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典籍之舜- 《孔子家語》里的舜(中)
評析典籍之舜- 《孔子家語》里的舜(中)
王照倫
『原文』魯定公問于顏回曰:“子亦聞東野畢之善御乎?”對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必佚?!倍ü粣?,謂左右曰:“君子固有誣人也。”
顏回退。后三日,牧來訴之曰:“東野畢之馬佚,兩驂曳兩服人于廄?!惫勚?,越席而起,促駕召顏回?;刂?,公曰:“前日寡人問吾子以東野畢之御,而子曰‘善則善矣,其馬將佚’,不識吾子奚以知之?”
顏回對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馬。舜不窮其民力,造父不窮其馬力,是以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今東野畢之御也,升馬執(zhí)轡,銜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歷險致遠,馬力盡矣,然而猶乃求馬不已。臣以此知之?!?/p>
公曰:“善!誠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義大矣,愿少進乎?”
顏回曰:“臣聞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佚。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
公悅,遂以告孔子。
孔子對曰:“夫其所以為顏回者,此之類也,豈足多哉?”(《孔子家語》第230~231頁。又見于《荀子·哀公》《呂氏春秋·離俗覽·適威》《韓詩外傳·二》《新序·雜事·五》)
『譯文』魯定公問顏回:“你也聽說過東野畢善于駕車的事嗎?”顏回回答說:“他確實善于駕車,盡管如此,他的馬必定會散失?!濒敹ü犃祟伝氐幕卮鸷懿桓吲d,對身邊的人說:“在君子之中,竟然也有騙人的人?!?/p>
顏回退下。過了3天,養(yǎng)馬的人來告訴說:“東野畢的馬散失了,兩匹驂馬拖著兩匹服馬進了馬棚?!濒敹ü犃诉@話十分震驚,越過席站起來,立刻讓人駕車去接顏回。顏回來了,魯定公說:“前天我問你東野畢駕車的事,而你說:‘他確實善于駕車,但他的馬一定會走失。’我就不明白了,您是怎樣事先就知道這件事的呢?”
顏回說:“實際上,道理十分簡單,我是根據(jù)政治情況做出判斷的。大家都知道,從前舜帝善于役使百姓,造父善于駕御馬。但是,舜帝在使役老百姓的時候不用盡民力,造父在駕馭馬的時候不用盡馬力,因此在舜帝的時代里沒有流離失所的人,在造父所駕馭的馬中沒有走失的馬。現(xiàn)在的東野畢駕車,讓馬駕上車拉緊韁繩,上好馬嚼子;時而慢跑時而快跑,步法已經(jīng)調(diào)理完成;經(jīng)歷險峻之地和長途奔跑,馬的力氣已經(jīng)耗盡,然而還讓馬不停地奔跑。我因此知道馬會走失?!?/p>
魯定公說:“說得好!的確如你說的那樣。你的這些話,振聾發(fā)聵,意義很大?。∠M苓M一步地講一講這方面的道理。”
顏回說:“我聽說,鳥急了會啄人,獸急了會抓人,人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會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而馬筋疲力盡則會逃走。從古至今,還沒有使自己手下人陷入困窮而他自己沒有危險的事情發(fā)生,也沒有國君讓自己的老百姓饑寒交迫、生不如死而自己卻安然無恙的事情出現(xiàn)?!?/p>
魯哀公聽了很高興,于是把此事告訴了孔子。
孔子對魯哀公說:“他之所以是顏回,就因為常有這一類的表現(xiàn),能夠講出這種水平的道理,對于顏回來說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所以沒有必要過分地稱贊他!”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顏回以使役、御馬比喻治理國家的道理。舜的治民“不窮其民力”,造父的御馬“不窮其馬力”,是使事物處于良好運行狀態(tài)的基本條件。特別是舜善待平民百姓的仁德,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充分必要條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原文』宰我曰:“請問帝堯?”
孔子曰:“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能降。伯夷典禮,夔、龍典樂。舜時而仕,趨視四時,務(wù)先民始之。流四兇而天下服。其言不忒,其德不回。四海之內(nèi),舟輿所及,莫不夷說。”(《孔子家語》第294頁)
『譯文』宰我問他的老師孔子說:“請問您老人家,帝堯是個怎樣的人?”
孔子回答說:“帝堯他是高辛氏的兒子,名字叫陶唐。他的仁慈像天一樣,他的智慧如神一般。靠近他如同靠近太陽那樣會得到溫暖,看著他如同觀看云彩那樣柔和。他在富有的時候不驕橫,他在高貴的時候能夠謙虛。他讓伯夷主管禮儀,讓夔、龍執(zhí)掌舞樂。他推舉舜來做官,到各地巡視四季農(nóng)作物的生長情況,把民眾的事放在首位。他流放了共工、驩兜、三苗,誅殺了鯀,天下的人都信服。他的話從不出錯,他的德行從不違背常理。普天之下,四海之內(nèi),車船所到之處,人們都喜歡他、愛戴他?!?/p>
『評析』這段文字,雖然借孔子之口說的是帝堯的豐功偉績,但是突顯了舜愛民如己的大仁大德。
『原文』宰我曰:“請問帝舜?”
孔子曰:“喬牛之孫,瞽瞍之子也,曰有虞。舜孝友聞于四方,陶漁事親。寬裕而溫良,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近。承受大命,依于二女。瞉明智通,為天下帝。命二十二臣,率堯舊職,躬己而已。天平地成,巡狩四海,五載一始。三十年在位,嗣帝五十載。陟方岳,死于蒼梧之野而葬焉?!保ā犊鬃蛹艺Z》第295~296頁)
『譯文』宰我問孔子說:“請問您老人家,帝舜是個怎樣的人?”
