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麗娟公開課】08楚辭-宋玉 | 中國文學史

【宋玉篇】
一、宋玉的文章有三大特點:
1. 從直諫到曲諫的發(fā)展(屈原和宋玉身份的不同導致);
2. 從緣情到體物的轉變(緣情體物,最早見于陸機《文賦》);
3. 從楚辭到漢賦的過渡(可稱為“楚賦”)
二、賦和宋玉的關系:
1. 文心雕龍認為賦起源于宋玉。

(賦起源于《詩經》,發(fā)展于《楚辭》,之后出現了荀況的《禮賦》《智賦》,宋玉的《風賦》《釣賦》,“賦”才正式成為作品的名號,與詩區(qū)別開來。如此一來,“賦”的身份從“六義”的附庸發(fā)展成了文體的一個大類。于是,作賦的人常常從主客問答引起,之后追求描寫事物聲音相貌的文采。這就是賦和詩區(qū)別開來的開始。)
“宋發(fā)夸談,實始淫麗。”
(宋玉的文章,很多都是夸張的修飾和鋪墊的文采,一看就是賦走向奢華之風的代表。)
2. 明朝程廷祚認為宋玉是賦圣。

程廷祚認為騷始于屈原,賦起于宋玉,宋玉乃賦家之圣
3. 宋玉為“貴游文學之宗”
貴游文學,指依附貴族的文學,以宴飲和宴游為主,始于建安時期。
但在先秦,賦是動詞,“獻納”,賦稅。宋玉不是貴族,要呈獻給君主,稱“賦”,貴族出身的屈原則沒有創(chuàng)作“賦”。賦是豫瑕產物(歡愉閑暇的產物)。
漢代,賦才成為一種文類;
三、《九辨》:悲秋論
1. 主旨:志不平
屈原出身貴族,著眼“大我”,關注家國,沒有不遇。
宋玉出身貧士,表達“不遇”。

不遇:
《士不遇》董仲舒
《悲士不遇》司馬遷
《感士不遇》陶淵明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西北有高樓》)
凡是稱得上理想的理想,一定不是關乎個人的。
2. 千古悲秋之祖:“悲哉,秋之為氣也”

注意:從六代到唐,沒有提及宋代及以后,中唐后傷春大量出現,宋詞時傷春成為主流。
不同意屈原是最早的傷春提出者,“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及千里兮傷春心”,斷句應該是“傷-春心”,使我美好的心受到損害。
3. 修辭:

屈原的四種句式:
六字+兮
四字,三字+兮
四字+兮+三字
散句和四言句
宋玉:
二字(兮)+四五六七(兮)
偏散文式
貴族的人格特質:禮儀,舉止,優(yōu)雅
游國恩先生是研究楚辭大家
三、《高唐賦》:山水文學的開端
1. 《高唐賦》《神女賦》是宋玉所作:
有學者質疑此二賦不是宋玉所作,
但有出土文物證明,戰(zhàn)國時期已經出現散文賦和問答形式,故不能以此二點來推翻。
2. 《高唐賦》是山水文學的開端:
其全方位、多層次、獨立地描寫一個地方風景 ——極力鋪陳巫山之景,
而《涉江》不是山水詩濫觴,它只是涉及沿途風景。
3. 《高唐賦》也是言情文學和夢幻文學的開端:
《詩經》隔水伊人模式,禮教所樹立的一種婉約,等待,守候,貞潔,深情。
《高唐賦》美人幻夢原型男女接觸,超越禮教,形而下肉欲層次——>影響后世的宮體詩和李商隱
4. 結句“延年益壽千萬歲”,影響到魏晉樂府詩的祝壽語,如“今日樂相樂,延年萬歲期?!?《飛鴿行》)
四、《神女賦》:“好色賦”
早期在感官上體現美人吸引力的篇章
跟《神女賦》有“血緣關系”的有以下但不限于:

五、《大言賦》《小言賦》
后來有《大言詩》《小言詩》,形式類似古代雜體詩,內容是宮體閑暇詩人宴飲游戲文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