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譯文序跋集》文藝政策 十月 毀滅 豎琴 《藝術(shù)論》(蒲氏)魯迅全集
《魯迅全集》━譯文序跋集
目錄
17、《文藝政策》
18、《藝術(shù)論》(蒲氏)
19、《十月》
20、《毀滅》
21、《豎琴》
17、《文藝政策》〔1〕
后記〔2〕
這一部書,是用日本外村史郎和藏原惟人所輯譯的本子為底本,從前年(一九二八年)五月間開手翻譯,陸續(xù)登在月刊《奔流》上面的。在那第一本的《編校后記》上,曾經(jīng)寫著下文那樣的一些話——
“俄國的關(guān)于文藝的爭執(zhí),曾有《蘇俄的文藝論戰(zhàn)》〔3〕介紹過,這里的《蘇俄的文藝政策》,實在可以看作那一部書的續(xù)編。如果看過前一書,則看起這篇來便更為明了。序文上雖說立場有三派的不同,然而約減起來,也不過兩派。即對于階級文藝,一派偏重文藝,如瓦浪斯基〔4〕等,一派偏重階級,是《那巴斯圖》〔5〕的人們,布哈林〔6〕們自然也主張支持無產(chǎn)階級作家的,但又以為最要緊的是要有創(chuàng)作。發(fā)言的人們之中,好幾個是委員,如瓦浪斯基,布哈林,雅各武萊夫〔7〕,托羅茲基〔8〕,盧那卡爾斯基等;也有‘鍛冶廠’〔9〕一派,如普列忒內(nèi)夫〔10〕;最多的是《那巴斯圖》的人們,如瓦進,烈烈威支〔11〕,阿衛(wèi)巴赫,羅陀夫,培賽勉斯基〔12〕等,譯載在《蘇俄的文藝論戰(zhàn)》里的一篇《文學與藝術(shù)》后面,都有署名在那里。
“‘那巴斯圖’派的攻擊,幾乎集中于一個瓦浪斯基——《赤色新地》〔13〕的編輯者。對于他所作的《作為生活認識的藝術(shù)》,烈烈威支曾有一篇《作為生活組織的藝術(shù)》,引用布哈林的定義,以藝術(shù)為‘感情的普遍化’的方法,并指摘瓦浪斯基的藝術(shù)論,乃是超階級底的。這意思在評議會〔14〕的論爭上也可見。但到后來,藏原惟人在《現(xiàn)代俄羅斯的批評文學》中說,他們兩人之間的立場似乎有些接近了,瓦浪斯基承認了藝術(shù)的階級性之重要,烈烈威支的攻擊也較先前稍為和緩了。現(xiàn)在是托羅茲基,拉迪克〔15〕都已放逐,瓦浪斯基大約也退職,狀況也許又很不同了罷。
“從這記錄中,可以看見在勞動階級文學的大本營的俄國的文學的理論和實際,于現(xiàn)在的中國,恐怕是不為無益的;其中有幾個空字,是原譯本如此,因無別國譯本,不敢妄補,倘有備有原書,通函見教或指正其錯誤的,必當隨時補正。”
但直到現(xiàn)在,首尾三年,終于未曾得到一封這樣的信札,所以其中的缺憾,還是和先前一模一樣。反之,對于譯者本身的笑罵卻頗不少的,至今未絕。我曾在《“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中提到一點大略,登在《萌芽》〔16〕第三本上,現(xiàn)在就摘抄幾段在下面——
“從前年以來,對于我個人的攻擊是多極了,每一種刊物上,大抵總要看見‘魯迅’的名字,而作者的口吻,則粗粗一看,大抵好像革命文學家。但我看了幾篇,竟逐漸覺得廢話太多了,解剖刀既不中腠理,子彈所擊之處,也不是致命傷?!谑俏蚁?,可供參考的這樣的理論,是太少了,所以大家有些胡涂。對于敵人,解剖,咬嚼,現(xiàn)在是在所不免的,不過有一本解剖學,有一本烹飪法,依法辦理,則構(gòu)造味道,總還可以較為清楚,有味。人往往以神話中的Prometheus〔17〕比革命者,以為竊火給人,雖遭天帝之虐待不悔,其博大堅忍正相同。但我從別國里竊得火來,本意卻在煮自己的肉的,以為倘能味道較好,庶幾在咬嚼者那一面也得到較多的好處,我也較不枉費了身軀:出發(fā)點全是個人主義。并且還夾雜著小市民性的奢華,以及慢慢地摸出解剖刀來,反而刺進解剖者的心臟里去的‘報復’。……然而,我也愿意于社會上有些用處,看客所見的結(jié)果仍是火和光。這樣,首先開手的就是《文藝政策》,因為其中含有各派的議論。
“鄭伯奇先生……便在所編的《文藝生活》〔18〕上,笑我的翻譯這書,是不甘沒落,而可惜被別人著了先鞭。翻一本書便會浮起,做革命文學家真太容易了,我并不這樣想。有一種小報,則說我的譯《藝術(shù)論》〔19〕是‘投降’。
是的,投降的事,為世上所常有,但其時成仿吾元帥早已爬出日本的溫泉,住進巴黎的旅館,在這里又向誰輸誠呢。今年,謚法又兩樣了,……說是‘方向轉(zhuǎn)換’。我看見日本的有些雜志中,曾將這四字加在先前的新感覺派片岡鐵兵〔20〕上,算是一個好名詞。其實,這些紛紜之談,也還是日看名目,連想也不肯一想的老病。譯一本關(guān)于無產(chǎn)階級文學的書,是不足以證明方向的,倘有曲譯,倒反足以為害。我的譯書,就也要獻給這些速斷的無產(chǎn)文學批評家,因為他們是有不貪‘爽快’,耐苦來研究這種理論的義務的。
“但我自信并無故意的曲譯,打著我所不佩服的批評家的傷處了的時候我就一笑,打著我自己的傷處了的時候我就忍疼,卻決不有所增減,這也是始終‘硬譯’的一個原因。自然,世間總會有較好的翻譯者,能夠譯成既不曲,也不‘硬’或‘死’的文章的,那時我的譯本當然就被淘汰,我就只要來填這從‘無有’到‘較好’的空間罷了?!?/p>
因為至今還沒有更新的譯本出現(xiàn),所以我仍然整理舊稿,印成書籍模樣,想延續(xù)他多少時候的生存。但較之初稿,自信是更少缺點了。第一,雪峰當編定時,曾給我對比原譯,訂正了幾個錯誤;第二,他又將所譯岡澤秀虎〔21〕的《以理論為中心的俄國無產(chǎn)階級文學發(fā)達史》附在卷末,并將有些字面改從我的譯例,使總覽之后,于這《文藝政策》的來源去脈,更得分明。這兩點,至少是值得特行聲敘的。
一九三○年四月十二之夜,魯迅記于滬北小閣。
※※※
〔1〕《文藝政策》即《蘇俄的文藝政策》,魯迅據(jù)藏原惟人和外村史郎的日譯本重譯。內(nèi)容是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五年間俄共〔布〕中央《關(guān)于對文藝的黨的政策》、《關(guān)于文藝領(lǐng)域上的黨的政策》兩個文件和全俄無產(chǎn)階級作家協(xié)會第一次大會的決議《觀念形態(tài)戰(zhàn)線和文學》;卷首有藏原惟人的“序言”,卷末又附錄日本岡澤秀虎所作《以理論為中心的俄國無產(chǎn)階級文學發(fā)達史》(馮雪峰譯)。一九三○年六月上海水沫書店出版,列為《科學的藝術(shù)論叢書》之一。正文三篇,最初曾分別發(fā)表于《奔流》月刊第一卷第一至第五期,又第七至第十期(一九二八年六月至十月,又十二月及一九二九年四月)。
〔2〕本篇最初印入《文藝政策》單行本,未在報刊上發(fā)表過。
〔3〕《蘇俄的文藝論戰(zhàn)》任國楨編譯,內(nèi)收褚沙克的《文學與藝術(shù)》、阿衛(wèi)巴赫等八人聯(lián)名的《文學與藝術(shù)》、瓦浪斯基的《認識生活的藝術(shù)與今代》三文,又附錄瓦勒夫松的《蒲力汗諾夫與藝術(shù)問題》一文,一九二五年八月北京北新書局出版,為《未名叢刊》之一。
魯迅曾為此書寫有《前記》,后來收入《集外集拾遺》。
〔4〕瓦浪斯基(E.g.KTHTFX]PZ,1884—1943)又譯沃龍斯基,蘇聯(lián)作家、文藝評論家。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七年曾主編“同路人”雜志《赤色新地》(又譯《紅色處女地》)。著有論文集《在交接點上》、《文學典型》、《藝術(shù)與生活》等。
〔5〕《那巴斯圖》俄語《HaQTXY
》的音譯,即《在崗位上》,莫斯科無產(chǎn)階級作家聯(lián)盟的機關(guān)刊物,一九二三年創(chuàng)刊,至一九二五年???。
〔6〕布哈林(D.c.a(chǎn)
nNHPF,1888—1938)早年參加俄國革命運動,在十月革命中和蘇俄初期曾參加領(lǐng)導機關(guān)。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二九年被控與李可夫等結(jié)成反黨聯(lián)盟,后被處死。
〔7〕雅各武萊夫(k.E.k]TJUIJ,1896—1939)蘇聯(lián)文藝評論家,曾任俄共〔布〕中央出版部部長。
〔8〕托羅茲基(C..WHTG]PZ,1879—1940)通譯托洛茨基,早年參加過俄國革命運動,十月革命中和蘇俄初期曾參加領(lǐng)導機關(guān)。一九二七年因反對蘇維埃政權(quán)被聯(lián)共〔布〕開除出黨,一九二九年被驅(qū)逐出國,死于墨西哥。
〔9〕“鍛冶廠”即“鍛冶場”,一九二○年在莫斯科成立的“左”傾文學團體,以出版文藝刊物《鍛冶廠》而得名。一九二八年并入“全蘇無產(chǎn)階級作家聯(lián)盟”(簡稱“伐普”)。
〔10〕普列忒內(nèi)夫(K.o.QUIYFIJ,1886—1942)蘇聯(lián)早期的文化團體“無產(chǎn)階級文化協(xié)會”的領(lǐng)導人及理論家。
〔11〕瓦進(c.K.KNHpPF,1890—1941)蘇聯(lián)文學評論家,全俄無產(chǎn)階級作家協(xié)會的領(lǐng)導人之一。烈烈威支(C.M.CIUIJPh,1901—1918),《在崗位上》的編輯之一。著有《在文學崗位上》、《無產(chǎn)階級文學的創(chuàng)作道路》等。
〔12〕阿衛(wèi)巴赫(C.C.EJIHSNn,1903—1938)蘇聯(lián)文藝工作者,曾任《在崗位上》的編委。羅陀夫(d.E._TpTJ,1893—1968),蘇聯(lián)詩人、文學評論家,原為“鍛冶場”成員,一九二二年十月脫離,后又為《在崗位上》的領(lǐng)導人之一。培賽勉斯基(E.c.a(chǎn)IfRmIFX]PZ,1898—1973),蘇聯(lián)詩人?!对趰徫簧稀返淖逭?。著有《共青團員》、《悲劇之夜》等。
〔13〕《赤色新地》一譯《紅色處女地》,包括文藝、科學、政論的大型綜合性雜志,蘇聯(lián)國家出版局發(fā)行,一九二一年六月創(chuàng)刊,一九四二年???。
〔14〕評議會即一九二四年五月九日召開的關(guān)于文藝政策的評議會。論爭,指在這次會議上的他們的發(fā)言。
