么要指出這點?說明在那時,變質(zhì)的食物還是被吃掉。說明孔子具有超前的衛(wèi)生意識。
以上4節(jié),記述了孔子的衣著和飲食習(xí)慣。主要是說孔子是如何把禮儀落實到生活細(xì)節(jié)上的??鬃舆@種處處合禮的行為,在那時可能是有文化的表現(xiàn),但從現(xiàn)代的視角看,生活過分死板、處處謹(jǐn)小慎微、較難通融的人,是典型的小男人,而非大丈夫。(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10.10,食不語,寢不言。
(白話)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不說話。
(張說)本節(jié)對現(xiàn)代生活沒有指導(dǎo)意義。試想一下,如果現(xiàn)代人都“食不語”,還有宴請嗎?餐桌上溝通,早就是中國人特有的社交手段。一頓飯之后,相互感覺會發(fā)生微妙變化。如果像孔子那樣“食不語”,只是你看我我看你的吃,會很尷尬,胃口全無。就拿家庭生活來說,“食不語”也做不到,尤其是兩代人,往往只有餐桌交流的機會。中國人很實際,沒人遵循孔子的“食不語”教誨,因為食不語只有一個好處,就是在理論上有助消化,而“食不語”的代價委實太大,因為許多重要的人際交流,都是在餐桌上。
至于寢不言,更沒有實際意義。寢不言,自然指尚未睡著的時候,睡著說話就是說夢話了?!皩嫴谎浴敝挥袑?a target="_blank">年輕人的集體宿舍才有規(guī)勸意義?,F(xiàn)在家居基本獨寢,不可能自說自話。難得與朋友抵足而眠,不就是為了說說話嗎?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ibi/vetesk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