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景區(qū)翻譯時常用到哪些方法?
景區(qū)翻譯內(nèi)容包括景區(qū)內(nèi)的公示語和景點具體介紹,主要包括面向游客的各種提示語、警示語、標識、售票信息、乘客須知和旅游宣傳冊、地圖、宣傳單等文字及圖形信息,可以幫助游客迅速直接地了解景區(qū)路線及特點。

景區(qū)翻譯的語言特點
1.景區(qū)公示語分為禁止類、提示類、指示類、說明類,多采用短語、短句表達。比如“警告!”(Warning!)、“禁止吸煙”(No Smoking!/Smoke-free Area)、“請勿攀爬!”(No Climbing!)、“游客止步”(Staff Only)等。
2.中文的景點介紹文字比較優(yōu)美;英文介紹比較平實樸素。
3.時態(tài)上,景點介紹多使用一般現(xiàn)在時和一般過去時。景點介紹一般是客觀陳述,因此多采用一般現(xiàn)在時。不過,涉及景點過去歷史的介紹一般采用過去時。
景區(qū)翻譯方法
1.音譯。音譯主要適用于中文地名、人名等名稱的翻譯(英文中沒有與之對等的詞),比如“張家界”(Zhangjiajie)、“九寨溝”(Jiuzhaigou)、“武陵源”(Wulingyuan)等。
2.直譯。直譯即根據(jù)原文的實際意義逐字翻譯,且譯文能夠充分表達原文的含義。比如“西湖”(West Lake)。
3.意譯。有時譯入語中沒有與原文對等的詞或者對原文逐字逐句的翻譯讓外國游客難以理解,這時可以采用意譯。
4.音譯+意譯/直譯。音譯方法忽視了文化關(guān)聯(lián),會給游客帶來閱讀上的困難,需要加上意譯或直譯的方法作為補充理解。在許多人文景觀翻譯中多采用此法。如“曾侯乙墓”(Tomb of Marquis Yi of the Zeng State)。
5.增譯。鑒于中外文化差異,涉及到中國文化的景點介紹翻譯采用音譯、直譯也無法完整將詞匯含義表達出來,因此譯者可視情況采用增譯的方法,即在音譯、直譯的基礎(chǔ)上,再加上解釋性信息,補充說明需要翻譯的詞匯。比如介紹歷史名人時,在音譯名后加上其所處年代、歷史地位或者功績,讓外國游客對人物有更直觀清晰的認識。
6.刪減。景區(qū)翻譯遵循簡潔的原則。原文中一切冗雜的無關(guān)信息可以視情況刪減。比如售票處標語“票已售出,概不退換”,如果翻譯為“Tickets cannot be exchanged or money refunded”,顯得有些啰嗦,直接采用“No Return. No Exchange.”即可。
7.借鑒。中文景區(qū)標識語有時會采用擬人、對仗等修辭,比如“小草微微笑,請您旁邊繞”、“足下留情,小草長青”、“少一個腳印,多一份綠色”等,其實表達的就一個意思:請勿踐踏草坪!可借用英文常用表達“Keep Off the Grass!”譯者要充分考慮到語句真正要表達的意思,而非停留在表面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