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順金燈寺明代佛教石造像
平順金燈寺明代佛教石造像
《文物世界》2003年06期
金燈寺位于山西省平順縣東南60公里杏城鎮(zhèn)背泉村的懸崖峭壁上,其南與河南林州市交界。據(jù)調(diào)查資料,金燈寺創(chuàng)建于北齊天保(550~557)年間,目前遺存皆為明代石窟造像,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為水陸殿,屬省級保護單位。1982年縣文博館為防文物被盜,把供奉于水陸殿內(nèi)的4件較為珍貴的石造像收回館內(nèi)?,F(xiàn)將此4件石造像簡述如下。
青石祖師坐像(PJS222)高60厘米。低平發(fā)餐,大耳垂肩,面相豐圓重頦。廣額豐隆,額心突起珠狀白自毫,雙目下視,鼻梁平直,鼻翼略窄,雙唇緊閉。身穿右衽僧袍,胸部三條斜線衣紋,結痂趺坐于方形臺座之上,雙手重疊于僧袍之下。僧袍下擺覆蓋臺面,衣褶厚重。左臂有山水長期侵蝕而遺留下的痕跡(圖一)。
青石祖師坐像(PJS223) 高60厘米。面相方圓,額部珠狀白毫略偏左,雙目平視,雙肩略窄,左手疊于右手之上,手捧佛經(jīng)一卷(圖二)。
青石祖師坐像(PJS224) 高60厘米。雙目平視,雙手交疊于腹施禪定印。胸腹有山水侵蝕痕跡。手部雕刻粗大,衣紋線條較硬(圖三)。
青石彩繪女供養(yǎng)人像(P.JS20)像高100厘米。頭部左角殘缺,頸、腿部殘。長發(fā)高館左傾。雙耳下垂,面如鵝卵,娥眉彎曲,杏目平視,鼻梁挺直,雙唇緊閉,下頻豐圓,容貌秀麗。內(nèi)穿藍褐色襦衣,外罩綠色無袖對襟衣衫,下著藍褐長裙,足穿云頭鞋,立于方形踏座上。雙手于腹部持管狀物。衣紋自然,但手部雕刻較粗,彩繪已有脫落(圖四)。
以上4件造像石質(zhì)與當?shù)厥|(zhì)相同。祖師造像形體粗壯,衣紋線條生硬,雕刻風格相同,似出一人之手。金燈寺的祖師造像面部表情平靜、詳和,一副靜修神態(tài)。推測這三尊祖師像可能是當時依照金燈寺靜修的高僧形象所刻。
據(jù)調(diào)查資料,金燈寺初建于北齊(550~557)年間,現(xiàn)存皆明代石窟造像,且工程浩大,如水陸殿、祖師塔等,北齊遺跡蕩然無存。從史料可知,歷史上禁佛有三次,北魏太武帝(446),北周武帝(574)與唐武宗(845)。北周武帝(557)滅掉北齊統(tǒng)一北方后,仍繼續(xù)實行禁佛,"求兵于僧眾之間,取地于塔廟之下",毀經(jīng)像塔寺,眾僧道還俗,沒收寺院土地。據(jù)此推斷,金燈寺可能衰敗于北周武帝滅齊之后,而重盛于明代。金燈寺至今在河南林州一帶仍有較大影響。
(宋文強,平順縣文博館 崔利民、白紅芳,長治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