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評析典籍之舜- 《孔子家語》里的舜(上)

2021-08-28 07:05 作者:王照倫  | 我要投稿

評析典籍之舜- 《孔子家語》里的舜(上)

王照倫


『原文』曾子曰:“不勞不費之謂明王,可得聞乎?”

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勞乎?政之不中,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稅,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入山澤以其時而無征,關譏市廛皆不收賦,此則生財之路,而明王節(jié)之,何財之費乎?”(《孔子家語》第25頁)

『譯文』曾參問孔子道:“不為政事煩勞,不勞民傷財的君王被稱之為明君,這其中的道理,您老人家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孔子回答說:“在古代,帝舜的身邊有兩個十分得力的臣子,他們分別是禹和皋陶,舜帝作為天子足不出戶、不用走下坐席就可以把天下治理好。這樣的國君,還會有什么煩勞可言呢?國家政局動蕩不安,是國君最大的憂患;政令不能推行,是臣子的罪責。如果實行十分之一的稅率,黎民百姓在一年的時間里服勞役的時間不超過三天,讓老百姓按照季節(jié)進入山林伐木捕獵、進入湖泊捕魚,并且不胡亂征稅、不胡亂收費,同時在交易場所里也不濫收賦稅,這些都是生財之路,圣明的君主會節(jié)制田稅和民力的使用,怎么會有浪費財力的事情發(fā)生呢?”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孔子以舜為楷模向曾參講述了作為圣明的君主應該怎么做事情。

『原文』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對。

公曰:“寡人有問于子,而子無言,何也?”

對曰:“以君之問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為對。”

公曰:“其大何乎?”

孔子曰:“舜之為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其任授賢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靜虛,化若四時而變物。是以四海承風,暢于異類,鳳翔麟至,鳥獸馴德。無他也,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問,是以緩對?!保ā犊鬃蛹艺Z》第109~110頁。又見《荀子·哀公》)

『譯文』魯哀公向孔子問道:“從前舜戴的是什么樣子的帽子???”孔子沒有回答。

魯哀公說:“我有問題問你,你卻不說話,這是為什么呢?”

孔子回答說:“因為您問問題不先問重要問題的,所以我正在思考怎樣回答你的問題呢。”

魯哀公問:“重要的問題是什么樣子的問題呢?”

孔子說:“舜作為圣明的君主,他的政治的核心是愛惜生命而厭惡殺戮,他用人的原則是以有賢德、有才能的人替換那些道德敗壞和道德低下、沒有才能的人。他的仁德像天地一樣廣大而又清凈無欲,他的教化像四季一樣使萬事萬物向著善的方向轉化。所以,四海之內都接受了他的教化,甚至他的仁德遍及動植物之類的天下一切生靈,鳳凰飛來了,麒麟跑來了,就連鳥獸都被他的仁德感化。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原因只能有一個,那就是因為他愛惜生命的緣故。您不問這些治國之道的根本問題而問戴什么樣子的帽子,所以我才遲遲不做回答。因為您的提問出乎我的意料?!?/p>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孔子借歌頌舜至高無上的仁德,教育魯哀公要向舜學習,使用仁德治理魯國??鬃邮侵孕南M敯Ч軌虬凑账吹娜实轮螄阳攪卫沓蔀橄袼唇y(tǒng)治下的天下那樣政治清明、國泰民安、黎民百姓安居樂業(yè)。

『原文』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墉,有堯、舜之容和桀、紂之象,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負斧扆南面以朝諸侯之圖焉。

孔子徘徊而望之,謂從者曰:“此周公所以盛也。夫明鏡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務襲跡于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是猶未有以異于卻走,而欲求及前人也,豈不惑哉!”(《孔子家語》第132頁)

『譯文』孔子觀看明堂,看到四門的墻上有堯、舜、桀、紂的畫像,畫出了每個人善惡的容貌,并在畫像旁寫有關于國家之所以興亡的告誡的話。還有周公輔佐成王,抱著成王背對著屏風面朝南接受諸侯朝見的畫像。

