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羊頭山的魏、唐石塔
山西羊頭山的魏、唐石塔
張馭寰
羊頭山在山西省高平縣、長子縣、長治縣交界的地方。山脊的南端屬于高平縣界,距縣城東北方向25公里。山的北部歸屬長治縣管轄,距縣城正北35公里。山的西北部屬于長子縣范圍,距縣城25公里。因為在山峰建塔,遠觀如同一只尖錐體,所以當?shù)乩相l(xiāng)們常叫它為“錐錐山"。
在山峰的南坡有古寺一座,考之碑碣,名曰“清化寺",為北魏時代的建筑。寺之左側(cè)有磴道,通向山腳,這也是進入寺院的大道。路旁開鑿許多石窟,這是寺中附屬的奉佛場所。在寺旁、山坡與頂峰造塔,還樹立千佛大碑,這里是當年佛教繁盛之地。.
清化寺最前為山門,兩側(cè)有鐘樓與鼓樓。前院設(shè)東西配殿,正面有中殿,面闊五間,后院北部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面闊五間,內(nèi)供三尊石佛像,殿前伸出一個大月臺,左側(cè)尚有三間雜殿。清化寺全部建筑約計五十多間,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目前,除三尊大石佛外,殿宇已全部坍塌。
這個寺院具有三個特點:第一是鐘樓與鼓樓建在山門的兩側(cè),而與山門毗連,這種形制適與浦州府的普救寺將鼓樓、鐘樓與山門相連采取相同的手法,第二是正殿里的石像,系利用殿下的石山鑿出,而不是后來安裝的。石像離鑿完畢再建大殿,第三是石塔分布于寺院與山頂峰之間和山頂上,從而使山頂?shù)乃蔀樗略旱囊粋€標志。這是清化寺建筑布局的特征。
清化寺中現(xiàn)存的重要文物、建筑,有北魏石窟、北魏造像塔、唐代的石塔,其它留存的石碑也很多。據(jù)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
《澤州高平縣羊頭山清化寺重修普濟葬塔院記》石碑及《高平縣志?寺觀條》記載,“清化寺在縣東北四十里羊頭山上……”??梢钥隙ㄟ@個寺院確為羊頭山清化寺。
清化寺北魏造像塔
清化寺尚存的北魏造像塔,建在羊頭山的高峰頂端。塔的基座為一只伏羊,羊頭與尾部刻琢十分逼真。塔身平面方形。塔身與基座系用一塊石料雕成。四面雕刻佛龕、釋迦佛像,雖然已風化,尚能看出大致的輪廓。塔頂用一塊整石雕成方形四坡水式樣,并刻出筒瓦瓦境,坡面平緩,它的式樣反映出北魏時代建筑的風格(圖一、二)。造像塔在山西地區(qū)很多,而用羊做基座并刻出四坡水塔頂,這種式樣還是少見的。
清化寺唐代石塔
在清化寺中,有唐代石塔九座,分別建在山腰和山頂兩個地方。方塔三座,圓塔六座,其中三座已經(jīng)倒塌,原塔的石構(gòu)件仍在遺址上。
單層方塔:這座塔平面方形,沒有臺基,塔身直接出自地面,整個塔身全部用一塊石料雕成。正面離出方形塔門,塔室內(nèi)部也是方形,塔檐和塔頂都用一塊石料雕成,檐子甚厚重,中間有兩道線條,以示檐様?shù)南笳?。檐子四面有顯著的生起,四轉(zhuǎn)角起翹。蓋式塔頂,坡面刻出筒瓦。塔全高1.6米,毎面寬度60厘米,是一座單層小石塔(圖三)。
重層石塔:此塔平面方形?;呒s50厘米,座上直接安裝方形塔身。正面開方門,一條抹角線,沒有任何裝飾。第一層塔檐和塔頂都用一塊石料雕成,檐子亦甚厚重,中間有兩道線條,檐子四面有顯著的生起。第二層塔身四面無雕飾,塔檐和第一層塔檐式樣相同。蓋式塔頂。高度3米(圖四一六)。
蓮座塔:塔平面方形。方形臺基高30厘米,其上置基座一層,下方,上為八角形,座身束腰每面刻壺門,上梟表面雕刻蓮紋圖案?;现冒私切纹阶粚?,用仰蓮瓣承托平臺,再置塔身。塔身方形,側(cè)面雕刻小型佛龕兩個,塔檐和塔頂厚重,四角翹起。造型和單層方塔、重層石塔大體上是一致的(圖七、八)。面圓形,沒有臺基,亦不設(shè)基座,上下共四層,通高4米多。除第一層開券門外,各層辱身不再設(shè)門窗,上下共計四層塔檐,每層均做正反要澀出檐,均用石塊刻成。各層塔身收分顯著,上細下粗,上冠石剎為頂,造型具有雄偉穩(wěn)重之感。內(nèi)部做空筒結(jié)構(gòu)。試觀唐代造塔,無論磚塔或石塔,均采取空筒結(jié)構(gòu)。除墓塔外,小塔亦然。山上南塔雖然不算大,但亦是空筒結(jié)構(gòu)(圖九、一0).
