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專欄丨歐洲城堡 中世紀土豪的“末日避難所”

1215年10月11日的夜色之中,英王約翰的雇傭軍抵達了羅切斯特城堡,就地安營扎寨,組裝器械,密鑼緊鼓地投入到攻城計劃之中。在此時,不論是還在路上的約翰抑或是他的雇傭兵們,都不會知道他們將在這座只有僅僅140守軍的城堡前耗費幾近兩個月的時間。
把時間倒回到一年前,當時英格蘭的貴族們對約翰繼位的正當性和他對大法官的任命等問題早就頗有微詞,然而讓國王與貴族間矛盾正式爆發(fā)的導火索,還是1214年約翰跟貴族們收取高額賦稅以收復被侵占的法國領地,最后卻在法國一敗涂地。這使得貴族們發(fā)起叛亂,攻占倫敦,并迫使約翰簽訂限制王權的《大憲章》。然而事后約翰馬上反悔,請來一批雇傭兵收復失地,而羅切斯特城堡正是叛軍的據(jù)點之一。
攻城武器在堅實的堡壘面前效果不佳,幾臺投石機日以繼夜地攻擊,也還是沒能擊破城墻。國王軍終于在城墻上打出一個缺口,已是差不多一個月后的事情。而后剩余的守軍撤退到城堡主塔之中,又讓攻方花費了大半個月的時間,直至他們在主塔下挖掘隧道,用豬油點燃支撐木使得主樓一角坍塌,守城的騎士們才最終投降。

歷經戰(zhàn)亂而屹立不倒的羅切斯特城堡
盡管攻城方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在懸殊的人員數(shù)量差距面前,守城的騎士們依然堅持了四十多天,無疑讓這場圍城戰(zhàn)成為了城堡防御能力的最佳廣告,正如國王史官所記載的“在那個年代,我們不知道圍城會如此艱苦,也不知道會遭遇如此強烈的抵抗……”也無怪乎歐洲的封建主們會對其情有獨鐘,在短短的幾百年間修建了不計其數(shù)的城堡。
為何要建城堡?
不論是《勇敢的心》、《權力的游戲》還是(有生之年)即將推出的《騎馬與砍殺2》,在外國的影視游戲作品中往往會出現(xiàn)城堡的身影,這與城堡在古代戰(zhàn)爭中的重要地位密不可分。顯而易見,城堡的最大存在價值,便是作為防御工事來保護居住者的財富與人身安全。由于保護財產是封建主的剛需,在古代世界,不論是西歐、日本、印度還是美洲,都獨立發(fā)展出了城堡型的建筑。但對于中國人而言,城堡卻顯得比較陌生——這便是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王朝的成果之一。畢竟上至地方豪強,下至平民百姓,都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而他們的財產安全也由國家的軍隊所保護,自然就沒有修建堡壘的必要性,而只有保護城市的城墻。

塢壁模型,中國也曾有作用類似于城堡的建筑
當然,也存在例外:自漢末到唐初,中國也曾陷于長時間的分裂割據(jù)之中,這段時期在北方也便出現(xiàn)了類似于城堡的“塢壁”,用以保護地方豪強的資源。但后來隋唐時期中國重歸統(tǒng)一,塢壁也就失去了價值,為便于管理,塢壁的居住者也被強制遷離。自此以后,最接近城堡的也就是客家人為了保護宗族利益修建的客家圍屋,但數(shù)量始終不多,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沒有形成類似于歐洲的城堡文化。