〔15〕拉迪克(g.a(chǎn)._NpI],1885—?)通譯拉狄克,蘇聯(lián)政論家。早年曾參加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一九二七年因參加托派集團,一度被聯(lián)共〔布〕開除出黨,一九三七年以“陰謀顛覆蘇聯(lián)”罪受審。
〔16〕《萌芽》文藝月刊,一九三○年一月在上海創(chuàng)刊,魯迅、馮雪峰主編。一九三○年三月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成立后,成為“左聯(lián)”的機關(guān)刊物,出至第五期被禁,第六期改名《新地》,旋即???。
〔17〕Prometheus普羅米修斯,希臘神話中造福人類的神。相傳他從大神宙斯那里偷了火種給人類,受到宙斯的懲罰,被釘在高加索山的巖石上,讓神鷹啄食他的肝臟。
〔18〕鄭伯奇(1895—1979)陜西長安人,作家,創(chuàng)造社成員。
當時他在上海開設(shè)文獻書房?!段乃嚿睢罚瑒?chuàng)造社后期的文藝周刊,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在上海創(chuàng)刊,共出四期。
〔19〕《藝術(shù)論》魯迅曾譯過兩種《藝術(shù)論》:盧那察爾斯基的美學論文選集和普列漢諾夫的藝術(shù)論文集。這里指前者。“投降”,見于一九二九年八月十九日上海小報《真報》所載尚文的《魯迅與北新書局決裂》一文,其中說魯迅在被創(chuàng)造社“批判”后,“今年也提起筆來翻過一本革命藝術(shù)論,表示投降的意味?!?/p>
〔20〕片岡鐵兵(1894—1944)日本作家。他曾在一九二四年創(chuàng)辦《文藝時代》雜志,從事所謂“新感覺派”文藝運動,一九二八年后轉(zhuǎn)向進步的文藝陣營。著有長篇小說《女性贊》、《活偶像》等。
〔21〕岡澤秀虎(1902—1973)日本文藝批評家,俄國文學研究者。著有《蘇聯(lián)、俄國文學理論》、《集團主義的文藝》等。
18、《藝術(shù)論》(蒲氏)〔1〕
《論文集〈二十年間〉第三版序》譯者附記〔2〕
GeorgValentinovitchPlekhanov〔3〕(1857—1918)是俄國社會主義的先進,社會主義勞動黨〔4〕的同人,日俄戰(zhàn)爭起,黨遂分裂為多數(shù)少數(shù)兩派,他即成了少數(shù)派的指導者〔5〕,對抗列寧,終于死在失意和嘲笑里了。但他的著作,則至于稱為科學底社會主義的寶庫,無論為仇為友,讀者很多。在治文藝的人尤當注意的,是他又是用馬克斯主義的鋤鍬,掘通了文藝領(lǐng)域的第一個。
這一篇是從日本藏原惟人所譯的《階級社會的藝術(shù)》里重譯出來的,雖然長不到一萬字,內(nèi)容卻充實而明白。如開首述對于唯物論底文藝批評的見解及其任務;次述這方法雖然或被惡用,但不能作為反對的理由;中間據(jù)西歐文藝歷史,說明憎惡小資產(chǎn)階級的人們,最大多數(shù)仍是徹骨的小資產(chǎn)階級,決不能僭用“無產(chǎn)階級的觀念者”這名稱;臨末說要宣傳主義,必須豫先懂得這主義,而文藝家,適合于宣傳家的職務之處卻很少:都是簡明切要,尤合于介紹給現(xiàn)在的中國的。
評論蒲力汗諾夫的書,日本新近譯有一本雅各武萊夫的著作〔6〕;中國則先有一篇很好的瓦勒夫松〔7〕的短論,譯附在《蘇俄的文藝論戰(zhàn)》中。
一九二九年六月十九夜,譯者附記。
※※※
〔1〕《藝術(shù)論》包括普列漢諾夫的四篇論文:《論藝術(shù)》、《原始民族的藝術(shù)》、《再論原始民族的藝術(shù)》和《論文集〈二十年間〉第三版序》,魯迅據(jù)外村史郎的日譯本譯出,一九三○年七月上海光華書局出版,為《科學的藝術(shù)論叢書》之一。魯迅為譯本所寫序言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年六月一日《新地月刊》(即《萌芽月刊》第一卷第六期),后編入《二心集》。
〔2〕本篇連同《論文集〈二十年間〉第三版序》的譯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二九年七月十五日《春潮》月刊第一卷第七期,后未印入《藝術(shù)論》單行本。
〔3〕GeorgValentinovitchPlekhanov即格奧爾基·瓦連廷諾維支·普列漢諾夫。
〔4〕社會主義勞動黨應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一九○三年在列寧領(lǐng)導下正式建黨,一九一八年第七次代表大會根據(jù)列寧的建議通過決議,改名為俄國共產(chǎn)黨〔布〕。
〔5〕少數(shù)派的指導者指普列漢諾夫成為孟什維克的領(lǐng)袖。
〔6〕指雅各武萊夫的《普列漢諾夫論》。中譯本曾列入《科學的藝術(shù)論叢書》,但未出版。
〔7〕瓦勒夫松(L.a(chǎn).KTUTqXTF,1880—?)蘇聯(lián)著作家。著有《蘇維埃聯(lián)邦與資本主義世界》、《蘇維埃聯(lián)邦的經(jīng)濟形象》等。“短論”,指他的《蒲力汗諾夫與藝術(shù)問題》一文。
19、《十月》〔1〕
后記〔2〕
作者的名姓,如果寫全,是AleksandrStepanovitchYakovlev。第一字是名;第二字是父名,義云“斯臺班的兒子”;第三字才是姓。自傳上不記所寫的年月,但這最先載在理定所編的《文學底俄羅斯》(VladimirLidin:Literaturna-yaRussiya)〔3〕第一卷上,于一九二四年出版,那幺,至遲是這一年所寫的了。一九二八年在墨斯科印行的《作家傳》(Pisateli)〔4〕中,雅各武萊夫的自傳也還是這一篇,但增添了著作目錄:從一九二三至二八年,已出版的計二十五種。
俄國在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5〕時代,因為物質(zhì)的缺乏和生活的艱難,在文藝也是受難的時代。待到一九二一年施行了新經(jīng)濟政策〔6〕,文藝界遂又活潑起來。這時成績最著的,是瓦浪斯基在雜志《赤色新地》所擁護,而托羅茲基首先給以一個指明特色的名目的“同路人”〔7〕。
“‘同路人’們的出現(xiàn)的表面上的日子,也可以將‘綏拉比翁的弟兄’〔8〕于一九二一年二月一日同在‘列寧格勒的藝術(shù)之家’〔9〕里的第一回會議,算進里面去。(中略。)在本質(zhì)上,這團體在直接底的意義上是并沒有表示任何的流派和傾向的。結(jié)合著‘弟兄’們者,是關(guān)于自由的藝術(shù)的思想,無論是怎樣的東西,凡有計劃,他們都是反對者。倘要說他們也有了綱領(lǐng),那幺,那就在一切綱領(lǐng)的否定。將這表現(xiàn)得最為清楚的,是淑雪兼珂(M.Zoshchen-ko)〔10〕:‘從黨員的見地來看,我是沒有主義的人。那就好,叫我自己來講自己,則——我既不是共產(chǎn)主義者,也不是社會革命黨員,又不是帝政主義者。我只是俄羅斯人。而且——政治底地,是不道德的人。在大體的規(guī)模上,布爾塞維克于我最相近。我也贊成和布爾塞維克們來施行布爾塞維主義。(中略)我愛那農(nóng)民的俄羅斯?!耙磺小苄帧木V領(lǐng),那本質(zhì)就是這樣的東西。他們用或種形式,表現(xiàn)對于革命的無政府底的,乃至巴爾底山〔11〕(襲擊隊)底的要素(Moment)的同情,以及對于革命的組織底計劃底建設(shè)底的要素的那否定底的態(tài)度?!保≒.S.Kogan〔12〕:《偉大的十年的文學》第四章。)《十月》的作者雅各武萊夫,便是這“綏拉比翁的弟兄”們中的一個。
但是,如這團體的名稱所顯示,雖然取霍夫曼(Th.A.Hoffmann)〔13〕的小說之名,而其取義,卻并非以綏拉比翁為師,乃在恰如他的那些弟兄們一般,各自有其不同的態(tài)度。所以各人在那“沒有綱領(lǐng)”這一個綱領(lǐng)之下,內(nèi)容形式,又各不同。例如先已不同,現(xiàn)在愈加不同了的伊凡諾夫(VsevolodIvanov)〔14〕和畢力涅克(Borispilniak)〔15〕,先前就都是這團體中的一分子。
至于雅各武萊夫,則藝術(shù)的基調(diào),全在博愛與良心,而且很是宗教底的,有時竟至于佩服教會。他以農(nóng)民為人類正義與良心的最高的保持者,惟他們才將全世界連結(jié)于友愛的精神。將這見解具體化了的,是短篇小說《農(nóng)夫》,其中描寫著“人類的良心”的勝利。我曾將這譯載在去年的《大眾文藝》〔16〕上,但正只為這一個題目和作者的國籍,連廣告也被上海的報館所拒絕,作者的高潔的空想,至少在中國的有些處所是分明碰壁了。
《十月》是一九二三年之作,算是他的代表作品,并且表示了較有進步的觀念形態(tài)的。但其中的人物,沒有一個是鐵底意志的革命家;亞庚臨時加入,大半因為好玩,而結(jié)果卻在后半大大的展開了他母親在舊房子里的無可挽救的哀慘,這些處所,要令人記起安特來夫(L.Andreev)的《老屋》〔17〕來。較為平靜而勇敢的倒是那些無名的水兵和兵士們,但他們又什九由于先前的訓練。
然而,那用了加入白軍和終于彷徨著的青年(伊凡及華西理)的主觀,來述十月革命的巷戰(zhàn)情形之處,是顯示著電影式的結(jié)構(gòu)和描寫法的清新的,雖然臨末的幾句光明之辭,并不足以掩蓋通篇的陰郁的絕望底的氛圍氣。然而革命之時,情形復雜,作者本身所屬的階級和思想感情,固然使他不能寫出更進于此的東西,而或時或處的革命,大約也不能說絕無這樣的情景。本書所寫,大抵是墨斯科的普列思那街的人們。
要知道在別樣的環(huán)境里的別樣的思想感情,我以為自然別有法兌耶夫(A.Fadeev)的《潰滅》〔18〕在。
他的現(xiàn)在的生活,我不知道。日本的黑田乙吉〔19〕曾經(jīng)和他會面,寫了一點“印象”,可以略略窺見他之為人:
“最初,我和他是在‘赫爾岑之家’〔20〕里會見的,但既在許多人們之中,雅各武萊夫又不是會出鋒頭的性質(zhì)的人,所以沒有多說話。第二回會面是在理定〔21〕的家里。從此以后,我便喜歡他了。
