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公園的變遷(1)

東山公園的變遷(1)
一、 東山
有資料說:“大梁子山崗,位于城區(qū)以東,北起葫蘆包,南止于付家沖,俗稱東山。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北洋軍在此修建防御工事之后,又稱土城。”如今東山上還有一條土城路,就印證了后一點??墒谴罅鹤由綅彽牡孛缇捅蝗诉z忘了。
明朝的雷思霈這樣寫道: “夷陵州倚東山為屏,東山之首曰對馬山,漢關(guān)公與呂蒙對馬此山中,東山亙綿數(shù)十里……”這座海拔高度僅127.8米的東山西臨東山大道,南有港窯路,北有夜明珠路,猶如一座屏障保護了山下的宜昌城,所以,東山是宜昌這座水電之都的枕城之山,在谷歌的宜昌地形圖地圖中,這一地理特征表現(xiàn)得十分清晰。
宜昌歷史上的古八景說的是:東山圖畫、西陵形勝、雅臺明月、靈洞仙湫、三游雨霽、五隴煙收、赤磯釣艇、黃牛棹歌,東山圖畫名列第一。有人考證,那個早在西晉時期就旅居宜昌、曾經(jīng)在磨基山上結(jié)廬修道的郭璞的那首《游仙詩》就是記載的東山圖畫的風(fēng)景:“綠蘿結(jié)高林,蒙籠蓋一山。中有冥寂士,靜嘯撫清弦。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飛泉。赤松臨上游,駕鴻乘紫煙?!?/p>
而那些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的文人騷客不是贊揚“旭日曈曈上,東山霽色開”,“試看城東景,峰巒列畫屏”,就是感嘆“桃李逢春花錦繡,竹松透月玉玲瓏”,“惟有山川為勝絕,寄人堪作畫圖夸”。這些贊美東山的詩句,也就成了明朝弘治(1488-1505)年間夷陵(也就是宜昌古稱)的那些地方官員和文人墨客要把這座山用“東山圖畫”的贊美之詞列為“夷陵八景”之一、并列入明朝修撰的《夷陵州志》的理由之一。(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其實,贊美東山的不僅有北宋的那個被貶為夷陵縣令的著名文學(xué)家歐陽修——他寫的那個“日暖東山去,松門數(shù)里斜”就是一幅寫意畫,還有乘船經(jīng)過這里的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他寫的那個“新秧刺水農(nóng)家樂,修竹環(huán)溪客眼明。已駕巾車仍小駐,綠蘿亭下聽鶯聲”似乎比歐陽修更有韻味。描寫東山圖畫的不計其數(shù),我認為寫得最大氣、最飄逸、最有想象空間的還是余文斌:“夷陵勝境注東山,翹首都從畫里攀。蜀道三千環(huán)疊嶂,荊門十二鎖重關(guān)。云開城郭江天外,樹隱人家紫翠間。偶坐林泉何所契,月明湖上一僧還?!?/p>
無論是百年以前的宜昌古城還是五十年以前的宜昌城區(qū)、或是現(xiàn)在被稱為宜昌主城區(qū)繁華鬧市的那一片區(qū)域都是背靠著東山那綿長的緩坡地帶進行一字布局,面對著滾滾而去的長江的。東山的山巒起伏,連綿蜿蜒數(shù)十里,而沖出南津關(guān)的長江就真的圍著宜昌城區(qū)繞城而過、掉頭東去。站在東山之巔的那座涼亭間,看東山成林疊嶂、蜿蜒起伏;望長江,云水出峽,浩浩蕩蕩。山與水一動一靜,猶如水陸兩條巨龍,千百年來一直忠實的呵護著這座城市。
在百度的衛(wèi)星圖像上也可以看出,宜昌城區(qū)的道路分為縱橫,沿江大道、夷陵大道、沿江大道橫貫始終,石子嶺路、西陵二路、云集路、勝利三路、港窯路與之交匯,從而形成了城區(qū)交通的主骨架。這些道路都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要么和東山并行,要么從長江邊一直到東山山腳下。從風(fēng)水的角度上分析,東山位于宜昌古城的北面、長江從這座城市的旁邊繞城而過,恰好是城市的南面,我們所俗稱的“東山”、“江南”,恰好說明這是一處坐北朝南的好去處。
所以說,宜居宜昌。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3918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