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雜記
四月三日,清明日的前一天,周末,我與妻子去老家掃墓。據(jù)記載,清明前后共有三個節(jié)日,即寒食、清明、上巳。寒食節(jié),在夏歷冬至后105日,即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唐代詩人盧象《寒食》詩云:
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通寒食,千古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昶巧胶託?,風雷遇宇神。
光煙榆柳火,怨曲龍蛇新。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
詩寫了寒食節(jié)的來歷。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時,介子推割肉為食,幫公子重耳度過難關(guān)。當重耳執(zhí)掌政權(quán)時,他卻不戀名利,退入山林。已掌權(quán)的重耳,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為了使他出山接受封賞,放火燒山,可他卻抱樹而死,不肯出山。國人哀之,每歲暮春,寒食禁火,吃冷食,祭墓。于是,子推焚,寒食立。上巳節(jié)的形成也是先秦,節(jié)期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多逢三月三,人們在這一日舉行袚禊活動。袚禊,就是用水洗滌、去邪迎祥,在水上舉行祭祀?!短接[》卷五十九引《韓詩外傳》云:
溱與洧,三月桃花水下之時,眾女士執(zhí)蘭袚除。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兩水上招魂,袚除不祥也。(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詩風﹒鄭風﹒溱洧》云: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上巳節(jié)的袚禊還包括了在水邊“會男女”這一求愛求子的活動。后來人們把三節(jié)合并,清明,既是踏青尋春之時,也是懷古思敬之日,這個節(jié)日融合了上巳游娛之趣與寒食墓祭習俗。所以,清明這個節(jié)日沒有嚴格的時間規(guī)定,不像端午、中秋、春節(jié),清明日前后幾天掃墓祭祖都沒關(guān)系。
我這次回老家祭掃的先人陵墓有四座,同時,順便看一下大哥和二哥的陵墓。
趕到老家,二嫂已為我準備了祭奠用的食品。我與妻子在姐夫和三哥陪同下,先去祭掃祖父的祖父母陵墓。按照慣例,掃墓要從輩分最高的開始。祖父的祖父母,祖父的父母親,他們的陵墓是在同一座小山上。因我們下午要回到城里,為節(jié)約時間,我們一行進行分工,姐夫、三哥負責清掃,我與妻子負責祭奠,很快結(jié)束,再趕往另一座山,祭掃祖父母的陵墓,最后才去另一座山祭掃父母。
祭掃的先人中,除了與父親共同生活了半輩子,就是母親,因在我不到三歲時她就已去世,記憶中連模糊的影子都沒有,祖父及以上先輩就更談不上了。對祖父及以上先輩陵墓的祭掃,只不過是重復父輩一直在做的程序罷了。再過幾十年,如果我與三哥也不在了,我想,對祖父以上先輩陵墓的祭掃也會終止。如果人死后靈魂有知,那先輩肯定會傷感的。這樣,每個家族祠堂、族譜就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有祠堂,祠堂中的一塊木牌,還能表示你曾是該家族中的一員;如果有族譜,還有你的名字留存在世上,倘有點值得家族炫耀的業(yè)績,還會給你書上一筆,給后人做個榜樣??上?,我們民族的這一傳承傳統(tǒng)卻已基本被掃蕩殆盡,我們的先輩還包括將來的自身,都將徹底消失在荒煙蔓草之中。隨著現(xiàn)代人口的膨脹,許多城市連存放骨灰盒都很緊張,生活在大城市中的許多人,死后恐怕連在荒煙蔓草中暫住一段時日的愿望也難實現(xiàn)了。人死,如果與其他生物的死是一樣的,那死后不管怎樣處理這一撮灰,于死者都無關(guān)了。人死,究竟有無靈魂,至今說不清。我想,大部分人還是希望他有,因大多人們是不甘心自己在這世上徹底消亡的。
《易經(jīng)系辭》中說:“仰以觀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边@里說易經(jīng)“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說,知鬼神之情狀”??扇藗冄芯苛藥浊?,還只是研究大千世界中“明”的一面,“幽”的一面至今沒摸到。當代,國外有科學家在研究靈魂,他們把靈魂稱作“超電磁波”,因它超越了現(xiàn)代物理科學的范圍,原子、電子、核子都不能了解它。由此可見,靈魂有無,至今還是說不清的問題。孔子研讀《周易》,韋編三絕,但從不言鬼神,可見,他也搞不清楚,干脆避而不言。古人很聰明,清明祭祀,祭品雖然是想給先人的鬼魂享用,實際上也只是借以表達懷古思敬之情罷了。對先人祭祀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其價值取向仍是重“生”?!八馈彪m是個體之實體性生命的終點,但自然宇宙的背后仍然是四季更替、萬物競生、人類繁衍、綿綿不息的“生生之德”。對于“死”大可以豁達地看待,因為個體的小小的“我”終將融入到宇宙的“大生命”之中。
研究個體生命問題是哲學的重要課題。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要到哪里去?這三大亙古的哲學命題至今沒有很好地解決。既然人們研究了幾千年依然無法搞清,你即使去苦思冥想,也沒多大意義。你從哪里來?休管你是上帝或閻羅王派來,抑或像周星馳電影中的臺詞所說的:“我只不過是你快樂的副產(chǎn)品”(一個男孩對媽媽說的話)。你要到哪里去?你生命的實體最后肯定是歸于塵土之中,即使有“超電磁波”存在,也只有附著在生命實體中才有生的知覺,實體不存在了,他就會像生命實體最后消弭在塵土中一樣,消弭在宇宙之中了。因此,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的,“塵世是唯一的天堂?!被钪囊惶欤攀亲钪匾?。所以,古人在清明這個節(jié)日,把掃墓的凄清悲涼和酣醉式的游樂糅合在一起,一面是對往者的哀悼,對死亡的感懷;一面是又一個春天萬物生長的新輪回對人心的治愈。這一民俗大節(jié),滲透著我們中華民族先民的哲學智慧。這時,我想起了宋代高菊卿的《清明》: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2016年4月10日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3837589/
清明雜記的評論 (共 10 條)
- 雨袂獨舞 審核通過并說 欣賞!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