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為什么總是抄襲盜竊中國科技?古代先進的灌溉機械 (轉(zhuǎn))
古代先進的灌溉機械?
水力機械
圖 《西方為什么總是抄襲盜竊中國科技?》中的:“水力機械”

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來說,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有幾千年農(nóng)耕文明的歷史,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中國古人發(fā)明了桔槔、轆轤、翻車、筒車、戽斗、刮車等提水工具,以幫助農(nóng)業(yè)灌溉,其中有些工具在今天一些偏僻鄉(xiāng)村仍然在繼續(xù)使用。
桔槔是利用杠桿原理的人力提水機械,橫桿的一端系提水桶,用手操縱橫桿另一端的升降以取水。
轆轤是利用輪軸原理的起重機具,多用于汲取井水。
翻車是用木板做成長槽,槽中放置數(shù)十塊與木槽寬度相稱的刮水板(或木斗),刮水板之間由鉸關(guān)依次連接,首尾銜接成環(huán)狀。木槽上下兩端各有一帶齒木軸。轉(zhuǎn)動上軸,則帶動刮水板循環(huán)運轉(zhuǎn),同時將板間的水體自下而上帶出。戽斗是兩邊各系有兩根繩的小桶,兩人同時操作,可以提水至高處的田地。刮車則是一個轉(zhuǎn)輪,輪直徑約5尺,輪上幅條寬約6寸,用人力搖動轉(zhuǎn)輪,將水刮上。
桔槔
桔槔是利用杠桿原理的人力提水機械,橫桿的一端系提水桶,用手操縱橫桿另一端的升降以取水。
明代羅頎所編的《物源》一書說「伊尹始作桔槔」。伊尹是商湯的賢臣,也就是說,它產(chǎn)生于約公元前1700年。其實將一根粗木桿支架于立柱上就可以造成簡單的桔槔。
春秋時期,桔槔被普遍用作農(nóng)田灌溉機械,戰(zhàn)國時,墨翟將它改裝成挖鑿機械,方法大概是將桔槔長臂端裝上工具,利用沖擊力將堅土鑿松,這是他發(fā)明的最古老的沖擊式鑿掘機械。
桔槔的運用在后來日益廣泛。古代拋石機上的炮桿、攻城用的木慢車等,都是杠桿原理的應(yīng)用。其他應(yīng)用了杠桿原理的許多古代器具,最簡單的如剪刀;稍復(fù)雜的如弩機上的撥動機件,即扳機;較沉重的如腳踏碓。腳踏碓、水碓和槽碓上的主件即碓桿,實際上它是一根架于支撐點上的長木,以短臂為用力端,而長臂為作業(yè)端。而雨傘中的可折疊撐桿,則是更輕巧的滑動杠桿了。
圖 《天工開物》中的「桔槔」圖

--------------------------------------
1.馬鈞創(chuàng)制了新式提水機具——翻車?!?/strong>
圖 《西方為什么總是抄襲盜竊中國科技?》中的:“古代先進的灌溉機械”

