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年表&歷史人物的壽命[上]
【4K珍藏版】日本歷史年表&歷史人物的壽命(古墳末期~室町時代)

繼體天皇 けいたいてんのう?。?50-531)
日本第二十六代天皇,507-531年在位,名“男大跡(ヲホド)”,武烈天皇(ぶれつてんのう)無子女,死後絕嗣,其遠親男大跡被大連大伴金村等人擁立,是爲繼體天皇。
?
欽明天皇 きんめいてんのう?。?09-571)
日本第二十九代天皇,繼體天皇的嫡子,539-571年在位,在位期間佛教經(jīng)由百濟傳入日本(552,欽明13年),任那日本府滅亡(562,欽明23年),蘇我氏和物部氏的矛盾激化。
?
物部守屋 もののべのもりや?。?30?-587)
軍事貴族物部氏的首領(lǐng),大連,屬廢佛派,物部尾輿之子,與崇佛派的蘇我氏對立,最終死於丁未之亂(587,用明2年)。
?
蘇我馬子 そがのうまこ?。?50?-626)
貴族蘇我氏的首領(lǐng),大臣,屬崇佛派,蘇我稻目之子,擁立用明、崇峻、推古三位天皇,推古天皇的舅舅,聖德太子的丈人,在丁未之亂中消滅物部氏,曾指使他人殺害崇峻天皇,與聖德太子共同執(zhí)政,進行推古朝改革。
?
推古天皇 すいこてんのう (554-628)
日本第三十三代天皇,欽明天皇之女,敏達天皇之后,聖德太子之姑,592-628年在位,崇峻天皇死後,被其舅蘇我馬子擁立,在位期間佛教發(fā)展,與隋朝聯(lián)繫加強,政治進行了改革,曾數(shù)次發(fā)兵攻打新羅。
?
聖德太子 しょうとくたいし (574-622)
用明天皇次子,名廄戶,推古朝攝政,曾參與丁未之變,後與蘇我馬子共同執(zhí)政。制定冠位十二階、十七條憲法,大力弘揚佛教,興修佛寺,著有《三經(jīng)義疏》,與蘇我馬子編輯日本史書《天皇記》《國記》《臣連伴造國造百八十部及公民等本記》等。
?
小野妹子 おののいもこ (565-625)
漢名“蘇因高”,607年、608年以遣隋使身份兩度訪隋,到訪東都洛陽。
?
蘇我蝦夷 そがのえみし?。?85?-645)
蘇我馬子之子,大臣,權(quán)臣。推古天皇死後,擁立敏達天皇之孫爲舒明天皇,後又擁立皇后寶皇女爲皇極天皇,最終死於乙巳之變。
?
丁未の亂 ていびのらん 587(用明2)年
又稱物部守屋之變,587(用明2)年,蘇我馬子率衆(zhòng)皇子和諸豪族聯(lián)軍,殺入河內(nèi)國物部守屋的府邸,最終物部守屋被射殺,物部氏滅亡。
?
皇極/齊明天皇 こうぎょく/さいめいてんのう?。?94-661)
日本第三十五代和第三十七代天皇,642-645年;655-661年在位,名寶皇女,舒明天皇的皇后,舒明天皇死後被蘇我蝦夷擁立,爲皇極天皇,乙巳之變後讓位給其弟孝德天皇,孝德天皇死後重祚,爲齊明天皇,遷都飛鳥,660年應百濟之請御駕親征朝鮮半島,在途中病逝。
?
山背大兄王 やましろのおおえのおう?。?96-643)
聖德太子之子,推古天皇死前指定其爲繼承人,但蘇我蝦夷卻擁立了舒明天皇,最終被蘇我入鹿殺害。
?
蘇我入鹿 そがのいるか?。?10-645)
蘇我蝦夷之子,大臣,獨攬大權(quán),殺害聖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燒燬聖德太子建造的斑鳩宮,最終在乙巳之變中被暗殺。
?
中臣鐮足 なかとみのかまたり?。?14-669)
藤原氏的始祖,乙巳之變、大化改新的功臣,669年(天智8年),中臣鐮足病重,天智天皇親自探病,受賜“藤原氏”之姓。
?
天智天皇 てんちてんのう?。?26-672)
日本第三十八代天皇,舒明天皇與齊明天皇之子,中大兄皇子,662-672年在位,發(fā)動乙巳之變,讓位其舅孝德天皇,推行大化改新,齊明天皇死後不即位,以皇太子的名義稱制,在白村江之戰(zhàn)中敗於唐羅聯(lián)軍,,遷都近江,668年,命中臣鐮足編撰《近江令》,廢除部民制,建立中央集權(quán)制,同年正式即位,670年頒佈《庚午年籍》。
?
天武天皇 てんむてんのう?。?31-686)
日本第四十代天皇,天智天皇同母弟,大海人皇子,673-686年在位,668年被天智天皇封爲皇太弟,不久,天智天皇冊立其親子大友皇子爲太政大臣,天武天皇爲避禍主動放棄繼承權(quán),大友皇子即位後,天武天皇在吉野起兵,發(fā)動壬申之亂,推翻朝廷,即位後首稱天皇,頒佈《飛鳥淨御原令》,修國國史,制定八色姓和六十階爵位,實施以皇子為中心的皇親政治,686年建元朱鳥,同年去世。
?
乙巳の變 いっしのへん 645(皇極4)年
645(皇極3)年,三韓使者來日,大臣蘇我入鹿入宮出席儀式。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趁機暗殺蘇我入鹿,蘇我蝦夷得知消息後自焚而死,蘇我氏滅亡,爲大化改新拉開序幕。
?
持統(tǒng)天皇 じとうてんのう?。?45-703)
日本第四十一代天皇,天智天皇女,天武天皇后,686-697年在位,天武天皇死後臨朝稱制,690年,皇太子草壁皇子去世,持統(tǒng)天皇正式即位,697(文武元)年,讓位於草壁皇子之子文武天皇,改稱太上天皇。
?
大化改新 たいかかいしん 646(大化2)年
乙巳之變後,保守勢力被掃除,646(大化2)年,孝德天皇頒佈《改新之詔》,宣佈唐化改革,政治上廢除貴族世襲政治,建立二官八省一臺的官僚政治體制;確定京師、畿內(nèi)、國、郡、里行政區(qū)劃,成立中央集權(quán)行政體制;改國號爲“日本”。經(jīng)濟上廢除土地私有和部民制,建立公地公民制;實行租庸調(diào)制和班田收授法。日本從此由奴隸社會過渡到了封建社會。
?
弘文天皇 こうぶんてんのう?。?48-672)
日本第三十九代天皇,天智天皇長子,大友皇子,672年在位,天智天皇死後即位,不久在壬申之變中被其叔父天武天皇推翻,自縊而死,其天皇地位長期不被承認,1870(明治3)年被追諡爲“弘文天皇”。
?
藤原不比等 ふじわらのふひと?。?59-720)
中臣鐮足次子,藤原姓氏的繼承者,因擁立文武天皇而登上政治前臺,女兒藤原宮子嫁給了文武天皇,生下聖武天皇,另一女藤原光明子嫁給了聖武天皇,參與撰了修《大寶律令》《養(yǎng)老律令》。
?
白村江の戰(zhàn)い はくすきのえのたたかい 663(天智2)年
663年,倭軍(4萬餘人,戰(zhàn)船1000餘艘),唐軍(1。3萬人,戰(zhàn)艦170餘艘)在百濟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冢┱归_激烈海戰(zhàn)。唐朝水軍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將兵力、船艦皆數(shù)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
?
壬申の亂 じんしんのらん 672(天武元)年
672(天武元)年,天智天皇的太子大友皇子(1870年被追諡爲弘文天皇),與得到地方豪族相助而揭起反旗的天智天皇之弟大海人皇子(天武天皇)發(fā)生皇位繼承戰(zhàn)爭,最終大海人皇子獲勝,大友皇子自縊而死。
?
藤原武智麿 ふじわらのむちまろ?。?80-737)
藤原不比等長子,藤原南家始祖。長屋王自殺後,武智麿升爲大納言,完全掌握了政權(quán),737(天平9)年罹患天花,臨終前被任命爲正一位左大臣。
?
藤原房前 ふじわらのふささき?。?81-737)
藤原不比等次子、藤原四兄弟排行第二,藤原北家始祖,737(天平9)年罹患天花而死。
?
長屋王 ながやのおおきみ?。?84-729)
天武天皇之孫,藤原不比等死後,成爲皇族勢力的代表和政界主導者,爲鼓勵墾荒,723(養(yǎng)老7)年制定《三世一身法》,後與藤原四兄弟對立,729年被誣陷謀反,被迫自盡。
?
橘諸兄 たちばなのもろえ?。?84-757)
敏達天皇的後代,光明皇后的異父兄長,本爲皇族,後降臣籍,受賜橘姓,737年藤原四兄弟患天花相繼去世,橘諸兄被任命爲正三位右大臣,一躍爲朝廷的核心人物。746年兼任大宰帥。749年升爲正一位。756年,受到藤原仲麿的排擠而辭官,次年去世,其子橘奈良麿謀反失敗,死於獄中。
?
鑒眞 がんじん?。?88-763)
唐代高僧,日本律宗初祖,亦稱“過海大師”。742(天寶元)年應日本留學僧榮叡和普照之邀,決定赴日傳法,五次東渡因遭官府阻攔或遇颶風皆未成功。其間雙目失明,榮叡身亡。752(天寶12)年,遣唐使藤原清河邀其赴日,於是決定第六次東渡,於754(天平勝寶5)年底在薩摩秋妻屋浦(今鹿兒島大字秋目浦)登岸。次年被迎入奈良東大寺。
?
藤原宇合 ふじわらのうまかい?。?94-737)
藤原不比等的第三子,藤原式家之祖,737(天平9)年罹患天花而死。三年後,其長子藤原廣嗣發(fā)動叛亂。
?
藤原麿 ふじわらのまろ (695-737)
藤原不比等之子,藤原京家之祖,737(天平9)年在陸奧死於天花,本人才能出眾,好詩書琴酒,以“聖代之狂生”自詡,
吉備眞備 きびのまきび?。?95-775)
奈良時代的學者、公卿,原名下道眞備,出身於下級武官之家,曾兩次出任遣唐使,在唐十九年(716-735),對唐代曆法、音樂、音韻、法律、圍棋等方面均有較深造詣,746(天平18)年,受賜吉備朝臣之姓,第二次出使大唐(752-754)帶回鑒眞大師,後在鎮(zhèn)壓惠美押勝之亂中立功,769年任右大臣,770年和左大臣藤原永手聯(lián)合扳倒道鏡,771年致仕,對漢音的完善、片假名的誕生和日本曆法有卓越貢獻,曾著有《私教類聚》。
?
道鏡 どうきょう (700-772)
僧人。俗姓弓削氏。河內(nèi)國(今大阪)人。初學法相宗,後住東大寺,752(天平勝寶3)年,應孝謙天皇招入宮中道場。761(天平寶字5)年以看病禪師身份爲女皇治病,受寵幸。764(天平寶字8)年受任大臣禪師,參與政事。765(天平神護元)年升任太政大臣禪師。766(天平神護2)年升任法王。後發(fā)生“宇佐八幡宮神託事件”。光仁天皇即位,被貶爲下野(今櫪木縣)藥師寺別當,卒於此地。
?
聖武天皇 しょうむてんのう (701-756)
日本第四十五代天皇,文武天皇長子,724-749年在位,714(和銅7)年被立爲太子,因身體病弱以及皇族與藤原氏對立,其姐元正天皇過渡即位。724年即位。729(天平元)年發(fā)生長屋王之變,藤原光明子成爲皇后,737(天平9)年藤原四子因天花去世,聖武天皇皈依佛門,743年,下詔修建東大寺盧舍那佛像。國政由橘諸兄執(zhí)掌,制定《墾田永年私財法》,749年退位爲太上天皇,756年,遺詔任命天武天皇之孫道祖王爲皇太子。
?
藤原仲麿/藤原惠美押勝 ふじらわのまろ/ふじわらえみのおしかつ?。?06-764)
出身藤原南家,藤原武智麿次子,藤原廣嗣之亂後進入政界,改唐式官名。道祖王倒臺後擁立大炊王爲太子。757(天平寶字元)年,鎮(zhèn)壓橘奈良麿之亂。淳仁天皇(大炊王)即位後被賜名惠美押勝,實行《養(yǎng)老律令》,760(天平寶字4)年升任太師。孝謙上皇寵信道鏡後,藤原仲麿爲誅除道鏡於764(天平寶字8)年舉起叛旗。但戰(zhàn)敗被斬。
?
古事記 こじき 712(和銅5)年
稗田阿禮口述,天武天皇審定,太安萬侶編寫的日本神話傳說兼歷史的日本文學作品,於和銅五(712)年編纂完成。講述了日本建國的神話傳說,以及神武天皇到推古天皇的歷代天皇歷史。
?
孝謙/稱德天皇 こうけん/しょうとくてんのう (718-770)
日本第四十六、四十八代天皇,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后之女,749-758年,764-770年在位,749年聖武天皇退位,孝謙天皇即位,皇太后之侄藤原仲麿的勢力急速擴大,756年聖武上皇去世,遺詔令道祖王爲皇太子,757年孝謙天皇廢道祖王,另立大炊王爲皇太子,不久橘奈良麿反叛,被鎮(zhèn)壓,758年,孝謙天皇以侍奉太后爲由退位,大炊王即位爲淳仁天皇,760年光明太后去世,孝謙上皇寵信道鏡,疏遠藤原仲麿和淳仁天皇,764年藤原仲麿叛亂被殺,淳仁天皇被廢,孝謙上皇重祚,爲稱德天皇,769年“宇佐八幡宮神託事件”,770年去世,身爲天智天皇後代的光仁天皇即位。
?
日本書紀 にほんしょき 720(養(yǎng)老4)年
此書是經(jīng)壬申之亂而取得政權(quán)的天武天皇欲向外宣示自身之皇統(tǒng)而下令編成。舍人親王等人所撰,於720(養(yǎng)老4)年完成。記述神代至持統(tǒng)天皇時代的歷史。全書用漢字寫成,採用編年體,共三十卷,另有系譜一卷,系譜如今已亡佚。
?
長屋王の變 ながやおうのへん 729(神龜6)年
藤原不比等死後,皇族代表長屋王掌握實權(quán),引起藤原四子不滿,729(神龜6)年2月,有人密告長屋王謀反。藤原氏趁機進讒言。當夜,式部卿藤原宇合率軍包圍長屋王府。第二日,聖武天皇派人逼問長屋王謀反之事。長屋王被迫自盡,妻兒全部自縊。長屋王自盡後,藤原四子的妹妹藤原光明子被立爲皇后,開始了藤原四子掌權(quán)的時代。
?
藤原百川 ふじわらのももかわ?。?32-779)
藤原式家的始祖藤原宇合的第八子,藤原廣嗣、藤原良繼之弟,道鏡的倒臺、光仁天皇和桓武天皇的即位的背後都有他的暗中活動。
?
桓武天皇 かんむてんのう (737-806)
日本第五十代天皇,781-806年在位,光仁天皇庶長子,773年被藤原百川擁立爲皇太子,781年接受父親讓位,冊立藤原種繼(式家)之女爲皇后,冊立同母弟早良親王爲太子,784(延曆3)年遷都長岡京,785年以暗殺藤原種繼爲由廢除太子,冊立親子安殿親王(平城天皇)爲太子,794年遷都平安京,任命坂上田村麿爲征夷大將軍遠征蝦夷,編撰《續(xù)日本記》,壓迫奈良舊有佛教,推動最澄和空海的天臺宗與真言宗發(fā)展,
?
藤原廣嗣の亂 ふじわらのひろつぐのらん 740(天平12)年
737年,藤原四子相繼去世,藤原氏勢力衰退,橘諸兄掌握大權(quán),藤原宇合長子因建議驅(qū)逐近侍光明皇后的玄昉而被貶至九州大宰府,玄昉圖謀侵犯其妻,藤原廣嗣大怒,上表請求處分反藤原氏的吉備真?zhèn)浜托P,被左大臣橘諸兄認定謀反,740年9月,藤原廣嗣和弟弟藤原綱手率領(lǐng)萬餘人以“清君側(cè)”名義起兵,聖武天皇命一萬七千餘官軍鎮(zhèn)壓,11月,藤原廣嗣軍在北九州的板柜川之戰(zhàn)中大敗,藤原廣嗣逃亡新羅失敗被斬,藤原式家由此衰落。
?
