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八疾」不可犯--徐紀
《前言》
最近、喜獲良緣,拜觀了大量八極拳的展演。
虎躍龍驤,各擅勝場的個人與團體,包含了「老中青」三代,
民間、情治與學校,再加上海外來自亞、美、歐各國的人馬。具代表性,足可依據(jù)。
大飽眼福之餘,興起一念:頗想追隨在這一支雄偉的大軍後面,稍盡棉薄。
當然、老一輩的,已負「大師」之譽,毋庸竊議。
而少壯的熱血青年,純良誠摯。
消極地,點出一些小小的毛?。环e極地,正是期望他們大大的成就呵!
於是就試從下盤、上盤、中盤、而全盤地,扎錄下以管窺天的個人淺見,就教高明。
p>寫定、自己數(shù)了一數(shù)……雖云皮毛之疾,竟有八種之多。
這就難怪,有人慨然批評說是:好好的八極拳,怎麼給打成八「疾」拳了!
《「跺步」如騰雲(yún),「拖步」如溜冰——下盤》
中國武術的訓練,是「全人」——身心兼顧,上中下盤「一體成型」——的。
因之、功力必須從下盤奠定基礎。而後、向上升行。如果先操上盤,就不行了。
八極拳的特色之一,正是下肢奠基的法門:外、則打「跺子」;內、則走「熊步」。
如果有外無內,「跺子」山響,賽如打雷,疑似地震。
功夫下得可觀,也仍然是門外不入的表面文章。
青年八極拳家的「跺子」打法是:
(1)只提膝蓋,局部彎曲;不提腿胯,全肢運作。
(2)腳掌提高踏地——何處是「八極八極,腳不離地」!﹖
腰胯不沈,骨盤不墜——怎麼叫「八極招招不離胯」!﹖
(3)意念上珍愛地球,動作只到地表為止。絕對不搞破壞,十足的環(huán)保戰(zhàn)士。
如果曾經(jīng)獲得「熊步」的訣竅,一定明白:所練不是筋肉,而是意念。
不在巨大的聲響,而是內勁的探尋、獲得、與傳送……
八極拳入門第一的下盤訓練,是內外合一,相輔相成,二者不可或缺的。
時代青年聰明絕頂,而越來越不能吃苦。
喜歡八極拳當然好,偏偏八極入門很辛苦。
特別是下盤,確實要比許多名門正派更煎熬……
而這、正就是八極拳考試選秀的把關法:不行的,就剔除。
古時候,武術是要拼命的。
不要以名門名師來自誤自欺,可能會延禍一家、一鄉(xiāng),甚至於是社會國族。
時代真?zhèn)€不同了,有些小青年不但沒聽過「熊步」——有真有假,或正或誤。
就連「跺子」,也不肯打了。
其巧妙技法是把腳丫子高高提起,輕輕踩下:一起一落,純熟自如;
瀟瀟灑灑,騰雲(yún)駕霧……令人睜目、佩服。
只不過,這麼練,八極拳中的「沈墜勁」,可就永不可能養(yǎng)成了。
八極拳又非常講究「拖步」的功夫,有練有用。
練的,是功力的養(yǎng)成。
它不只是腿力的強壯,更要結合各式不同的「跺子」,鍛練由下而上的內勁。
用的,則是實戰(zhàn)之時,一旦接敵,緊釘不卸,分寸拿捏的自動化調節(jié)機制。
時代青年打「拖步」則是:
(1)前腳跨步大而遠,基本上說是好的。
(2)落地之時呢?則純任自然。
沒有要領,沒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跺子」,卡實是有夠稀奇啦!