“他在自敘傳上寫著:父親是染色工,父家的親屬都是農(nóng)奴,母家的親屬是伏爾迦的船伙,父和祖父母,是不能看書,也不能寫字的。會面了一看,誠然,他給人以生于大俄羅斯的‘黑土’中的印象,‘素樸’這字,即可就此嵌在他那里的,但又不流于粗豪,平靜鎮(zhèn)定,是一個連大聲也不發(fā)的典型底的‘以農(nóng)奴為祖先的現(xiàn)代俄羅斯的新的知識者’。
“一看那以墨斯科的十月革命為題材的小說《十月》,大約就不妨說,他的一切作品,是敘述著他所生長的伏爾迦河下流地方的生活,尤其是那社會底,以及經(jīng)濟底的特色的。
“聽說雅各武萊夫每天早上五點鐘光景便起床,清潔了身體,靜靜地誦過經(jīng)文之后,這才動手來創(chuàng)作。睡早覺,是向來幾乎算了一種俄國的知識階級,尤其是文學者的資格的,然而他卻是非常改變了的人。記得在理定的家里,他也沒有喝一點酒。”(《新興文學》〔22〕第五號1928。)他的父親的職業(yè),我所譯的《自傳》據(jù)日本尾瀨敬止的《文藝戰(zhàn)線》〔23〕所載重譯,是“油漆匠”,這里卻道是“染色工”。原文用羅馬字拼起音來,是“Ochez—Mal’Yar〔24〕”,我不知道誰算譯的正確。
這書的底本,是日本井田孝平的原譯,前年,東京南宋書院〔25〕出版,為《世界社會主義文學叢書》的第四篇。達夫〔26〕先生去年編《大眾文藝》,征集稿件,便譯了幾章,登在那上面,后來他中止編輯,我也就中止翻譯了。直到今年夏末,這才在一間玻璃門的房子里,將它譯完。其時曹靖華〔27〕君寄給我一本原文,是《羅曼雜志》(RomanGazeta)〔28〕之一,但我沒有比照的學力,只將日譯本上所無的每章標題添上,分章之處,也照原本改正,眉目總算較為清楚了。
還有一點贅語:
第一,這一本小說并非普羅列泰利亞〔29〕底的作品。在蘇聯(lián)先前并未禁止,現(xiàn)在也還在通行,所以我們的大學教授拾了僑俄的唾余,說那邊在用馬克斯學說掂斤估兩,多也不是,少也不是,是夸張的,其實倒是他們要將這作為口實,自己來掂斤估兩。有些“象牙塔”里的文學家于這些話偏會聽到,弄得臉色發(fā)白,再來遙發(fā)宣言,也實在冤枉得很的。
第二,俄國還有一個雅各武萊夫,作《蒲力汗諾夫論》的,是列寧格勒國立藝術(shù)大學的助教,馬克斯主義文學的理論家,姓氏雖同,卻并非這《十月》的作者。此外,姓雅各武萊夫的,自然還很多。
但是,一切“同路人”,也并非同走了若干路程之后,就從此永遠全數(shù)在半空中翱翔的,在社會主義底建設(shè)的中途,一定要發(fā)生離合變化,珂干在《偉大的十年的文學》中說:
“所謂‘同路人’們的文學,和這(無產(chǎn)者文學),是成就了另一條路了。他們是從文學向生活去的,從那有自立底的價值的技術(shù)出發(fā)。他們首先第一,將革命看作藝術(shù)作品的題材。他們明明白白,宣言自己是一切傾向性的敵人,并且想定了與這傾向之如何,并無關(guān)系的作家們的自由的共和國。其實,這些‘純粹’的文學主義者們,是終于也不能不拉進在一切戰(zhàn)線上,沸騰著的斗爭里面去了的,于是就參加了斗爭。到了最初的十年之將終,從革命底實生活進向文學的無產(chǎn)者作家,與從文學進向革命底實生活的‘同路人’們,兩相合流,在十年之終,而有形成蘇維埃作家聯(lián)盟,使一切團體,都可以一同加入的雄大的企圖,來作紀念,這是毫不足異的?!?/p>
關(guān)于“同路人”文學的過去,以及現(xiàn)在全般的狀況,我想,這就說得很簡括而明白了。
一九三○年八月三十日,譯者。
※※※
〔1〕《十月》蘇聯(lián)“同路人”作家雅各武萊夫描寫十月革命時期莫斯科起義的中篇小說,作于一九二三年。魯迅于一九二九年初開始翻譯,次年夏末譯畢。至一九三三年二月始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列為《現(xiàn)代文藝叢書》(魯迅編)之一。
此書前四章的譯文,最初曾分刊于《大眾文藝》月刊第一卷第五、六兩期(一九二九年一月二十日及二月二十日);第五章起至末章,譯出后未在報刊發(fā)表過。
雅各武萊夫(E.d.k]TJUIJ,1886—1953)通譯雅柯夫列夫,蘇聯(lián)小說家。十月革命前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曾參加“謝拉皮翁兄弟”文學團體。著有中篇小說《自由民》、《十月》,長篇小說《人和沙漠》等。
〔2〕本篇最初印入《十月》單行本,未在報刊上發(fā)表過。
〔3〕《文學底俄羅斯》理定主編的一種文藝叢書,第一集出版于一九二四年,題為《文學的俄羅斯·當代俄國散文集》,選輯了二十八位作家的自傳及作品。
〔4〕《作家傳》原題《QPXNYIUP》(《作家》),副標題為《當代俄羅斯散文作家自傳及畫像》,一九二八年出版于莫斯科。
〔5〕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蘇聯(lián)在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年間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nèi)戰(zhàn)爭時期所實行的政策,以動員國內(nèi)一切資源,保證前線需要。內(nèi)容包括由國家控制全部工業(yè);實行對外貿(mào)易壟斷制;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私人販賣糧食等項。
〔6〕新經(jīng)濟政策蘇聯(lián)在國內(nèi)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于一九二一年春天開始實行新經(jīng)濟政策,不再實行不要市場和越過市場的直接的物品交換,并用糧食稅代替了余糧收集制。
〔7〕“同路人”一九二一年前后,蘇聯(lián)文藝評論界用以稱呼“謝拉皮翁兄弟”團體為代表的作家,意味著他們同情無產(chǎn)階級革命,可以同走一段路。
〔8〕“綏拉比翁的弟兄”又譯“謝拉皮翁兄弟”,以德國小說家霍夫曼的同名小說(內(nèi)容描寫謝拉皮翁兄弟六人,各自代表一種不同的個性)命名的文學團體。一九二一年成立于彼得格勒(今列寧格勒),一九二四年解散。他們主張作家不問政治,無視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否定文學的社會意義。代表人物有倫支、左琴科等。
〔9〕藝術(shù)之家又稱“藝術(shù)府”。一九二八年秋在列寧格勒成立的藝術(shù)府和文人府(文學家之家),是當時的文藝家聚會及朗誦的場所。
〔10〕淑雪兼珂(L.L.rTAIF]T,1895—1958)通譯左琴科,蘇聯(lián)“同路人”作家。一九二一年開始文學活動,作品大都以小市民的生活瑣事為題材。主要作品有短篇集《可敬的公民》等。
〔11〕巴爾底山俄語QNHYPfNF(游擊隊)的音譯。
〔12〕P.S.Kogan戈庚(Q.d.gTBNF,1872—1932),蘇聯(lián)文學史家。十月革命后任莫斯科大學教授。著有《西歐文學史概論》、《現(xiàn)代俄國文學史綱》等?!秱ゴ蟮氖甑奈膶W》,是他寫于一九二七年的文學論著,評述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七年間的蘇聯(lián)文學概況,有沈端先譯本,題為《偉大的十年間文學》,一九三○年九月上海南強書局出版。
〔13〕霍夫曼(1776—1822)德國浪漫主義小說家,著有《金罐》、《跳蚤師傅》等。他的短篇小說集《謝拉皮翁兄弟》宣揚“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對頹廢派文學影響頗大。
〔14〕伊凡諾夫(K.KcJNFTJ,1895—1963)蘇聯(lián)作家。當過工人,一九一五年發(fā)表小說,得到高爾基的贊賞,即專心從事文學。代表作有《鐵甲列車》等。
〔15〕畢力涅克(a.E.QPUCFB],1894—1941)又譯皮涅克,蘇聯(lián)“同路人”作家。十月革命后在政治上傾向革命,但創(chuàng)作上未擺脫無政府主義傾向。著有小說《精光的年頭》等。
〔16〕《大眾文藝》文藝月刊,郁達夫、夏萊蒂主編,一九二八年九月上?,F(xiàn)代書局發(fā)行。后期為“左聯(lián)”機關(guān)刊物之一,一九三○年六月被國民黨政府查禁,共出十二期。
〔17〕安特來夫的《老屋》應為梭羅古勃的《老屋》,有陳煒謨譯本,一九三六年三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梭羅古勃([.g.dTUTB
S,1863—1927),俄國作家。著有小說《小鬼》、《老屋》等。
〔18〕法兌耶夫(E.E.[NpIIJ,1901—1956)通譯法捷耶夫,蘇聯(lián)作家?!稘纭?,即《毀滅》,長篇小說,有魯迅譯本,一九三一年以“三閑書屋”名義出版。
〔19〕黑田乙吉(1888—1971)日本《大阪每日新聞》記者,曾留學蘇聯(lián)。著有《蘇維埃塑像》、《北冰洋的探險》等。
〔20〕“赫爾岑之家”俄國文學家赫爾岑(E.c.MIHGIF,1812—1870)的舊宅,莫斯科文學者俱樂部曾設(shè)立于此。“全俄無產(chǎn)階級作家協(xié)會”和“俄國無產(chǎn)階級作家協(xié)會”等文學團體也在此設(shè)事務所。十月革命初期,一些作家常在此集會朗誦自己未發(fā)表的作品。
〔21〕理定(K.M.CPGPF)蘇聯(lián)小說家。著有長篇小說《變節(jié)者》等。二次大戰(zhàn)期間任隨軍記者,寫過不少戰(zhàn)爭故事。
〔22〕《新興文學》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一種外國文學叢書,下中彌三郎編輯。
〔23〕《文藝戰(zhàn)線》應為《藝術(shù)戰(zhàn)線》,日本尾瀨敬止編譯的蘇聯(lián)作家作品集,一九二六年出版于東京。
〔24〕“Ochez-Mal’Yar”俄語作“DYIG^LNUBH”,即“父親——油漆匠”。
〔25〕井田孝平(1879—1936)日本翻譯工作者,曾任俄語教授。南宋書院,日本東京的一家出版社。
