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入西川!二士爭功??!三英皆授首?。。?/h1>

還有兩個問題,洮西之戰(zhàn)是姜維威望的極點,姜維也因此獲封大將軍,國內(nèi)口風一致是支持姜維北伐的。但極盛往往伴隨著極衰:魏國可以承受洮西大敗但季漢完全無法承受段谷的星散流離。在此之后國內(nèi)百姓騷亂,朝堂文武也開始變了口風,譙周也緊接著發(fā)布了《仇國論》反對北伐的聲音開始有了重量,這個時候姜維應該暫停北伐轉(zhuǎn)去維護國內(nèi)的局勢,因為姜維在朝堂還能說上話,還有大量擁護姜維的人,姜維依舊可以返回成都朝堂發(fā)表言論。但姜維堅持窮兵黷武隨后兩次北伐一次無功而返,一次被鄧艾所破,這個時候姜維算是徹底的人心盡失了,只能被迫避禍沓中屯田,人心威望盡失。
姜維的斂兵聚谷不想多說,結(jié)果說明一切了,但事已成定局退守劍閣也無可厚非,姜維的問題在于聽說鄧艾奇襲成都后直接放棄劍閣,劍閣是真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就算放五千人和十萬人也是沒有區(qū)別的,在不知道成都狀況姜維回防無錯,但姜維不應該直接放棄劍閣,就算留下千余人也不至于讓鐘會大軍魚貫而入,這樣導致的結(jié)果就是:即使姜維能回援成都滅掉鄧艾他也無法再擊退鐘會大軍了,局面徹底不可收拾。
姜維放棄劍閣的錯誤也緊隨其后而發(fā)生:姜維恐腹背受敵既不敢直接馳援成都,也不敢同鐘會追兵繼續(xù)作戰(zhàn),只能一退再退,季漢的主力軍再無任何作為直到等來劉禪的投降詔書。
我的結(jié)論是:姜維并不是諸葛亮的接班人,諸葛亮欽定的接班人只有蔣琬和費祎,對于姜維更多的是像王平一樣就滿意了。但蔣琬的早逝和費祎的暴斃等這些完全在諸葛亮意料之外的巧合才促成了姜維的上位。姜維對于這個沒落的季漢絕對是忠誠的,領兵方面也是個能打的將軍,但不是合格的帥才,尤其是政治方面更是短板,姜維能力不足且貪功冒進的賭徒心理有些病態(tài)絕對是有問題的,但一國之亡和任何人都脫不了責任,軍隊敗了首先要找的的是其統(tǒng)帥,國亡首要必是其主君。也許沒有姜維可以多茍延殘喘幾年,但這個國家已經(jīng)沒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