七層塔:建在方形臺基上,臺基三重。塔身平面圓形,高七層。第一層塔身特別高,第二層以上各層塔身高度幾乎相等,毎層的輪廊線收分顯著,越往上越小。第一層開券門,塔檐上下均各疊澀三層。內(nèi)部亦為空筒結(jié)構(gòu)。此塔外部為密檐式,內(nèi)部為樓閣式。這也是唐塔的一種結(jié)構(gòu)(圖一一、一二).
窟上塔:此塔建在第六窟的頂端,利用天然石面建造的。沒有臺基也沒有基座,第
一層塔身比較高,占全塔的二分之一。其余各層塔身高度基本相等。各層亦用反正疊澀出檐。內(nèi)部亦為空筒式結(jié)構(gòu),收分較?。▓D一三)。以上三座圓塔的造型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
通過魏、唐石塔看出的幾個問題
方形塔的形狀問題:我國開始造塔就采用了方形塔。根據(jù)《洛陽伽藍記》記述,南北朝時期的塔基本上都采用方形。北魏時的塔,大部分也是采用方形。從云崗石窟中見到的塔柱、浮雕之塔,大多數(shù)為方形。羊頭山造像塔也是方形的,可為一個例證。隋代的歷城神通寺四門塔也是方形的。唐代大型的磚塔,基本上都做成方形,因此人們常常把方形塔作為魏唐塔的特征之一。唐代以后至宋元明清各個時期也建造一些方形塔,特別是江南地方更加盛行。不過宋代以后的方塔數(shù)量不多。為什么要建造方塔呢?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古印度的“窣屠婆”原型的臺基或基座是方形的,傳來我國,乃沿襲舊型,另方面由于我國古代建筑都采取方形平,面。修建方塔正是體現(xiàn)我國傳統(tǒng)建筑的式樣。
圓塔的形狀問題:我國的圓塔數(shù)量比較少.1962年筆者在山西運城地區(qū)、永濟地區(qū)曾見到十座,全部磚砌,系唐代中期的遺物。這次在羊頭山査到的唐代圓塔,又有六座,造型優(yōu)美.從而說明唐代圓塔要比各時代都多,這是古塔史中一項重要成就.平遙貝境保存的十幾座明代的磚造圓塔,造型都很高大。為什么出現(xiàn)圓塔呢?因為塔的來源與印度“窣屠婆"有關(guān),由于“窣屠婆”的臺基是方形而塔身卻是圓形的,傳來我國后,雖然結(jié)合中國具體情況進行了一些改變,但是也保持了不少圓塔形式,例如喇嘛塔。我國大量的墓塔都是采用了“窣屠婆”原型。
關(guān)于塔門的形制問題:在唐代石塔上采用方形門洞,比較普遍。中國早期房屋采取方形門洞,便于安裝雙扇版門。唐代的塔仍沿襲古制,開方形門洞。后來在墓葬中的券洞影響下,門窗洞口始改做券門,以節(jié)省木過梁,所以北方的塔多為券門,恃別從宋代開始就更加普遍了,但是南方的塔都開圭角形門窗洞口,尤其是宋代及宋以后的塔普遍如此,仍然保留古代遺風。至于方形門洞安裝雙扇版門的制度,自宋以后各代沿續(xù)下來,即或做券門者,門槿子仍然做方形的.
關(guān)于四坡水屋頂形制問題:四坡水屋頂在大型殿宇建筑上叫做虎殿頂。它的特點:一、流水迅速,在短時間,可泄瀉大量雨水,二、從四面望去都可看到屋頂,增加美觀。四坡水屋頂在原始社會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直流傳到今天還在應用。不過到北魏時期做成曲面,形制更加美觀。
蓮瓣式平座向題:正常的平座應用斗桃承托,但在古塔上往往用蓮瓣代替斗棋,既簡單又達到了美觀的效果。凡佛教建筑中,普遍采用蓮花座。在唐代的佛塔上用蓮花瓣做平座是一種重要的裝飾方法。例如佛光寺祖師塔、法興寺長明燈塔、沁水玉溪石塔以及晉城青蓮寺意峰石塔都利用蓮花瓣承托平座,這種風格曾在唐遼宋時代流行一時,到元以后用蓮花做平座比較少,但是用蓮花為裝飾題材仍然繼續(xù)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