孔子走來走去反復地觀看著,對跟從他的人說:“這是就是周朝興盛的原因啊。明亮的鏡子可以照出善與惡的形貌,古代的事情可以用來了解現在情況。如果君主不努力沿著在使國家安定的路上走,而忽視國家危亡的根本原因,這和倒著跑卻想追趕上前面的人一樣,南轅北轍,難道不是糊涂蟲嗎?”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孔子雖然把堯、舜當作理想的最高統(tǒng)治者之一,但是,在孔子的心目中理想的社會是周公統(tǒng)治時期。這和孟子有很大的不同,孟子的理想社會是堯、舜統(tǒng)治時期。孔子是言必稱周公,孟子是言必談堯、舜。

『原文』衛(wèi)將軍文子問于子貢曰:“吾聞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詩》《書》,而道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觀之以禮樂,然后成之以文德。蓋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為賢?”子貢對以不知。

文子曰:“以吾子常與學賢者也,不知何謂?”

子貢對曰:“賢人無妄,知賢即難。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難于知人’。是以難對也?!?/p>

文子曰:“若夫知賢,莫不難。今吾子親游焉,是以敢問?!?/p>

子貢曰:“夫子之門人,蓋有三千就焉,賜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p>

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請問其行。”

子貢對曰:“夫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夫稱言不茍,是顏回之行也??鬃诱f之以《詩》曰:‘媚茲一人,應侯慎德?!姥孕⑺迹⑺嘉﹦t?!舴暧械轮朗茱@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則王者之相也。

“在貧如客,使其臣如借。不遷怒,不深怨,不錄舊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論其材曰:‘有土之君子也,有眾使也,有刑用也,然后稱怒焉。匹夫之怒,唯以亡其身?!鬃痈嬷浴对姟吩唬骸也挥谐酰r克有終。’

“不畏強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孔子和之以文,說之以《詩》曰:‘受小拱大拱,而為下國駿龐。荷天子之龍,不憨不悚,敷奏其勇?!瘡姾跷湓眨牟粍倨滟|。

“恭老恤幼,不忘賓旅;好學博藝,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鬃右蚨Z之曰:‘好學則智,恤孤則惠,恭則近禮,勤則有繼。堯、舜篤恭以王天下?!浞Q之也,曰‘宜為國老’”。(《孔子家語》第137~142頁。又見于《大戴禮記·衛(wèi)將軍文子》)

『譯文』衛(wèi)國的將軍文子問子貢說:“我聽說孔子教育弟子,先教他們讀《詩經》和《尚書》,然后再教他們如何孝順自己的父母、如何尊敬自己的兄長這樣的道理。講的是仁義,觀看的是禮樂,然后用文才和德行來成就他們。大概學有所成的有70多人,他們之中誰更賢明呢?”子貢回答說“不知道”。

文子說:“因為你常和他們一起跟隨孔子學習孔子的學說,也算是個賢者了吧,為什么說不知道呢?”

子貢回答說:“由于賢能的人沒有妄行,所以了解賢人就很困難。因此,君子說:‘沒有比了解人更困難的事情了。’因此難以回答你的問題?!?/p>

文子說:“對于了解賢人,大家都知道很困難。因為現在您本人親身在孔子門下求學,所以才敢冒昧地問您。”

子貢說:“說起先生的門人,大概有三千人跟隨先生學習。有些是與我接觸過的人,有些人我沒有接觸過,所以我不能把先生所有的學生的情況告訴你,因為我不掌握先生所有學生的情況?!?/p>

文子說:“那么,請您談談您所知道的人的情況,我想問問他們的品行。”