西歐封建制度,各級貴族都只對其上一級效忠
與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模式形成鮮明對比,中世紀的西歐各種勢力割據(jù)極為嚴重,況且各等級的貴族之間形成的是金字塔形式的統(tǒng)治架構,各等級貴族只向其“上一級領導”負責,哪怕是國王也管不著地方貴族,這便是“我的領主的領主不是我的領主”這句話的由來。在這種架構下,每個領主都有各自的地盤,無論是生產還是軍事都只能自食其力,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就必須修建防御工事,因此中世紀的歐洲領主們投資城堡的熱情絕不亞于我們今天對房地產的熱情。在10世紀開始的戰(zhàn)爭頻發(fā),沖突不斷的年代里,城堡更是如雨后春筍一樣在整個西歐鋪展開來。
城堡的發(fā)展歷程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堡的設計也在數(shù)百年間逐漸完善,才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樣子。在中世紀的早期,也就是500-800年間,羅馬帝國的隕落導致歐洲財富的快速減少,連帝國原建的一些塔樓都因為經費不足而年久失修,更遑論修建新的防御工事了。那時的西歐分裂成無數(shù)的諸侯割據(jù),一支超過150人的軍隊妥妥的是橙色傳說級的存在,這就意味著盡管天天打仗,但絕大多數(shù)都是村長級別的戰(zhàn)爭,大家客氣客氣不傷筋動骨達成目的就走人,一片守序邪惡的祥和氣氛。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到8世紀末,一系列事件的發(fā)生終于打破了平衡:維京人騎臉了。

維京人的侵擾大大促進了城堡的誕生
來自偏遠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人可不會講什么江湖道義,有事沒事就給你實行三光政策,連最大的城市都不保準能在維京人發(fā)起的攻擊中全身而退,不設防的廣袤農村就更是任人宰割了。有關海岸遇劫慘狀的流言四起,歐陸一片風聲鶴唳。偏偏這時新興的封建主義雖然改善了經濟,但也引來相鄰領主間的相互覬覦,為了土地和財產沒事就對對方的農民下手,這時候當農民成為了一個高危行業(yè)。農民們雖說地位低下,但另一方面也是領主的衣食父母,一旦原本就不大的領地遭到劫掠那領主就做不成了?;馃筋^上,剛邁入小康的領主們不得不砸鍋賣鐵開始修建正經的防御工事,保護自己和屬下的農民。

法國北部鄉(xiāng)村的堡場
最早的防御工事可謂簡陋,任何人都能想到——就是圍一圈木柵欄,時至今日在法國北部仍然能看到相類似的建筑形式。不過住在這種地方,領主首先就不樂意了,畢竟同住在一圈柵欄里,不能顯示出他的尊貴地位,況且要是窩里反了,別人直接就能堵他家門。于是,領主會把家設置在后方的高地,并只有一條通道連接,變得更為易守難攻,城堡的雛形也就此出現(xiàn)。

高地-堡場式城堡
現(xiàn)在領主的居所和平民的住處終于分家了。高地腳下帶有木柵欄的圍場稱為“堡場”,因此這種城堡形式便被稱為“高地-堡場式城堡”。由于結構簡單,在戰(zhàn)爭時期甚至可以在8天內修好一個。當然,這種防御工事的缺點也很明顯:一是木制的柵欄,敵人給上一把火就能燒得精光,盡管嘗試過給木柵欄覆蓋獸皮防火,不過實踐證明效果不佳;二是高地沒有掩護,仍然避免不了被“擒賊先擒王”的危險。于是新的改進型應運而生。

石質高地-堡場式城堡
改進的辦法很簡單:把木柵欄換成石墻,從而實現(xiàn)防火功能,也變得更為堅固;同時在高地和堡場周圍開挖溝渠,使敵人只能按特定的路線進攻,防守也更加容易。

這時期的城堡已經具有了主塔和簡單的箭塔
新的問題出現(xiàn)了:更有錢的領主自然要把高地上的居所修建得更為高大宏偉,但高地說白了就是個土堆,會支撐不起高大建筑的重量而崩塌。于是領主們干脆在平地上使用石料重建城堡,這時期的城堡第一次出現(xiàn)了“主塔”的概念,即是中央的領主居所和城堡的第二道防線。主塔的入口設在2樓,城堡的守衛(wèi)可以在高處攻擊沖上樓梯的敵人。文章一開始提及的羅切斯特城堡,便是這段時期的產物。也可以看出,這種城堡已經具有了相當?shù)姆烙Α?br/>