(3)至於被拖的後腳拖移多少呢?則是自然加偷懶。
常常拖得太靠近,而且沒有命意,全無作為。
當然、他們確實用功練過的。打來順暢,信心十足。
特別是地板之與鞋底,擦摩平順之後,有時步步連拖,真如溜冰場上的風光。
或因用法早已無預於戰(zhàn)場,「跺子」可以不真練,「拖步」也只剩下個虛像了吧!﹖
《吞吞吐吐做招式,伸伸縮縮練功夫——下盤》
拳術之所以豎立門派,當然必有其特色。
而特色絕非外現(xiàn)之形象,乃是攻防之用法;與為了要遂行如此之攻防,而調配設計出來的功法。
因此,想要認識一個拳派,就不是去計算它的套路與外形,而是觀察它的應用原則與鍛練方式。
八極拳的格鬥哲學,及其衍生出來的技巧,乃是「步步前進,天下無敵」。
乃是「身如泰山穩(wěn),先入虎口中」。乃是「打拳如走路,看人如蒿草」。
總之、打八極就是要練成:「拳去不回,打垮為止」。
絕對強勢,絕對拼命的手博之技的。
所以、八極拳的換步,要求上一式之前腳,必須落在原地、或稍前——分毫不許後退。
而且、運作之時,此前腿的體重承擔,絕對不可絲毫輸送給後腿。
前膝絕不鬆放,正誤易見,一望而知;除非根本無知。
時代青年打八極,似乎隨時隨意,都可以轉移體重。
吞吞吐吐,如他們日常講話的語不成句;伸伸縮縮,像他們做事的不願負責。
打拳、是真的可以反映性情的。
而似此忍心害理,將八極拳之靈魂抽離的打法,就不只是污衊八極拳,根本是在毀滅八極拳了!
《打拳不如貓狗,出手自尋短見——上盤》
虎、是猛獸;又能吃人,人人畏懼。難怪練武之人喜歡老虎,老想跟牠們扯上點關係。
於焉,有手形:虎爪。有招式:猛虎下山。
有套路:黑虎拳。而也有門派:虎拳(門)。
只是、除少數(shù)傑特之士而外,大多只是人學畜牲的摹仿「秀」,
而不知道武術之所以仿習眾牲的精意之所在。
八極拳打一個「熊虎二形」,「熊步」已略述於前;
而「虎膀」,則是上盤由背而膀,再到拳掌的一道秘傳功法。
這個功法的鍛練要點是:
(1)「力由脊發(fā)」,絕不可以做兩肩兩臂捅兩拳的動作。
(2)絕不分別左一拳、右一掌的個別操作。
同體一身,而互不相識。而是左以動右,右以發(fā)左的前後、內外、出入;
攻防配置,救援呼應之原則。
(3)有了上盤的成績之後,才能承接下盤傳來的勁道,
上下齊一,達到「全身一拳」的基本操作,而也才有希望達到最高的理想境地。
等到習得「虎膀」的實際操作之技後,就知道所謂虎啊豹啊,
不過是武人喜借猛獸形象,以自壯大的一種積習而已。
要緊的是,把人練好,不是真學什麼龍虎鷹蛇。
其實、就是看看自己家裡豢養(yǎng)的寵物貓狗,逗牠們追逐、遊戲之時,
注意牠們的肩背,與前肢的動作關連何在!﹖則武術中難覓難求的所謂密訣,也就真相畢露了。
從今以後,再也不要說什麼「畫虎不成反類犬」了。拳打不好,那可是貓狗不如的勾當哪!
那麼、要送給年輕八極拳迷們的建議,似乎是:先到人道協(xié)會去領養(yǎng)一隻貓狗囉!﹖
一定可在增添生活樂趣之外,更還對打拳練功,具有積極性的意外效果呢。
至於消極性的警告呢?則是拳也掌也,務必先從小學教材打起,然後中學,終至大學。
練功、不適合著急;求學、不可以躐等。
幼稚園的小可愛,捧讀博士班的教材時,是一幅何等滑稽的鏡頭啊!﹖
博士的讀物,卻是孩子的「毒」物!
