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論語》·連載308
張說《論語》·連載308
14.39,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顒t厲,淺則揭’?!弊釉唬骸肮?!末之難矣?!?/p>
(注釋——磬(qìnɡ):古代一種打擊樂器。荷(hè):扛,背負,擔負。蕢(kuì):草編的筐,用來盛土。硁硁(kēnɡ):象聲詞,形容擊磬的聲音。鄙——固執(zhí)。深則厲,淺則揭:見《詩經(jīng)·邶風·匏有苦葉》,意思是如果水深,就穿衣淌水過河,如果水淺,就撩起衣服走過去。意思是隨機應變。末:小事。)
(白話)孔子在衛(wèi)國,一天正擊磬。有個背著草筐的人從孔子門口經(jīng)過,說:“聽擊磬聲說明是個有心于天下的人呀!”過了一會兒又說:“固執(zhí)呀,這硁硁的聲音表示沒人理解自己,沒人理解就讓他去吧,水深,就穿著衣服游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趟過去。要隨機應變,干嗎一根筋呢?”有人把這話傳給孔子,孔子說:“這人隨機應變的態(tài)度也真堅決呀。我的做法的確是比較難,但難怕什么,小事一樁而已?!?/p>
(張說)上面的白話是我對本段的理解,跟流行的解釋不同??鬃又苡瘟袊?,到處碰壁,未免郁悶,于是擊磬發(fā)泄。一位隱士高人聽到了,嘲笑孔子“明知不可而為之”,太頑固。隱士認為這個世道無法推行仁道,應該隨機應變,知難而退??鬃拥幕卮鹗牵耗闳プ瞿愕碾[士,別在這里說三道四,我們“道不同不相與謀”。況且“干革命”還有不難的嗎?如果遇難而退,我還叫孔丘嗎?
本節(jié)繼續(xù)指出儒家與其他派別的區(qū)別。(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14.40,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沃^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p>
(注釋——《書》:指《尚書》。諒陰:歷來說法不一。一說,武丁即王位之初,滿心誠信,態(tài)度沉默;一說,指武丁三年居喪為父親守孝;一說,指居喪時蓋的草房,又稱兇廬。
薨(hōnɡ):古代諸侯死稱“薨”。
(白話)子張說:“《尚書》上說:‘殷高宗守孝,住在兇廬,三年不說話?!鞘裁匆馑??”孔子說:“何止高宗,古代的人都這樣。君主去世了,后繼的君主三年不言及政事,百官便各自總攝職務去聽命于宰相?!?/p>
(張說)本節(jié)主要突出的是以孝治國,沒有其他意義。略過。
14.41,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p>
(白話)孔子說:“統(tǒng)治者崇尚禮儀,則人民也就容易聽從役使了?!?/p>
(張說)本節(jié)反映了禮制的本質(zhì),就是為了便于統(tǒng)治。禮制是對各階層權(quán)利和義務的法律和道德規(guī)定。禮制形成后,統(tǒng)治者必須帶頭執(zhí)行,老百姓才會跟著執(zhí)行。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老百姓習慣于跟著執(zhí)政者走的。老百姓一旦把遵守禮制視為理所當然,那么指揮他們就十分容易了。但是,這個指揮或驅(qū)使必須是禮制所規(guī)定的,而非統(tǒng)治者的隨心所欲,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如果統(tǒng)治者的驅(qū)使不合禮制,那么統(tǒng)治者自己就違禮了,百姓理所當然會跟著違禮(不服從)?!@是對這句話最積極、最完整的解讀。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ibi/vuodsk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