〔26〕達夫即郁達夫(1896—1945)浙江富陽人,作家。創(chuàng)造社主要成員之一。一九二八年曾與魯迅合編《奔流》月刊。著有短篇小說集《沉淪》、中篇小說《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游記散文集《屐痕處處》等。
〔27〕曹靖華河南盧氏人,未名社成員,翻譯家。早年曾在蘇聯(lián)留學和工作,歸國后在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東北大學等校任教。
譯有《鐵流》、《城與年》等。
〔28〕《羅曼雜志》俄語作《_TmNF^MNfIYN》,即《小說報》,蘇聯(lián)國家文學出版社發(fā)行,一九二七年創(chuàng)刊。
〔29〕普羅列泰利亞即無產(chǎn)階級,英文Proletariat的音譯,源出拉丁文Proletarius。
《十月》首二節(jié)譯者附記〔1〕
同是這一位作者的“非革命”的短篇《農(nóng)夫》,聽說就因為題目違礙,連廣告都被大報館拒絕了。這回再來譯他一種中篇,觀念比那《農(nóng)夫》是前進一點,但還是“非革命”的,我想,它的生命,是在照著所能寫的寫:真實。
我譯這篇的本意,既非恐怕自己沒落,也非鼓吹別人革命,不過給讀者看看那時那地的情形,算是一種一時的稗史〔2〕,這是可以請有產(chǎn)無產(chǎn)文學家們大家放心的。
我所用的底本,是日本井田孝平的譯本。
一九二九年一月二日,譯者識。
※※※
〔1〕本篇連同《十月》第一、二兩節(jié)的譯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二九年一月二十日《大眾文藝》月刊第一卷第五期,后未印入單行本。
〔2〕稗史語出班固《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后來泛稱記載軼聞瑣事的小說、筆記之類為稗官野史,或略作稗史。
20、《毀滅》〔1〕
后記〔2〕
要用三百頁上下的書,來描寫一百五十個真正的大眾,本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以《水滸》的那幺繁重,也不能將一百零八條好漢寫盡。本書作者的簡煉的方法,是從中選出代表來。
三個小隊長。農(nóng)民的代表是苦勃拉克,礦工的代表是圖皤夫,牧人的代表是美迭里札。
苦勃拉克的缺點自然是最多,他所主張的是本地的利益,捉了牧師之后,十字架的銀鏈子會在他的腰帶上,臨行喝得爛醉,對隊員自謙為“豬一般的東西”。農(nóng)民出身的斥候,也往往不敢接近敵地,只坐在叢莽里吸煙卷,以待可以回去的時候的到來。礦工木羅式加給以批評道——
“我和他們合不來,那些農(nóng)人們,和他們合不來?!?/p>
小氣,陰氣,沒有膽——毫無例外……都這樣!自己是什幺也沒有。簡直像掃過的一樣!……”(第二部之第五章)
圖皤夫們可是大不相同了,規(guī)律既嚴,逃兵極少,因為他們不像農(nóng)民,生根在土地上。雖然曾經(jīng)散宿各處,召集時到得最晚,但后來卻“只有圖皤夫的小隊,是完全集合在一氣”了。重傷者弗洛羅夫臨死時,知道本身的生命,和人類相通,托孤于友,毅然服毒,他也是礦工之一。只有十分鄙薄農(nóng)民的木羅式加,缺點卻正屬不少,偷瓜酗酒,既如流氓,而苦悶懊惱的時候,則又頗近于美諦克了。然而并不自覺。工兵剛卡連珂說——
“從我們的無論誰,人如果掘下去,在各人里,都會發(fā)見農(nóng)民的,在各人里。總之,屬于這邊的什幺,至多也不過沒有穿草鞋……”(二之五)
就將他所鄙薄的別人的壞處,指給他就是自己的壞處,以人為鑒,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夠反省的妙法,至少在農(nóng)工相輕的時候,是極有意義的。然而木羅式加后來去作斥候,終于與美諦克不同,殉了他的職守了。
關(guān)于牧人美迭里札寫得并不多。有他的果斷,馬術(shù),以及臨死的英雄底的行為。牧人出身的隊員,也沒有寫。另有一個寬袍大袖的細脖子的牧童,是令人想起美迭里札的幼年時代和這牧童的成人以后的。
解剖得最深刻的,恐怕要算對于外來的知識分子——首先自然是高中學生美諦克了。他反對毒死病人,而并無更好的計謀,反對劫糧;而仍吃劫來的豬肉(因為肚子餓)。他以為別人都辦得不對,但自己也無辦法,也覺得自己不行,而別人卻更不行。于是這不行的他,也就成為高尚,成為孤獨了。那論法是這樣的——
“……我相信,我是一個不夠格的,不中用的隊員……我實在是什幺也不會做,什幺也不知道的……我在這里,和誰也合不來,誰也不幫助我,但這是我的錯處幺?我用了直心腸對人,但我所遇見的卻是粗暴,對于我的玩笑,揶揄……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不相信人了,我知道,如果我再強些,人們就會聽我,怕我的,因為在這里,誰也只向著這件事,誰也只想著這件事,就是裝滿自己的大肚子……我常常竟至于這樣地感到,假使他們?nèi)f一在明天為科爾卻克〔3〕所帶領(lǐng),他們便會和現(xiàn)在一樣地服侍他,和現(xiàn)在一樣地法外的兇殘地對人,然而我不能這樣,簡直不能這樣……”(二之五)
這其實就是美諦克入隊和逃走之際,都曾說過的“無論在那里做事,全都一樣”論,這時卻以為大惡,歸之別人了。
此外解剖,深切者尚多,從開始以至終篇,隨時可見。然而美諦克卻有時也自覺著這缺點的,當他和巴克拉諾夫同去偵察日本軍,在路上扳談了一些話之后——
“美諦克用了突然的熱心,開始來說明巴克拉諾夫的不進高中學校,并不算壞事情,倒是好。他在無意中,想使巴克拉諾夫相信自己雖然無教育,卻是怎樣一個善良,能干的人。但巴克拉諾夫卻不能在自己的無教育之中,看見這樣的價值,美諦克的更加復雜的判斷,也就全然不能為他所領(lǐng)0會了。他們之間,于是并不發(fā)生心心相印的交談。兩人策了馬,在長久的沉默中開快步前進?!?/p>
(二之二)
但還有一個專門學校學生企什,他的自己不行,別人更不行的論法,是和美諦克一樣的——
“自然,我是生病,負傷的人,我是不耐煩做那樣麻煩的工作的,然而無論如何,我總該不會比小子還要壞——這無須夸口來說……”(二之一)
然而比美諦克更善于避免勞作,更善于追逐女人,也更苛于衡量人物了——
“唔,然而他(萊奮生)也是沒有什幺了不得的學問的人呵,單是狡猾罷了。就在想將我們當作踏腳,來掙自己的地位。自然,您總以為他是很有勇氣,很有才能的隊長罷。哼,豈有此理!——都是我們自己幻想的!
……”(同上)
這兩人一相比較,便覺得美諦克還有純厚的地方。弗理契〔4〕《代序》中謂作者連寫美諦克,也令人感到有些愛護之處者,大約就為此。
萊奮生對于美諦克一流人物的感想,是這樣的——
“只在我們這里,在我們的地面上,幾萬萬人從太古以來,活在寬緩的怠惰的太陽下,住在污穢和窮困中,用著洪水以前的木犁耕田,信著惡意而昏愚的上帝,只在這樣的地面上,這窮愚的部分中,才也能生長這種懶惰的,沒志氣的人物,這不結(jié)子的空花……”(二之五)
但萊奮生本人,也正是一個知識分子——襲擊隊中的最有教養(yǎng)的人。本書里面只說起他先前是一個瘦弱的猶太小孩,曾經(jīng)幫了他那終生夢想發(fā)財?shù)母赣H賣舊貨,幼年時候,因為照相,要他凝視照相鏡,人們曾誆騙他說將有小鳥從中飛出,然而終于沒有,使他感到很大的失望的悲哀。就是到省悟了這一類的欺人之談,也支付了許多經(jīng)驗的代價。但大抵已經(jīng)不能回憶,因為個人的私事,已為被稱為“先驅(qū)者萊奮生的萊奮生”的歷年積下的層累所掩蔽,不很分明了。只有他之所以成為“先驅(qū)者”的由來,卻可以確切地指出——
“在克服這些一切的缺陷的困窮中,就有著他自己的生活的根本底意義,倘若他那里沒有強大的,別的什幺希望也不能比擬的,那對于新的,美的,強的,善的人類的渴望,萊奮生便是一個別的人了。但當幾萬萬人被逼得只好過著這樣原始的,可憐的,無意義地窮困的生活之間,又怎能談得到新的,美的人類呢?”(同上)
這就使萊奮生必然底地和窮困的大眾聯(lián)結(jié),而成為他們的先驅(qū)。人們也以為他除了來做隊長之外,更無適宜的位置了。但萊奮生深信著——
“驅(qū)使著這些人們者,決非單是自己保存的感情,乃是另外的,不下于此的重要的本能,借了這個,他們才將所忍耐著的一切,連死,都售給最后的目的……然而這本能之生活于人們中,是藏在他們的細小,平常的要求和顧慮下面的,這因為各人是要吃,要睡,而各人是孱弱的緣故??雌饋?,這些人們就好像擔任些平常的,細小的雜務,感覺自己的弱小,而將自己的最大的顧慮,則委之較強的人們似的。”(二之三)
萊奮生以“較強”者和這些大眾前行,他就于審慎周詳之外,還必須自專謀畫,藏匿感情,獲得信仰,甚至于當危急之際,還要施行權(quán)力了。為什幺呢,因為其時是——
“大家都在懷著尊敬和恐怖對他看,——卻沒有同情。在這瞬間,他覺得自己是居部隊之上的敵對底的力,但他已經(jīng)覺悟,竟要向那邊去,——他確信他的力是正當?shù)摹!保ㄍ希?/p>
然而萊奮生不但有時動搖,有時失措,部隊也終于受日本軍和科爾卻克軍的圍擊,一百五十人只剩了十九人,可以說,是全部毀滅了。突圍之際,他還是因為受了巴克拉諾夫的暗示。這和現(xiàn)在世間通行的主角無不超絕,事業(yè)無不圓滿的小說一比較,實在是一部令人掃興的書。平和的改革家之在靜待神人一般的先驅(qū),君子一般的大眾者,其實就為了懲于世間有這樣的事實。美諦克初到農(nóng)民隊的夏勒圖巴部下去的時候,也曾感到這一種幻滅的——
“周圍的人們,和從他奔放的想像所造成的,是全不相同的人物……”(一之二)
但作者即刻給以說明道——
“因此他們就并非書本上的人物,卻是真的活的人?!?/p>
(同上)
然而雖然同是人們,同無神力,卻又非美諦克之所謂“都一樣”的。例如美諦克,也常有希望,常想振作,而息息轉(zhuǎn)變,忽而非常雄大,忽而非常頹唐,終至于無可奈何,只好躺在草地上看林中的暗夜,去賞鑒自己的孤獨了。萊奮生卻不這樣,他恐怕偶然也有這樣的心情,但立刻又加以克服,作者于萊奮生自己和美諦克相比較之際,曾漏出他極有意義的消息來——
“但是,我有時也曾是這樣,或者相像幺?