明明是前途無量的年輕八極拳家,怎麼忍心讓自己去虛偽地摹仿高手作拳,
而殘殺掉自己原可擁有的光明未來呢!﹖
須知高人出手,外現(xiàn)似短,而其實極長——乃是由後腳跟到前拳鋒,人體最長可能的距離。
而且、其所運作的,是內勁纏繞的曲線傳送。
名人高手出拳之時,隨意揮灑,伺機而動,不論拳掌離身、以及敵身目標位置之遠近。
小青年愛慕高手是很自然的,應鼓勵的。但是、學貴有序。
不是「看著葫蘆畫個瓢」的似是而非,自欺而不能欺人。
必定會落一個求榮反辱的反效果,多年血汗一場空。
拳、打得好,當然好,而且是越好越好。打不好,尚未好,也沒關係。
只要天天打,打得對,慢慢就會有所提升。
但是、虛假的,自毀式地學習高手,每天打拳如演戲,就等於是慢性自殺,而永無進步之可能矣!
《一絲不掛當交警,自動繳械搞神拳——上盤》
所謂「纏絲勁」,本是中國武術,各門各派,通用共有的基本技法。
如今、武術沒落,真意不彰,而邪說競起。
有的主張「纏絲勁」專屬某拳某支所獨有,別人都是學它的。
有的則把「纏絲」二字詮釋到高妙神秘,不可方物之境地。
其實、古時農業(yè)社會,男耕女織。家家養(yǎng)蠶取絲的工序中,
人人熟見那抽取絲頭,纏繞採集的步驟。
武術家舉日常生活中的熟悉活動,來解釋習武練功時的重要原理,取其方便而已,不必大驚小怪。
而況,「纏絲勁」也好,「纏絲經(jīng)」也好,「纏絲精」也好,全都是要練的。
是要通過慢慢實踐、體會;不斷摸索、糾誤,而終至「身通六藝」之技術的。
只說嘴、辯論、著文、出書是不相干的。
八極拳、極其講究「纏絲」。任何人可以尚未養(yǎng)成,或是功力不高。
然絕對不可以不練,不曾練;根本就不知道要練。和到底應當怎麼練?
練「纏絲」,是從手練起的。
只因為、手最靈活。手腦結合,以心使臂,來做各種各樣的動作,較最容易得要領。
等到有了體悟,則循此理法,八極拳由上盤而續(xù)練下盤內纏外不纏之術。
然後,再上下合參,而逼練中盤。終使其至於「週身大纏」的終極目標。
是故,既使初學乍練,「纏絲」豈可不一試練!﹖
雖然練得不好,總要努力追求,希望逐漸地進步、提升……
切不可像現(xiàn)在的青年八極迷,拳也掌也,全部平舖直敘,直去直回;不滾轉,不迴環(huán)。
一整套八極打下來,咦、怎麼有如上下班時,十字路口比手劃腳,指揮交通的警察!﹖
八極拳就是實際拳,不玩假的。
廢話少說,打拳來看!沒什麼玄理,只講求實學。
其「纏絲勁」的訓練,有方法、有程序、簡單易學。
雖然功力深淺,成就在人。但是、只要依法行功,就一定會有或高或低的成就。
除非下定決心,就是不練,那就只得由他。
時下有部份年輕朋友打八極,除了不找八極拳中必須具備,
又極其講究的「纏絲勁」之外,更常常極其聰明伶俐地把許多辛苦的打法,
給悄悄轉移了,統(tǒng)統(tǒng)抽換了……
打拳嘛,節(jié)奏就是一發(fā)一蓄,一蓄一發(fā);又蓄又發(fā),再發(fā)再蓄的連續(xù)反應。
蓄勢要足、要充分。
而發(fā)則首貴在忍,忍到不得不發(fā)之臨界,然後沛然一釋,莫之能禦!
