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發(fā)“文革研究”先生博客(百家言)第88篇
從魯迅想到仇恨教育、中醫(yī)以及……(一)
文革后,坊間掀起一陣魯迅批判,雖然有些為先生憤憤不平,但以為多是對那十年的反動,矯枉過正嗎,所以不足為奇。近年來,因教育界刪減其文章,又引發(fā)一陣保魯爭論,并由此上綱上線到民主與專制。在我看來,刪減中小學教材中的魯文是時代必然,至于為什么,我想凡讀過魯迅文章的人都知道,不是否定其文,而是少兒不宜。
古人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施薄報薄,施厚報厚。今人又演絡(luò)出:誰種下仇恨,誰自己遭殃。啟蒙教育應播種愛還是播種仇恨?在今天的中國,恐怕任何一個思維正常的人都會選擇愛而不是仇恨。
仇恨教育貽誤了幾代人,鎮(zhèn)反、反右、大饑荒、文革都是仇恨教育的結(jié)果。文革中批極左時,有一個詞叫“頭上長角、渾身帶刺”,我讀魯迅感覺他便是這樣一個人。
幾年前,我去紹興參觀了魯迅的故居,才知道先生為何筆端中總有一種深深的仇恨。原來周家所以落敗還有這樣一個故事:紹興小城有兩個收費供游人觀瞻的民國大家,一個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五四學潮時任北京大學校長,主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實行教授治校的蔡元培。另一個就是應蔡元培舉薦,在教育部當過十幾年僉事(相當科縣級的小吏),后因教育總長易培基被政府通揖而辭職,其后一直玩筆桿子,再未入仕的魯迅的周家。
蔡、周兩家都是紹興有名官宦世家。蔡長魯迅長13歲,比魯迅父親只小7歲。蔡18歲中舉時,魯迅才5歲。蔡21歲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時,魯迅才8歲,因此很難說他們是同輩人。蔡元培生前為國之干城,歷史貢獻和社會名氣遠在魯迅之上,但現(xiàn)在人皆知紹興魯迅,卻鮮有人知紹興老蔡。比如我去紹興,便只去了魯宅,未去蔡府。(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魯宅很大,前院幽古陰森,后院一派荒蕪。我第一感覺是,在人均只有幾分田的漸江,為一靈魂如此空置甚是浪費。第二就是以為終讀懂了這位“無產(chǎn)階級文化旗手”,明白了毛為什么稱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原來全因其家族遺留下來的仇恨基因。
據(jù)傳紹興周家乃宋朝理學開山鼻祖周頤敦一系。不過其并未承繼光大老周的“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的家風,反而極仰慕虛名和錢財。與蔡家天生聰慧相反,周家人似乎都智商不高。魯迅的爺爺周福清33歲(1871年)才中進士。魯迅的爸爸周伯宜也就屢試不第,到他32歲那年鄉(xiāng)試,周福清擔心兒子仍不及第,正好有五個秀才家托他打通關(guān)系,并承諾湊了1萬洋銀以行賄。周看自家不用出一文錢,順便還能解決兒子的功名,便差家丁去向同宗的浙江副主考周錫恩賄買關(guān)節(jié)。不料家丁將賄書誤投給了事先全不知情的主考官殷如璋。殷如璋打開信封時蘇州府知府正在其側(cè),這殷如璋與周福清同年,為避嫌疑,下令扣押了周伯宜等。后周福清為救兒子投案自首,周伯宜才被開釋。
從此,財大氣粗的周家便開始敗落。周福清被判處死刑,為保老爺子不死,周家不得不變賣資產(chǎn),送了大把銀子,才由死刑買來一個“監(jiān)候斬”?!氨O(jiān)候斬”類似于現(xiàn)代的“死緩”。但又與現(xiàn)代“死緩”基本可以保命不同,只是當年不殺,但每年行刑的時節(jié)仍有可能被處斬。于是周家每年都要用大把的錢財去賄賂官員,以保住老爺子不上行刑名單。這種情況持續(xù)了六七年,周家也由盛及衰地破落了。
爺爺如此,爸爸從也不是省油的燈。周伯宜因考試作弊,按律被被革去秀才,成了白丁。這在當時,等于斷了他的仕途。這對已過而立已為人父,視功名為唯一前途的周家大少爺無異死刑判決。所以他從監(jiān)獄出來后,終日借酒澆愁,酗酒、吸毒還喜怒無常,動輒便摔盒罵人。不久便全身水腫,郁怒成積地臥病不起。
此時的魯迅只有十三四歲,那經(jīng)歷不啻于文革時“高干子女”淪落為“黑邦子女”和“狗崽子”之落差,而這個年齡又正是男孩人生觀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據(jù)他在《吶喊》自序里稱“我有四年多,曾經(jīng)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于質(zhì)鋪和藥店里,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柜臺正和我一樣高,質(zhì)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柜臺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里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柜臺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崩^爾感慨道:“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進K學堂去了,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這段文字寫于1922年12月。