“不,我是一個堅實的青年,比他堅實得多。我不但希望了許多事,也做到了許多事——這是全部的不同?!保ǘ澹?/p>
以上是譯完復看之后,留存下來的印象。遺漏的可說之點,自然還很不少的。因為文藝上和實踐上的寶玉,其中隨在皆是,不但泰茄的景色,夜襲的情形,非身歷者不能描寫,即開槍和調(diào)馬之術(shù),書中但以烘托美諦克的受窘者,也都是得于實際的經(jīng)驗,決非幻想的文人所能著筆的。更舉其較大者,則有以寥寥數(shù)語,評論日本軍的戰(zhàn)術(shù)云——
“他們從這田莊進向那田莊,一步一步都安排穩(wěn)妥,側(cè)面布置著綿密的警備,伴著長久的停止,慢慢地進行。
在他們的動作的鐵一般固執(zhí)之中,雖然慢,卻可以感到有自信的,有計算的,然而同時是盲目底的力量?!保ǘ?/p>
而和他們對抗的萊奮生的戰(zhàn)術(shù),則在他訓練部隊時敘述出來——
“他總是不多說話的,但他恰如敲那又鈍又強的釘,以作永久之用的人一般,就只執(zhí)拗地敲著一個處所。”
(一之九)
于是他在部隊毀滅之后,一出森林,便看見打麥場上的遠人,要使他們很快地和他變成一氣了。
作者法捷耶夫(AlexandrAlexandrovitchFadeev)的事跡,除《自傳》中所有的之外,我一無所知。僅由英文譯文《毀滅》的小序中,知道他現(xiàn)在是無產(chǎn)者作家聯(lián)盟的裁決團體〔5〕的一員。
又,他的羅曼小說《烏兌格之最后》〔6〕,已經(jīng)完成,日本將有譯本。
這一本書,原名《Razgrom》,義云“破滅”,或“潰散”,藏原惟人譯成日文,題為《壞滅》,我在春初譯載《萌芽》上面,改稱《潰滅》的,所據(jù)就是這一本;后來得到R.D.Char^ques的英文譯本和VerlagfürLiteraturundPolitik〔7〕出版的德文譯本,又參校了一遍,并將因為《萌芽》停版,放下未譯的第三部補完。后二種都已改名《十九人》,但其內(nèi)容,則德日兩譯,幾乎相同,而英譯本卻多獨異之處,三占從二,所以就很少采用了。
前面的三篇文章,《自傳》原是《文學的俄羅斯》所載,亦還君〔8〕從一九二八年印本譯出;藏原惟人的一篇〔9〕,原名《法捷耶夫的小說〈毀滅〉》,登在一九二八年三月的《前衛(wèi)》〔10〕上,洛揚君〔11〕譯成華文的。這都從《萌芽》轉(zhuǎn)錄。弗理契(V.Fri-tche)的序文,則三種譯本上都沒有,朱杜二君特為從《羅曼雜志》所載的原文譯來。但音譯字在這里都已改為一律,引用的文章,也照我所譯的本文換過了。特此聲明,并表謝意。
卷頭的作者肖像,是拉迪諾夫(I.Radinov)畫的,已有佳作的定評。威綏斯拉夫崔夫(N.N.Vuysheslavtsev)〔12〕的插畫六幅,取自《羅曼雜志》中,和中國的“繡像”〔13〕頗相近,不算什幺精采。但究竟總可以裨助一點閱者的興趣,所以也就印進去了。在這里還要感謝靖華君遠道見寄這些圖畫的盛意。
上海,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譯者。
※※※
〔1〕《毀滅》以蘇聯(lián)國內(nèi)戰(zhàn)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作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中譯本于一九三一年譯畢。有兩種版本:一九三一年九月上海大江書鋪版和同年十月上海三閑書屋版。在印行單行本之前,其第一部及第二部曾以《潰滅》為題,分期發(fā)表于《萌芽》月刊第一期至第五期及《新地》月刊第一本。
法捷耶夫,參看本卷第322頁注〔18〕。他曾長期擔任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的領(lǐng)導工作。除《毀滅》外,尚著有長篇小說《青年近衛(wèi)軍》、《最后一個烏兌格人》,文學論文集《三十年間》等。從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五一年,他曾對《毀滅》進行修改多次。
〔2〕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一年上海三閑書屋出版的《毀滅》單行本,未在報刊上發(fā)表過。
〔3〕科爾卻克(E.K.gTUhN],1873—1920)通譯高爾察克,蘇聯(lián)國內(nèi)戰(zhàn)爭時期反革命頭目之一。十月革命后,依靠英美帝國主義,發(fā)動武裝叛亂,紅軍擊潰其所部后被捕處死。
〔4〕弗理契(K.L.[HPhI,1870—1927)蘇聯(lián)文藝評論家、文學史家。著作有《藝術(shù)社會學》、《二十世紀歐洲文學》等。
〔5〕無產(chǎn)者作家聯(lián)盟的裁決團體即無產(chǎn)階級作家協(xié)會評議委員會。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二年,法捷耶夫是它的主要領(lǐng)導人之一。
〔6〕《烏兌格之最后》即《最后一個烏兌格人》,法捷耶夫的長篇小說,未寫完。這里說“已經(jīng)完成”,當指一九二九年在《十月》雜志上刊載的第一部分。
〔7〕R.D.Charques拉·德·加爾格,《毀滅》的英譯者。VerlagfürLiteraturundPolitik,德語:文學與政治出版社。
〔8〕亦還君未詳。
〔9〕藏原惟人的一篇指載于《毀滅》譯本卷首的《關(guān)于〈毀滅〉》。
〔10〕《前衛(wèi)》日本發(fā)行的雜志,一九二二年一月創(chuàng)刊于東京。
〔11〕洛揚即馮雪峰。
〔12〕拉迪諾夫(C._NGPFTJ,1887—1967)通譯拉季諾夫,蘇聯(lián)美術(shù)家、詩人。威綏斯拉夫崔夫(H.KRAIXUNJhIJ),蘇聯(lián)美術(shù)家。
〔13〕繡像舊時通俗小說書中人物的白描畫像。
《潰滅》第二部一至三章譯者附記〔1〕
關(guān)于這一本小說,本刊第二本上所譯載的藏原惟人的說明,〔2〕已經(jīng)頗為清楚了。但當我譯完這第二部的上半時,還想寫幾句在翻譯的進行中隨時發(fā)生的感想。
這幾章是很緊要的,可以寶貴的文字,是用生命的一部分,或全部換來的東西,非身經(jīng)戰(zhàn)斗的戰(zhàn)士,不能寫出。
譬如,首先是小資產(chǎn)階級的知識者——美諦克——的解剖;他要革新,然而懷舊;他在戰(zhàn)斗,但想安寧;他無法可想,然而反對無法中之法,然而仍然同食無法中之法所得的果子——朝鮮人的豬肉——為什幺呢,因為他餓著!他對于巴克拉諾夫的未受教育的好處的見解,我以為是正確的,但這種復雜的意思,非身受了舊式的壞教育便不會知道的經(jīng)驗,巴克拉諾夫也當然無從領(lǐng)悟。如此等等,他們于是不能互相了解,一同前行。讀者倘于讀本書時,覺得美諦克大可同情,大可寬恕,便是自己也具有他的缺點,于自己的這缺點不自覺,則對于當來的革命,也不會真正地了解的。
其次,是關(guān)于襲擊團受白軍——日本軍及科爾卻克軍——的迫壓,攻擊,漸瀕危境時候的描寫。這時候,隊員對于隊長,顯些反抗,或冷淡模樣了,這是解體的前征。但當革命進行時,這種情形是要有的,因為倘若一切都四平八穩(wěn),勢如破竹,便無所謂革命,無所謂戰(zhàn)斗。大眾先都成了革命人,于是振臂一呼,萬眾響應,不折一兵,不費一矢,而成革命天下,那是和古人的宣揚禮教,使兆民全化為正人君子,于是自然而然地變了“中華文物之邦”的一樣是烏托邦〔3〕思想。革命有血,有污穢,但有嬰孩。這“潰滅”正是新生之前的一滴血,是實際戰(zhàn)斗者獻給現(xiàn)代人們的大教訓。雖然有冷淡,有動搖,甚至于因為依賴,因為本能,而大家還是向目的前進,即使前途終于是“死亡”,但這“死”究竟已經(jīng)失了個人底的意義,和大眾相融合了。所以只要有新生的嬰孩,“潰滅”便是“新生”的一部分。中國的革命文學家和批評家常在要求描寫美滿的革命,完全的革命人,意見固然是高超完善之極了,但他們也因此終于是烏托邦主義者。
又其次,是他們當危急之際,毒死了弗洛羅夫,作者將這寫成了很動人的一幕。歐洲的有一些“文明人”,以為蠻族的殺害嬰孩和老人,是因為殘忍蠻野,沒有人心之故,但現(xiàn)在的實地考察的人類學者已經(jīng)證明其誤了:他們的殺害,是因為食物所逼,強敵所逼,出于萬不得已,兩相比較,與其委給虎狼,委之敵手,倒不如自己殺了去之較為妥當?shù)木壒省?/p>
所以這殺害里,仍有“愛”存。本書的這一段,就將這情形描寫得非常顯豁(雖然也含自有自利的自己覺得“輕松”一點的分子在內(nèi))。西洋教士,常說中國人的“溺女”“溺嬰”,是由于殘忍,也可以由此推知其謬,其實,他們是因為萬不得已:窮。前年我在一個學校里講演《老而不死論》〔4〕,所發(fā)揮的也是這意思,但一個青年革命文學家〔5〕將這胡亂記出,上加一段嘲笑的冒頭,投給日報登載出來的時候,卻將我的講演全然變了模樣了。
對于本期譯文的我的隨時的感想,大致如此,但說得太簡略,辭不達意之處還很多,只愿于讀者有一點幫助,就好。
倘要十分了解,恐怕就非實際的革命者不可,至少,是懂些革命的意義,于社會有廣大的了解,更至少,則非研究唯物的文學史和文藝理論不可了。
一九三○年二月八日,L。
※※※
〔1〕本篇連同《毀滅》第二部第一至第三章的譯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年四月一日《萌芽》月刊第一卷第四期,后未印入單行本。