坂上田村麿 さかのうえのたむらまろ (758-811)
被譽爲日本武神,792(延曆16)年因討平東北陸奧蝦夷的功勳,被封爲第二任征夷大將軍(但被認爲是首任實質(zhì)上的征夷大將軍,第一任大伴弟麿是其上司,能力不如坂上田村麿),810(弘仁元)年平定“藥子之變”後升任大納言。
?
萬葉集 まんようしゅう 760年?
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所收詩歌自4世紀至8世紀中葉長短和歌,成書年代和編者,歷來眾說紛紜,但多數(shù)是奈良時期的作品。一般認爲《萬葉集》經(jīng)多年、多人編選傳承,約在8世紀後半由大伴家持(717-785)完成。其後又經(jīng)數(shù)人校正審定才成今傳版本。
?
藤原仲麿/惠美押勝の亂 ふじらわのまろ/えみのおしかつのらん 764(天平寶字8)年
764年,太師惠美押勝企圖誅滅受孝謙上皇重新的道鏡而發(fā)動軍事政變,最終政變失敗,惠美押勝被斬,淳仁天皇被廢,流放淡路島,孝謙上皇重祚。
?
阿弖流爲 あてるゐ?。?64?-802)
阿伊努人,蝦夷酋長,789(延曆8)年在巢伏之戰(zhàn)中以少勝多大勝紀古佐美領(lǐng)導的朝廷軍,802年被坂上田村麿擊敗,被押送至京都處死。
?
最澄 さいちょう?。?67-822)
最澄,日本天臺宗創(chuàng)始人。少從近江國師行表高僧出家,後赴南部,在鑒真生前弘法的東大寺受具足戒,並學習鑒真和思托帶來的天臺宗經(jīng)籍。804-805年入唐求法,諡號“傳教大師”。
?
宇佐八幡宮神託事件 うさはちまんぐうしんたくじけん 769(神護景雲(yún)3)年
769年9月,大宰府的主神習宜阿曾麿爲了迎合天皇的旨意,討好道鏡,僞造八幡神的神諭。神諭的內(nèi)容爲:“令道鏡即皇位,天下太平?!狈Q德天皇讓心腹和氣清麿前往宇佐八幡宮調(diào)查,清麿調(diào)查結(jié)果爲僞諭,於是道鏡解除了清麿的官職,並將其除名、流放到大隅。
?
空?!·Δぁ。?74-835)
號遍照金剛,諡號弘法大師,日本真言宗創(chuàng)始人。曾於804年到洛陽白馬寺學習,又在長安青龍寺拜惠果爲師,盡得漢傳佛教密宗真?zhèn)鳌?06年回國,創(chuàng)立佛教真言宗(又稱“東密”)。著有《文鏡秘府論》、《篆隸萬象名義》等書,保存了不少中國文學和語言學資料。
?
平城天皇 へいぜいてんのう?。?74-824)
日本第五十一代天皇,桓武天皇嫡長子,785年被冊立爲太子,806年即位,任內(nèi)廢除了冗官,改善行政與經(jīng)濟問題,設置觀察使來監(jiān)督地方官,使律令全面重建,809(大同4)
年因健康原因讓位給弟弟嵯峨天皇,隱居平城京,次年爆發(fā)“藥子之變”,平城上皇政變失敗,被迫出家。
?
藤原冬嗣 ふじわらのふゆつぐ (775-826)
出身藤原北家,藤原內(nèi)麿之子,嵯峨天皇的心腹,嵯峨天皇的秘書機關(guān)藏人所的藏人頭,受嵯峨天皇命編撰《弘仁格式》。
?
橘逸勢 たちばなのはやなり?。?82-842)
出身名門,其祖父爲橘奈良麿,書法家,804年和空海一起渡唐,向中國書法家學習,806年回國,842(承和9)年,嵯峨天皇死後二日,發(fā)生承和之變,皇太子恒貞親王被指控有謀反企圖,由仁明天皇下詔廢皇太子。橘逸勢被視爲恒貞親王派系,被流放到伊豆,在流放途中病死。其書法與空海、嵯峨天皇合稱“三筆”。
?
嵯峨天皇 さがてんのう?。?86-842)
日本第五十二代天皇,桓武天皇子,平城天皇弟,809年接受兄長讓位,次年爆發(fā)“藥子之變”,獲得大權(quán),立異母弟大伴親王爲皇太弟,設令外官“藏人”(秘書)“檢非違使”(首都警衛(wèi)司法),818年頒佈《弘仁格式》,廢止死刑,在位期間班田制、律令制持續(xù)崩潰,旱災頻繁,財政困難,修正墾田永年私財法,放鬆大土地所有限制,促進荒田開發(fā),設置公營田、勅旨田。823年(弘仁14)年讓位於大伴親王(淳和天皇),退位後大興土木,干預朝政,強立外孫恆貞親王爲仁明天皇(嵯峨子)的太子,因此死後不久爆發(fā)“承和之變”。
?
藤原良房 ふじわらのよしふさ?。?04-872)
出身藤原北家,藤原冬嗣之子,娶嵯峨天皇女,生藤原明子,承和之變中因功晉升爲大納言,藤原明子後來成爲文德天皇女御,生清和天皇,858年外孫清和天皇幼年繼位,藤原良房以外戚身份總攬朝政,866年應天門之變爆發(fā),藤原良房被正式任命爲攝政,掃除異己伴氏和紀氏,由此,藤原北家進入全盛時期,攝關(guān)政治自此開始。
?
薬子の變/平城太上天皇の變 くすこのへん/へいぜいだいじょうてんのうのへん 810(大同5)年
藤原藥子是藤原種繼(式家)之女,其長女嫁給還是太子時的平城天皇,藤原藥子本人後來也成爲平城天皇的情人,因此桓武天皇大怒,將藥子從東宮驅(qū)逐,806年平城天皇即位,再度將藥子召回宮中,因此,藥子與其兄藤原仲成極度專橫,809年,平城天皇因病讓位給弟弟嵯峨天皇,退位後,平城上皇退居平城京,不久,由於身體好轉(zhuǎn),加上藥子的誘導,平城上皇決定復位,藤原仲成試圖廢除嵯峨天皇,而嵯峨天皇先發(fā)制人,迅速出兵,控制住了形勢,平城上皇先被幽禁後出家,藤原仲成被殺,藤原藥子服毒自殺。
?
伴善男 とものよしお?。?09-868)
848(嘉祥元)年任參議,864(貞觀6)年升任大納言。其多才智,善言辭,曾與左大臣源信發(fā)生權(quán)利之爭,趁應天門火災欲誣陷源信,在藤原氏的查處下反被指爲放火者,被流放伊豆島,牽連全族。“應天門之變”後被認爲是藤原氏爲排除其他貴族勢力而策劃的陰謀。
?
在原業(yè)平 ありわらのなりひら (825-880)
平城天皇嫡孫,因藥子之變被降爲臣籍,因他是在原氏的第五子且任右近衛(wèi)權(quán)中將,故被稱作在五中將,六歌仙之一,據(jù)傳與二條皇后有染,《伊勢物語》主角的原型,《古今和歌集》收錄其和歌30首,各敕撰和歌集共收錄87首?!缎}百人一首》中亦有其和歌一首。
?
藤原基經(jīng) ふじわらのもとつね?。?36-891)
藤原北家出身,藤原長良的三男,叔父藤原良房的養(yǎng)子,應天門之變時認爲是伴善男誣告源信並報告良房,使源信免除嫌疑,876年,清和天皇讓位給陽成天皇?;?jīng)以天皇舅父的身份攝政。880年拜太政大臣。884年,以天皇暴虐爲由,廢陽成天皇,改立光孝天皇。887年光孝天皇病重,基經(jīng)擁立宇多天皇即位,“阿衡事件”後任關(guān)白。
?
承和の變 じょうわのへん 842(承和9)年
823年嵯峨天皇讓位給弟弟淳和天皇,833年淳和天皇讓位給嵯峨上皇之子仁明天皇,仁明天皇則在嵯峨上皇的授意下立淳和上皇之子、嵯峨天皇的外孫恆貞親王爲皇太子。840年淳和上皇去世,842年嵯峨上皇去世,皇太子恒貞親王被指控有謀反企圖,由仁明天皇下詔廢皇太子,改立親子、藤原良房的外甥道康親王(文德天皇)爲皇太子。
?
菅原道真 すがわらのみちざね?。?45-903)
學者、詩人、政治家。擅於漢詩、被日本人尊爲學問之神。33歲時被任爲文章博士。醍醐天皇時晉爲右大臣、但在昌泰之變中受到左大臣藤原時平的讒言,被貶到九州太宰府擔任權(quán)帥,後抑鬱以終,後世被神化爲怨靈,尊稱爲“天滿天神”“火雷天神”。
?
清和天皇 せいわてんのう?。?50-881)
日本第五十六代天皇,858-876年在位,文德天皇早逝後沖齡即位,外公藤原良房藉口天皇年幼,自任攝政,並自作主張,把18歲的侄女高子嫁給9歲的清和天皇做皇后。876年,藤原基經(jīng)逼迫清和天皇退位,擁立年僅9歲的太子陽成天皇繼位,清和上皇只好避入空門,因過度苦行而早逝。清和天皇子孫繁多,有些降爲臣籍,稱爲“清和源氏”。
?
應天門の變 おうてんもんのへん 866(貞觀8)年
866年,應天門失火,大納言伴善男誣告左大臣源信是縱火主謀,參議藤原基經(jīng)告知養(yǎng)父太政大臣藤原良房,良房感覺其中有異,上書天皇予以徹查,最終源信被無罪釋放。不久之後,伴善男父子被人揭發(fā)爲縱火犯,最終伴氏,紀氏的重臣被判處流放。從此,藤原良房完全把持朝政,順利當上清和天皇的攝政,從此藤原北家扶搖直上。
?
宇多天皇 うだてんのう?。?67-931)
日本第五十九代天皇,887-897年在位,曾一度被降爲臣籍,887年被藤原良房擁立,重用藤原時平和菅原道真,後因藤原時平權(quán)勢日增,權(quán)門貴族也對他的政策多方抵制。897年讓位給13歲的太子敦仁(醍醐天皇)後出家。901年藤原時平誣告菅原道真密謀廢立,策動醍醐天皇將菅原道真貶黜,宇多法皇求情未果後不再過問世事。
?
藤原時平 ふじわらのときひら (871-909)
藤原基經(jīng)嫡長子,901(昌泰4)年,引發(fā)昌泰之變,誣陷右大臣菅原道真致其免職,902(延喜2)年,提出莊園整理令改革制度,爲日本歷史上最後一次班田令,編纂法規(guī)《延喜式》,39歲逝世,地位被其弟藤原忠平繼承。
?
藤原忠平 ふじわらのただひら?。?80-949)
藤原基經(jīng)第四子,兄長藤原時平早逝後,管理朝政,繼續(xù)進行延喜改革。朱雀天皇時期擔任攝政。接任下任關(guān)白。到村上天皇初期長期掌握政權(quán),留有日記《貞信公記》。
?
醍醐天皇 だいごてんのう?。?85-930)
日本第六十代天皇,897-930年在位,昌泰之變中貶黜菅原道真,903年道真抑鬱而終,次年京都水災瘟疫,905年,彗星,909年洪水瘟疫,藤原時平壯年暴亡,912年京城火災,913年旱災暴雨,915年天花痢疾,天皇本人也染病,917年旱災,918年洪災,920年和923年咳嗽病,時平之妹所生太子早逝,醍醐天皇爲菅原道真平反,925年,藤原時平外孫剛被立為皇太子就夭折,930年旱災,清涼殿落雷事件後醍醐天皇病倒,三個月後讓位於八歲的皇太子寬明親王,是爲朱雀天皇,七日後出家並駕崩。
?
阿衡事件 あこうじけん 887(仁和3)年
887(仁和3)年,宇多天皇即位時發(fā)佈詔令,命藤原基經(jīng)任關(guān)白,藤原基經(jīng)按先例推辭。於是天皇命左大弁橘廣相再發(fā)詔令,詔令中有“宜以阿衡之任,爲卿之任”一語?!鞍⒑狻笔且烈鼡芜^的官,文章博士藤原佐世告訴基經(jīng)“阿衡位貴而無職掌”,基經(jīng)便停止政務處理,國政停滯。天皇向基經(jīng)尋求諒解但無效。次年,天皇命博士們研究“阿衡”含義。博士們紛紛表示相同見解?;?jīng)要求將橘廣相處以遠流刑。深知橘廣相無罪的天皇走投無路,贊岐守菅原道真致書基經(jīng),告知如果紛爭繼續(xù)將不利於藤原氏,事件才得到平息。
?
藤原秀鄉(xiāng) ふじわらのひでさと?。?91-958)
出身藤原北家,原是下野掾,平將門攻下關(guān)東八國後,藤原秀鄉(xiāng)與外甥平貞盛、藤原爲憲聯(lián)合,在940(天慶3)年2月,襲擊將門的根據(jù)地下總國猿島郡,平定了戰(zhàn)亂。由於討伐之功升到從四位下,敘任下野武藏兩國的國司和鎮(zhèn)守府將軍。家族勢力擴大,和源氏、平氏並列爲武家棟樑,人才輩出。
?
藤原純友 ふじわらのすみとも?。?93-941)
出身藤原北家,早年喪父,在叔父伊予守藤原元名下?lián)我劣柁?,壓制瀨戶內(nèi)海的海盜,936(承平6)年,變成海盜首領(lǐng),不久其勢力範圍擴大到整個瀨戶內(nèi)海,平將門之亂時趁機在940(天慶3)年2月攻下淡路國,8月攻下讚岐國,10月襲擊大宰府。朝廷先使用懷柔政策,授與純友從五位下,並全力討伐平將門。消滅平將門後,朝廷便下了討伐令。941年2月,朝廷軍攻破純友的據(jù)點日振島。5月博多灣之戰(zhàn),純友船隊被擊敗。純友逃向伊予國,6月被伊予國警固使抓住,死於獄中。
?
昌泰の變 しょうたいのへん 901(昌泰4)年
901年,右大臣菅原道真被藤原時平誣告意圖幫助齊世親王簒奪皇位因而獲罪,被醍醐天皇貶爲大宰權(quán)帥,流放至九州大宰府。宇多上皇聞訊意圖阻止但未能成功。以長子菅原高視爲首的四名子女皆被處以流刑。
?
平將門 たいらのまさかど?。?03-940)
桓武天皇五世孫,鎮(zhèn)守府將軍平良將之子。早年投於藤原忠平門下。約在930年返回自己的領(lǐng)地下總國猿島郡,經(jīng)營私田,積聚武裝。935年前後,因婚事叔侄結(jié)怨,發(fā)生衝突,殺死伯父平國香,擊敗叔父平良兼。939(天慶2)年,在下總國舉兵謀反,攻下關(guān)東八國,自稱新皇,以石井鄉(xiāng)爲王城,設左、右大臣及八省百官,制訂玉璽。940(天慶3)年2月14日,在幸嶋郡北山一戰(zhàn)時身中藤原秀鄉(xiāng)的鏑矢而死,死後遭到梟首。
?
古今和歌集 こきんわかしゅう 905(延喜5)年
紀貫之等編著的古代詩集,簡稱《古今集》,日本第一部敕撰和歌集,成書於905(延喜5)年,仿《萬葉集》舊例,編爲二十卷。初擬名爲《續(xù)萬葉集》,後經(jīng)天皇更名爲《古今和歌集》。全集共收錄一千餘首奈良以來直到平安初期的和歌,其中,無名氏創(chuàng)作的和歌占五分之二。由於自《萬葉集》後,長歌的傳統(tǒng)日趨衰頹,故《古今和歌集》中的長歌僅占五首,另旋頭歌四首,其餘均爲短歌。
?
