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論語》·連載235
張說《論語》·連載235
9.30,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p>
(注釋——適:往,到,有達到、學到的意思。權:原指秤錘,引申為權衡。)
(白話)孔子說:“有些人可以一起學習,未必能一起走一條道;有些人可以走一條道,但未必能一起去創(chuàng)建一個事業(yè);有些人可以共同做事,但未必可讓他去干需要權衡才能作出選擇的難事。”
(張說)我認為讀《論語》切不可摳字眼,因為孔子慣于取象寓意,摳字眼會陷入誤讀陷阱。重要的是要看到字面背后的意思。比如這段話,關于“學”、“適道”、“立”、“權”究竟是什么意思,無論你怎么理解,都不能偏離背后的真義。這段話的真義是什么呢?是指一個人的一生,雖然每個階段都有同伴,但絕不會有自始至終的同伴。就是說,人人都有同學,同道,同事,同志,但同學未必是同事,同事未必是同道,如此而已??鬃诱f出了一個重要的生活事實。。
其中原因也是細思即明的。人的秉性資質及其環(huán)境形成了此人獨特的生活軌跡,而兩個人的生活軌跡是不可能重合,雙胞胎也不可能。人們各種各樣的生活軌跡在社會中縱橫交錯,各行其道,有的會合起來走一段路,軌跡合起來的人就成了同伴,成了或同學,或同道,或同事,或同志。等他們的軌跡相互分道(基本是必然的),就不再是同伴。換句話說,同伴只是暫時的同路人。有的人一段時間是知心好友,酒逢知己千杯少,但時過境遷,漸漸話不投機,甚至開始相互指責,終于成為路人。其實誰也沒錯。人與人的關系隨時間推移,從相合到不投機,是很正常的,因為同路是軌跡的因緣,因緣盡了,就分道了。不投機就是分道揚鑣的標志,相互指責屬于不明事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條生活軌跡,這條軌跡是自己的稟賦傳承與環(huán)境所決定,是獨一無二的,由不得自己。兩個人的生活軌跡有時重合,有時分開;重合時間有的較短,有的較長,有的從來不重合,也就是老死不相往來的關系。幾乎很少有兩條自始至終重合的軌跡。(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明白了這點,當你覺得本來合得來的人開始有生疏感了,完全沒有必要去追究對錯,也不要去分析原因,那是因為你們的兩條軌跡始終在走各自的軌道,軌道重合了一段時間,到了岔道,自然分手。除非有一方的人格力量足夠強大,能改變另一方的軌道,使之改道而跟隨自己(那是偉大領袖的魅力),否則各奔東西是必然的結果。所以,原來的同伴發(fā)現(xiàn)不那么好了,生分了,最好的態(tài)度是坦然接受,和氣分手。因為誰都沒錯,“錯”在你跟他是兩個人,不是一個人。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ibi/voozsk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