〔2〕指藏原惟人的《法兌耶夫的小說》(洛揚譯),刊于《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二期(一九三○年二月一日)。后來印入《潰滅》時,改題為《關(guān)于〈毀滅〉》。
〔3〕烏托邦拉丁文Utopia的音譯,源出希臘文,意為“無處”。英國湯姆士·莫爾(T.More,1478—1535)在一五一六年所作的小說《烏托邦》中,描述了一種稱作“烏托邦”的社會組織,寄托著作者的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由此“烏托邦”就成了“空想”的同義語。
〔4〕《老而不死論》一九二八年五月十五日魯迅在上海江灣復旦實驗中學的講演。講稿佚。
〔5〕一個青年革命文學家指當時復旦大學中文系學生葛世榮。
21、《豎琴》〔1〕
后記〔2〕
札彌亞?。‥vgeniiZamiatin)〔3〕生于一八八四年,是造船專家,俄國的最大的碎冰船“列寧”,就是他的勞作。在文學上,革命前就已有名,進了大家之列,當革命的內(nèi)戰(zhàn)時期,他還借“藝術(shù)府”“文人府”〔4〕的演壇為發(fā)表機關(guān),朗讀自己的作品,并且是“綏拉比翁的兄弟們”的組織者和指導者,于文學是頗為盡力的。革命前原是布爾塞維克,后遂脫離,而一切作品,也終于不脫舊智識階級所特有的懷疑和冷笑底態(tài)度,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看作反動的作家,很少有發(fā)表作品的機會了。
《洞窟》是從米川正夫的《勞農(nóng)露西亞小說集》〔5〕譯出的,并參用尾瀨敬止的《藝術(shù)戰(zhàn)線》里所載的譯本。說的是饑餓的彼得堡一隅的居民,苦于饑寒,幾乎失了思想的能力,一面變成無能的微弱的生物,一面顯出原始的野蠻時代的狀態(tài)來。為病婦而偷柴的男人,終于只得將毒藥讓給她,聽她服毒,這是革命中的無能者的一點小悲劇。寫法雖然好像很晦澀,但仔細一看,是極其明白的。關(guān)于十月革命開初的饑餓的作品,中國已經(jīng)譯過好幾篇了,而這是關(guān)于“凍”的一篇好作品。
淑雪兼珂(MihailZoshchenko)也是最初的“綏拉比翁的兄弟們”之一員,他有一篇很短的自傳,說:
“我于一八九五年生在波爾泰瓦。父親是美術(shù)家,出身貴族。一九一三年畢業(yè)古典中學,入彼得堡大學的法科,未畢業(yè)。一九一五年當了義勇軍向戰(zhàn)線去了,受了傷,還被毒瓦斯所害,心有點異樣,做了參謀大尉。一九一八年,當了義勇兵,加入赤軍,一九一九年以第一名成績回籍〔6〕。一九二一年從事文學了。我的處女作,于一九二一年登在《彼得堡年報》〔7〕上?!?/p>
但他的作品總是滑稽的居多,往往使人覺得太過于輕巧。
在歐美,也有一部分愛好的人,所以譯出的頗不少。這一篇《老耗子》是柔石〔8〕從《俄國短篇小說杰作集》(GreatRus^sianShortStories)〔9〕里譯過來的,柴林(LeonideZarine)原譯,因為那時是在豫備《朝華旬刊》〔10〕的材料,所以選著短篇中的短篇。但這也就是淑雪兼珂作品的標本,見一斑可推全豹的。
倫支(LevLunz)〔11〕的《在沙漠上》,也出于米川正夫的《勞農(nóng)露西亞小說集》,原譯者還在卷末寫有一段說明,如下:
“在青年的‘綏拉比翁的兄弟們’之中,最年少的可愛的作家萊夫·倫支,為病魔所苦者將近一年,但至一九二四年五月,終于在漢堡的病院里長逝了。享年僅二十二。當剛才跨出人生的第一步,創(chuàng)作方面也將自此從事于真切的工作之際,雖有豐饒的天稟,竟不遑很得秋實而去世,在俄國文學,是可以說,殊非微細的損失的。倫支是充滿著光明和歡喜和活潑的力的少年,常常驅(qū)除朋友們的沉滯和憂郁和疲勞,當絕望的瞬息中,灌進力量和希望去,而振起新的勇氣來的‘杠桿’。別的‘綏拉比翁的兄弟們’一接他的訃報,便悲泣如失同胞,是不為無故的。
“性情如此的他,在文學上也力斥那舊時代俄國文學特色的沉重的憂郁的靜底的傾向,而于適合現(xiàn)代生活基調(diào)的動底的突進態(tài)度,加以張揚。因此他埋頭于研究仲馬〔12〕和司諦芬生〔13〕,竭力要領(lǐng)悟那傳奇底,冒險底的作風的真髓,而發(fā)見和新的時代精神的合致點。此外,則西班牙的騎士故事〔14〕,法蘭西的樂劇〔15〕,也是他的熱心研究的對象?!畡印闹鲝堈邆愔?,較之小說,倒在戲劇方面覺得更所加意。因為小說的本來的性質(zhì)就屬于‘靜’,而戲劇是和這相反的……
“《在沙漠上》是倫支十九歲時之作,是從《舊約》的《出埃及記》〔16〕里,提出和初革命后的俄國相共通的意義來,將圣書中的話和現(xiàn)代的話,巧施調(diào)和,用了有彈力的暗示底的文體,加以表現(xiàn)的。凡這些處所,我相信,都足以窺見他的不平常的才氣?!?/p>
然而這些話似乎不免有些偏愛,據(jù)珂剛教授說,則倫支是“在一九二一年二月的最偉大的法規(guī)制定期,登記期,兵營整理期中,〔17〕逃進‘綏拉比翁的兄弟們’的自由的懷抱里去的?!蹦晴郏偈股性?,現(xiàn)在也決不能再是那時的倫支了。至于本篇的取材,則上半雖在《出埃及記》,而后來所用的卻是《民數(shù)記》〔18〕,見第二十五章,殺掉的女人就是米甸族首領(lǐng)蘇甸的女兒哥斯比。篇末所寫的神,大概便是作者所看見的俄國初革命后的精神,但我們也不要忘卻這觀察者是“綏拉比翁的兄弟們”中的青年,時候是革命后不多久。現(xiàn)今的無產(chǎn)作家的作品,已只是一意贊美工作,屬望將來,和那色黑而多須的真的神,面目全不相像了。
《果樹園》是一九一九至二十年之間所作,出處與前篇同,這里并仍錄原譯者的話:
“斐定(KonstantinFedin)〔19〕也是‘綏拉比翁的兄弟們’中之一人,是自從將短篇寄給一九二二年所舉行的‘文人府’的懸賞競技,獲得首選的榮冠以來,驟然出名的體面的作者。他的經(jīng)歷也和幾乎一切的勞動作家一樣,是頗富于變化的。故鄉(xiāng)和雅各武萊夫同是薩拉妥夫(Saratov)的伏爾迦(Volga)河畔,家庭是不富裕的商家。生長于古老的果園,漁夫的小屋,纖夫的歌曲那樣的詩底的環(huán)境的他,一早就表示了藝術(shù)底傾向,但那傾向,是先出現(xiàn)于音樂方面的。他善奏懷亞林〔20〕,巧于歌唱,常常出演于各處的音樂會。他既有這樣的藝術(shù)的天稟,則不適應商家的空氣,正是當然的事。十四歲時(一九○四年),曾經(jīng)典質(zhì)了愛用的樂器,離了家,往彼得堡去,后來得到父親的許可,可以上京苦學了。世界大戰(zhàn)前,為研究語學起見,便往德國,幸有天生的音樂的才能,所以一面做著舞蹈會的懷亞林彈奏人之類,繼續(xù)著他的修學。
“世界大戰(zhàn)〔21〕起,斐定也受了偵探的嫌疑,被監(jiān)視了。當這時候,為消遣無聊計,便學學畫,或則到村市的劇場去,作為歌劇的合唱隊的一員。他的生活,雖然物質(zhì)底地窮蹙,但大體是藏在藝術(shù)這‘象牙之塔’里,守御著實際生活的粗糙的刺戟的,但到革命后,回到俄國,卻不能不立刻受火和血的洗禮了。他便成為共產(chǎn)黨員,從事于煽動的演說,或做日報的編輯,或做執(zhí)委的秘書,或自率赤軍,往來于硝煙里。這對于他之為人的完成,自然有著偉大的貢獻,連他自己,也稱這時期為生涯中的Pathos(感奮)的。
“斐定是有著纖細優(yōu)美的作風的作者,在勞農(nóng)俄國的作者們里,是最像藝術(shù)家的藝術(shù)家(但在這文字的最普通的意義上)。只要看他作品中最有名的《果樹園》,也可以一眼便看見這特色。這篇是在‘文人府’的懸賞時,列為一等的他的出山之作,描寫那古老的美的傳統(tǒng)漸就滅亡,代以粗野的新事物這一種人生永遠的悲劇的。題目雖然是絕望底,而充滿著像看水彩畫一般的美麗明朗的色彩和綽約的抒情味(Lyricism)。加以并不令人感到矛盾缺陷,卻釀出特種的調(diào)和,有力量將讀者拉進那世界里面去,只這一點,就證明著作者的才能的非凡。
“此外,他的作品中,有名的還有中篇《AnnaTimo-vna》〔22〕”。
后二年,他又作了《都市與年》〔23〕的長篇,遂被稱為第一流的大匠,但至一九二八年,第二種長篇《兄弟》出版,卻因為頗多對于藝術(shù)至上主義與個人主義的贊頌,又很受批評家的責難了。這一短篇,倘使作于現(xiàn)在,是決不至于膾炙人口的;中國亦已有靖華的譯本,收在《煙袋》〔24〕中,本可無需再錄,但一者因為可以見蘇聯(lián)文學那時的情形,二則我的譯本,成后又用《新興文學全集》卷二十三中的橫澤芳人譯本細加參校,于字句似略有所長,便又不忍舍棄,仍舊收在這里了。
雅各武萊夫(AleksandrIakovlev)以一八八六年生于做漆匠的父親的家里,本家全都是農(nóng)夫,能夠執(zhí)筆寫字的,全族中他是第一個。在宗教的氛圍氣中長大;而終于獨立生活,旅行,入獄,進了大學。十月革命后,經(jīng)過了多時的苦悶,在文學上見了救星,為“綏拉比翁的兄弟們”之一個,自傳云:
“俄羅斯和人類和人性,已成為我的新的宗教了?!?/p>
從他畢業(yè)于彼得堡大學這端說,是智識分子,但他的本質(zhì),卻純是農(nóng)民底,宗教底的。他的藝術(shù)的基調(diào),是博愛和良心,而認農(nóng)民為人類正義和良心的保持者,且以為惟有農(nóng)民,是真將全世界聯(lián)結(jié)于友愛的精神的。這篇《窮苦的人們》,從《近代短篇小說集》中八住利雄〔25〕的譯本重譯,所發(fā)揮的自然也是人們互相救助愛撫的精神,就是作者所信仰的“人性”,然而還是幻想的產(chǎn)物。別有一種中篇《十月》,是被稱為顯示著較前進的觀念形態(tài)的作品的,雖然所描寫的大抵是游移和后悔,沒有一個鐵似的革命者在內(nèi),但恐怕是因為不遠于事實的緣故罷,至今還有閱讀的人們。我也曾于前年譯給一家書店,但至今沒有印。