藤原師輔 ふじわらのもろすけ?。?09-960)
藤原忠平次子,精通有職故實與學問,以右大臣的身份輔佐村上天皇開創(chuàng)“天曆之治”。長女藤原安子爲村上天皇中宮,生下後來的冷泉天皇和圓融天皇,爲後日的藤原氏攝關(guān)家一脈的家主。
?
源高明 みなもとのたかあきら?。?14-983)
醍醐天皇第十皇子,正二位左大臣。920年降爲臣籍,929年敘從四位上。939年升爲參議。967年任右大臣,兼左近衛(wèi)大將。968年冷泉天皇即位時,高明升任左大臣。安和之變中被密告謀反而失勢,974年受封300戶。982年去世,享年69歲。
?
竹取物語 たけとりものがたり
?
安倍晴明 あべのせいめい?。?21-1005)
平安時代有名的陰陽師,土御門家始祖。下級貴族安倍益材之子,據(jù)稱爲阿倍仲麻呂子孫。先後在陰陽師賀茂忠行、保憲父子門下學習陰陽道、天文道。960年,村上天皇任命晴明占卜,之後任命其爲天文博士。979年,受太子(花山天皇)命令舉行封印天狗儀式。從那時起得到花山天皇信賴,花山天皇退位後,得到了一條天皇和藤原道長的信賴。
?
朱雀天皇 すざくてんのう?。?23-952)
日本第六十一代天皇,醍醐天皇之子,母親是藤原基經(jīng)之女穩(wěn)子。930-946年在位,朝廷大權(quán)操縱在太政大臣藤原忠平和右大臣藤原仲原兄弟二人手裏。在位時消極無爲,中央集權(quán)日漸衰落,地方行政全憑國司爲所欲爲。940年,平將門造反,藤原純友也造反。雖然兩處叛亂經(jīng)過一年半的征戰(zhàn)被平定,但卻引起國內(nèi)局勢動盪。在母親的干預下,讓位給胞弟村上天皇。952年,朱雀天皇皈依佛門,不久去世。
?
村上天皇 むらかみてんのう?。?26-967)
日本第六十二代天皇,朱雀天皇同母弟,946-967年在位,接受哥哥禪讓即位,天曆三年(949年)藤原忠平去世,天皇不設攝政,但政權(quán)實際上仍掌握在攝關(guān)家的藤原實賴、藤原師輔兄弟手中,951(天曆5)年,下令編纂《後撰集》,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整頓吏治,重視文化發(fā)展,使日本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但未能繼續(xù)擴大天皇權(quán)力,在位期間攝關(guān)家勢力反而不斷膨脹。
?
藤原兼家 ふじわらのかねいえ (929-990)
藤原北家流的藤原師輔三子,與哥哥藤原兼通不和。女兒超子與冷泉上皇生下了三條天皇、女兒詮子與圓融天皇生下了一條天皇。一條天皇即位,時任右大臣的兼家取得攝政的資格,同時發(fā)詔宣佈攝政待遇等於三宮,高於三公。至此,攝關(guān)和太政官分離,其地位超越所有官職,且“與藤原氏長者一體化”。雖然冷泉、圓融、花山三位上皇均在世,但都不問政事,朝中大事全部由藤原兼家一人把持。藤原兼家的兩位外孫分別成爲天皇和皇太子,三位兒子中,哄騙花山天皇出家有功的藤原道兼擔任藏人頭,其餘二子藤原道隆與藤原道長也迅速升遷,藤原氏勢力進入全盛時期。
?
土佐日記 934(承平5)年
日記文學著作,全書一卷,爲紀貫之所著,935(承平5)成書。文章以女性的口吻記述了作者紀貫之在結(jié)束了土佐守的任期之後,於934(承平4)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從土佐(今高知縣)寓所出發(fā),翌年二月十六日到達京都故居的前後五十五天的旅行情況和感觸。
?
承平天慶の亂 じょうへいてんぎょうのらん (939-941)
平安時代中期,承平、天慶年間發(fā)生在關(guān)東的平將門之亂和瀨戶內(nèi)海的藤原純友之亂的總稱,下總的平將門繼親族間的私鬥,又因調(diào)停受領(lǐng)和地方富豪之間的紛爭,公然反抗朝廷。將門成功壓制關(guān)東八國並自稱新皇,但是不久被藤原秀鄉(xiāng)、平貞盛等朝廷追討軍擊敗戰(zhàn)死。伊予的藤原純友受命討伐西國的海賊,但是純友率領(lǐng)海賊襲擊西國各地,公然反抗朝廷。最後被小野好古等朝廷軍追討戰(zhàn)死。
?
圓融天皇 えんゆうてんのう (959-991)
日本第六十四代天皇,村上天皇第七子,母親是藤原師輔的女兒藤原安子,969-984年在位,969年接受精神病哥哥冷泉天皇讓位,由藤原實賴攝政,970年實賴去世,由藤原師輔的兒子伊尹攝政,972年伊尹去世,藤原兼通任關(guān)白,977年去世,兼通堂弟藤原賴忠任關(guān)白,賴忠和兼通都將自己的女兒送入圓融天皇后宮,兼通的女兒詮子生下懷仁親王(一條天皇),984年,圓融親王爲躲避藤原氏爭鬥而讓位給冷泉上皇之子師貞親王(花山天皇),懷仁親王則被立爲太子,985年出家,991年去世。
?
藤原道長 ふじわらのみちなが?。?66-1028)
藤原兼家第五子,是攝關(guān)政治、外戚掌權(quán)的最具代表性人物。他最有名的事跡是「一家立三后」。藉著姻親關(guān)係,道長成爲多代天皇的外戚,掌握了極大的權(quán)勢,其在權(quán)勢達到頂峰的時期,曾寫下一首和歌“此世即吾世,如月滿無缺”來描述自己的心境。
?
花山天皇 かざんてんのう?。?68-1008)
日本第六十五代天皇,冷泉天皇之子,984-986年在位,984年接受圓融天皇讓位,即位後重用舅舅藤原義懷和乳母之子藤原惟成,廣開言路,鼓勵中層貴族參政,整頓貨幣,抑制莊園擴大,頒佈《莊園整理令》《弓箭兵仗禁止令》《錢貨強制流通令》《沽價法》《儉約令》,因此遭到藤原兼家的猜忌和不滿,986年,因爲心愛的皇妃藤原忯子過世,加上兼家之子道兼的哄騙而遁入空門,藤原義懷和藤原惟成也隨之出家,藤原兼家隨即擁立自己的外孫,年僅七歲的皇太子懷仁親王即位,是爲一條天皇。
?
安和の變 あんなのへん 969(安和2)年
967年村上天皇駕崩,冷泉天皇即位,任命關(guān)白太政大臣爲藤原實賴、左大臣爲源高明、右大臣爲藤原師尹。由於冷泉天皇無子又有精神病,立東宮成爲當務之急,年長的爲平親王衆(zhòng)望所歸,但藤原氏背後操控,讓藤原師輔的外孫守平親王(後成爲圓融天皇)爲太子,969年,左馬助源滿仲與前武藏介藤原善時密告中務少輔橘繁延等人擁護爲平親王而企圖廢除當時的皇太子守平親王,左大臣源高明由此受連坐之冤,被左遷大宰府,橘繁延等被流放。左大臣由藤原師尹繼任、右大臣由大納言藤原在衡昇任。
?
蜻蛉日記 かげろうにっき 974(天延2)年
作者是藤原道綱的母親。內(nèi)容時間綫是954(天曆8)年至974(天延2)年,有上中下三卷。被譽爲女流日記的先驅(qū)。內(nèi)容主要是與丈夫藤原兼家的結(jié)婚生活、與兼家另一位妻子時姬(藤原道長之母)之間的競爭,內(nèi)容吐露出對丈夫的不滿,還有唐崎祓、石山詣、長谷詣等遊記、上流貴族的交際生活以及兒子藤原道綱的成長與結(jié)婚,最後因母親過世,在作者離世前20年,即39歲的除夕停筆。日記記載了和歌共261首,有的和歌被百人一首收錄。
?
一條天皇 いちじょうてんのう?。?80-1011)
日本第六十六代天皇,986-1011年在位,圓融天皇的獨生子,藤原兼家外孫,在位期間先後由藤原兼家、藤原道隆、藤原道兼、藤原道長任攝關(guān)。
?
源賴義 みなもとのよりよし?。?88-1075)
初代棟樑源賴信的嫡子,弓箭達人,年輕之時被譽武勇,其武勇獲得其父源賴信的很高評價。向關(guān)白藤原賴通推薦長子源賴義爲武者、次子源賴清爲藏人。後被派擔任陸奧守,曾先後參加了前九年之役和後三年之役。
?
藤原賴通 ふじわらのよりみち?。?92-1074)
藤原道長之子,1017年接受父親讓出的攝政之位,並接受父親輔佐,1019年任關(guān)白。父親死後作爲後朱雀天皇及後冷泉水天皇時期朝政第一人,在四十九年間擔任關(guān)白,與父親道長一起建立了藤原氏的全盛時代。但是,成爲皇后的女兒沒有生下皇子,加上刀伊入寇、平忠常之亂、前九年之役等戰(zhàn)亂生,使得其在朝廷內(nèi)部絕對的政治權(quán)勢不斷受到動搖。晚年時,與賴通疏遠的後三條天皇即位,攝關(guān)政治步向衰退。不久,政權(quán)開始向院政和武士時代轉(zhuǎn)移。
?
枕草子 まくらのそうし 1001(長保3)年
日本平安時期女作家清少納言創(chuàng)作的隨筆集,大約成書於1001年。全書共有305段,分爲類聚、日記、隨想三大內(nèi)容。類聚是受唐朝李義山《雜纂》的影響,羅列生活中不同性質(zhì)與類別的事物,如“山”、“?!?、“掃興之事”、“高雅之物”,涉及地理風貌、草木花鳥、內(nèi)心情感、生活情趣等等,非常豐富地體現(xiàn)出作者清少納言細膩的觀察和審美趣味。日記記錄了作者在宮中的生活,其中有反映她與皇后藤原定子感情深篤的經(jīng)歷,以及她在宮中生活的片斷,這部分內(nèi)容深映古典風貌,可從中瞭解日本平安時代皇室貴族的生活狀態(tài)和品味素養(yǎng)。隨想則是對自然與人生的隨感,尤其可見作者明快、自由的生活態(tài)度。
?
源氏物語 げんじものがたり 1008(寛弘5)年
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成書年代一般認爲是在1001年至1008年間。 《源氏物語》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時期爲背景,描寫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經(jīng)歷和愛情故事,全書共五十四回,近百萬字。包含四代天皇,歷70餘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刻畫鮮明的也有二三十人。人物以上層貴族爲主,也有中下層貴族、宮女、侍女及平民百姓。反映了平安時代的文化生活和社會背景,在貫徹寫實的“真實”美學思想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
?
刀伊の入寇 といのにゅうこう 1019(寛仁3)年
“刀伊”(とい???)意即東夷,是朝鮮半島高麗國對高麗北面及東北面外族人的蔑稱。1019年,約3000名遼國東海女真海盜襲擊高麗。3月27日,女真海盜分乘50只戰(zhàn)船,突襲對馬島,國司對馬守遠晴棄島逃往太宰府。隨後,女真海盜入侵壹岐島。壹岐國司藤原理忠率147人戰(zhàn)鬥,結(jié)果全部被殺。壹岐僧人常覺指揮僧人據(jù)守嶋分寺抵抗。最終僧人全部陣亡,只有常覺一人逃到太宰府,向太宰權(quán)帥藤原隆家報告。4月7日女真海盜攻擊築前國怡土郡並入侵博多灣。藤原隆家率豪族武士拒戰(zhàn),擊退了女真海盜。9月,高麗水軍在元山海域擊敗了女真海盜,救出了被俘的270名日本人,以鄭子良爲“虜人送使”,將這些人送還日本。
?
安倍貞任 あべのさだとう (1019-1062)
陸奧國奧六郡俘囚長。安倍賴時次子,廚川柵柵主,前九年之役中後期安倍氏首領(lǐng),1056(天喜4)年,陸奧守源賴義任期將滿回京之時,部眾在多賀城遭到襲擊。賴義認定安倍貞任是嫌疑人,要求安倍賴時將其交出(阿久利川事件)。賴時拒絕並舉兵反叛。1057(天喜5)年,賴時戰(zhàn)死,貞任繼承家督之位,與其弟宗任繼續(xù)反抗。11月,源賴義在河崎柵大破安倍氏,並攻入衣川以南,勢力大振??灯?(1062)年7月,源賴義又獲得清原氏支持,形式迅速逆轉(zhuǎn),小松柵、衣川柵、島海柵相繼被攻陷。廚川之戰(zhàn)中,由於安倍氏水源斷絕,貞任被迫投降,被源賴義殺死,首級送往朝廷。
?
後三條天皇 ごさんじょうてんのう (1034-1073)
日本第七十一代天皇,1068-1073年在位,後朱雀天皇二皇子,後三條天皇是自宇多天皇後170多年以來首位外戚不是藤原氏的天皇,他自幼和生母受藤原氏欺壓,成爲太子後的二十多年裏,地位也並不穩(wěn)固。1068年哥哥後冷泉天皇駕崩,他即位後致力於恢復天皇親政,打破門閥限制,起用中下層貴族參政,改變了藤原氏獨霸的局面。當時,藤原氏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是知行國(領(lǐng)國)莊園收入,延久元(1069)年,後三條天皇頒佈“延久莊園管理令”,使得藤原氏的收入大受影響,礙於攝關(guān)政治,他在1073年讓位給太子貞仁親王(白河天皇)。退位後設立院廳,任命院廳官員,試圖以院廳取代攝關(guān)政體,實現(xiàn)還政皇室。但是出家剛一個月的後三條上皇很快病逝。
源義家 みなもとのよしいえ?。?039-1106)
清和源氏嫡流出身,在前九年之役、後三年之役中成功鎮(zhèn)壓了安倍氏、清原氏等蝦夷敗戰(zhàn)豪族的叛亂,被白河法皇譽爲「天下第一武勇之士」,後來由於白河法皇懷疑源義家對奧州懷有野心,加以院政派當權(quán),刻意削弱攝關(guān)公卿派及源義家的武力,因而勢力日衰。源義家次子義親是鎌倉幕府開創(chuàng)者源賴朝的曾祖父;四子義國的次子源義康(即足利義康)是室町幕府開創(chuàng)者足利尊氏的七世祖,而義國的長子源義重(即新田義重)則是江戶幕府開創(chuàng)者德川家康宣稱的十九世祖)。因此源義家是日本歷史上三個幕府政權(quán)的最近共同始祖。
?
藤原師實 ふじわらのもろざね?。?042-1101)
藤原賴通之子,與賴通不合的後三條天皇於1068年即位,賴通亦知趣,遠居宇治不問政務,並告誡師實:“你不可一日不上朝,即使是沒有大事,你也要上朝去候命!”久之,其勤懇的態(tài)度爲後三條天皇所賞識,並讓師實養(yǎng)女賢子入東宮,爲貞仁親王妻。後貞仁親王即位,爲白河天皇,其時關(guān)白教通去世,欲傳關(guān)白於其子信長,而師實則借由賢子對天皇的影響力,由信長手中奪得關(guān)白一職,完成其父賴通的遺願。而後賢子之子即位成爲堀河天皇,師實攝政。儘管如此,師實子師通早逝,加上白河院開始推行院政,使得攝關(guān)的權(quán)力進一步弱化。
?
