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取天下幾異數(shù)
事實上,在這個階段,曾經有兩三次致書明朝請和,而明廷都沒有理會,更沒有正式回應。因此便在計策萬全以后,才一步一步派滿蒙部隊侵近山海關,但仍然不敢有公然征明的大舉。直到皇太極逝世,由第九個兒子,年方六歲的福臨繼位,多爾袞攝政,李闖王民兵攻入北京,朱明末代皇帝崇禎自殺,吊死煤山,才有吳三桂向清朝乞師,使清廷正當孤兒寡婦當政的危機中趁勢乘時而駕,由吳三桂為前驅,名正言順地入關進京,登上皇帝的寶座,成為大清朝入主中國的第一代皇帝,年號順治。從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來說,取得天下如此容易僥幸,真可算是最稀奇特別的一代,如照古文精簡的說法,便叫做“異數(shù)”,也就是說有特別的好運氣,不是人力所能勉強做到的。 清兵入關,福臨在北京登位稱帝,改年號為順治元年,已經是十七世紀的中葉,即公元1644年。這個時期,除了帝都北京以外,中國的各省州縣,并未完全被大清朝所統(tǒng)一。除李闖王、張獻忠等遣散的民兵勢力還未平定以外,在南方還有“南明”等臨時政權存在。而且各地的抗清武力,皆未削平。所以當順治在位十八年的時間里,全國還在兵荒馬亂的戰(zhàn)爭狀態(tài),清室的皇權也還處在安危未定的局勢。 如從軍事武力來講,入關前后的清朝八旗子弟,全數(shù)亦不過三萬多人。加上在皇太極時代收編內外喀喇沁蒙古的丁壯一萬六千九百十三人,另行分編為十一旗(屬于蒙古族),總數(shù)加起來還不到五萬人。至于當時蒙古的人口,大約在四十多萬內外,但并未完全歸服滿族,何況扣除老弱婦孺,能征調動員的兵力也非常有限。何以他們能以十來萬人的武力(這是比較寬松的估算)入關,統(tǒng)治當時上億人的中國呢?如果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明白在人類世界的戰(zhàn)爭史上,最先能夠運用“代理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可以說便是滿人。他們在東北初起,由皇太極時代開始,略地攻城,奪取明朝在東北的要塞階段,已經運用收編了蒙古的旗兵參戰(zhàn)。入關以后,南征北討,也都是以蒙古旗兵參合互用,而從一般漢人來說,無論是滿旗、蒙旗,統(tǒng)稱之為清朝的旗人或旗兵。而且后來平定南方,統(tǒng)一全國,又是運用漢人漢兵作為代理戰(zhàn)爭的先驅。如用洪承疇及吳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藩鎮(zhèn)四王,便是最明顯的成例。 所以當鄭成功在臺灣率水師十七萬北上,入長江,克鎮(zhèn)江,圍南京的戰(zhàn)役,防守北方的旗兵還不足萬人,而且大多是老弱殘兵。順治和皇太后表面鎮(zhèn)定,內心已準備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就出關回避。結果鄭軍因氣象變化,天時不利,加上鄭成功方面沒有準確的偵查情報,而且反攻鄭軍部隊的,也正是漢兵。因此,鄭軍只好迅速退走,反成敗局,雖曰人事,豈非天命哉! 但在北京“順治”皇朝的十八年間,除了還需隨時警惕在中國各地用兵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更大的主要內憂,還在愛新覺羅內廷的齊家問題。所以研究清史上的第一疑案,就是順治生母皇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以及順治的早年逝世是否別有原因?甚至民間相傳,都相信順治因受刺激而到五臺山出家當和尚去了,這些故事,并不是空穴來風的謠傳而已。正如清代紹興師爺辦案的老調一樣,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jù)而已。 但順治成長以后,嗜好禪宗佛法,確是事實。他曾經召請當時深負時名的禪師如憨璞性聰、玉琳通秀、木陳道忞等大和尚進宮參學,而且自號為“癡道人”,或稱“弟子福臨”,情如世俗子弟。至于順治出家的詩篇,兩百多年來流傳在中國佛教的寺廟中,也并未遭到文字獄的取締,而且還可任意張貼流通,豈非怪事。如果照那些淺近暢曉的詞句來看,正如皇太極等初學漢文的筆法,如云:“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薄半蓿ㄎ遥┍疚鞣揭获淖?,如何落在帝王家?”“只因當初一念差,黃袍換卻紫袈裟?!薄拔瓷罢l是我,既生之后我是誰?”等等,這和他的孫子雍正還未登位以前所輯錄的《悅心集》等文句,幾乎都是很可愛的白話韻語。 依史論史,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統(tǒng)治中國,除了滿漢民族性爭議的缺失以外,從版圖的一統(tǒng)、政治的清明,乃至文治武功的成就,不但無愧漢唐,甚至可說是超過漢唐。如歷代王朝的女禍、外戚、太監(jiān)、藩鎮(zhèn)等弊害,幾乎絕無僅有。這些良好根基的建立,是從康熙時代所底定。唯一可惜的,如果在入關之初舍棄滿族初期偏仄的習性,不改中國傳統(tǒng)的明代衣冠,不下令全國剃發(fā)編辮子,那在統(tǒng)一江山的工作上必然會事半功倍,順利得多了。我們研究歷史文化,需要特別注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衣冠文物”四個字,它所代表生活文化的重要性。例如清兵入關之初,并未遭遇太大的反抗。但自下令剃發(fā),改易服制以來,就使當時的全民引起反感,抗拒投降的意識就突然增強了。這種有關生活文化習性的群眾心理問題,看來只是一件小事,但恰恰是為政治國的大關鍵所在,可惜一般人見不及此,英明如康熙、雍正兩代,縱使心里明白,但也不敢違背祖制,所以就增加歷史政治上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了。 以我本身親眼看到的一個事實,告訴大家值得參考的一個笑料。當我還在幼小的童年,清朝已被推翻,民國也已經十幾年了,可是在我家鄉(xiāng)的親戚故舊中,還有前清遺老,有秀才、舉人功名的兩、三人,始終不肯剪掉辮子。后來被現(xiàn)實環(huán)境所影響剪掉了,卻馬上換穿道士衣冠,表示仍然不愿投降民國,以此自居為前清的遺老。我的父親對我說,他老人家卻忘了道士衣冠,正是明朝士紳的便服??!既然要做前清遺老,為什么還要穿明代的衣冠呢!可見衣冠文物,對于民情心理來講,在無形中,就具有不可思議的精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