如果像今日青年八極拳的這種打法,將招式中的各個動作,一律平等對待,竟然一視同仁。
沒有界定,就沒有分工;沒有作用,就沒有意義。
這在訓練上頭來說:
(1)不追求發(fā)勁,就不是武術,只像體操。
(2)前置性地先將鍛練的重點取消,臨執(zhí)行時又將緊要的結構放棄,
則做了等於沒做,除了自我欺騙。
以及(3)軀幹自願居於無感狀態(tài),拳腳再怎麼辛苦也是做白工。
其在應用上頭的怪象則是:
(1)沒有前手,不防不禦。就是自動繳械,不戰(zhàn)而降。
(2)不開敵人的門戶,所謂「開拳」——八極拳之另一名謂,所謂「開門八極」,全成虛語。
(3)後手攻人之時,自己出拳如孩童;大約、敵人一定是死豬吧!﹖
《低頭彎腰找東西,虎背熊腰不可尋——中盤》
一百年前,堂堂天朝上邦,慘遭東西蠻夷,輪流打?。拇?、信心盡失、尊嚴掃地。
政治、財經(jīng)、教育、軍事、科技、藝術、一切唯洋是尚,希冀「全盤西化」。
當日,確有亡國之危、瓜分之慘。為了救急,「師夷長技」,應該是個暫時性的不得已。
如今,一百年了。挨了一記左鈎拳擊倒在地的古老中國,亦已掙扎起立,可以繼續(xù)比賽了。
可憐、卻仍在醉心西學,愛慕崇拜……一付「只吃得醉醺醺,站立不穩(wěn)」的蠢像,
早不是洋人的堅船利炮,而是自己人的心悅誠服了。
就拿體育、拿武術,這麼一件小小的事例來看,則洋人好動,動的乃是筋肉。
藉此筋肉之勞,獲取一些些心肺功能的改善。識見淺小,以為得意;大小比賽,熱鬧非凡。
然而、太粗糙、走極端;追逐名利,出賣健康。
冠軍、金牌們的一身傷痛,難享天年的慘痛事實,與他們的比賽記錄,同樣輝煌。
頭暈目眩,腳步踉蹌,方向難辨的國人同胞「西」向而望,
不見「東」牆……亦步亦趨地,追武唯恐不及。甘為奴婢地,恬然不以為恥。
比如共產(chǎn)中國,官民合力,泡製出來的「樣板武術」,
專門「以西洋地板體操,練中國武術套路」。
就是中國人的國恥,世界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觀!
寶島臺灣的民間武術、社會武術,正在沈悶中急速消亡,勢不可阻……而官學兩界的武術,
早已白旗高舉,投懷送抱,一跤跌進「樣板武術」的懷抱,以馴服順從,為方便得計。
曾聞比較粗俗的說法,喻為:「尾巴跟著屁股搖,可憐跟了個臭屁股」!
十分難聽,而愛莫能助……
至於八極拳術在臺灣,主要是在青年知識份子中流傳。
體格一般都欠精壯,當不了選手,代表不了「中華臺北」。
是故,八極拳並未慘遭「樣板武術」之毒手,而是順應時代之潮流——自然西化掉了的。
大學生嘛,身上早有自動內設之裝置,雖練習而不講究,求簡易,尚西洋,
不費吹灰之力,即可離譜出格。
例證嗎?比如:
(1)低頭俯首,斜眼視人;完全不調脊椎!
(2)上無頂勁,中不豎身;完全不調脊椎??!
(3)駝背彎腰,夾脊與命門不通;各自為戰(zhàn),左邊與右側無涉;完全不調脊椎?。?!
最主要、最根本的是:學外國人練筋肉。而似乎完全不知道中國武術練的是骨節(jié)。
骨節(jié)主操,而筋肉隨之。兩種主功能的取向不同、差異兩極,中間隔了至少一個太平洋!
八極拳講究「虎背熊腰」,不是成語——以描繪膀大腰圓,
半截兒黑塔似的傻大個兒之體態(tài)——乃是、真正有著練習上的要求。
是要在如此的要求之下,練功打拳。
才合乎八極武術的原理原則,才可能逐漸地向下深入,向上提升……
而且、雖說功法宏深,似無止境。其實、入手開蒙,簡單明暸。
就看小青年(1)知不知道?(2)相不相信?與(3)肯不肯做而已!