理定(VladimirLidin)是一八九四年二月三日,生于墨斯科的。七歲,入拉賽列夫斯基東方語學院;十四歲喪父,就營獨立生活,到一九一一年畢業(yè),夏秋兩季,在森林中過活了幾年,歐洲大戰(zhàn)時候,由墨斯科大學畢業(yè),赴西部戰(zhàn)線;
十月革命時是在赤軍中及西伯利亞和墨斯科;后來常旅行于外國。
他的作品正式的出版,在一九一五年,因為是大學畢業(yè)的,所以是智識階級作家,也是“同路人”,但讀者頗多,算是一個較為出色的作者。這原是短篇小說集《往日的故事》中的一篇,從村田春海譯本重譯的。時候是十月革命后到次年三月,約半年;事情是一個猶太人因為不堪在故鄉(xiāng)的迫害和虐殺,到墨斯科去尋正義,然而止有饑餓,待回來時,故家已經(jīng)充公,自己也下了獄了。就以這人為中心,用簡潔的蘊藉的文章,畫出著革命俄國的最初時候的周圍的生活。
原譯本印在《新興文學全集》第二十四卷里,有幾個脫印的字,現(xiàn)在看上下文義補上了,自己不知道有無錯誤。另有兩個×,卻原來如此,大約是“示威”,“殺戮”這些字樣罷,沒有補。又因為希圖易懂,另外加添了幾個字,為原譯本所無,則都用括弧作記。至于黑雞來啄等等,乃是生了傷寒,發(fā)熱時所見的幻象,不是“智識階級”作家,作品里大概不至于有這樣的玩意兒的——理定在自傳中說,他年青時,曾很受契訶夫的影響。
左祝黎(EfimSosulia)〔26〕生于一八九一年,是墨斯科一個小商人的兒子。他的少年時代大抵過在工業(yè)都市羅持(Lodz)里。一九○五年,因為和幾個大暴動的指導者的個人的交情,被捕系獄者很長久。釋放之后,想到美洲去,便學“國際的手藝”,就是學成了招牌畫工和漆匠。十九歲時,他發(fā)表了最初的杰出的小說。此后便先在阿兌塞,后在列寧格勒做文藝欄的記者,通信員和編輯人。他的擅長之處,是簡短的,奇特的(Groteske)散文作品。
《亞克與人性》從《新俄新小說家三十人集》〔27〕(DreissigneueErzahlerdesneuenRussland)譯出,原譯者是荷涅克(ErwinHonig)。從表面上看起來,也是一篇“奇特的”作品,但其中充滿著懷疑和失望,雖然穿上許多諷刺的衣裳,也還是一點都遮掩不過去,和確信農(nóng)民的雅各武萊夫所見的“人性”,完全兩樣了。
聽說這篇在中國已經(jīng)有幾種譯本,是出于英文和法文的,可見西歐諸國,皆以此為作者的代表的作品。我只見過譯載在《青年界》〔28〕上的一篇,則與德譯本很有些不同,所以我仍不將這一篇廢棄。
拉甫列涅夫(BorisLavrenev)〔29〕于一八九二年生在南俄的一個小城里,家是一個半破落的家庭,雖然拮據(jù),卻還能竭力給他受很好的教育。從墨斯科大學畢業(yè)后,歐戰(zhàn)已經(jīng)開頭,他便再入圣彼得堡的炮兵學校,受訓練六月,上戰(zhàn)線去了。革命后,他為鐵甲車指揮官和烏克蘭炮兵司令部參謀長,一九二四年退伍,住在列寧格勒,一直到現(xiàn)在。
他的文學活動,是一九一二年就開始的,中間為戰(zhàn)爭所阻止,直到二三年,才又盛行創(chuàng)作。小說制成影片,戲劇為劇場所開演,作品之被翻譯者,幾及十種國文;在中國有靖華譯的《四十一》附《平常東西的故事》一本,在《未名叢刊》里。
這一個中篇《星花》,也是靖華所譯,直接出于原文的。
書敘一久被禁錮的婦女,愛一紅軍士兵,而終被其夫所殺害。
所寫的居民的風習和性質(zhì),土地的景色,士兵的樸誠,均極動人,令人非一氣讀完,不肯掩卷。然而和無產(chǎn)作者的作品,還是截然不同,看去就覺得教民和紅軍士兵,都一樣是作品中的資材,寫得一樣地出色,并無偏倚。蓋“同路人”者,乃是“決然的同情革命,描寫革命,描寫它的震撼世界的時代,描寫它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日子”(《四十一》卷首“作者傳”中語)的,而自己究不是戰(zhàn)斗到底的一員,所以見于筆墨,便只能偏以洗練的技術(shù)制勝了。將這樣的“同路人”的最優(yōu)秀之作,和無產(chǎn)作家的作品對比起來,仔細一看,足令讀者得益不少。
英培爾(VeraInber)〔30〕以一八九三年生于阿兌塞。九歲已經(jīng)做詩;在高等女學校的時候,曾想去做女伶。卒業(yè)后,研究哲學,歷史,藝術(shù)史者兩年,又旅行了好幾次。她最初的著作是詩集,一九一二年出版于巴黎,至二五年才始來做散文,“受了狄更斯(Dickens),吉柏齡(Kipling),繆塞(Musset)〔31〕,托爾斯泰,斯丹達爾(Stendhal),法蘭斯,哈德(BretHarte)〔32〕等人的影響?!痹S多詩集之外,她還有幾種小說集,少年小說,并一種自敘傳的長篇小說,曰《太陽之下》〔33〕,在德國已經(jīng)有譯本。
《拉拉的利益》也出于《新俄新小說家三十人集》中,原譯者弗蘭克(ElenaFrank)。雖然只是一種小品,又有些失之夸張,但使新舊兩代——母女與父子——相對照之處,是頗為巧妙的。
凱泰耶夫(ValentinKataev)〔34〕生于一八九七年,是一個阿兌塞的教員的兒子。一九一五年為師范學生時,已經(jīng)發(fā)表了詩篇。歐洲大戰(zhàn)起,以義勇兵赴西部戰(zhàn)線,受傷了兩回。
俄國內(nèi)戰(zhàn)時,他在烏克蘭,被紅軍及白軍所拘禁者許多次。一九二二年以后,就住在墨斯科,出版了很多的小說,兩部長篇,還有一種滑稽劇。
《物事》也是柔石的遺稿,出處和原譯者,都與《老耗子》同。
這回所收集的資料中,“同路人”本來還有畢力涅克和綏甫林娜〔35〕的作品,但因為紙數(shù)關(guān)系,都移到下一本去了。此外,有著世界的聲名,而這里沒有收錄的,是伊凡諾夫(VsevolodIvanov),愛倫堡(IliaEhrenburg),巴培爾(IsackBabel)〔36〕,還有老作家如惠壘賽耶夫(V.Veresaev),普理希文(M.Prishvin)〔37〕,托爾斯泰(AlekseiTolstoi)這些人。
一九三二年九月十日,編者。
※※※
〔1〕《豎琴》魯迅編譯的蘇聯(lián)“同路人”作家短篇小說集,一九三三年一月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為《良友文學叢書》之一。
內(nèi)收札彌亞丁的《洞窟》、淑雪兼柯的《老耗子》、倫支的《在沙漠上》、斐定的《果樹園》、雅各武萊夫的《窮苦的人們》、理定的《豎琴》、左祝黎的《亞克與人性》、拉甫列涅夫的《星花》、英培爾的《拉拉的利益》、凱泰耶夫的《物事》等十篇(其中《老耗子》和《物事》系柔石譯,《星花》系曹靖華譯)。
〔2〕本篇最初印入《豎琴》單行本,未在報刊上發(fā)表過。
〔3〕札彌亞丁(i.c.rNmPBYPF,1884—1937)蘇聯(lián)“同路人”作家,文學團體“謝拉皮翁兄弟”的贊助者。十月革命前即寫小說,后死于巴黎。著有長篇小說《我們》、《給成年的孩子們的寓言》等。
〔4〕“藝術(shù)府”、“文人府”即“藝術(shù)之家”、“文學家之家”。
〔5〕米川正夫(1891—1962)日本翻譯家、俄國文學研究者。
著有《俄國文學思潮》、《蘇聯(lián)旅行記》,譯有《托爾斯泰全集》、《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等?!秳谵r(nóng)露西亞小說集》,即《工農(nóng)俄羅斯小說集》,一九二五年東京金星堂發(fā)行。
〔6〕回籍據(jù)原文,應作復員。
〔7〕《彼得堡年報》未樣。
〔8〕柔石(1902—1931)原名趙平復,浙江寧海人,共產(chǎn)黨員,作家。曾任《語絲》編輯,并與魯迅等創(chuàng)辦朝花社。著有中篇小說《二月》、短篇小說《為奴隸的母親》等,并致力于翻譯介紹外國文藝。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于上海龍華。
〔9〕《俄國短篇小說杰作集》英譯本由S.格拉漢編選,一九二九年E.本痕出版社印行。
〔10〕《朝花旬刊》上海朝花社發(fā)行的文藝刊物,著重介紹東歐、北歐及弱小民族的作品,由魯迅、柔石主編,一九二九年六月創(chuàng)刊,同年九月???。
〔11〕倫支(C.D.C
FG,1901—1924)蘇聯(lián)“同路人”作家,“謝拉皮翁兄弟”中重要人物之一。他崇拜西歐文藝,自稱為“不可調(diào)和的西歐派”。
〔12〕仲馬指大仲馬(A.Dumas,1802—1870),法國作家。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二十年后》及《基度山伯爵》等。
〔13〕司諦芬生(R.L.Stevenson,1850—1894)通譯斯蒂文生,英國作家。十九世紀末新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著有小說《金銀島》、《化身博士》等。
〔14〕西班牙的騎士故事在西歐中世紀騎士制度影響下,曾出現(xiàn)大批描寫騎士的冒險生活和武功的作品,流行于法國和西班牙。塞萬提斯(西班牙小說家)的長篇小說《堂·吉訶德》,即借用騎士小說的形式,諷刺了騎士制度和騎士文學。
〔15〕法蘭西的樂劇一種通俗的歌?。╩élodrame),內(nèi)容比較輕松,起源于法國,十八世紀后期及十九世紀,流行于英、美各國。