子貢回答說:“能夠起早貪黑,背誦經書,崇尚禮義,行動不犯第二次過錯,引經據典很認真的,是顏淵的品行。先生用《詩經》的話來形容顏淵說:‘如果遇到國君寵愛,就能成就他的德業(yè)?!肋h恭敬盡孝道,孝道足以為法則?!绻仠Y遇到有仁德的君王,就會世代享受帝王給予的美譽,不會失去他的美名。被君王任用,就會成為輔佐君王的左膀右臂。

“雖然身處貧困的環(huán)境之中但是能夠矜持莊重,使用仆人如同借用般的客氣。不把怒氣轉移到別人身上,不總是怨恨別人,不總是記著別人過去的罪過,這是冉雍的品行。先生評論他的才能說:‘擁有土地的君子,有民眾可以役使,有刑罰可以施用,而后可以遷怒。普通人發(fā)怒,只會傷害自己的身體?!鬃佑谩对娊洝返脑捀嬖V他說:‘萬事都有開端,但很少有善始善終的。’

“不害怕強暴,不欺辱鰥寡,說話遵循本性,相貌堂堂端正,才能足以打仗帶兵,這是子路的品行。先生用文辭來贊美他,用《詩經》中的話來稱贊他:‘接受上天的大法和小法,庇護下面諸侯國,接受天子授予的榮寵。不膽怯不惶恐,施神威奏戰(zhàn)功?!瘡娏τ钟赂野?!他的文采勝不過他的質樸和勇武。

“尊敬長輩,同情幼小,不忘在外的旅人,喜好學習,博綜群藝,體察萬物且勤勞善良,這是冉求的品行。先生因此對他說:‘好學就會有智慧,同情孤寡就是仁愛的表現,恭敬就接近了禮義,勤勞就會有收獲。堯、舜忠誠謙恭,所以能夠從一個黎民百姓成長為至高無上的天子?!壬芊Q贊他,說:‘你有成為國家的卿大夫的資質?!?/p>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借子貢之口點評了部分孔子學生的特長。子貢和他的老師孔子都把堯、舜視為做人、做事、為官的最高標準。

『原文』孔子謂宓子賤曰:“子治單父,眾悅。子何施而得之也?子語丘所以為之者?!?/p>

對曰:“不齊之治也,父恤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

孔子曰:“善!小節(jié)也,小民附矣,猶未足也。”

曰:“不齊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事者十一人?!?/p>

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悌矣;友事十一人,可以舉善矣。中節(jié)也,中人附矣,猶未足也?!?/p>

曰:“此地民有賢于不齊者五人,不齊事之而稟度焉,皆教不齊之道?!?/p>

孔子嘆曰:“其大者乃于此乎有矣。昔堯、舜聽天下,務求賢以自輔。夫賢者,百福之宗也,神明之主也,惜乎不齊之以所治者小也?!保ā犊鬃蛹艺Z》第176頁。又見于《說苑·理政》《韓詩外傳》)

『譯文』孔子對宓子賤說:“你治理單父這個地方卓有成效,民眾很高興。請問,你是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做到了這一點的呢?請你告訴我,都具體采用了什么樣的辦法。”

宓子賤回答說:“我采取的治理辦法很簡單,我就像父親那樣體恤黎民百姓的兒子,就像顧惜自己兒子那樣去照顧孤兒,而且以哀痛的心情辦好喪事?!?/p>

孔子說:“這樣做好!但是,這只是小節(jié),民眾信服你大概不僅僅因為你在細節(jié)上做得很好,恐怕你做的事情還不只這些細節(jié)吧?!?/p>

宓子賤說:“我像對待父親那樣事奉的有3個人,像對待兄長那樣事奉的有5個人,像對待朋友那樣交往的有11個人。”