孔子說:“帝舜他是喬牛的孫子,瞽瞍的兒子,名字叫有虞。舜因為孝敬父母、善待兄弟象而聞名四方,他用制陶和捕魚的收入來奉養(yǎng)雙親和弟弟。他寬容而又溫和,機敏而又知時,敬天而又愛民,撫恤遠方的人而又親近身邊的人。他承受重任,兩位妻子給予了他很大的幫助。他圣明睿智,由1個平民百姓成長為1名統(tǒng)治天下的具有仁德的帝王。他任命了22位大臣,都是帝堯原有的舊職,他不論做什么事情都是身體力行、身先士卒。在他的領(lǐng)導之下天下太平,地有收成,每5年1次巡狩四海。他在30歲的時候被委以重任,接續(xù)帝位長達50年之久。他登臨四岳,舜最后死在了蒼梧之野,并且安葬在了那里。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評析』這段文字,實際上是舜的1個簡短的傳記。概括記述了舜的一生,突顯了舜的孝、德、仁、愛。
『原文』康子曰:“如此之言,帝王改號,于五行之德各有所統(tǒng),則其所以相變者,皆主何事?”
孔子曰:“所尚則各從其所王之德次焉。夏后氏以金德王,色尚黑,大事斂用昏,戎事乘驪,牲用玄。殷人以水德王,色尚白,大事斂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以木德王,色尚赤,大事斂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此三代之所以不同?!?/p>
康子曰:“唐虞二帝,其所尚者何色?”
孔子曰:“堯以火德王,色尚黃。舜以土德王,色尚青?!保ā犊鬃蛹艺Z》第303頁。又見于《禮記·檀弓上》)
『譯文』康子問孔子說:“如此說來,帝王改變年號,是因為五行的德行各有不同的統(tǒng)屬。請問,這樣相繼的變化,各自都主什么事情呢?”
孔子回答道:“所崇尚的與那些帝王他們各自在稱帝的時候所依據(jù)的德行有關(guān)系。夏后是以金德稱帝的,所以他們崇尚黑色,喪事入殮的時間選定為日落時分進行,在開展軍事行動的時候喜歡使用黑色的馬,在祭祀的時候使用黑色皮毛的牲畜。殷人是以水德稱帝的,所以他們崇尚白色,喪事入殮的時間選定在太陽處在正中午的時刻進行,在軍事行動中喜歡乘駕白色的馬,在祭祀的時候使用白色皮毛的牲畜。周人是以木德稱帝的,所以他們崇尚紅色,喪事入殮的時間選定在太陽剛剛出來的早上進行,在軍事行動中喜歡使用紅色的馬,在祭祀的時候使用紅色皮毛的牲畜。這就是夏、商、周三代的不同之處?!?/p>
康子接著問:“請問,唐堯和虞舜這兩個帝王崇尚的是什么顏色呢?”
孔子回答說:“帝堯是以火德稱帝的,所以他們崇尚黃色。帝舜是以土德稱帝的,所以他們崇尚青色?!?/p>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孔子講述了堯、舜、夏、商、周5個朝代是各自以什么樣的德行稱帝的,并且說明了他們各自所崇尚的不同的顏色。舜這個農(nóng)民的兒子以土德稱帝,顯現(xiàn)了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的農(nóng)耕社會的生活。
『原文』康子曰:“陶唐、有虞、夏后、殷、周獨不配五帝,意者德不及上古耶?將有限乎?”
孔子曰:“古之平治水土,及播殖百谷者眾矣。唯勾龍氏兼食于社,而棄為稷神,易代奉之,無敢益者,明不可與等。故自太皞以降,逮于顓頊,其應(yīng)五行而王數(shù)非徒五,而配五帝,是其德不可以多也?!保ā犊鬃蛹艺Z》第304頁。又見于《呂氏春秋》《禮記·月令》)
『譯文』康子問孔子說:“陶唐、有虞、夏后、殷、周,他們不與‘五帝’(在這里,康子和孔子所說的五帝指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筆者注)相提并論,這是不是說明陶唐、有虞、夏后、殷、周的德行不如‘五帝’呢?還是在這些方面有什么其他獨特的限制呢?”
孔子回答說:“在古代,雖然從事治理水土和農(nóng)作物種植的人很多,但是,只有勾龍氏配享土地神,而棄為五谷之神,代換供奉,不敢增加,是為了表示尊重帝王不能和帝王平等排列。所以說,自從太皞以來直到顓頊,按照五行而稱帝的不僅僅是‘五帝’這5個人,而人們把他們尊稱之為‘五帝’是因為其余的帝王的德行還達不到‘五帝’的水平。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別的帝王的德行還不能超越‘五帝’。是不是可以和‘五帝’并列,主要是德行問題,沒有什么別的原因?!?/p>
『評析』這段文字把五帝的德行至于空前絕后的高度,即使像堯、舜仁德水平如此高的帝王仍然不能和孔子、康子眼里的五帝相提并論。在孔子的時代,大概五帝就是太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沒有什么異議。但是,在后世,誰是五帝是有不同的說法的。把太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稱之為五帝只是一家之言,另外,還有把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稱之為五帝的第2種說法,和把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稱之為五帝的第3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