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xù)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nóng)業(yè)灌溉機械之一。
龍骨水車亦稱“翻車”、“踏車”、“水車”,省稱“龍骨”。漢族歷史上的灌溉農(nóng)具,流行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這種提水設(shè)施歷史悠久。因為其形狀猶如龍骨,故名“龍骨水車”。
《后漢書·宦者傳·張讓》:“又使掖廷令畢嵐......作翻車渴烏,施于橋西,用灑南北郊路?!崩钯t注:“翻車,設(shè)機車以引水;渴烏,為曲筒,以氣引水上也?!?/p>
《后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zhuǎn)、水轉(zhuǎn)或風轉(zhuǎn)驅(qū)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臥于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qū)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xù)循環(huán),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xù)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zhuǎn)移取水點。我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yīng)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nóng)業(yè)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三國志·方技傳·杜夔》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傅玄曰:“居京都,城內(nèi)有地,可以為園,患無水以灌之,乃作翻車,令兒童轉(zhuǎn)之,而灌水自覆,更入列出,其巧百倍于常?!?/p>
宋梅堯臣《和孫端叟寺丞農(nóng)具十三首.水車》:“既如車輪轉(zhuǎn),又若川虹飲。能移霖雨功,自玫禾苗稔?!?/p>
宋王安石《山田久欲坼》詩:“龍骨已嘔啞,田家真作若?!?/p>
清蔣炯《踏車曲》:“以人運車車運輻,一輻上起一輻伏。輻輻翻水如瀉玉。大車二丈四,小車一丈六。小以手運大以足,足心車柱兩相逐。左足才過右足續(xù),踏水渾如在平陸。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車勞人力盡,但愿秋成獲嘉谷?!?/p>
看到明代《奇器圖說》取水第五圖,才能確定《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的某圖畫的是取水圖啊!
圖 明代《奇器圖說》取水第五圖

圖 《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各種機械圖41、取水

兩者看起來很像,只有《奇器圖說》里能實現(xiàn)取水功能,而《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的取水圖根本就不是在“取水”,更像是擺設(shè),而不是具有取水功能的機械!
明代《奇器圖說》取水第五圖說的解釋是:
“為長槽前寛后窄,于其中平安一軸,其前端安一木杓,杓上有環(huán)系槽前上端,橫木上槽前,下端有小長板,如杓入水則滿至髙處,則因下端小長板所靠不得不倒而吐矣。
向余曾自作一引水器一名鶴飲,一名活桔橰其制一一與此相合,但此前端用杓更為妙耳。”
這怕是只有中國人才能看懂上面的解釋,因為不少機械是中國特有的,西方?jīng)]用過光看圖是無法弄明白的!
更何況,“鶴飲”出自《新制諸器圖說》為王徵著,其解說之諸器包括虹吸、鶴飲二種引水之器,也就是《奇器圖說》取水第五圖說的“鶴飲”飲水器。
而《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的連取水這幅圖都是錯誤的,更別提上面提到的飲水器“鶴飲”、“虹吸”,估計西方就當時連虹吸原理都不懂吧!
【補充說明:
當時因為頭痛的厲害,就沒有特意做對比圖,這兩幅取水圖看起來挺像的,可能有些人無法區(qū)別。
看第二張圖左下角,桶離的太遠了,這個裝置前端有個木勺,目的在于實現(xiàn)“如杓入水則滿至髙處,則因下端小長板所靠不得不倒而吐矣?!?,需要“下端小長板所靠不得不倒而吐矣?!保挥羞@樣才能實現(xiàn)木勺倒水的功能?。《移涞锥诵∧就靶枰c上端連接,其實斷了。
底端的木桶連接裝置不足以實現(xiàn)讓上端木勺倒水功能,第一張圖木桶還有兩端木條連接,第二張圖則沒有,木桶是做樣子,靠不上下端小長板的,可以當找茬游戲了。
實際上,還是利用了“虹吸原理”,這就是為什么《奇器圖說》取水第五圖提到了“余曾自作一引水器一名鶴飲,一名活桔橰”這兩個引水器。
而王徵著《新制諸器圖說》,其解說之諸器包括虹吸、鶴飲二種引水之器,這里面有一種引水器的名字“鶴飲”在《奇器圖說》里相同,而另一種則是說“一名活桔橰”(《奇器圖說》),可是《新制諸器圖說》里卻換名成了“虹吸”。
其實,“虹吸”引水器真正明明白白的寫出了引水器的發(fā)明原理“虹吸原理”,“虹吸”才能使得水實現(xiàn)“汲水而上”的效果。
中國古代懂得“虹吸原理”,并且利用虹吸原理發(fā)明了很多器物,除了提水機械——龍骨水車、龍尾車,還有“唧筒”,最早的應(yīng)該叫“渴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