〔16〕《舊約》即《舊約全書》,基督教《圣經(jīng)》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稱《新約全書》)?!冻霭<坝洝肥恰杜f約》的第二卷,計四十章。
〔17〕指一九二一年三月(俄歷二月)俄共〔布〕通過和執(zhí)行關(guān)于新經(jīng)濟政策的決議、關(guān)于實行黨的統(tǒng)一和團結(jié)的決議,以及黨在軍隊里和政府機關(guān)里進行的一系列整頓工作。
〔18〕《民數(shù)記》《舊約》的第四卷,計三十六章。
〔19〕斐定(,1892—1977)通譯費定,蘇聯(lián)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城與年》、《初歡》、《不平凡的夏天》等。
〔20〕懷亞林英語Violin的音譯,即小提琴。
〔21〕世界大戰(zhàn)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間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quán)而進行的世界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參戰(zhàn)的一方是德國、奧匈帝國等,稱為同盟國;另一方是英、法、俄、美等,稱為協(xié)約國。最后同盟國失敗。
〔22〕《EnnaTimovna》《安娜·季莫菲耶芙娜》,費定的早期作品,發(fā)表于一九二三年。
〔23〕《都市與年》又譯《城與年》,費定于一九二四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有曹靖華中譯本,一九四七年九月上海駱駝書店出版。
〔24〕《煙袋》曹靖華翻譯的蘇聯(lián)短篇小說集,收作者七人的小說十一篇,以其中愛倫堡的《煙袋》為書名;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北京未名社出版,為《未名叢刊》之一。這里說曹靖華也譯有《果樹園》“收在《煙袋》中”,有誤。一九三三年八月一日魯迅致呂蓬尊信中說:“靖華所譯的那一篇,名《花園》,我只記得見過印本,故寫為在《煙袋》中,現(xiàn)既沒有,那大概是在《未名》里罷”。但《未名》半月刊中亦無此篇。
〔25〕八住利雄日本電影劇本作家、翻譯工作者。著有電影劇本《戰(zhàn)艦大和號》、《日本海大海戰(zhàn)》等。
〔26〕左祝黎(1891—1941)蘇聯(lián)作家。早年因參加革命運動多次被捕入獄,后在衛(wèi)國戰(zhàn)爭中犧牲。著有長篇小說《人的工廠》、《時代的留聲機》等。
〔27〕《新俄新小說家三十人集》德譯本于一九二九年柏林馬力克出版。
〔28〕《青年界》綜合性雜志,一九三一年一月創(chuàng)刊,趙景深、李小峰合編,上海北新書局發(fā)行。
〔29〕拉甫列涅夫(a.E.CNJHIFFJ,1892—1959)蘇聯(lián)作家。
十月革命后曾參加紅軍。《四十一》(《第四十一》),是他作于一九二四年的中篇小說,曹靖華譯,一九二九年六月北平未名社出版,一九三六年印入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的《蘇聯(lián)作家七人集》。
〔30〕英培爾(K.L.cFSIH,1890—1972)蘇聯(lián)女詩人。主要作品有長詩《普爾科夫子午線》和散文集《將近三年(列寧格勒日記)》。
〔31〕吉柏齡(J.R.Kipling,1865—1936)通譯吉卜林,英國作家。他生于印度,作品多描寫英國殖民者的日常生活,著有長篇小說《吉姆》、兒童故事《林莽之書》等??娙ˋ.deMusset,1810—1857),法國作家。著有自傳性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等。
〔32〕斯丹達爾(Stendhal,1783—1842)通譯司湯達,法國作家。原名貝爾(M.H.Beyle)。著有長篇小說《紅與黑》、《呂西安·婁凡》,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等。法蘭斯,通譯法朗士。哈德(F.B.Harte,1836—1902)美國作家。作品多描寫淘金工人的艱苦生活,如《咆哮營的幸運兒》等。
〔33〕《太陽之下》即《陽光照耀的地方》,英培爾根據(jù)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二年間在敖德薩的生活寫成的中篇。
〔34〕凱泰耶夫(K.Q.gNYNIJ)通譯卡達耶夫,蘇聯(lián)作家。
著有長篇小說《時間呀,前進!》、《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等。
〔35〕綏甫林娜(C.D.dIZo
UUPFN,1889—1954)通譯謝芙琳娜,蘇聯(lián)女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維里尼亞》等。
〔36〕愛倫堡(c.M.rHIFS
Hb,1891—1967)蘇聯(lián)作家。曾長期僑居國外,著有長篇小說《暴風雨》、《巴黎的陷落》,以及回憶錄《人·歲月·生活》等。巴培爾(c.r.a(chǎn)NSIUE,1894—1941),蘇聯(lián)作家。著有《騎兵隊》、《敖德薩的故事》等。
〔37〕惠壘賽耶夫(B.B.KIHIXNIJ,1867—1945)通譯魏烈薩耶夫,蘇聯(lián)作家。著有小說《無路可走》、《絕路》等以及研究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人的著作。普理希文(M.M.QHPGJPF,1873—1954),蘇聯(lián)作家。曾任農(nóng)藝師。著有小說《貝林捷亞的水泉》、《太陽的寶庫》,自傳體長篇小說《卡歇耶夫山脈》等。
《洞窟》譯者附記〔1〕
俄國十月革命后饑荒情形的描寫,中國所譯的已有好幾篇了。但描寫寒冷之苦的小說,卻尚不多見。薩彌亞?。‥vgenüSamiatin)〔2〕是革命前就已出名的作家,這一篇巧妙地寫出人民因饑寒而復歸于原始生活的狀態(tài)。為了幾塊柴,上流的智識者至于人格分裂,實行偷竊,然而這還是暫時的事,終于將毒藥當作寶貝,以自殺為唯一的出路?!谏钣跍貛У胤降淖x者,恐怕所受的感印是沒有怎幺深切的。
一九三○年七月十八日,譯訖記。
※※※
〔1〕本篇連同《洞窟》的譯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一年一月十日《東方雜志》第二十八卷第一號譯者署名隋洛文。后未印入單行本。
〔2〕薩彌亞丁即札彌亞丁。參看本卷第348頁注〔3〕。
《豎琴》譯者附記〔1〕
作者符拉迪彌爾·理定(VladimirLidin)是一八九四年二月三日,生于墨斯科的,今年才三十五歲。七歲,入拉賽列夫斯基東方語學院;十四歲喪父,就營獨立生活,到一九一一年畢業(yè),夏秋兩季,在森林中過活了幾年。歐洲大戰(zhàn)時,由墨斯科大學畢業(yè),赴西部戰(zhàn)線;十月革命時是在赤軍中及西伯利亞和墨斯科;后來常常旅行外國,不久也許會像B.Pilyniak〔2〕一樣,到東方來。
他的作品正式的出版,在一九一五年,到去年止,約共有十二種。因為是大學畢業(yè)的,所以是智識階級作家,也是“同路人”,但讀者頗多,算是一個較為出色的作者。這篇是短篇小說集《往日的故事》中的一篇,從日本村田春海的譯本重譯的。時候是十月革命后到次年三月,約半年;事情是一個猶太人因為不堪在故鄉(xiāng)的迫害和虐殺,到墨斯科去尋正義,然而止有饑餓,待回來時,故家已經(jīng)充公,自己也下了獄了。就以這人為中心,用簡潔的蘊藉的文章,畫出著革命俄國的周圍的生活。
原譯本印在《新興文學全集》第二十四卷里,有幾個脫印的字,現(xiàn)在看上下文義補上了,自己不知道有無錯誤。另有兩個×,卻原來如此,大約是“示威”,“殺戮”這些字樣罷,沒有補。又因為希圖易懂,另外加添了幾個字,為原譯本所無,則并重譯者的注解都用方括弧作記。至于黑雞來啄等等,乃是生了傷寒,發(fā)熱時所見的幻象,不是“智識階級”作家,作品里大概不至于有這樣的玩意兒的——理定在自傳中說,他年青時,曾很受契訶夫的影響。
還要說幾句不大中聽的話——這篇里的描寫混亂,黑暗,可謂頗透了,雖然粉飾了許多詼諧,但刻劃分明,恐怕雖從我們中國的“普羅塔列亞特苦理替開爾”〔3〕看來,也要斥為“反革命”,——自然,也許因為是俄國作家,總還是值得“紀念”,和阿爾志跋綏夫一例待遇的。然而在他本國,為什幺并不“沒落”呢?我想,這是因為雖然有血,有污穢,而也有革命;因為有革命,所以對于描出血和污穢——無論已經(jīng)過去或未經(jīng)過去——的作品,也就沒有畏憚了。這便是所謂“新的產(chǎn)生”。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十五日,魯迅附記。
※※※
〔1〕本篇連同《豎琴》的譯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二九年一月《小說月報》第二十卷第一號。后作者將本篇前三段稍加修改,收入《豎琴》單行本后記。
〔2〕B.Pilyniak即畢力涅克。曾于一九二六年夏來中國,在北京、上海等地作短期游歷。
〔3〕“普羅塔列亞特苦理替開爾”意為無產(chǎn)階級文化提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