前九年の役 ぜんくねんのえき?。?051-1062)
日本東北偏遠地區(qū)的陸奧國和出羽國中拘押著大量蝦夷人和流放罪犯,安倍家因世代管理陸奧國,而同族遍佈陸奧六郡,形成半獨立王國並拒絕上稅。永承6(1051)年,陸奧守藤原登任領(lǐng)兵討之,在玉造郡鬼切部(おにきりべ)被擊敗,朝廷任命源頼義爲陸奧守收拾殘局,隔年,朝廷爲祈求後冷泉天皇祖母病癒而大赦天下,安倍氏也被赦免。賴義回京都途經(jīng)阿久利在川,部下藤原光貞與元貞遭人夜襲。光貞認爲是是安倍貞任爲報當年向光貞之妹求親被拒絕的仇而發(fā)起夜襲。頼義令貞任前來對質(zhì),安倍賴時卻出面拒絕,於是安倍氏再度與朝廷交戰(zhàn),1057(天喜5)年,賴時戰(zhàn)死,貞任繼承家督之位,與其弟宗任繼續(xù)反抗。11月,源賴義在河崎柵大破安倍氏,並攻入衣川以南,勢力大振??灯?(1062)年7月,賴義從關(guān)東、東海、畿內(nèi)調(diào)集武士以增加兵力。另外賴義奇珍異寶成功勸說出羽國仙北豪族清原光賴加入己方。清原氏一加入情況就往賴義方一面倒,安倍方的小松柵、廚川柵、嫗戶柵連續(xù)被攻破,1062年廚川之戰(zhàn)中,由於安倍氏水源斷絕,貞任被迫投降,被源賴義殺死,安倍氏滅亡,清原氏成爲奧州霸主。
?
白河天皇 しらかわてんのう?。?053-1129)
日本第七十二代天皇,1072-1087年在位,由於藤原氏勢力的衰退,他有了掌握實權(quán)的機會。爲了更有效的掌握政權(quán),他在1086年退位,讓位給兒子堀河天皇,自己做上皇,繼續(xù)聽政,並效仿父親後三條天皇設立院廳,依靠北面武士不斷擴張勢力。此後國家大政均出自上皇院廳,號稱院宣,威信大過天皇聖旨。1096年,白河上皇出家爲法皇。但他既不受戒,也不起法號,依舊牢牢抓住權(quán)柄不放。在兒子堀河天皇、孫子鳥羽天皇、重孫崇德天皇三朝,始終保持院廳的垂簾聽政,直到1129年他77歲去世,共掌握朝政大權(quán)57年。
?
藤原清衡 ふじわらのきよひら?。?056-1128)
出生於陸奧國亙理郡,父親是當?shù)睾雷逄僭?jīng)清,母親是陸奧國安倍賴時之女。祖上是藤原北家的藤原秀鄉(xiāng),父親在前九年之役中反叛源賴義,後被處死。其母改嫁於清原氏的清原武貞,清衡因此逃過一劫,永保3(1083)年,清原氏爆發(fā)內(nèi)亂,清衡逃難後向源義家求助,並聯(lián)合源義家討伐同母弟清原家衡,此戰(zhàn)史稱“後三年之役”。最終,清衡作爲家族最後的倖存者成爲領(lǐng)有奧六郡的豪族,他恢復父姓藤原,成爲奧州藤原氏第一代家主。寬治5(1091)年他向關(guān)白藤原師實進貢馬匹,與藤原氏本家加深友誼,並確立了奧羽統(tǒng)治者的地位。嘉保年間(1094-1095年),清衡移居磐井郡平泉,開始建設平泉。1108年建造中尊寺,奠定了奧州藤原氏四代百年繁榮的基礎(chǔ)。另外,清衡還同宋朝開展北方貿(mào)易。
?
藤原忠實 ふじわらのただざね?。?078-1162)
1106年任關(guān)白。1107年鳥羽天皇即位,忠實任攝政。當時鳥羽天皇舅父藤原公實希望以外戚身分擔任攝政,因源俊明阻撓而未果,忠實因而得以擔任攝政。1120年,因得罪白河法皇而被責難,退居宇治。其後忠實長子忠通被任命爲關(guān)白,忠實則爲內(nèi)覽。忠實最愛次子賴長,與長子忠通不合。1150年忠實希望讓賴長擔任內(nèi)覽,忠通則向鳥羽法皇表達反對之意。此舉令忠實大感憤怒,認爲忠通“不孝”,派人至忠通家中,奪取藤原氏家傳寶物朱漆臺盤(藤氏長者信物),授予賴長。1156年,鳥羽法皇去世,爆發(fā)保元之亂,賴長與忠通分屬崇德上皇、後白河天皇兩方陣營。最後後白河天皇一方得勝,賴長死於亂中。支持賴長的忠實本應被流放,幸賴忠通的求情而得免。忠實因而對早年疏遠忠通的行爲感到後悔。
?
後三年の役 ごさんねんのえき (1083-1087)
清原武則因前九年之役中有功,任鎮(zhèn)守府將軍,吞併安倍氏舊地,聲勢大振。到真衡一代時,與義弟藤原清衡、清原家衡等同族間發(fā)生糾紛,真衡病死後,家衡與清衡又發(fā)生爭鬥。1083年,應清衡之邀請,陸奧守源義家介入,形成會戰(zhàn)。寬治元(1087)年義家終於平定這次叛亂。
?
平忠盛 たいらのただもり?。?096-1153)
忠盛之父平正盛擔任白河法皇的北面武士,在討伐源義親之戰(zhàn)中聲名顯著,並同河內(nèi)源氏的源義忠聯(lián)姻中得勢。憑藉父親的關(guān)係,忠盛13歲成爲左衛(wèi)門少尉,兩年後成爲檢非違使,負責維持京都的治安。天永4(1113)年捕獲盜賊,同年成功阻止興福寺僧眾的騷亂。法皇十分讚賞他,將自己的寵妃祗園女御的妹妹賜給了他。保安元(1120)年,在擔任越前守之際,越前國發(fā)生殺人案件。兇手是日吉社的一名神人,忠盛逮捕了他,在押往檢非違廳的途中被延曆寺的僧兵劫走。白河法皇支持忠盛,逮捕了劫犯人的僧兵。在鳥羽上皇執(zhí)政時期,忠盛又多次參加討伐海賊。得到鳥羽上皇的重用。此後,平忠盛不斷升遷。忠盛一生轉(zhuǎn)任數(shù)個國的國守,積累了大量財富、威望和政治根基,爲其子平清盛建立平氏政權(quán)奠定了基礎(chǔ)。
?
源爲義 みなもとのためよし (1096-1156)
河內(nèi)源氏首領(lǐng),通稱六條判官、陸奧四郎。源義親之子、源義家之孫,在養(yǎng)父源義忠被暗殺後繼任棟樑。爲義在朝在野均毫無背景,源氏勢力也跌至低谷,後來跟隨攝關(guān)家參與保元之亂,戰(zhàn)敗後被朝廷下令由兒子源義朝親手處死。多年之後統(tǒng)一日本的幕府大將軍源賴朝是他的嫡孫。
?
藤原忠通 ふじわらのただみち?。?097-1164)
藤原忠實之子,1121年,藤原忠實觸怒白河法皇,因而白河法皇將藤原忠實的關(guān)白、藤氏長者轉(zhuǎn)授藤原忠通。1123年,崇德天皇即位,藤原忠通任攝政。1128年,拜太政大臣。藤原忠實偏愛次子藤原賴長,與藤原忠通不合。1150年,藤原忠實希望讓藤原賴長擔任內(nèi)覽,藤原忠通則向鳥羽法皇表示反對,此舉令藤原忠實大感憤怒,認爲藤原忠通不孝,剝奪了藤原忠通藤氏長者的身份。1156年,鳥羽法皇去世,爆發(fā)保元之亂。藤原賴長與藤原忠通分屬崇德上皇、後白河天皇兩方陣營。七月十一日,後白河天皇一方得勝,藤原賴長死於亂中,藤原忠通因而重任藤原氏長者。藤原忠通之子基實、基房、兼實,分別爲近衛(wèi)家、松殿家、九條家的始祖。故藤原忠通是五攝家的共祖。
?
鳥羽天皇 とばてんのう?。?103-1156)
日本第七十四代天皇,1107-1123年在位,白河天皇庶長孫,堀河天皇長子,出生後不久母親逝世,由祖父白河法皇養(yǎng)育。七個月就被立爲太子。堀河天皇死後,5歲的鳥羽天皇即位,政務全部由祖父管理。1117年娶白河法皇的養(yǎng)女藤原璋子並立爲中宮。1123年,在白河法皇的主持下,鳥羽天皇禪位給了璋子的長子崇德天皇,實權(quán)仍由白河法皇掌握。此時天皇、上皇、法皇三皇並立,1129年白河法皇去世,鳥羽上皇開設院政,將被白河法皇疏遠的藤原忠實之女迎入宮中以鞏固院政。璋子失寵,鳥羽上皇寵愛藤原得子,迫使崇德天皇將皇位讓給了得子的兒子近衛(wèi)天皇。近衛(wèi)天皇不久早卒,鳥羽上皇又立皇四子雅仁親王爲帝(後白河天皇)。爲保元之亂埋下伏筆。
?
藤原基衡 ふじわらのもとひら?。?105-1157)
奧州藤原氏第二代家主,藤原清衡的次子。1128年藤原清衡去世死去。他與異母兄藤原惟常爆發(fā)家督爭奪戰(zhàn),經(jīng)歷了一年的戰(zhàn)爭,惟常敗逃,而後被斬首。爲了維持自己的統(tǒng)治,基衡讓兒子秀衡娶新任陸奧守、上皇近臣藤原基成之女,因此取得奧羽地區(qū)攝關(guān)家的莊園,派遣莊官進行管理。1142年,藤原師綱赴任陸奧守,遵朝廷旨意對信夫郡實施公田檢調(diào),基衡令家臣地頭大莊司佐藤季治阻止,終引發(fā)戰(zhàn)事,盛怒的師綱整軍備戰(zhàn)且上奏彈劾之,季治被判刑,基衡獻上一萬兩沙金以圖免刑。1150年到1156年,基衡於毛越寺大規(guī)模興建伽藍,支度甚多,其妻亦建造觀自在王院。1157(保元2)年病逝,嫡子秀衡順利繼承家督。
?
信西 しんぜい?。?106-1160)
藤原南家末代後裔,俗名藤原通憲,幼年父親早逝,成爲親戚高階經(jīng)敏養(yǎng)子。高階通憲與鳥羽上皇寵臣藤原家成十分親密,通過家成與平忠盛、平清盛有往來。1144年恢復藤原姓,同年7月出家,法號信西。1148年繼任鳥羽法皇政治顧問,1155年,近衛(wèi)天皇死去,在信西的策動下,雅仁親王被擁上了皇位,是爲後白河天皇。在保元之亂中,信西採納源義朝的夜襲計策,擊敗崇德上皇,保元之亂後,信西進行改革,恢了死刑,弱化攝關(guān)家,強化天皇集權(quán),復興記錄莊園券契所。1158年守仁親王繼位,是爲二條天皇。信西試圖將自己的兒子安插到天皇身邊,引起天皇不滿,次年平清盛前往熊野朝拜。反信西派趁機襲擊三條殿,平治之亂爆發(fā)。信西在避難途中被活埋而死。信西的兒子全被藤原信賴流放到了外地。信西死後,二條天皇的親政派和後白河天皇的院政派隨即發(fā)生衝突。不久平清盛回到京都,平定了政變,建立平氏政權(quán)。
?
平清盛 たいらのきよもり (1118-1181)
權(quán)臣,武家政權(quán)的鼻祖。出身伊勢平氏,1153(仁平3)年,其父平忠盛死後任平氏首領(lǐng)。1156年平定“保元之亂”,任播磨守。1159年,平清盛集結(jié)所有的兵力擊敗源氏,平定了“平治之亂”。1167(仁安2)年任太政大臣,建立了平氏政權(quán)。從此,成了日本最有權(quán)勢的人物。翌年因病出家,法號淨海,但仍總攬朝局。其後平氏又與皇室結(jié)成裙帶關(guān)係。平氏家族壟斷了朝廷的所有高級職務。1177(治承元)年的“鹿谷事件”後,平家與後白河法皇關(guān)係惡化,1179(治承3)年罷免藤原氏等公卿,幽禁後白河法皇。次年外孫安德天皇登位,平清盛以外祖父身份總攬朝政。1180年,以仁王宣佈討伐平氏,源氏相繼起兵,其將職務交於平宗盛而隱退。1181(養(yǎng)和元)年病死,享年64歲。
?
?
崇德天皇 すとくてんのう?。?119-1164)
日本第七十五代天皇,1123-1142年在位,鳥羽天皇長子。野史傳其生父爲白河天皇。保安5(1123)年被立太子,同日受禪,其第一皇子重仁非藤原氏所生,致藤原忠通不滿,鳥羽法皇不久與藤原得子生體仁,並立體仁爲太子,不久崇德天皇被迫禪位,體仁以皇太弟身份繼位,即近衛(wèi)天皇,因而崇德上皇無法開院。久壽2(1155)年,近衛(wèi)天皇駕崩,因藤原忠通的反對,重仁未能繼位,繼位的是鳥羽上皇四子雅仁,即後白河天皇,保元元(1156)年七月,鳥羽上皇駕崩,崇德上皇與後白河天皇矛盾激化,保元之亂爆發(fā),最終崇德上皇戰(zhàn)敗,被流放至讚岐國,八年後駕崩,因其失敗的政治生活和其死後不久出現(xiàn)的各種災害,後世被神化爲怨靈。
?
藤原賴長 ふじわらのよりなが?。?120-1156)
出身北家,藤原忠實次子,藤原忠通之弟,官至左大臣,因其性苛烈、待人嚴厲被稱爲“惡左府”。自幼奮發(fā),博覽群書,收藏了大量書籍,建有“賴長文庫”,但未留下名作,僅有一部日記《臺記》。女兒多子爲近衛(wèi)天皇皇后,保元之亂中支持崇德上皇,因指揮失當,拒絕奇襲後白河天皇宮殿,最終兵敗身死。
?
藤原秀衡 ふじわらのひでひら?。?122-1187)
藤原基衡嫡子,奧州藤原氏第三代當主,拜鎮(zhèn)守府將軍、陸奧守,佔有東北的出羽國和陸奧國,有武士團十七萬騎,儼然地方獨立王國,在位期間奧州藤原氏實力雄厚,治所平泉人口僅次於平安京,奧州藤原氏經(jīng)常向朝廷上貢黃金與良馬,安元元(1175)年,逃亡的源義經(jīng)被其收留,治承4(1180)年,源賴朝舉兵反抗平家,義經(jīng)欲前往追隨,秀衡力阻未果,只好將其送離奧州。在源平合戰(zhàn)中,秀衡保持中立,努力維持奧州獨立。 1187年,源義經(jīng)再度投奔秀衡。不久秀衡病死,其子泰衡繼承家督。
?
源義朝 みなもとのよしとも (1123-1160)
河內(nèi)源氏首領(lǐng)源爲義之子,源賴朝、源義經(jīng)之父,源義家死後,河內(nèi)源氏由於內(nèi)亂,在京都的地位衰落。被下放到東國的源義朝組織當?shù)睾雷褰⑵瘕嫶蟮膭萘?,並再次回到京都,被任命爲下野守。率領(lǐng)東國武士團在保元之亂中爲朝廷立下大功,後因發(fā)起平治之亂兵敗身死,其在東國勢力,成爲日後其子源賴朝、源義經(jīng)起兵的基礎(chǔ)。
?
後白河天皇 ごしらかわてんのう?。?127-1192)
日本第七十七代天皇,1155-1158年在位,近衛(wèi)天皇駕崩後被擁立,保元之亂中以武家平清盛、源義朝等擊敗崇德上皇軍,崇德上皇被流放到贊岐,支持他的武家源爲義被斬首。推行保元新制和莊園整理等,不久讓位給其子二條天皇並開設院政,二條天皇、六條天皇、高倉天皇、安德天皇與後鳥羽天皇五代都由後白河上皇院政所操控。平治之亂後平清盛勢力大漲,後白河法皇與平氏矛盾加深,治承元(1177)年,平清盛借鹿谷陰謀鏟除很多法皇近臣,治承3年,法皇因擅自沒收平清盛去世的兒子和女兒的莊園導致平清盛發(fā)兵京都,即“治承政變”,後白河法皇被幽禁於鳥羽殿,治承5年,平清盛去世,平氏遭到源義仲反攻,壽永2(1183)年,平氏逃往西國。後白河法皇乘機逃脫,返回京都後,立即發(fā)佈追剿平氏的命令。法皇不久被源義仲囚禁,源賴朝起兵平滅源義仲和平氏,1192年駕崩,源賴朝任征夷大將軍,建立鐮倉幕府。
?