此時的魯迅已過而立。19年過去了,但那屈辱的經(jīng)歷仍困擾著他,以致他竟稱“我還記得先前的醫(y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xiàn)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的悟得中醫(y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直接地否定了中醫(yī)。
人生觀決定對社會和世界的認識和看法,也就是所謂的世界觀罷。這在魯迅的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里表現(xiàn)的極為深刻,過去革命者常引用其中的“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一節(jié),以為是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其實,這完全是牽強附會。這段話仍然是對醫(yī)死他爸爸的中醫(yī)的咒罵。在文中他講得很直白:“假使那老頭子不是劊子手扮的,真是醫(yī)生,也仍然是吃人的人。他們的祖師李時珍做的本草什么上,明明寫著人肉可以煎吃;他還能說自己不吃人么?”可見那段經(jīng)歷對他一生影響有多重要,而這里多是自卑、屈辱和仇恨。
或者因為我曾是魯迅的鐵桿擁躉罷,在了解了他的家事后,才明白原來我們大都沒讀懂先生。把鹿當成馬,把鬼當成了人。其實在我言必稱魯迅的時候,就對他誣損中醫(yī)頗為不滿。這不僅因為我爺爺那輩是世代中醫(yī),在方圓百里享有極高聲譽。因為我少時,也是如魯迅淪落時那般年紀,我親眼見到,外祖母暈死幾日,從山西趕來的二爺爺幾根針下去,姥姥竟奇跡般地蘇醒了。據(jù)叔叔,也就是二爺爺?shù)膬鹤又v,他父親的醫(yī)術(shù)比起伯伯,也就是我爺爺差得很遠。更重要地是,我個人也有親身體會。我22歲時,可能也是因郁怒成積罷,患了甲亢。西醫(yī)要手術(shù),因得知可能會傷害聲道,我拒絕簽字,改為保守治療,持續(xù)了一年多,但療效不好。這病不疼不癢,能吃能喝,而且老是餓,飯量大的驚人,一頓能吃一二斤。在設(shè)計院時,領(lǐng)導沒辦法,只要將我的關(guān)系轉(zhuǎn)到食堂,因為食堂的可以隨便吃。后來下放水利營,就沒這待遇了,沒辦法只好去手術(shù)。幸好遇到醫(yī)院院長李永年下放當查房大夫,因為看禁書被他發(fā)現(xiàn),又因下象棋成了朋友,他勸我先別手術(shù),也別吃那些它巴銼、甲基毆亞密淀,他用中醫(yī)的針灸給我試試。結(jié)果兩個療程下來,飯量下降到了每頓半斤。第三個療程我就沒敢讓他做完。這以后,這病居然好就好了,而且再也沒犯。
李永年當年50來歲,和魯迅一樣,也是去日學的西醫(yī)。曾為國軍少校軍醫(yī),屬“926”起義人員。因醫(yī)術(shù)高明而任農(nóng)二師焉耆醫(yī)院院長。文革時被打倒,但因當官的有病還需要他,所以下到病房。他是西醫(yī),但通中醫(yī),尤其是針灸。他給我針灸,是私下搞的。在他家里,給我扎上針后,便擺開棋盤對弈一局,然后去針。七天一療程,停兩天再開始下一療程。我主要是解決飯量太大問題,他恐怕也沒想能扎好甲亢,也是為了控制我過大的飯量。后來我調(diào)離新疆時,專程去看他。那時他已復職,很忙,但聽說我甲亢好了,很驚呀,放下工作專門為我檢查了一下,還問我當年針是怎么扎的。
這個病案對我影響很大,實踐是檢驗真?zhèn)蔚奈ㄒ粯藴?。事實是中醫(yī)針灸把甲亢治愈了(據(jù)李永年講,這是全世界首例)。西醫(yī)則除手術(shù)外毫無辦法。而手術(shù)是切除病塊,并不能保證不再復發(fā),是治標不治本。所以,我以后除需止疼降溫等急癥外,一般不看西醫(yī)。尤其在我母親被人民醫(yī)院誤診后,我更是不敢看西醫(yī)了。
總之,讀書須先讀人。讀不懂人也就讀不懂書。我們所以誤讀了魯迅,就是因為只看到他頭上的耀眼光環(huán),而看不到他身上的瘡疤,把他神化了。而事實上,他是人不是神,他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私心和偏見。瘡疤往往比光環(huán)更真實,也更接近歷史真相。
閱讀(367)評論(9)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396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