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馬家坪(之五:相聚百家姓)

世外桃源馬家坪(之五:相聚百家姓)
馬家坪是一個歷史悠久、眾多姓氏相互交織的村莊。在歷史的長河中,尤其是在動亂的年代里,這里幽深閉塞的環(huán)境既適合隱居,也適合躲藏。據(jù)說秦末漢初“商山四皓”之一的甪里先生曾在馬家坪的耳爬隱居了八個月,那時那個地方是一片茂密的花櫟樹林,樹林里長了許多又肥又大的木耳,甪里先生在這里靠采食木耳為生,因此把這里叫做了“耳爬”。元末明初武當(dāng)派祖師張三豐曾在馬家坪的安溝結(jié)庵居住,天天在曾家山火石樁梁子上的那塊巨大的火石樁上修煉內(nèi)丹、研究太極,安溝原本叫“庵溝”,且因張三豐而得名,馬家坪的祖師殿至今還保留著張三豐的廟宇。在動蕩不安的年代,那些流離失所的百姓找到了馬家坪,就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好去處,就可以在這里刀耕火種、休養(yǎng)生息。因此這個地方的人口越聚越多,形成了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
這個地方之所以叫馬家坪,據(jù)說是因為這里曾經(jīng)出過一個馬天官。解放前,這個地方統(tǒng)稱馬家坪,隸屬鄖商縣。1947年鄖商縣撤銷后,這個地方以那條淺淺的河溝為界,河?xùn)|河北劃給了陜西省商南縣,河南河西劃給了湖北省鄖西縣,陜鄂兩省均在這里設(shè)立了行政村,村名仍然叫馬家坪。文革期間,湖北的馬家坪村改名為世和村,陜西的馬家坪改名為西坪大隊。文革之后,湖北的世和村恢復(fù)了馬家坪村的村名,陜西的西坪大隊也掛起了西坪村的名字。之所以叫西坪村,是因為西坪大隊在尚未與范家山村合并之前有六個小隊,分別是東坪一隊、西坪二隊、安溝三隊、曾家山四隊、幢子溝五隊和桃園六隊。西坪二隊人口相對集中,大隊部、代銷店、小學(xué)校和醫(yī)療室都建在這里,所以就以大隊部所在的地名命名為西坪村。但不管村名如何變化,區(qū)域怎么劃分,這里的人都習(xí)慣稱自己為馬家坪人。天南地北的老鄉(xiāng)們,一聽到熟悉的鄉(xiāng)音,就會問一句:“你是馬家坪的?”“是,我是馬家坪的!”那種神態(tài),洋溢著親切,也流露著自豪。在這里長大的人,幾乎沒有行政區(qū)域的概念, 只是在使用戶口本和身份證的時候,似乎才忽然明白自己是湖北人或者是陜西人。
馬家坪的人口,除了一河兩岸村部周圍的那數(shù)十戶人家,以及范家山和四十畝地公路沿線的數(shù)十戶人家比較集中以外,大多分散居住在溝溝岔岔、山山坳坳。馬家坪兩個村的人口,現(xiàn)在大約在兩千人左右,但這兩千人卻擁有幾十個不同的姓氏,翁、王、井、田、陶、鄧、郭、徐、張、冀、黃、蔡、樊、劉、范、葉、李、張、韋、秦、曾、裴、陳、阮、趙、熊、錢、尹、賈、涂、佘、周、馮、向、馬、薛、呂、鄭、楊、江、舒、明、司、莫、魏、彭、袁、朱等姓氏都在這里繁衍。以前馬家坪的東坪以井姓居多,西坪以翁姓居多,安溝以田姓居多,曾家山以曾姓居多,幢子溝以王姓居多,桃園以張姓居多,范家山以李姓居多,雖然姓氏不同,香火各異,但卻朝夕相處,非親即鄰,互幫互助,親如一家。這些年,馬家坪的人口遷徙流動快,一部分人在湖北的十堰、鄖西買了房、安了家,一部分人在陜西的西安、商南買了房、安了家,一部分人在云南買了房、安了家,還有一部分人常年工作、生活在外地,或者在城市里常年照顧孩子上學(xué),毛草坡梁子、向家梁子、西坡梁子上的幾戶人家都搬走了,曾家山、安溝等幾個組也基本上是整組的搬遷了,那些老房子的門鎖快要上銹了,房前芳草萋萋,屋后樹木掩映,學(xué)大寨時修建的土地已經(jīng)不再耕種了,但這里山水依舊,居住在這里的各個不同姓氏的馬家坪人,和諧平靜地生活在這個風(fēng)光旖旎的山村里,快樂地享受著這里的陽光雨露。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394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