法然 ほうねん?。?133-1212)
淨土宗開山祖師。美作(岡山縣)押領(lǐng)使漆間時國之子,幼年喪父,在比叡山出家,先後師從皇圓、叡空,法號“法然”,又號源空。爲發(fā)揚佛法,創(chuàng)立淨土宗,主張“專修念佛”,直接向武士、平民及女子傳播教義。九條兼實、後白河法皇等貴族也皈依門下,應兼實的請求撰寫《撰擇本願念佛集》。後來受到舊佛教的迫害,被流放土佐(高知縣),赦免返京以後死於大谷,諡號“圓光大師”。
?
藤原信賴 ふじらわののぶより?。?133-1160)
藤原忠隆之子,後白河天皇寵臣,但與同爲上皇親信的信西不和。平治之亂時聯(lián)合源義朝囚禁后白河法皇,並將信西斬首,成爲朝廷最大權(quán)臣,最終被屬於二條天皇親政派的平清盛擊敗,在六條河原被斬首。
?
平重盛 たいらのしげもり (1138-1179)
平清盛嫡長子,因住在六波羅小松第,所以又被稱爲小松公。保元、平治之亂時跟隨父親立功,其正室是後白河法皇寵臣藤原成親的妹妹經(jīng)子,因此較爲親近後白河法皇。平重盛往往扮演父親和法皇之間的調(diào)停人角色。1177年鹿谷陰謀事件後,平重盛曾上諫父親清盛勿軟禁後白河法皇。但清盛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因爲鹿谷陰謀事件的主謀正是藤原成親,此後,重盛受到孤立。1179年因病出家,不久病歿,年四十二,死後封地被後白河法皇擅自沒收,最終導致“治承政變”。
?
北條時政 ほうじょうときまさ?。?138-1215)
鐮倉幕府初代執(zhí)權(quán)。北條時方之子,伊豆國(靜岡縣)土豪,通稱北條四郎。將女兒北條政子許配給了流放伊豆的源賴朝。賴朝舉兵的時候予以協(xié)助,共創(chuàng)鐮倉幕府。後率軍進京追擊源義經(jīng),獲朝廷守護、地頭敕許,就任初代京都守護。賴朝死後建立重臣合議制,廢殺自己的外孫、二代將軍源賴家,擁立另一外孫源實朝,因此時政成爲初代執(zhí)權(quán),握有幕府實權(quán)。之後與後妻牧之方共謀擁立牧氏的女婿平賀朝雅爲將軍,但遭北條政子、其子北條義時的反對而失敗,此後被迫隱居出家,法號明盛,平賀朝雅被北條義時派人殺害,北條義時成爲第二代執(zhí)權(quán)。建保3(1215)年逝世,年七十八。
?
源賴朝 みなもとのよりとも?。?147-1199)
源義朝嫡長子,源義經(jīng)異母兄,鐮倉幕府首任征夷大將軍,日本幕府制度開創(chuàng)者,1159年,其父在平治之亂中戰(zhàn)敗被殺,其被流放於伊豆,1180年,後白河法皇的三皇子以仁王向日本各地的源氏族人發(fā)出討伐平家的令旨,賴朝與岳父北條時政舉兵打敗平家軍,佔據(jù)關(guān)東地方,以鐮倉爲根據(jù)地,積聚力量。後攻滅堂弟木曾義仲,1185年攻滅平氏。隨後放逐並誅殺有戰(zhàn)功的源義經(jīng),強化了對諸國守護和地頭的支配。1189年發(fā)動奧州合戰(zhàn),攻滅奧州藤原氏,統(tǒng)一日本。建久3(1192)年,正式出任征夷大將軍,建立鐮倉幕府武家政權(quán)。1198年,在參加相模川橋落成典禮的返回途中從馬背上摔下,次年病逝。
?
平宗盛 たいらのむねもり (1147-1185)
平清盛第三子,在兄父去世後掌管平氏,其無政治能力,先在礪波山之戰(zhàn)中敗於木曾義仲,攜安德天皇逃亡西國,後在一之谷之戰(zhàn)、屋島中敗給源義經(jīng),最終在壇之浦之戰(zhàn)中再度大敗於源義經(jīng)所率的源氏軍隊。平宗盛跳海自殺,卻和長子平清宗一同被救起,然後被押赴鐮倉,不久被斬首。
?
源義仲 みなもとのよしなか (1154-1184)
又名木曾義仲,,1180年,以仁王在京都起兵討伐平家,並向全日本源氏下達討伐平家的令旨。但不久以仁王兵敗被殺。其子北陸宮逃往北陸道,木曾義仲擁立他爲主,起兵反平。在1183年俱利伽羅峠之戰(zhàn)中大敗平家,直逼京都,迫使平家逃亡西國。木曾義仲進入京都與源行家一起執(zhí)掌朝政。由於軍隊缺乏食糧,發(fā)生暴動,使其民心下降。又因皇位繼承問題與法皇衝突,最終在法住寺合戰(zhàn)中囚禁後白河法皇和後鳥羽天皇,罷免反對自己的公卿並自封征東大將軍。次年,源賴朝得知義仲囚禁法皇和天皇的消息後,派源范賴、源義經(jīng)討伐義仲。義仲在宇治川戰(zhàn)敗,向北逃亡。同年在近江國粟津(今滋賀縣大津市)與源范賴的部下交戰(zhàn),陣亡。
?
保元の亂 ほうげんのらん 1156(保元元)年
1156年鳥羽法皇駕崩後,一直被壓制的崇德上皇與後白河天皇有關(guān)皇位繼承的矛盾、藤原氏內(nèi)部的矛盾爆發(fā),雙方借助武士的力量在京都內(nèi)鬥,最終以後白河天皇、藤原忠通(關(guān)白)、平清盛、源義朝、源賴政爲首的天皇方戰(zhàn)勝了以崇德上皇、藤原賴長(藤氏長者)、源爲義、源爲朝、平忠正爲首的上皇方。
?
北條政子 ほうじょうまさこ?。?157-1225)
源賴朝的正妻。丈夫死後,她落發(fā)爲尼,法號“安養(yǎng)院”。嫡子源賴家和次子源實朝先後襲任征夷大將軍並被暗殺,她令孫女婿藤原賴經(jīng)擔任征夷大將軍,在背後掌握幕政實權(quán)。後人稱其爲“尼將軍”,在承久之亂中發(fā)表演説,號召關(guān)東武士報效幕府攻打京都,使得幕府度過危機。
?
源義經(jīng) みなもとのよしつね?。?159-1189)
源義朝的第九子,源賴朝之弟。源義朝被殺後,源義經(jīng)被送到京都鞍馬寺學習,改名遮那王。後投奔奧州,受到藤原秀衡的庇護。承治4(1180)年,源義經(jīng)與兄長源賴朝舉兵討伐平家,在源平合戰(zhàn)中戰(zhàn)功彪炳,但被源賴朝猜忌,源賴朝得到後白河天皇的院宣後,在全國發(fā)佈通緝令追捕源義經(jīng)。源義經(jīng)在走投無路之下再度投靠藤原秀衡,藤原秀衡死後,其子藤原泰衡排擠源義經(jīng)。文治5(1189)年,源賴朝親自率兵討伐平泉。迫於源賴朝的壓力,藤原泰衡攻打源義經(jīng),源義經(jīng)最後在衣川館自盡。
?
平治の亂 へいじのらん 1160(平治元)年
在保元之亂中,爲後白河天皇立了大功的源氏家族首領(lǐng)源義朝,因不滿自己封位低於平清盛,乘平氏家族離開京城參拜神社之機,聯(lián)合藤原信賴拘禁上皇和天皇,殺死了天皇的親信信西。在外的平清盛聞訊,立刻趕回京城,擊敗源義朝,誅殺藤原信賴,源義朝在逃至尾張時被手下殺死。源氏一族只餘下義朝的兒子源賴朝流放伊豆,以及少數(shù)幾名幼子寄放佛寺。經(jīng)此一事,平氏徹底專攬了朝政。
?
北條義時 ほうじょうよしとき (1163-1224)
鐮倉幕府的第二代執(zhí)權(quán),北條得宗家的第二代當主,。北條時政次子,北條政子的二弟。長寬元(1163)年生於伊豆,早年隨其父輔佐姐夫源賴朝,爲擊敗平氏和建立鐮倉幕府立下殊勳,並在鐮倉殿十三人合議制中擔任寢所警護眾。建保7(1219)年,鐮倉幕府第三代將軍源實朝遇刺,執(zhí)權(quán)北條家成爲日本實際支配者。義時在北條政子的支持下推翻其父北條時政成爲第二代執(zhí)權(quán)。承久3(1221)年,後鳥羽上皇宣旨全國勤王,討伐幕府,被義時擊敗。後鳥羽上皇、順德上皇、土御門上皇及仲恭天皇四位天皇都被義時流放,改立後堀河天皇,史稱承久之亂,北條氏執(zhí)權(quán)的統(tǒng)治地位最終確立。元仁元(1224)年,北條義時去世。
?
親鸞 しんらん?。?173-1263)
生於京都,4歲喪父,8歲喪母,幼時就有“人世無常” 的想法。9歲出家,成爲比睿山天臺宗的僧侶,按照《法華經(jīng)》的教義苦修20年而未能解決生死大事。29歲下山投淨土宗,在法然上人(源空)門下學他力念佛教義而被阿彌陀佛的本願所救攝。主張一向?qū)D顭o量壽佛,爲開顯阿彌陀佛廣度一切眾生的真義而食肉娶妻。後因與當權(quán)者神權(quán)統(tǒng)治思想的矛盾而被流放越後國(今新潟縣),遇赦後在各地傳播真實(根本、究竟)佛法,著書立說,自稱“非僧非俗”,開創(chuàng)了淨土真宗。晚年回到京都,於1263年90歲圓寂。
?
鹿ヶ谷の謀 ししがたにのはかりごと 1177(安元3)年
後白河法皇前往靜賢的鹿谷山莊御幸之際,藤原成親、藤原師光(西光)、俊寬聚集密謀打倒平氏,並拉攏行綱,給予作爲軍旗用的白旗宇治布30反。成親將立瓶子推倒,法皇詢問其意,成親回答“瓶子倒了”,俊寛接著問倒了的瓶子該怎麼辦,西光折斷瓶子的頭回答“那就要取下瓶子的頭了”(瓶與平音讀都是へい)。多田行綱推定聚會的目的是爲了打倒平氏,故而將密謀的內(nèi)容密告清盛。清盛立即傳喚西光,拷問使其自供。同時成親也被拘禁,參加者被一網(wǎng)打盡。手握兵權(quán)的主謀西光被夷三族,成親在流放途中被殺,餘者配流九州南方的孤島鬼界島。平清盛一度要懲罰法皇。其後雖作罷,但平清盛與法皇的關(guān)係日益惡化,最終導致兩年後的治承政變。
?
源平合戰(zhàn) げんぺいがっせん?。?180-1185)
以仁王舉兵反對平氏政權(quán)但迅速敗亡後,各地逐漸回應,隨著平氏政權(quán)的崩潰,以源賴朝爲中心的關(guān)東武士政權(quán)(鐮倉幕府)登上歷史舞臺。1179年,後白河法皇被平清盛軟禁,院政制度崩潰,源平合戰(zhàn)結(jié)束後平氏政權(quán)瓦解。源賴朝逐漸完善幕府體制,就任征夷大將軍,武家政權(quán)開始正式主導王權(quán),形成“二元政治結(jié)構(gòu)”。一般來說,壇之浦之戰(zhàn)標誌著源平合戰(zhàn)的結(jié)束,但也有人將此後鐮倉的奧州征伐視作源平合戰(zhàn)的一部分。源平合戰(zhàn)反映了律令制末期武士集團權(quán)勢的崛起及公卿集團的逐漸沒落。
?
後鳥羽天皇 ごとばてんのう?。?180-1239)
日本第八十二代天皇,1183-1198年在位,後白河法皇之孫、高倉上皇第四子、安德天皇異母弟。1183年,平氏挾持安德天皇西逃,京都擁立高倉天皇四子繼位爲後鳥羽天皇,時年四歲。在日本歷史上首次出現(xiàn)兩天皇並立的局面。後白河法皇駕崩後不久禪位於自己的兒子爲仁親王,自己則效仿祖父開設院政,輔佐土御門、順德、仲恭三代天皇,嘗試改革院政,強化朝廷統(tǒng)治,但被幕府鎮(zhèn)壓後朝廷與幕府關(guān)係急速惡化,後鳥羽上皇發(fā)動戰(zhàn)爭,詔討伐鐮倉幕府的執(zhí)權(quán)北條義時,卻被幕府軍打敗,史稱“承久之亂”,後鳥羽上皇被流放隱岐島。1239年於隱岐島病逝。
?
源賴家 みなもとのよりいえ (1182-1204)
源賴朝長子,母北條政子,建久6(1199)年,源賴朝猝死,源賴家成爲源氏首領(lǐng),賴家習慣無視家臣獨斷專行,重用岳父比企能員,疏遠外祖北條氏,由於危害北條氏利益,由家臣們推出十三人合議制,抑制賴家專政獨斷。賴家希望嫡子一幡成爲下任將軍,北條氏支持其弟千幡(源實朝)繼任。建仁3(1203)年賴家急病命危,比企氏與北條氏爆發(fā)衝突。比企氏組織討伐北條氏失敗,謀逆的比企氏一族被滅(比企能員之變),一幡也被害。賴家痊癒後聽聞妻兒慘狀,大爲震怒,但北條時政已大權(quán)在握,賴家被剝奪將軍之職,流放到伊豆修禪寺。翌年被北條氏派遣刺客暗殺,源賴家後代多被殺害,同母弟源實朝也沒有子女,因此不久,源賴朝的血脈完全斷絕。
?
北條泰時 ほうじょうやすとき?。?183-1242)
鐮倉幕府第三代執(zhí)權(quán),北條義時長子。1221年統(tǒng)率幕府軍進軍京都,打敗後鳥羽上皇,設立六波羅府,任首任六波羅探題,監(jiān)督朝廷,負責處理畿內(nèi)及西國的行政、訴訟事務。1224年,義時死後接任執(zhí)權(quán)。1232年,制訂武家法《御成敗式目》,作爲鐮倉幕府的基本法典,從此確立了鐮倉幕府以北條氏爲核心的執(zhí)政政治體制。由於處理朝廷與天皇問題導致體力衰竭,出現(xiàn)痢疾各種併發(fā)癥,泰時選擇出家,法名觀阿。1242年逝世。由於長男時氏早逝,遂由長孫北條經(jīng)時就任第4代執(zhí)權(quán)。
?
奧州合戰(zhàn) おうしゅうがっせん 1189(文治5)年
1187年,藤原秀衡病逝,臨終前奉源義經(jīng)爲大將軍,舉國聽命,再以嫡長子藤原泰衡繼任陸奧押領(lǐng)使。文治5(1189)年二月,藤原泰衡殺害了親近源義經(jīng)的六弟賴衡。四月源賴朝向京都朝廷上書,求取院宣以討伐奧羽藤原氏。出於平衡諸勢力壓制鐮倉的目的,後白河法皇拒絕了源賴朝的請求。但是爲了安撫賴朝,法皇正式頒下了追討源義經(jīng)的院宣。源賴朝親口允諾交出源義經(jīng)後藤原氏能夠得到優(yōu)待。藤原泰衡於閏四月三十日派兵襲殺源義經(jīng),傳首京都,但源賴朝仍然進兵奧州,藤原氏大敗,後泰衡因家臣謀反被殺,奧州藤原氏一族被滅。
?
源實朝 みなもとのさねとも?。?192-1219)
鐮倉幕府第三代征夷大將軍。初代將軍源賴朝和北條政子所生的次子,源賴家被廢後,在母親北條政子的主宰下即位爲將軍,大權(quán)已落入北條氏手中。實朝在母族的控制下當了17年的傀儡將軍。建保7(1219)年,實朝在參拜鶴岡八幡宮途中,被兄長源賴家之子源公曉所弒。後來公曉及其兄弟都被判以殺害將軍的罪名,遭到處死。由於實朝無後,所以自實朝以後,源賴朝絕嗣,幕府政權(quán)仍被北條氏一系操縱。
?