比如說這「虎背」,不過就是一個脊椎挺直而已。
脊椎打直,就比如說是在鋼琴——西洋樂器,靠了它,才能定立音準,組大樂團。
而、正好是中國音樂之所無——上面,先要調定那個中央C;
然後右手趨高,左手走低的黑白鍵,才能有準,才能設定。
有了這個直立的脊柱,更要能與心意建立關係,而後才有可能去做出或弓、或射;
或左轉、或右擰;以及柱柱拉拔,節(jié)節(jié)疊壓等等等等的身法鍛練。
舉例來說,也就不致於荒乎其唐地把「大小纏絲」,
給練成了擒拿手法——雖然擒拿確有「小纏」、「大纏」與「反纏」之術——
而不知道八極拳中所謂的「大纏」就是「身纏」:
有擰轉、有壓縮、有驚炸——練的是八極拳中極其要緊的「十字勁」。
而「小纏」則是「臂纏」,必須要研練腳步、軀幹、胳膊、與拳鋒的連鎖反應。
也就是以步逼身,以身催臂,以臂出拳的身手關係之組合與建立。
至於「熊腰」,首先就要了解,牠絕不是沒腰。
亦即:要練習外不多轉,多轉則斬。與外定內轉,形安勢急的操作原則。
脊椎、是插在骨盤裏的;似不妨將二者喻為愛國西路、與重慶南路的十字路口。
前丹田、後命門,地位衝要,為練功之樞鈕。
熊熊的腰,不是不活,而卻相對穩(wěn)定。
不是左右扭轉以為能,更重要的是要能上下貫通,才是好本事。
練武之人的腰,如果太活了,得意於左右轉動的角度,
就必然在一招一式、一舉一動中,將上盤下盤,連貫一致的可能與必須,齊腰斬斷!
《上身與下體結婚,前胸與後背離婚——中盤》
眼看著一個個,一隊隊的青年八極同好展演絕技之時,真令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老眼!
只因:明明或是單人的表演,或是團體表演中的每一個人,怎麼可能呀,
人人都有魔術一變四,個個都幻化成了四、個、人!﹖分別是:
張三:上半身,
李四:下半身,
趙五:前半身,以及——
王六:後半身!
青年高手們的志誠、與努力,是不容許輕忽、與侮蔑的。
因為:他們確有很奇怪,很驚人的成績。
打比方說:如果上身的張三是先生,下體的李四是小姐的話。
則經(jīng)過他們長期認真的戀愛追求,張三先生已經(jīng)同李四小姐正式結婚,組織家庭了!
但是、結婚嘛,一定是張李二府,乾坤兩造的大喜之事——仍然是兩個人。
再怎麼親密的結合,先決條件必然是結而合之,明明白白地標示著:不是一個人的事兒。
練武——中國武術——的基本要求:卻是必須是一個整人,全體投入而從事之。
絕對不是用了許多功夫,費了許多心力,努力地把上身與下體,配合得天衣無縫,
而落一個抱歉之至的大遺憾是:從根本上澈底打錯了主意!
青春期的大孩子嘛,想結婚?是自然的。認真地去戀愛,也令人歡喜!
而、多少年月血汗,虔誠的心願卻投錯了地方,弄得完全不是那回事,就實在引人浩歎了……
再打個不倫不類的比方吧:練武、不是成家,而是出家。
出家的目的,是把你一個人——完整而孤單——給修成正果;然後再普渡眾生。
成家呢?才是男女雙方,百年好合,家庭和美,子孫滿堂!
成家之與出家,是反方向的。人人可有自由的選擇,卻絕無能力去顛之倒之,以此作彼的。
底下,該談談人家趙五、王六了。
原來呀,這趙王兩戶人家,本是芳鄰。
好比說:這趙府是前鄰吧,那王府就是後居,乃是共用一堵牆壁,雞犬相聞,
前心貼後背的兩家一體之關係,本來一直挺要好的。
後來呢,也不知道是趙家包了餃子,沒分給王家品嚐呢?
又或是趙家週末的衛(wèi)生麻將桌上,王家偷了張牌?
