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次第定的修證功夫
然而,在大小乘的佛學里,又把“止”和“定”的功果境界,統(tǒng)名為“三摩地”,舊譯“三昧”,玄奘法師的新譯,叫“奢摩他”,這都是文字言語發(fā)音的差異,所以用字不同。另有一個譯名叫“三摩缽底”,是指“定”和“慧”同一境界之果。好像等于《大學》的“知、止、定、靜、安、慮、得”的總和。 希望你們大家要稍安毋躁,暫且聽一聽佛學修證方法這一部分的簡介,才好詳細地研究下去。那么,佛學對于“定”學怎么說法呢?這就要提出大小乘佛法對于“定學”不同的原則了! 佛說小乘的“內(nèi)明”、“定學”,通稱為“四禪八定”,那是佛法和世間任何宗教、宗派,或一般學者都可能進入的一種身心修養(yǎng)境界。它的進度層次分作四禪:初禪,心一境性,離生喜樂;二禪,定生喜樂;三禪,離喜妙樂;四禪,舍念清凈。它的心智境界,分作四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但佛說四禪八定是共法。也就是說:佛法和其他方面的修證程序,在身心的過程上,自有彼此經(jīng)驗相同,身心相同感受之處。至于佛法另有不同于共法的“定”境,就是阿羅漢的“滅盡處定”。所以佛學把它綜合起來,便叫做“九次第定”。這便是小乘佛學修證功夫的學問。 如果以中國上古傳統(tǒng)文化,儒道尚未分家的道學來講,這是“內(nèi)視”和“精思”的實際學養(yǎng)的內(nèi)涵,并非徒托空言、虛構(gòu)玄想的空話,它是有科學性的實驗,更非盲目迷信來崇拜信仰,就能達到的境界。如早于孔子而生的管仲,便提出“心術(shù)”的重要,而且說“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的形容詞。遲于孔子而生的莊子,就用“神明來舍”來表達。但須知管子、莊子所說的鬼啊、神啊,并非如童話和民間通俗小說的鬼神。鬼,是指精神陰暗不明狀態(tài)的代號。神,是指上下通達的名詞。莊子所說的神明,也是相同的意思。如照小乘佛學的四禪八定來講,都屬于“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境界。 在大乘的佛學里,固然也肯定四禪八定的重要,但卻以“止”(奢摩他)和“觀”(梵言:毗缽舍那)兩個中心,概括了“定學”和“慧學”的整體功用。當然,最主要的,也是最后的,必須以“慧學”的成就,才是入佛智覺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