梶原景時の變 かじわらかげときのへん?。?199-1200)
梶原景時曾在石橋山之戰(zhàn)中作爲平家大將搭救源賴朝,後在賴朝起兵之時前來投奔,正治元(1199)年正月,賴朝急逝,嫡子賴家繼承家督。3個月後,對將軍獨裁體制不滿的御家人,奪取賴家的訴訟采決權(quán),由幕府宿老的十三人合議制取代,壓制將軍獨裁。梶原景時作爲侍所別當,負責御家人的勤務評定、管理等監(jiān)視任務,受到賴朝重用,另一方面卻經(jīng)常得罪御家人。合議制半年後,將軍御所的侍所結(jié)城朝光得知梶原景時向?qū)④娮嬔?,自己會因謀反被殺,便召集御家人作成糾彈狀。隨後66名御家人聯(lián)合向?qū)④妭?cè)近官僚大江廣元彈劾梶原景時。將軍賴家要求景時解釋,景時不作抗辯,帶領(lǐng)一族返回領(lǐng)地相模國。次年春,景時一族在前往京都的途中,在東海道駿河國(現(xiàn)靜岡市)突遭武士襲擊,景時全族被梟首示眾。
?
比企能員の變 ひきよしかずのへん 1203(建仁3)年
比企能員很早加入源氏陣營中討伐平氏、征伐奧州等戰(zhàn)役中皆立有顯卓之戰(zhàn)功,大河兼任之亂中擔任將軍出陣。其女若狹局爲二代征夷大將軍源賴家之妻,養(yǎng)育賴家嫡子源一幡,但將軍繼承等問題使比企氏與將軍母族北條氏的對立愈演愈烈。能員在源賴家重病期間企圖殺死北條時政並一舉獲得幕府的掌控權(quán),但計畫提前洩漏,比企能員被北條氏設下的陷阱反殺。隨後時政率軍攻破比企氏的居館小御所,將包括一幡在內(nèi)的比企氏宗親門黨滿門抄斬。
?
牧氏事件 まきしじけん 1205(元久2)年
幕府重臣畠山重忠的兒子畠山重保與北條時政的妻子牧之方的女婿平賀朝雅在酒宴上發(fā)生爭執(zhí)。此事引起了牧之方對畠山氏的仇恨,於是牧之方向北條時政進讒言,要求處罰畠山重忠。元久2(1205)年6月,北條時政與兒子北條義時和北條時房經(jīng)過密謀,決定發(fā)佈了討伐畠山重忠的命令。6月22日畠山重保被殺。與此同時,畠山重忠接到“鐮倉發(fā)生異動,速速趕來”的命令,畠山重忠率150騎趕往鐮倉,前進到武藏國二俁川時,被北條義時率領(lǐng)的數(shù)萬大軍包圍。畠山重忠因寡不敵眾被鐮倉幕府射殺。平賀朝雅與北條時政密謀推翻將軍源實朝自己取而代之,計畫敗露遭討伐,後被北條義時在京的御家人射殺。
新古今和歌集 しんこきんわかしゅう 1205(元久2)年
《新古今和歌集》是元久二年三月(據(jù)序言)後鳥羽天皇主持,由源通具、藤原有家、藤原定家、藤原家隆、藤原雅經(jīng)、寂漣6人編纂完成的和歌集。收錄有和歌1979首,分爲十二類:春歌、夏歌、秋歌、冬歌、賀歌、哀傷歌、離別歌、羈旅歌、戀歌、雜歌、神祇歌、釋教歌。是日本歷史上頗負盛名的和歌集。
?
方丈記 ほうじょうき 1212(建暦2)年
《方丈記》是鴨長明隱匿日野山時,回憶生平際遇、敘述天地巨變、感慨人世無常的隨筆集。其成書於1212年,被譽爲日本隱士文學之“白眉”(最高峰)!全書共十三節(jié),以簡潔嚴整的和漢混合文體寫成,筆意生動而富有感情。
?
和田合戰(zhàn)/和田義盛の亂 わだがっせん 1213(建暦3)年
鐮倉幕府的創(chuàng)業(yè)功臣侍所別當和田義盛受到二代執(zhí)權(quán)北條義時的挑撥,結(jié)合有姻戚關(guān)係的橫山黨、同族的三浦義村計畫舉兵打倒北條氏。但是,三浦義村在最後關(guān)頭倒向北條方,和田一族在兵力不足之下襲擊將軍御所,在鐮倉展開市街戰(zhàn)。合戰(zhàn)持續(xù)2日,最後幕府軍在擁有兵力的優(yōu)勢下,擊敗和田一族,義盛敗死。因爲此戰(zhàn)的勝利,北條氏的執(zhí)權(quán)體制也更加穩(wěn)固。
?
藤原/九條賴經(jīng) ふじわらのよりつね?。?218-1256)
源實朝被暗殺以後,賴經(jīng)因爲與源賴朝有親緣關(guān)係而被迎往鐮倉,並在平定承久之亂以後就任鐮倉將軍,但是幕府的實權(quán)卻掌握在執(zhí)權(quán)北條氏的手中。北條泰時死後,寬元2年(1244)年賴經(jīng)被迫離職出家,將軍職位讓渡給了嗣子九條賴嗣。之後賴經(jīng)居留於鐮倉,被稱之爲“大殿”。寬元2(1244)年,關(guān)東鐮倉突然發(fā)生動亂(宮騷動)。前將軍九條賴經(jīng)、名越光時爲首的反執(zhí)權(quán)派在與新任執(zhí)權(quán)北條時賴的鬥爭中失敗。北條時賴先發(fā)制人,於七月將九條賴經(jīng)送還京都,九條賴經(jīng)於潦倒中去世。
?
承久の亂 じょうきゅうのらん 1221(承久3)年
1221年5月,後鳥羽上皇向各國武士頒佈討伐北條義時的院宣,朝廷與幕府迅速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即承久之亂。大多數(shù)御家人在北條政子的鼓動下,重新集結(jié)在幕府旗下。不到一個月,幕府軍就打敗了朝廷軍,並佔領(lǐng)了京都。幕府迫使仲恭天皇退位,擁立後堀河天皇,同時將後鳥羽上皇、順德上皇、土御門上皇三人流放,並處死參與計畫討幕的貴族和武士。承久之亂後朝廷擁有軍隊的權(quán)力受到嚴格限制,皇位繼承及朝廷政治也由幕府決定,國家權(quán)力嚴重傾向武家。
?
日蓮 にちれん?。?222-1282)
日蓮宗創(chuàng)始人。名蓮長,後改名日蓮。初學真言宗,後遊鐮倉,偶逢延曆寺尊海,結(jié)伴登比睿山,從諸學匠習天臺教義十餘年。又巡遊大和(今奈良)、紀伊(今和歌山)等地寺院,結(jié)識了禪宗名僧辯圓、道元等。認爲“末法”時代,唯有《妙法蓮華經(jīng)》是諸經(jīng)中最勝之經(jīng),是與時機相應之法。日夜誦讀《法華經(jīng)》,並時到街頭高唱《法華經(jīng)》題目,贊其功德,向來往男女傳教。晚年至甲斐(今山梨)身延山建草庵,爲弘布《法華經(jīng)》道場,即今蓮宗總本山的身延山久遠寺。寂後大正天皇追諡立正大師。著作尚有《守護國家論》、《教機時國鈔》等。
?
北條時賴 ほうじょうときより?。?227-1263)
北條時氏的次子,寬元4(1246)年,兄長北條經(jīng)時因病將執(zhí)權(quán)之位讓給他。北條時賴執(zhí)政後,粉碎了名越流的北條光時覬覦執(zhí)權(quán)之位的陰謀,迫使光時出家,流放伊豆,並將前任將軍藤原賴經(jīng)送還京都,史稱“宮騷動”。寶治元(1247)年,在外戚安達氏的支援下消滅了三浦泰村一族,鞏固了北條氏在鐮倉幕府的壟斷地位。他任命叔祖北條重時出任連署,輔佐他穩(wěn)定執(zhí)權(quán)政治。建長4(1252)年,迫使藤原賴嗣辭職,代之以後嵯峨上皇之子宗尊親王出任征夷大將軍,實現(xiàn)了鐮倉幕府一直以來想要皇族將軍的夙願??翟?256)年,他因病將家督之位傳給六歲的兒子北條時宗,自己在最明寺出家,執(zhí)權(quán)則由北條重時之子北條長時接任。但北條時賴仍然握有實權(quán)。弘長3(1263)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去世。
?
安達泰盛 あだちやすもり?。?231-1285)
御家人,任評定眾,並積極參與幕政,文永之役後,任御恩奉行,負責判定並對文永之役中立功的御家人發(fā)放恩賞。1284年出家,主導發(fā)起弘安改革,結(jié)果在推行過程中不僅引發(fā)同內(nèi)管領(lǐng)平賴綱的嚴重對立,同時在寺社問題上引起了公家和御家人雙方的反感,泰盛政治上愈加孤立。1285年11月,平賴綱讒言安達泰盛將嫡子安達宗景改稱源姓,這是有篡奪大位的野心,因此得到討伐的密令。11月17日中午開始御內(nèi)人對安達邸發(fā)動攻擊,並放火燒屋,下午4點左右自知大勢已去的安達泰盛一門500餘人自殺,同時平賴綱一方向安達氏基本盤的上野·武藏等地派人進行追殺,大量安達派御家人被殺害。
?
一遍 いっぺん?。?239-1289)
10歲在天臺宗繼教寺出家,法名隨緣。建長3(1251)年學習淨土宗西山義。此時法名智真。文永8(1271)年,在信濃善光寺、伊予巖屋寺等寺修行。文永11(1274)年,在四天王寺(攝津國)、高野山(紀伊國)等地修行。在紀伊熊野本宮參籠之時,創(chuàng)立時宗,開始稱一遍。建治2(1276)年,在九州各地念佛勸進,弘安2年(1279年),開始在信濃國踴念佛。弘安3(1280)年,巡迴陸奧國松島、平泉、常陸國、武藏國。弘安7(1284)年,上洛,在京都各地踴念佛。弘安9(1286)年,訪四天王寺,參拜聖德太子廟、當麻寺、石清水八幡宮。弘安10(1287)年,經(jīng)書寫山在播磨國行腳,又西行參拜嚴島神社。正應2(1289)年,逝於攝津兵庫津之觀音堂。
?
寶治合戰(zhàn)/三浦氏の亂 ほうじがっせん 1247(寶治元)年
寶治元(1247)年6月5日,執(zhí)權(quán)北條氏和有力御家人三浦氏之間的對立引起武力衝突,北條氏和外戚安達氏盡滅三浦氏族黨。也稱作三浦氏之亂。三浦氏的滅亡意味著鐮倉幕府長年的執(zhí)權(quán)政治告終,北條得宗家(北條義時及其嫡系子孫)的專制體制確立。
北條時宗 ほうじょうときむね?。?251-1284)
北條時宗出生於世襲鐮倉幕府執(zhí)權(quán)一職的北條氏嫡流得宗家,蒙古帝國對日本增加施壓時,就任執(zhí)權(quán),他採取強硬的外交路線,拒絕元世祖忽必烈建交、納貢等要求,並下令地方積極備戰(zhàn)防禦。在內(nèi)政方面,北條時宗製造二月騷動,強化得宗家的權(quán)力。由於北條時宗拒絕與元朝交往,元軍在1274年和1281年兩度東征日本,在九州武士的抵抗下鎩羽而歸,日本歷史稱爲“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北條時宗皈依篤信禪宗,受教於父親北條時賴的朋友蘭溪道?。ㄋ稳?,臨濟宗)及兀庵普寧(宋人,臨濟宗)、大休正念(宋人,臨濟宗)等禪宗大師。1282年,建圓覺寺,形成武士熱心參禪風氣。祖元大師爲鐮倉圓覺寺(鐮倉市山之內(nèi))的開山祖師。北條時宗將圓覺寺作爲關(guān)東祈禱所,並將尾張國富田莊捐贈給了圓覺寺。1284年出家,法名道杲。出家之日去世。
?
二月騷動 にがつそうどう 1272(文永9)年
文永九(1272)年二月,北條時輔被指控意圖謀反,名越時章、名越教時聚集於鐮倉。幕府派遣大藏賴季先行討伐二人,中御門實隆等多人受到牽連。後來,幕府查明名越時章未曾參與謀反,反而將大藏賴季等人處斬。同時,幕府命令繼任六波羅探題的北條義宗(北條時茂之侄,北條長時之子)等人討伐北條時輔。北條義宗立刻派遣駐京武士進攻六波羅府,北條時輔戰(zhàn)死,是爲“二月騷動”
?
北條貞時 ほうじょうさだとき?。?284-1301)
鐮倉幕府第九代執(zhí)權(quán),北條時宗嫡子,生於鐮倉,幼名幸壽丸。弘安7(1284)年,父親北條時宗病逝,貞時以13歲之齡繼任執(zhí)權(quán)及得宗,由御內(nèi)人、貞時乳娘的丈夫平賴綱輔政。弘安8(1285)年11月,平賴綱向北條貞時進讒言,說安達泰盛想其子安達宗景改姓源氏是希望出任征夷大將軍,於是北條貞時下令討伐安達泰盛以及所屬的少貳家,很多被稱爲泰盛派的御家人被殺,此一事件強化了內(nèi)管領(lǐng)的專權(quán),確立了得宗的專制支配。正應2(1289)年9月,久明親王成爲鐮倉幕府第八代征夷大將軍。正應6年(1293年)4月,北條貞時趁鐮倉地震派出軍隊在平禪門誅殺平賴綱,從而取回實權(quán)。此後,北條貞時推行新政,努力強化得宗專制。爲防範蒙軍,加強西國的控制及軍力,在永仁4(1296)年新設鎮(zhèn)西探題,正安3(1301)年,貞時將執(zhí)權(quán)之位讓給從兄弟北條師時後出家,應長元(1311)年12月6日,北條貞時去世,享年40歲。臨死前,貞時召集他的親信長崎圓喜及安達時顯二人到床前,希望他們二人輔佐其年幼的兒子北條高時。
?
長崎圓喜 ながさきえんき?。?273?-1333)
北條氏得宗家被官、御內(nèi)人?內(nèi)管領(lǐng)。長崎氏。父親是長崎光綱。圓喜是其法名,俗家名應是高綱。延慶2(1309)年與尾藤時綱共任寄合眾(武家最高權(quán)力會議),並在此時出家,法號圓喜,自稱“長入道”,同時把侍所所司一職讓予長子高貞。應長元(1311)年貞時去世前後,和安達時顯一同被任命爲貞時嫡子高時的後見人,輔佐幼主高時主導幕政。因爲年齡因素,正和5年(1316年)把內(nèi)管領(lǐng)的職位讓予嫡子高資。當時負責幕府軍事?員警權(quán)的侍所所司,以及掌管得宗家財政?行政?司法權(quán)的內(nèi)管領(lǐng)職位都被長崎氏把持;而圓喜本人憑藉著擔任侍所所司和內(nèi)管領(lǐng)的兩個兒子操控著寄合眾,獨佔了侍所所司、內(nèi)管領(lǐng)和寄合三大強力機構(gòu),掌握了鐮倉政權(quán)的權(quán)力。正中元(1324)年正中之變之後,元弘3/正慶2(1333)年新田義貞攻滅鐮倉幕府之際,與北條一族一同在鐮倉東勝寺自盡。
?
?
文永の役 ぶんえいのえき 1274(文永11)年
大蒙古國建立以後,征伐四方,與日本隔海相望的高麗在13世紀中葉基本被蒙古征服。隨後,蒙古(1271年改國號“大元大蒙古國”)以高麗爲媒介,派了六批使節(jié)招諭日本,要求“通好”,日本鐮倉幕府均無回應,忽必烈便決定對日本用兵。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本文永十三年),忽敦、洪茶丘、劉復亨、金方慶所率的元麗聯(lián)軍四萬人出征日本,佔領(lǐng)對馬、壹岐二島,登陸博多,遭到日本九州武士的頑強抵抗,由於準備不足及劉復亨中箭受傷等因素而很快撤退。元麗聯(lián)軍在撤退途中可能進行了修船和休整,直到十一月二十七日才回到合浦,損失多達13500餘人。其中多數(shù)戰(zhàn)死或溺死,少數(shù)人被俘,亦有一名出身儒生的萬戶投降日本,其後忽必烈又派兩批使節(jié)赴日,都被日本人殺害。
?