發(fā)展出多重防護的城堡,箭塔的空余位置也可以放置弩炮,投石車等武器攻擊入侵者
此后城堡的發(fā)展也不過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加強,譬如說更大的規(guī)模、更多的壁塔、雙層防護墻、門樓的出現(xiàn)等,在十四世紀火炮發(fā)明前,發(fā)展成熟的城堡幾乎是堅不可摧的。同時由于城堡的防御力極強,因此也沒必要像早期的城堡一樣依靠天險防御,城堡修建的位置從高坡,懸崖等易守難攻的地方轉為河流交叉口或者陸路交通要道,更便于領主控制貿易和管轄領土。
14世紀20年代,火炮在歐洲戰(zhàn)場嶄露頭角,到15世紀,火炮已經可以輕松擊穿城堡的城墻,火藥時代前建造的傳統(tǒng)城堡在火炮面前束手無策,過于狹窄的防御面積也是個問題。終于在16世紀初,棱堡被設計出來。棱堡的設計理念很簡單:攻擊是最好的防御。塔樓上可以放置多門長射程火炮,并且突出的塔樓有效增加了防御面積,在縱深防御和交叉火力之下,進攻方無論如何進攻都會面對如同疾風暴雨的攻擊,還有可能踏入守方所設置的陷阱。1521年6月到12月期間,駐守在羅德島的醫(yī)院騎士團就依靠著意大利軍事工程師指導下建成的棱堡成功抵擋住了蘇萊曼率領的奧斯曼大軍整整半年的圍攻,直至彈盡糧絕才與損失慘重的蘇萊曼暗中達成協(xié)議宣告投降。

然而棱堡的出現(xiàn)終究是生不逢時——西歐城堡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自13世紀起,歐洲民族國家的概念不斷強化,王權逐漸擴張。與中國塢壁消失的原因相似,國王不會允許城堡成為叛亂者的依靠,在很多地方開始了廢除甚至摧毀城堡的運動。13世紀中晚期開始,就少有為了軍事目的而建造的城堡,而更多是居住條件強化過的“城堡式別墅”了,建造者更樂于把城堡作為炫耀身份的行宮而非軍事要塞,這與城堡的軍事價值下降密不可分。一開始,領地有限的商品和不便的交通條件使得產品都只能運送到城堡中暫存,而當?shù)氐男姓苍诔潜ぶ羞M行決議,一旦攻下城堡就代表著占領了當?shù)氐男姓行暮徒洕行摹5?3世紀末開始,隨著城市和市場的崛起,城堡的經濟地位讓位于新興的商業(yè)城市,而其行政功能也被中央逐步收回。于是在戰(zhàn)爭中,城堡不再是指揮官們的攻擊對象,攻擊方大可以繞過并孤立城堡,讓棱堡的強大火力化為擺設,轉而攻擊其他更具決定性意義的目標。為控制領地而修建的城堡逐漸被廢棄,只剩下勢力范圍邊緣的城堡能夠單純作為軍事要塞而繼續(xù)存在,上面提及的羅德島要塞,便是位于當時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勢力交界。
但求有山水共作證
17世紀后,幾乎難得一見新建城堡的蹤影。原本居住在城堡里的貴族們早已結束了各自為政的年代,為國家供職的他們不再需要維持武力,紛紛搬離陰暗狹窄的城堡,住入寬敞明亮的鄉(xiāng)間別墅之中,城堡只是變?yōu)樗麄兤煜碌牟粍赢a之一。剩余的城堡或是被軍方接管,或是轉為行政管理地點??傊?,城堡已經不再受人們的青睞。

今天的城堡酒店,可見城堡內部的居住條件著實有些簡陋,被貴族唾棄也算順理成章
不過人類建筑的潮流總是周而復始,正如哥特式建筑后便是復興古希臘羅馬風格的巴洛克建筑,然后又是浪漫主義建筑再復興哥特風格……城堡也不例外?;蚴菫榱思o念騎士精神,或是厭倦了城市的建筑風格,19世紀后城堡再次流行起來,王公貴族們又開始修建新的城堡。當然,這時期的城堡不需要考慮防御功能,而是作為行宮或是旅游景點而修建,于是往往建得美輪美奐。少女心滿滿的新天鵝堡便是在這時候修建的。

美麗的新天鵝堡,看一座城堡是靈巧精致,還是灰頭土臉,我們便能分辨出其修建的年代
時至今日,在迪士尼的影響下,人們對城堡的印象總是與童話氣息所關聯(lián),新時代城堡的紅墻綠瓦之下收納著一個個美好的夢。而千年前的城堡,早已被時間打磨得黝黑粗糙,在海風的吹拂之下,無聲訴說著一段段沉重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