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論語》·連載320
張說《論語》·連載320
15.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白話)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張說)本節(jié)指出,君子終身修養(yǎng)所圍繞的中心理念,是一個字“恕”。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不要太自我,等等??鬃訐淖迂暵牪幻靼?,還解釋了一下:你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于人。
儒家把“恕”視為核心理念,充分說明儒家認為搞好人際關系的最大障礙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也就是自我主義,其本質是:在利益上,我要多得;在觀念上,只有我是正確的。其實個人主義是從動物世界帶到人類社會的動物本性。在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自我主義是個體的生存之道。但在結成群體的人類社會,這個動物本性就開始起破壞作用了。前面說過,社會是人與人之間訂立契約而產生的群居體系,契約的目的是限制囂張的個人利益,以便讓其它個體得以生存。因此,社會要健康延續(xù),就需要顧及他人利益,而“恕”就是顧及他人利益的屬于人類的一種心理機制。
可見,儒家的恕,不僅是君子的行為方式,更是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不僅是儒家的核心理念,更是世界追求的人際關系方向。在如今這個依然是弱肉強食的世界,要澄清環(huán)宇,還得借助中國的傳統(tǒng)理念。(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p>
(白話)孔子說:“我對于別人,詆毀過誰?贊譽過誰?如果有所贊譽,那是經過實踐考驗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這樣,所以三代能按正直之道行事?!?/p>
(張說)孔子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不要詆毀別人,也不要輕易贊揚人,除非你有證據說明此人值得贊揚。第二,夏商周三代的民風之所以淳樸,就是因為人們沒有說別人壞話的習慣。
這其實也體現了“恕”的精神。上節(jié)談到恕道就是為他人著想。本節(jié)要求不要去說別人壞話,就是“為他人著想”的具體表現。說人壞話似乎屬于嚼舌頭一類生活瑣事,孔子一個大思想家,居然去管家長里短,豈非掉價?其實這種作風絕非瑣事!人為什么喜歡說人壞話?即便是生活習慣不同,居然也常常成為攻擊的標靶。反過來,贊美人,也是在強調自己認可的價值觀。因此,歸根結底,因不同而詆毀,因相同而贊揚,實際上就是“排除異己、唯我獨尊”的心理在潛意識里作怪。這種心理任其發(fā)展,會成為人際關系的腐蝕劑,會扭曲正當的人際關系??鬃诱菑倪@個角度來看“毀譽”問題的。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277762.cc/suibi/vcrmsk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