赤松則村 あかまつのりむら?。?277-1350)
赤松家第三代當主赤松茂則之子。初名次郎,又名圓心。在“元弘之變”時回應朝廷討幕號召舉兵於播磨,在打倒北條氏中立有功勞,但在建武新政中未得到朝廷重用。因此後來跟隨足利尊氏,在建立足利政權(quán)中立下功勞,初被任命爲播磨守護,後又追加備前、美作守護,並成爲四職家之一。赤松一族的榮耀由其開始。戰(zhàn)爭中,赤松圓心死守白旗孤城,以數(shù)百人使得名將新田義貞六萬大軍不得進一步,,其後又跟從足利直義,與楠正成戰(zhàn)於湊川,大破敵軍是爲湊川之戰(zhàn)。正平五年(1350年),赤松則村逝世,時年七十四歲。
?
弘安の役 こうあんのえき 1281(弘安4)年
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弘安四年)發(fā)動十四萬大軍,在忻都、洪茶丘、範文虎等人的統(tǒng)率下,兵分兩路(高麗出發(fā)的東路軍和浙江出發(fā)的江南軍)征討日本。兩路大軍會師後,準備登陸進攻大宰府,但在八月一日遭遇大型颱風,損失大半,據(jù)親歷者宋無回憶稱,當時“雹雨風交作,舟不得泊,隨驚濤上下觸擊,皆碎”“洪濤萬丈湧山起”,元麗聯(lián)軍大半被淹死 ,海中的浮屍“隨潮汐入浦”,把水面堵得嚴嚴實實,甚至能夠踏著屍體在海上行走。 遭到毀滅性打擊的是江南大船,不過也有也速臺兒所率的數(shù)百艘江淮戰(zhàn)船,可能因爲品質(zhì)好的緣故,在颱風中未受損失。東路軍所乘的高麗船隻則因小而堅得以大體保全下來,諸將先行撤退,殘餘元軍被殺或被俘。此後忽必烈屢次籌劃第三次東征,然而由於江南人民和官僚階層的反抗終究沒有實現(xiàn)。
霜月騷動 しもつきそうどう 1285(弘安8)年
元日戰(zhàn)爭後,鐮倉幕府國庫耗盡,弘安8(1285)年十一月,北條貞時的外祖父、代表御家人(外樣)權(quán)益的肥後守安達泰盛與代表北條得宗家臣(御內(nèi)人)利益的內(nèi)管領(lǐng)平賴綱發(fā)生衝突,十七日,賴綱突襲安達泰盛在鐮倉的府邸,經(jīng)過激戰(zhàn),將安達一族盡數(shù)剿滅。日本古稱十一月爲霜月,故稱霜月騷亂?!八买}動”以後,平賴綱成爲了幕府實際上的統(tǒng)治者,他大肆迫害與安達一族有關(guān)聯(lián)的御家人,比如吉良、三浦、小笠原、二階堂等有力御家人家族。到了永仁元(1293)年,執(zhí)權(quán)北條貞時已經(jīng)十九歲了,對賴綱的專權(quán)表示出強烈不滿。當年四月,平賴綱長男宗綱密報幕府,說賴綱陰謀策劃立其次子飯沼宗助爲幕府將軍,於是貞時趁著鐮倉大地震的機會,派兵剿滅了賴綱一族,殺死九十餘人,宗綱被流放,史稱“平禪門之亂”。
?
後醍醐天皇 ごだいごてんのう?。?288-1339)
日本第九十六代天皇,1318-1339年在位,後醍醐天皇繼承皇位時天皇早已形同傀儡,實權(quán)在鐮倉幕府手中,他先後三次實施倒幕計畫(正中之變、元弘之亂、建武新政),途中被流放到隱岐島,終於在1333年依靠各地倒墓勢力推翻鐮倉幕府,回到都城恢復天皇親政,但因建武新政不得武士人心。1336年,倒幕第一功臣足利尊氏反叛,後醍醐天皇從平安京出逃,在吉野建立偏安朝廷,與足利尊氏在平安京擁立的傀儡光明天皇對峙,開始日本南北朝時代。1339年,後醍醐天皇飲恨而終。
?
北畠親房 きたばたけちかふさ (1293-1354)
出身村上源氏庶流,祖先是鐮倉初期的源通親,後醍醐天皇繼位時,吉田定房、萬小路宣房和北畠親房計畫復興皇室、推翻鐮倉幕府,被稱爲後醍醐天皇近侍後三房。北畠親房拜在禪僧玄惠門下學習朱子學,正中3(1326)年2,辭任陸奧出羽按察使,換取兒子北畠顯家任左近衛(wèi)中將。後醍醐天皇把次子世良親王託付給北畠親房教導。然而元德2(1330)年9月17日,世良親王突然病逝,北畠親房因此引咎出家,法號宗玄。元弘2(1332)年準大臣宣下。元弘3(1333)年,鐮倉幕府滅亡,六月,後醍醐天皇回到京都,任命北畠顯家爲陸奧守,輔佐義良親王鎮(zhèn)守東北地區(qū),親房也去了陸奧。足利尊氏發(fā)動叛亂,南北朝開始,親房提出“東國經(jīng)營”,延元3(1338)年前往關(guān)東地區(qū),北畠親房轉(zhuǎn)戰(zhàn)關(guān)東各地。興國4(1342)年,北畠親房被迫回歸吉野,跟隨後村上天皇。正平9(1354)年病歿於賀名生,享年六十二歲,著有《神皇正統(tǒng)記》。
?
楠木正成 くすのきまさしげ?。?294-1336)
家族世居河內(nèi)國赤阪村。1331年元弘之變中正成參加後醍醐天皇發(fā)動的倒幕運動,舉兵下赤阪。1333年據(jù)守千早城,大破幕府征討軍,促進各地反幕軍的興起。建武政權(quán)建立後,正成以其有功任河內(nèi)國守、河內(nèi)、攝津、和泉三國守護及記錄所寄人等職。建武3(1336)年二月,叛軍足利尊氏軍隊進攻京都失敗,撤至九州,四月捲土重來。五月楠木正成同新田義貞所部聯(lián)合迎擊足利尊氏於兵庫一帶,在湊川之戰(zhàn)中兵敗自殺,時年四十有三。
?
佐々木道譽 ささきどうよ?。?296-1373)
生於鐮倉幕府功臣、近江國佐佐木氏一族中的京極家,佐佐木道譽跟隨足利尊氏。其後後醍醐天皇的建武新政未能得到武士的支持,佐佐木道譽與足利尊氏一同離開,隨尊氏開創(chuàng)室町幕府。後兼任政所執(zhí)事與六國守護。1367年,鐮倉公方足利基氏去世,其趕赴鐮倉處理後續(xù)事務。同年獲得其推薦的細川賴之就任管領(lǐng)。1373年去世,享年78歲。
?
新田義貞 にったよしさだ?。?301-1338)
河內(nèi)源氏一族,新田氏第八代當主?;貞狨旎视懛ョ爞}幕府的號召,在上野新田郡起兵,輔佐後醍醐天皇,滅亡鐮倉幕府。建武2(1335年足利尊氏正式叛變,攻陷京都。義貞奉救迎戰(zhàn),收復京都,將尊氏趕到九州。延元元(1336)年尊氏捲土重來,朝廷派遣新田義貞和楠木正成迎戰(zhàn),不料在湊川戰(zhàn)役楠木正成戰(zhàn)敗自殺,義貞敗走。1337年奉後醍醐天皇敕意,護送恒良親王、尊良親王,遭受攻擊,尊良親王自殺,恒良親王被俘。1338年再次起兵,在越前率親兵武士數(shù)十人前往督軍時,被敵軍弓箭手伏擊,親兵數(shù)十人伏於義貞之上擋箭,義貞不忍,自起身衝鋒,頭部中箭,劇痛,自刎而死。
?
足利尊氏 あしかがたかうじ?。?305-1358)
幼名又太郎。鐮倉幕府滅亡後,由後醍醐天皇賜名爲“尊氏”(後醍醐天皇諱“尊治”)。 足利一族本是河內(nèi)源氏義家流嫡系子孫,北條氏執(zhí)權(quán)之職後,足利氏備受屈辱。正慶2年(1333)年,足利尊氏受鐮倉幕府之命出征,之後受後醍醐天皇之命明確宣佈討幕,一舉攻下京都六波羅府,滅亡鐮倉幕府。建武政權(quán)建立後,後醍醐天皇對尊氏的權(quán)力加以種種限制。尊氏與 建武政權(quán)之間的裂痕進一步加深。建武2(1335)年七月,“中先代之亂”爆發(fā),原鐮倉幕府執(zhí)權(quán)北條高時之子北條時行舉兵攻入鐮倉。足利尊氏率軍與其弟足利直義會合,大破鐮倉軍。此後,足利尊氏佔據(jù)鐮倉,拒不回京。建武3(1336)年,率軍攻入京都,擁持明院統(tǒng)豐仁親王爲光明天皇,改年號爲延元元年,並受封征夷大將軍,在京都室町開府。後醍醐天皇已逃入吉野,並建立了南朝,與室町幕府相對抗。直到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執(zhí)權(quán)時,才將兩朝統(tǒng)一。
?
足利直義 あしかがただよし?。?307-1352)
足利貞氏的第三子,室町幕府開朝初代幕府將軍足利尊氏是他的同胞哥哥。足利直義在室町幕府的建立中起著重要作用。1326年起,擔任兵部重要官員,室町幕府成立後,除了持有兵權(quán),參加多項爭戰(zhàn)外也擔任幕府政所和注所的主管者等重要職務。相對於足利尊氏的“大將軍”,世人稱直義爲“副將軍”,兄弟二人合稱“二御所”。1349年在觀應之亂中失勢出家,次年投奔南朝。1351年在關(guān)東被足利尊氏擊敗,囚禁於鐮倉。翌年去世。
?
高師直 こうのもろなお?。?308?-1351)
足利尊氏的側(cè)近,參加討幕戰(zhàn)爭,建武新政等。南北朝動亂時期,與楠木正成,北畠顯家,新田義貞等名將長期對陣。1351年,高師直,高師泰兄弟在從攝津向京都護送途中,在攝津的武庫川被等待好的直義派的上杉能憲(高師直所殺的上杉重能的養(yǎng)子)的軍隊殺害。
護良親王 もりよししんのう?。?308-1335)
建武新政府的征夷大將軍。父親是後醍醐天皇,母親是源師親之女親子,妻是北畠親房之女。被稱爲大塔宮。日本佛教天臺宗的天臺座主。六歲時,以尊雲(yún)法親王的身份於天臺宗三門跡之一的梶井門跡三千院出家。正中2(1325)年繼承了門跡寺院的門主之位。在後醍醐天皇的策劃下,於嘉曆2(1327)年十二月至元德元(1329)年二月,以及元德元年十二月至元德2(1330)年四月,兩度出任天臺座主。元弘元(1331)年,元弘之變時還俗,率領(lǐng)僧兵討幕。鐮倉幕府滅亡後與足利尊氏對立。建武元年(1334年),因意圖篡奪皇位,被囚禁在鐮倉。建武2年,中先代之亂時在東光寺遭足利直義殺害。
?
光嚴天皇 こうごんてんのう?。?313-1364)
北朝天皇,名量仁,是持明院統(tǒng)出身的後伏見天皇的三皇子。量仁在鐮倉幕府支持下,被後醍醐天皇立爲皇太子。元德3(1331)年後醍醐天皇的倒幕計畫被鐮倉幕府發(fā)覺,後醍醐天皇逃往笠置山,鐮倉幕府擁立量仁即位,是爲光嚴天皇。由後伏見上皇開設院政,立邦良親王的嫡子康仁親王爲太子。翌年後醍醐天皇被捕,流放隱岐。但後醍醐天皇拒絕退位,與光嚴天皇並立,元弘3(1333)年,足利尊氏襲擊六波羅探題,光嚴天皇在近江被捕並被廢黜。然而光嚴天皇拒絕退位。後醍醐天皇以光嚴是自己的廢太子爲由,特例尊之爲上皇。後建武新政失敗,足利尊氏反叛後醍醐天皇,光嚴上皇向尊氏下達討伐義貞的院宣。翌年足利尊氏戰(zhàn)敗,不久足利尊氏恢復了勢力並佔領(lǐng)了京都,立光嚴上皇之弟豐仁即位,是爲光明天皇。光嚴上皇開設院政,足利尊氏則開設室町幕府。後醍醐天皇逃往吉野,重設朝廷,與光明天皇的北朝並立,此後在1348年,光明天皇將皇位讓給了光嚴上皇之子崇光天皇,光嚴上皇依舊開設院政。1350年足利尊氏敗於南朝,1351年足利尊氏廢黜崇光天皇和皇太子直仁,停止光嚴院政,囚禁北朝皇族,將三神器送交南朝朝廷,史稱正平一統(tǒng)。1352年南朝後村上天皇趁足利尊氏討伐關(guān)東的足利直義之機,派楠木正儀攻陷京都。光嚴上皇等人被南朝軍俘虜。足利尊氏反撲,南朝軍挾光嚴等人撤往賀名生。光嚴上皇落入南朝手裏,過著囚禁生活,從此徹底斷絕執(zhí)政願望,在臨濟宗高僧夢窗疏石勸說下歸依佛門,法名勝光智(後改光智)。光嚴上皇被南朝軟禁了5年,於1357年從河內(nèi)國金剛寺回到京都,進入深草金剛壽院,此後在嵯峨小倉一帶隱居。1362年,光嚴法皇參拜法隆寺。此後雲(yún)遊大和、紀伊,晚年在丹波山國莊的常照皇寺潛修佛法。1364年於該地病逝。光嚴天皇擅於創(chuàng)作和歌,是後期京極派重要的一員。他曾親自參與了由花園上皇指導的《風雅和歌集》的編纂。有《光嚴院御集》傳世。
?
北畠顯家 きたばたけあきいえ?。?318-1338)
出身於村上源氏庶流北畠氏,父親爲後醍醐天皇近侍後三房之一的北畠親房,1335年出任鎮(zhèn)守府將軍,鎮(zhèn)守陸奧。同年,權(quán)臣足利尊氏在鐮倉造反,於是北畠顯家南下勤皇,同新田義貞、楠木正成大敗足利軍,迫使足利尊氏逃往九州,是足利尊氏早期的主要對手之一。3年後,北畠顯家再度南下征討足利尊氏,雖然一開始獲得勝績,但因長征而來,兵疲馬困,所以陸續(xù)退往伊勢、和泉整頓。後來在和泉再度舉兵,然因援軍遲至,導致與足利大將高師直作戰(zhàn)時大敗,於石津力戰(zhàn)而死,年僅21歲。
?
北條時行 ほうじょうときゆき (1325-1353)
出身於北條家得宗家,是第十四代執(zhí)權(quán)北條高時的兒子。後醍醐天皇時,鐮倉幕府廢黜後醍醐天皇,後醍醐天皇也希望推翻鐮倉幕府(元弘之亂),武將足利高氏、新田義貞等人效忠天皇,討伐鐮倉幕府,鐮倉幕府在元弘3(1333)年的東勝寺合戰(zhàn)中戰(zhàn)敗,北條高時自殺,北條時行逃到信濃國,投靠大名諏訪賴重,建立軍隊,希望可以恢復鐮倉幕府。北條時行在元弘5(1335)年重新攻進鐮倉,打敗足利尊氏的弟弟足利直義,佔領(lǐng)鐮倉二十多天(中先代之亂),後來被足利尊氏打敗,逃離鐮倉。後來足利尊氏和後醍醐天皇交惡,後醍醐天皇逃到了大和國的吉野,開設南朝朝廷。北條時行戰(zhàn)敗後,請求後醍醐天皇的赦免,正式進入日本南朝,先後聽從北畠顯家和宗良親王的指揮。他也協(xié)助新田義興在1352年重新收復鐮倉。不過後來新田義興被足利尊氏追殺,逃到越後國,北條時行逃往相模國,被當?shù)刂异蹲憷鹗系能婈牥l(fā)現(xiàn),因此被斬首。
?
