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典籍之舜- 《尚書》里的舜-皋陶謨
評析典籍之舜- 《尚書》里的舜-皋陶謨
王照倫
『原文』
皋陶謨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謨明弼諧?!?/p>
禹曰:“俞,如何?”
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p>
禹拜昌言曰:“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p>
禹曰:“吁!咸若時,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p>
禹曰:“何?”
皋陶曰:“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彰厥有常,吉哉!
“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師師,百工惟時。撫于五辰,庶績其凝。
“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yè)業(yè),一日二日萬幾。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xié)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
“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于上下,敬哉有土!”
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
禹曰:“俞!乃言厎可績?!?/p>
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贊贊襄哉!”(《易經(jīng) 尚書》第237~238頁)
『譯文』
皋陶謨
通過查考已往的歷史記載和整理那些民間的傳說,人們知道皋陶和禹曾經(jīng)在舜的面前談論過怎樣才能實行仁德政治的問題。皋陶說:“如果能夠誠實地履行那些得到世人公認的并且先王已經(jīng)實行過的德政,現(xiàn)任的帝王就會做出英明的決策,群臣和民眾就會同心協(xié)力、同心同德。如果這樣的局面被創(chuàng)造出來,那么,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禹說:“是啊,你說得很對!但是,具體怎樣做才能算實行了德政呢?”
皋陶回答說:“哦!是這樣的。首先,統(tǒng)治者要嚴于律己,每個官員都要堅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自身修養(yǎng),在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品行層次方面也要持之以恒永不懈怠。其次,還要以寬廣的胸懷對待家人和族人,通過自己的言行影響距離自己最近的家人和族人成為賢人,讓天下成為天下人的天下,讓天下人做天下的事如同做自己的事一樣盡職盡責,當天下事成為天下人的事情的時候,天下就會平安無事,長治久安的社會就會被創(chuàng)造出來。因此可以這樣說,如果每個人都能以德為準則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德政在天下的實施就會像日出日落一樣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禹聽了皋陶的這番精妙絕倫的言論,佩服地五體投地,拜謝說:“對!說得太好了!”
皋陶接著說:“哦!作為天下或者高級官員,除了自身的修養(yǎng)達到高境界之外,還要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知人善任,關心黎民百姓的疾苦、了解老百姓的愿望也是實行德政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禹接著皋陶的話,說:“唉!話雖這樣說,但是,如果完全按照你以上說的去做,難度太大了,恐怕連堯帝都會認為是很困難的事情吧。知人善任、任人唯賢,理解做臣子的難處,這樣的天子就顯得十分明智。安定民心至關重要,因為只有讓民心安定的天子才能受到民眾的愛戴,而也只有這樣的天子老百姓才會懷念他。不過,一個帝王既明智又受人愛戴,就像堯、舜那樣,怎么還會有提防驩兜那樣的權臣的事情發(fā)生?怎么還會有流放三苗等反叛部落這樣的事情發(fā)生?怎么還會有警惕善于花言巧語、察言觀色的共工這樣大奸大佞的人的事情發(fā)生呢”
皋陶回答說:“哦!總起來說,人在行為方面大約有9種美德。要斷定某人是不是具有某種美德,在檢驗了他的言論之后,還要通過他所做的事情一并考慮才比較穩(wěn)妥。因為天下總有些言行不一的人,所以結合一個人的言行去看這個人在某個方面是不是有美德比較靠譜”
禹問道:“請問,是哪9種美德呢?具體的內容又各自是什么呢?”
皋陶回答說:“這9種美德,具體說就是:一是既寬宏大度又小心謹慎,二是既溫和文雅又特立獨行,三是既忠厚誠實又嚴肅莊重,四是既多才多藝又兢兢業(yè)業(yè),五是既溫柔順從又剛毅決斷,六是既正直坦蕩又溫存務實,七是既簡易樸實又廉潔清正,八是既耿直嚴謹又忠誠務實,九是既堅強不屈又懂得變通。為政者務必要旗幟鮮明地任用具有這9種美德的好人,因為這是善政中的善政、美德中的美德。
“如果1個人天天在自己的所作所為之中展現(xiàn)出來他具有9種美德的3種美德,并且從早到晚認認真真一絲不茍地按照這些道德規(guī)范辦事,他就可以成為公卿了;如果1個人在從政的過程中天天莊嚴地重視六德,并且讓輔助政事于國的人一同接受這些美德,那么他就可以成為諸侯了;如果天子在選賢任能的過程中普遍任用具有九德的人擔任官職,那么在職的官員就都是才德出眾的賢人了。這樣一來,所有的官員就會恪盡職守,互相效法,他們都想著如何處理好自己分內的政務,聽從君王的命令,依照天命辦事,最終的結果是各行各業(yè)、各個方面的事情都會辦得井井有條、卓有成效。
“治理國家的人最忌諱的就是貪圖安逸和私欲膨脹。對于諸侯而言,在處理政務的過程中必須兢兢業(yè)業(yè),原因在于雖然看上去時間一天接著一天地過去了好像沒有什么變化,但是實際情況確是事情千變萬化,甚至是瞬息萬變。不要因人設置官位,因人設事會導致許許多多只吃空餉不做事的人混跡于官場的現(xiàn)象發(fā)生,因為職位是遵從天命而定的,把人安排在那個位置是讓他去完成天命的。上天為人間規(guī)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常法,要告誡人們做到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就是遵從了天命,讓這5種人倫關系變得真誠、敦厚至關重要!上天為人類規(guī)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尊卑等級不同的禮儀,依照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這5個等級的貴賤、尊卑制定了禮制。這5個等級的禮儀確定之后,人們就有了能夠永遠遵循的準則。君臣之間、君民之間、同僚之間、官民之間、庶民之間要同心同德、相互尊重,天下人如果都和善相處,齊心協(xié)力按照這五禮的要求說話和辦事情,那么,普天之下所有的困難和問題都會得到妥善解決。上天任命有德的人做事,為了讓這些人各稱其職、各享其祿,于是就制定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等級的禮服,是對他們各自不同德行的獎賞。上天為了懲罰有罪的人,制定了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用以懲治犯了罪行的人,應該特別強調的是,在實施這些刑罰的時候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造成冤假錯案。常言說得好:天命不可違!對于那些擔任了各種職務的人而言,相互勉勵,相互幫助是必須的;齊心協(xié)力,把上蒼交辦的政務做好是本分。
“上天的聰明才智就是從黎民百姓的聰明才智之中獲得的,上天的所見所聞就是從黎民百姓的所見所聞之中得到的,上天的懲罰奸邪的依據(jù)就是從黎民百姓的心愿之中獲得的,上天的獎賞表彰善良的根據(jù)就是從黎民百姓的愿望之中取得的。所以說,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民就是天。因此,作為天子一定要善待老百姓啊!原因十分簡單:如果沒有了那些平平凡凡的老百姓,所謂的至高無上的天子也就不復存在了!”
皋陶問:“我說的以上這些話,都可以得到實行嗎?”
禹說:“那是理所當然的!你的這些話不僅可以得到實行,而且一定會大獲成功的?!?
皋陶最后說:“其實,我并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也不是什么理論家,更不是什么政治家。我只不過是每天時時刻刻都在想著怎么做,才能達到勤勤懇懇輔佐天子把天下治理好的目的而已?!?/p>
『評析』這段文字,通過皋陶和禹討論國家治理的對話,突顯出來了堯、舜德政至高無上的地位。因為他們在討論德政的過程中,始終把堯、舜典 所作所為作為理想政治的準則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