兩家伙兒紅了臉,進而澈底鬧翻,終至於老死不相往來了。
如果說遠親不如近鄰,而包餃子、打麻將乃是小事兒,還能為這點兒芝麻綠豆,就擰成這樣?
至於嗎!﹖
那麼、就一定是有人在中間搞破壞,澈底分裂了這難得的前鄰後居之關係囉!﹖
若問:泡製禍害的壞人是誰?
曰:尚武青年哪,成群結隊的,沒瞧見嗎!﹖
再問:他們憑什麼本事?
曰:打八極拳哪?哦、你沒來看表演哪!﹖
如果還有笨兮兮的三問:真的假的?
那就不必回答了,自己去看嘛:
光天化日之下,人人可見的真實人生是:
若輩年輕小伙子打拳,只有前半身從事,後背置身事外,全不參加。
無論怎麼踢呀、打呀、進退、起伏、蹤跳、迴轉……好像事先規(guī)定好了,
只允許半個人——前半——可以工作;而後半不許進來,只許旁觀。
完全沒概念,不曉得任何門派都要從後到前。是先有後半身,推及前半身的基本操作法!
如此這般的趙五、王六恩怨芳鄰;再加上前述的張三、李四恩愛夫妻,
哇、一人而化四人!這是何等的神通???
八極拳當然不可以這麼打,任何拳也沒有這麼玄的打法。
這根本已經(jīng)不是拳術了,只怕乃是仙術了吧?
而仙術高妙,當然不是肉眼凡胎,只知打熬筋骨之人膽敢妄議的了。
《只設終點無過程,誤將姿勢當動作——全盤》
青年八極拳家還有另一極大之特色是:只肯攝影,而拒拍電影。
也就是:他們只當平面媒體的「麻豆」。而下定決心,絕對不接電視廣告模特兒的通知;
雖然片酬一定比較高。還不清楚嗎?
小青年們打拳如拍照,一個一個地擺「破死」,十分到位,艷驚四方!
而、不演電影的意思就是:
不做「愛可生」!雖然他們一直在動,但那些汗下如雨的動,卻是不算數(shù),
也完全不能夠談是非正誤的。
武術的招式,兼含動、靜。動、是動作;靜、是姿勢。
姿勢、是動作的終結點、目的地;以及、下一個新動作的發(fā)動處、起跑線。
而、動作呢?則是前一姿勢與後一姿勢之間的橋樑、航線;無論是城鄉(xiāng)小道,抑或是高速公路。
當然、打人是靠動作的;姿勢只能嚇嚇人。
所以、動作才是一個招式的靈魂。而姿勢嗎?則好比是肉體。
靈魂也不可以沒有肉體,作為依附。否則、飄飄渺渺的玩意兒,
一個字叫:「鬼」,兩個字叫:「阿飄」,三個字呢?一定是叫:「魔神仔」了吧!
不必再設譬為喻了,沒有動作地擺架子,不管功架擺得多麼美、多麼好,那都叫做:魂不附體!
《速度忽快忽慢,身手不應不合——全盤》
中國武家喜歡延用古老哲學上的名詞,一方面勉強解說原理;
也可能曾經(jīng)試圖慢慢地建立原理,而至今仍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在打拼中!
另一方面,卻又在其同時,藉此玄詞而大放煙幕,故示神奇。
隱蔽掉了多少訣要、原則;犧牲掉了多少可造的英才!
這些個常遭引用的詞語、好玩哪,又多係兩個不相同、相矛盾、又相反相成的字組,
如:陰陽、乾坤、虛實、剛柔等等等等……
相當遺憾的是,沒有使用宇宙、與世界!原因不清楚,是怕洩露了天機嗎?
時下的一般說解認為:宇宙,就是太空、外太空;而世界,就是地球、人間。
在人間關係來說,世界差不多等於國際。而宇宙中的人與外太空人之初接觸,則尚請稍候……
其實呢?