正中の變 しょうちゅうのへん 1324(元亨4)年
後醍醐天皇試圖推翻鐮倉幕府的第一次未遂事件,發(fā)生在正中元(1324)年。這年9月,後醍醐天皇召美濃國豪強土歧賴兼,多治見國長等人,抵京都共商起兵倒幕,事泄。鐮倉幕府六波羅探題派兵突然查抄土歧、多治見住所,以煽動推翻幕府罪逼迫二人自殺。隨後又逮捕日野俊基等人,並流放日野資朝至佐渡。
?
楠木正行 くすのきまさつら (1325?-1348)
河內(nèi)國出身。幼名多聞丸。生年不詳,建武3(1336)年湊川之戰(zhàn)後,繼承亡父的遺志,成爲楠木家的棟樑,作爲南朝方和足利方作戰(zhàn)。在攝津國天王寺?住吉濱擊破足利幕府的山名時氏?細川顯氏連合軍。正平3(1348)年,在河內(nèi)國北條的四條畷之戰(zhàn)和足利側(cè)的高師直?師泰兄弟作戰(zhàn)敗北,和弟正時共同自盡。
?
足利直冬 あしかがただふゆ?。?327-1387)
初代室町幕府將軍足利尊氏的私生子,幼名新熊野殿,不被尊氏所承認,被叔父足利直義收爲?zhàn)B子,改名“足利直冬”。在觀應之亂中與尊氏徹底對立並刀兵相向,加劇了南北朝時代的混亂。尊氏死後勢力衰退,最後下落不明。
?
細川賴之 ほそかわよりゆき?。?329-1392)
幼年時即與父親賴春一起轉(zhuǎn)戰(zhàn)各地,顯示出非凡的軍事與政治才能。正平17(1362)年在贊岐的白峰城之戰(zhàn)中消滅了細川清氏,從而確立了幕府在四國政權(quán)的穩(wěn)固。1367年成爲執(zhí)事,輔佐年幼的足利義滿。後來因爲受到斯波義將的排擠而回到了其領(lǐng)地贊岐。明德元(1390)年平定了備後國的騷亂。第二年,明德之亂爆發(fā),山名氏清叛亂。由於足利義滿的懇求,62歲的賴之再次出戰(zhàn),同時也是他最後的一次上陣。由於他在各大名中的威信極高,很多山名方的大名都紛紛倒戈。最終賴之在辭世之前消滅了山名氏清。
?
足利義詮 あしかがよしあきら?。?330-1367)
幼名千壽王,室町幕府第二位將軍。足利尊氏第三子、嫡長子。其子爲足利義滿、足利滿詮。千壽王在家臣的輔佐下,以父親尊氏的名義,對參加鐮倉之戰(zhàn)的武士發(fā)放軍忠狀。建武新政時,義詮由叔父足利直義輔佐鎮(zhèn)守鐮倉。足利尊氏反叛後與父親一起同南朝作戰(zhàn),主要負責鎮(zhèn)守鐮倉,統(tǒng)治關(guān)東一帶。足利尊氏開設幕府之後,足利家的執(zhí)事高師直同尊氏的弟弟足利直義不和,引起了觀應擾亂,高師直發(fā)動政變,足利直義失勢。足利義詮被召回京都,代理直義管理幕府政務。正平6(1351)年,足利義詮和足利尊氏決定廢除北朝,向足利直義所支持的南朝投降,史稱正平一統(tǒng)。翌年南朝攻陷京都,義詮逃往近江避難。不久義詮奪回京都,並擁立後光嚴天皇重建北朝。1353年足利直冬和山名時氏攻陷京都,但不久被收復。正平13(1358)年,足利尊氏逝世,義詮繼任征夷大將軍,立即對南朝發(fā)起進攻,攻下了赤阪城等城。1362年,在細川清氏、畠山國清先後失勢後,足利義詮任命斯波義將爲管領(lǐng)。1363年大內(nèi)氏、山名氏先後前來參謁,幕府政權(quán)得到鞏固。 其間義詮著手整備訴訟制度,縮小了評定眾、引付眾的規(guī)模,試圖擴大將軍的親政權(quán)(御前沙汰)。1366年斯波氏失權(quán),細川賴之成爲管領(lǐng)(貞治之變)。1367年,義詮將自己和側(cè)室紀良子所生的幼子足利義滿託付給了細川賴之,不久病死。
?
元弘の亂 げんこうのらん?。?331-1333)
以後醍醐天皇爲核心,企圖推翻鐮倉幕府的倒幕運動。最終由足利尊氏、新田義貞、楠木正成、赤松則村等人回應天皇起兵,進而滅亡鐮倉幕府。廣義來講,元弘之變包括1331年至1333年鐮倉幕府滅亡之間一系列的戰(zhàn)役。
?
建武の新政 けんむのしんせい?。?333-1336)
鐮倉幕府滅亡後,元弘3(1333)年,後醍醐天皇重新即位,改元“建武”,天皇的權(quán)力也進一步得到集中,設置中央最高機關(guān)記錄所、雜訴決斷所,重整天皇親政的政治機構(gòu),史稱“建武新政”。但後醍醐天皇在朝廷的一切新政,未能滿足武士的要求,只重用京都的公卿貴族,引起武士階層的普遍不滿。 建武3(1336)年,倒幕大將足利尊氏率兵反叛,很快便攻陷鐮倉,建武政權(quán)瓦解。
?
徒然草 つれづれぐさ 1331(元弘元)年
作者是吉田兼好?!锻饺徊荨放c清少納言的《枕草子》和鴨長明的《方丈記》並稱日本三大隨筆,寫於日本南北朝時期。書名依日文原意爲“無聊賴”,也可譯爲“排憂遣悶錄”。全書共243段,由互不連貫、長短不一的片段組成,有雜感、評論、帶有寓意的小故事,也有社會各階層人物的記錄。作者寫時是興之所至、漫然書之,這些文字有的貼在牆上,有的寫在經(jīng)卷背面,死後由他人整理結(jié)集。
?
觀應の擾亂 かんのうのじょうらん?。?350-1352)
日本室町幕府第一代將軍足利尊氏消滅其弟直義的事件。足利幕府初期實施的是擁有軍事最高指揮權(quán)的足利尊氏和直屬執(zhí)事高師直以及足利直義管理政務的評定方的政軍二元體制。但是,作爲希望建立新秩序的武士代表——高師直,希望打破當時的莊園體制,與尋求恢復原有秩序、保持社會穩(wěn)定的評定方的矛盾日益激化。隨著南北朝初期南朝方著名的將領(lǐng):楠木正成、楠木正季兄弟、北畠顯家、新田義貞等相繼敗亡,延元4(1339)年後醍醐天皇駕崩後,畿內(nèi)漸趨穩(wěn)定,高師直勢力逐漸減退,足利直義從而推進了其對國家的治理。觀應3(1352)年,足利直義被足利尊氏毒殺。
?
足利義滿 あしかがよしみつ?。?358-1408)
室町幕府第三任征夷大將軍,幼名春王。父親是第二任將軍足利義詮,正平21(1366)年,後光明天皇賜名義滿,11歲時繼任征夷大將軍,親政後充分顯示領(lǐng)導與統(tǒng)治才能。天授4(1378)年移居京都室町,正式稱室町幕府,同時他也被看作是室町時代的開創(chuàng)者。次年征討東海地方實力守護大名土岐賴康,明德2(1391)年鎮(zhèn)服山陰地方守護大名山名氏清,震懾其他的守護大名。明德3(1392)年結(jié)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完成國家統(tǒng)一,成爲室町幕府最盛期的締造者。明德5(1394)年,讓將軍職於子足利義持,出家爲僧,法名鹿苑院天山道義,公家及武家實權(quán)仍握在手。應永6(1399)年制服最後一個有力的守護大名大內(nèi)弘義,使其權(quán)威無限增高。在經(jīng)濟方面除繁榮本國商品經(jīng)濟外,努力發(fā)展明日貿(mào)易。應永8(1401)年,遣使祖阿與肥富赴明,在國書中奉明正朔,稱臣納貢,建立明日貿(mào)易關(guān)係。明成祖即位後,確立明日勘合貿(mào)易。這種貿(mào)易關(guān)係繼續(xù)近一個半世紀之久。應永15(1408)年突發(fā)疾病去世,享年51歲,葬於相國寺鹿苑院。死後朝廷追贈“鹿苑院太上法皇”。
?
赤松滿祐 あかまつみつすけ?。?381-1441)
赤松氏當主,播磨、備前、美作三國守護。嘉吉之亂的主謀。幕府將軍足利義教繼其父足利義滿的集權(quán)政策,對勢力強大的守護大名實行壓制,滿佑之弟義雅的領(lǐng)地也被沒收,使?jié)M佑感到危懼,逐在慶祝結(jié)城合戰(zhàn)獲勝爲名的慶功會中刺殺將軍義教。事後返回居城立足利氏宗族足利義尊爲新將軍並起兵造反,遭幕府軍征討,全族被誅。
?
足利義持 あしかがよしもち?。?386-1428)
室町幕府第四位將軍,足利義滿之子,1394年足利義滿將將軍之位讓給了只有九歲的義持,足利義滿轉(zhuǎn)任太政大臣仍掌握實權(quán),就在足利義持就任將軍這一年,足利義滿次子足利義嗣出生。足利義滿非常寵愛義嗣,足利義滿死後,足利義持掌握實權(quán),義嗣一派受到打壓。在政治上,足利義持一改足利義滿開放政策,變得較爲保守,停止對明貿(mào)易。足利義持自封爲後小松上皇的院別當。以增強幕府在朝廷中的影響力。1414年,足利義持脅迫斯波滿種退隱高野山,使斯波氏失權(quán)。1416年,關(guān)東發(fā)生上杉禪秀之亂,足利義持將參與此事的弟弟足利義嗣關(guān)押在相國寺。上杉禪秀之亂後不久,義持命令富樫滿成殺害了義嗣,並流放了許多大名公卿。不久足利義持命令將滿成誅殺,1423年足利義持退位,由16歲的兒子足利義量接任將軍。1424年6月出家於等持院,但仍掌握實權(quán)。1425年足利義量因病死去,1427年,兼任播磨、備前、美作三國守護大名的赤松義則逝世,足利義持剝奪了義則之子滿祐的繼承權(quán),導致赤松滿祐出奔播磨,準備叛亂。足利義持強迫赤松持貞自殺。1428年1月,足利義持在浴室裏撓傷了屁股並受到感染,不久死去,享年43歲。
?
明德の和約 めいとくのわやく 1392(明德3)年
南朝(大覺寺統(tǒng))和北朝(持明院統(tǒng))在明德3(1392)年締結(jié)的和議及皇位繼承的協(xié)定。又稱明德和談、元中一統(tǒng)。和約內(nèi)容爲:南朝的後龜山天皇向北朝的後小松天皇讓渡三種神器,作爲“讓國之儀”;皇位繼承爲“兩統(tǒng)迭立”;國衙領(lǐng)爲大覺寺統(tǒng)的領(lǐng)地;長講堂領(lǐng)爲持明院統(tǒng)的領(lǐng)地。締約後南朝的後龜山天皇向北朝的後小松天皇讓渡三種神器,從而結(jié)束了1336年以來日本南北朝分裂的局面。
?
足利義教 あしかがよしのり?。?394-1441)
室町幕府第六代將軍,第三代將軍義滿之子,第四代將軍義持同母弟,法名普廣院善山道惠,從一位左大臣,贈太政大臣,在年初時於青蓮院出家,號義圓,爲天臺座主,正長元(1428)年,再任的兄長義持死後,還俗改名義宣,翌年元服,就任改名義教,徵求諸重臣的意見來處理政務,其專制的思想強烈,改任一些有實力守護大名的家督,向前代重用的勸修寺、日野家等步步進迫,在永享之亂中消滅一直以來敵對的鐮倉府公方,謀殺一色義賢與土歧持賴,嘉吉元(1441)年,義教欲將赤松滿佑的一個國劃給赤松貞村,滿佑憤怒與不安,遂與長子教康、外甥教佑合謀,誘義教赴宴,將之殺害,赴宴的貴胄亦多被殺死,史稱嘉吉之亂。
?
一休宗純 いっきゅうそうじゅん?。?394-1481)
南朝後小松天皇的皇子,法號一休,自號狂雲(yún)子、夢閨、瞎驢等,諱宗純,乳名千菊丸,後來又名周建,京都人,日本佛教史上最有名的三位和尚之一,也是日本佛教史上少見的瘋癲的禪僧。與“惡僧”道鏡、“弘法大師”空海並稱日本三大奇僧。於佛學、詩文、和歌、書法等領(lǐng)域都有著非凡的歷史成就,是“五山文化”的傑出代表。一休宗純六歲時成爲京都安國寺長老象外鑒公的侍童,名周建。十二歲在壬生寶幢寺學習維摩經(jīng)。十三歲隨京都建仁寺的慕哲龍攀學詩文。二十三歲時在名僧 叟名下開始認真的修煉生活。二十五歲得法號一休。華叟故去後,乃雲(yún)遊四方。目睹“嘉吉之亂”(1441年)和“應仁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寫下不少揭露譴責將軍、大名的詩句,並表現(xiàn)出種種“狂態(tài)”,以表示自己不與平庸世俗同流合污。八十一歲時受天皇敕令,擔任大德寺第四十七代住持,重建焚於戰(zhàn)火的大德寺。1481年,重建工程大體竣工,一休宗純也因操勞過度病故,年八十八。
畠山持國 はたけやまもちくに (1398-1455)
畠山滿家之子。尾張守,彈正少弼,右衛(wèi)門佐,左衛(wèi)門督。從三位。法名光孝寺殿立源德本。 與管領(lǐng)細川持之對立,家督之位被受六代將軍義教寵愛的持永(持國異母弟)所替代。嘉吉之亂(六代將軍義教時代,赤松氏的反亂)中,義教橫死,消滅了持永恢復了勢力。 在七代將軍義勝下任管領(lǐng),義勝死後於八代將軍義政幕下,與細川勝元交替出任管領(lǐng)。 持國原本將異母弟持富立爲繼承人。但是文安5(1448)年,改立庶子義就爲嫡,並獲得了將軍義政的許可。因此事,享德3(1454)年,持富之子彌三郎起兵反叛,得到了與持國對立的細川勝元的支援,將持國與義就一同逐出京都。
?
足利持氏 あしかがもちうじ?。?398-1439)
足利滿兼之子,第四代鐮倉公方。在平定上杉禪秀叛亂後勢力得到加強,與京都政權(quán)有所對立。正長元(1428)年,幕府將軍足利義持亡故,其欲襲任將軍職,未能如願,遂於永享10(1438)年舉起反幕大旗,對關(guān)東管領(lǐng)上杉憲實發(fā)動戰(zhàn)爭(永享之亂),結(jié)果被增援的幕府軍打敗。其逃往武藏金澤的稱名寺剃發(fā)隱居,但未能得到將軍義教寬恕,於次年在鐮倉永安寺被逼自殺。
?
山名宗全 やまなそうぜん?。?404-1473)
室町幕府四職之一山名家出身。山名時熙三男。原名山名持豐,宗全是出家後的名字,通稱小次郎。經(jīng)歷1437年鎮(zhèn)壓山名持熙繼承家督。1450年,出家,家督由山名教豐繼承。1465年宗全組織了西軍與親近室町幕府的細川勝元對立。1467年5月開始進攻播磨,雙方正底爆發(fā)衝突,史稱“應仁之亂”。但是由於細川軍優(yōu)勢較大,最後赤松政則擊退山名軍。1472年進行交涉,曾一度嘗試自殺。1473年病逝,享年69歲。
?
上杉憲實 うえすぎのりざね?。?410-1466)
越後守護上杉房方第三子,武將、守護大名、關(guān)東管領(lǐng),任上野、武藏、伊豆守護。曾參與平定永享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