孔子說:“你像父親那樣事奉3個人,你的這種所作所為就為老百姓樹立了1個榜樣,可以教育、引導民眾行孝道孝敬自己的父母;你像兄長那樣事奉5個人,你的這種所作所為就為老百姓確立了1個樣板,可以教育、引導民眾敬愛自己的兄長;你像朋友那樣與11個人交往,你的這種所作所為就為老百姓提供了1個參照系,可以教育、引導老百姓相互友善。但是,這也只是中等的禮節(jié),使用中等的禮節(jié)就會讓人依附嗎?恐怕你做的事情還不只是這些中等的禮節(jié)吧?!?/p>

宓子賤說:“在單父這個地方,比我賢能的人有5個,我在和他們交往的過程中都十分尊敬他們,并且在遇到困難和問題的時候虛心向他們請教,他們都能開誠布公地和我討論這些困難和問題,并且告訴我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的辦法?!?/p>

孔子感嘆地說:“哦,我知道了。治理好單父的大道理就在這里了。從前堯、舜治理天下,一定要訪求賢人來輔助自己。那些賢人,是百福的來源,是神明的主宰啊。可惜的是你治理的地方太小了?!?/p>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借助孔子和宓子賤討論社會治理的對話,指出了舜的偉大之處在于選賢任能。

『原文』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蘇,欣然而起,進于曾晳曰:“向也參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聞之,知其體康也。

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日:“參來,勿內。”曾參自以為無罪,使人請于孔子。

子曰:“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于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彼煸炜鬃佣x過。(《孔子家語》第193頁。又見于《說苑·建本》《韓詩外傳·八》)

『譯文』有一天,曾參跟隨父親曾晳鋤瓜,不小心斬斷了瓜的根。父親曾晳非常生氣,舉起一根大棍就向曾參的臂膀打過來。曾參被打得摔倒在地,不省人事,過了很久才蘇醒過來。蘇醒之后,曾參高高興興地站起來,走到曾晳的面前問候道:“剛才我得罪了父親大人,您為教導我而用力打我,有沒有累著您老人家?”然后曾參回到房里,一邊彈琴一邊唱歌,想讓他的父親曾晳聽見,知道自己的身體早已恢復了健康。

孔子聽說了這些情況之后十分生氣,告訴弟子們說:“如果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門。”而曾參自認為無罪,于是托人向孔子請教,讓孔子評價自己的所作所為,還想得到孔子的贊譽。

孔子對為曾參傳話的人說:“你回去告訴曾參,他難道沒聽說過嗎?昔日舜侍奉父親,父親使喚他的時候,他總是會在父親身邊;父親要殺了他的時候,卻總是找不到他。當父親輕輕地打他的時候,他就站在那里默默忍受;當父親用大棍打他的時候,他就逃跑。因此,他的父親瞽瞍沒有背上殺死自己的兒子這種不義的罪名,而舜他自己也沒有因為被父親打死而失去為人之子的孝敬自己的父母的機會。你看看如今的曾參侍奉父親,把身體交給暴怒的父親,父親要打死他,他也不回避。他如果真的被曾晳死了就會陷父于不義,曾參和舜相比哪個更為不孝?另外,你問問曾參,他難道不是天子的臣民嗎?殺了天子的臣民,可是天大的罪呀!”

曾參聽了孔子的教誨之后,說:“我的罪過真的是很大呀!”于是,曾參親自到孔子的家里,當面向他的老師謝罪。

『評析』這段文字,雖然講的是曾參父子之間的故事,但是,突顯的是舜孝行的最高境界。


評析典籍之舜- 《孔子家語》里的舜(上)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永和县| 芜湖县| 收藏| 许昌县| 万荣县| 县级市| 潮州市| 和龙市| 同江市| 石楼县| 沁阳市| 博白县| 吴江市| 虎林市| 治县。| 青神县| 元氏县| 晋州市| 塘沽区| 荆州市| 子洲县| 永川市| 荔浦县| 镇平县| 平顺县| 尼木县| 武邑县| 西乡县| 贺兰县| 东山县| 云安县| 北票市| 青田县| 云龙县| 隆德县| 阜南县| 行唐县| 三都| 武川县| 富川| 保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