請來一看:
宇:上下四方——空間也。
宙:往古來今——時間也。
世:三十年為一世,是時間。
界:東西南北為四至,是空間。
兩個不同的詞,四個不同的字,竟然、其實是同義的。
對應在武術鍛練上,則空間是擺架子。時間呢?就是全身各處動作速度快慢的協(xié)調與經(jīng)營了。
若說此事非易、當然。然而、不能因為非易就不做了、不努力、不從事;又或是假裝真的不知道。
武術對於時間掌控的嚴密要求,是確實提出,且一直強調,
是不可分秒無此君的——除了以武術為體操,您慢慢來——而其提出的方法,
則是要求結果:看成績、算總帳。
也就是:必須要細密地經(jīng)營時間,處理動作,
以達到「千里來龍」之時所要求的一個字兒:
叫「應」;以及「到此結穴」之時,叫「合」。
「應」、是呼「應」,是上中下盤此呼彼「應」。
是在運行途中的講究,用以保證動作完成時正確而且強大的效果。
「合」的意思呢?
則是上中下盤,內運外動、發(fā)勁功能、與殺敵意志、
必須一同聚焦爆發(fā)於同一剎那、同一瞬間之謂。是故,做動作時,
除了方向、角度、水平、以及攻也、防也、或蓄、或發(fā)等等空間上的正確比劃之外,
時間上的精準,實在更決定著一個武術動作的成敗與效果。
也就是說:空間處理得再好,時間擰了,全盤皆空!
須知:空間、只是人類活動的環(huán)境、舞臺。而時間、才是生命本身。
敢問:「小朋友、今年幾歲」?那就是時間,沒有還價餘地!
再問:「你住那兒啊」?
則曰:「哦、我明天就要搬了。這學期、搬三次了。沒辦法、省錢嘛」!
像這種次要而且多變的,是為空間。
青年八極拳的練法,因為捨棄了時間因素,而只從事空間,趕不上趟兒。就必然出現(xiàn):
(1)下盤腿腳因為「做工距離」近、地心引力強、而先到站;上盤手臂經(jīng)常誤點。
(2)中盤因為不知道也要參加營運,所以車輛根本不出站,當然開不到目的地!
(3)手臂的運使,雖然已予自暴自棄地簡化,仍然趕不上腿腳。
然而、習慣成自然,見慣不驚怪。
不配「合」、不呼「應」,卻練來流利順暢,揮灑自如……坐實了鍛練的謬誤,保證了心願的落空!
總而言之,
(1)武術招式去掉了時間成份,就不可能發(fā)勁;
(2)不發(fā)勁就沒有殺傷力,就是體操;
(3)是體操就不能作戰(zhàn),也就根本不是武術了!
《後語》
天地之大德曰生,孔孟之儒道尚仁。仁、就是果仁;也就是生機。
是天地間可以開花結果,繁榮傳種的至高能量……
武術、雖是小道。也是先人數(shù)千年來,人命犧牲,肝腦塗地的心血結晶。
吾人殊勝因緣,僥倖獲致一二,怎能忍心害理,阻撓修行的途路,
扭曲珍貴的要訣,誤導志誠的青年,而斬斷傳承的血脈啊!﹖
可愛的熱血青年,熱愛八極拳術,早已是長久存在的珍貴資產(chǎn)。
只要能再添加上研究的熱情。
亦即是:
(1)破除迷信,不討便宜。
(2)不但不看輕別的門派,更還要謙虛地向各門各派去異中求同。以及
(3)敞懷肉袒,正對拳法本真,全體直前,真真正正地性命已之!
而、不迷心失路於師門、班輩一類的身外之物上。
要知道:武術以決生死,乃是絕對科學。不因流傳在野,就變成了民間信仰。那麼:
年輕一輩人士的八極拳想要練好,其實不難,因為:
(1)招式與套路,早就學會了。只怕太多,不嫌其少。
(2)就以「八疾」為標準,趕快做個八極拳的全身大體檢,嚴格而精準。
(3)最後、當然就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赣袗a為成功之本」,八極賴新血而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