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白(46)

紅與白(46)
四十六、出殯
“出殯”又叫“出葬”、又叫“出山”,反正都是用“靈杠”抬著靈柩上山去亡人的墓地。這是一個極其復(fù)雜、極其隆重的儀式。
據(jù)民國版《宜昌縣志》記載:“至開靈時,陳設(shè)牲牢,賓朋齊集,禮生導(dǎo)引行禮,謂之堂祭?!币簿褪钦f,出殯前再祭拜一下亡人,以親疏尊卑為序,孝子賢孫先祭,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后祭,在鞭炮聲中喪家行跪拜禮,外人拱手三叩拜。筆者的丈人的堂祭似乎更為隆重,有一個年長的大宗伯主持堂祭禮式,孝子賢孫們上香三次、三拜九叩,那個老人在堂屋里用特有的腔調(diào),“哀哉復(fù)哀哉”般地將筆者丈人的生平事跡用半古半白的悼文的形式吟誦了一番,那是他自己守夜的時候,拿一桿毛筆,坐在棺材邊上寫在一張白紙上的,所以印象十分深刻。
出殯前必須先拆孝堂,將長眠燈、靈牌或遺像、“落氣”缽子(燒紙錢的瓦罐)依次移到靈杠的前面,抬重的人用竹篾孝將棺材捆緊,棺材的大小兩頭分別用繩索系好,隨著“八大金剛”一聲吆喝,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四位抬重人抬起靈柩向靈杠走去,他們身后有一人放著一長掛鞭炮,從堂屋一直放到大門外的場壩;還有一人拿著一把掃把象征性地將靈堂里的垃圾掃地出門,然后將那把掃把遠遠扔到坡下,意在掃除了一切邪惡。
等到孝子賢孫都在靈杠前跪倒,等到抬重的人(少則八人,所以叫“八大金剛”;多則十六人,前者亡人多為女性,后者多為男性)把靈柩結(jié)結(jié)實實的綁在靈杠上,找一個年齡最小、體重最輕的孝子賢孫披著紅孝(頭頂紅布)跨坐于靈杠正中,這叫“壓重”,都準備好了以后,出殯的時辰也到了。風(fēng)水先生一聲喊“起”,鞭炮齊鳴、鑼鼓震天,由十六人分成前后兩組抬重的男人就會應(yīng)一聲“走”,出殯正式開始了。(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出殯的路線是預(yù)先約定好的,規(guī)矩是路線宜長不宜短,一則是基于講排場、講名望、講熱鬧、講風(fēng)光之故;二則是生離尚有“十里長亭相送”的規(guī)矩,死別自然要走大道、繞遠路相送,也有依依不舍之意;三則是因為送葬的人回來的時候不能與送葬去時走同一條路,那會不吉利,所以筆者丈人當年出殯幾乎兜了一個很大的圈子,歷時一個多小時才到達墓地。
整個出葬隊伍浩浩蕩蕩,前面有挑著糞筐籮筐的人沿途拋散紙錢,這叫“買路錢”;遇到過溝過橋、爬坡下坎時,還有拿著過去裝糧食用的木斗的人要向棺材上方灑一把谷物,以打發(fā)小鬼們,讓他們不從中刁難,讓其順利通過。舊規(guī)矩出殯時孝子打靈幡走在前,“以幡幛引路”,而現(xiàn)在則改為舉著各種清明吊、大吊和花圈的走在前面,也是白花花的一片;端靈位、捧遺像的后面,則是一大群人抬著的棺材,在他們的前后左右,全是披麻戴孝、扶著由一尺來長的竹筒做成、一端纏有白紙剪成的小花的“嚎喪棒”的孝子賢孫,那只有亡人的兒子、侄兒,上門入贅的女婿可以拿。拿嚎喪棒一則是表示自己是亡人的親人(竹筒是青的),二則是祝福亡人的家庭(竹子開花節(jié)節(jié)高)。在他們身后,還有人數(shù)眾多的送葬人。
出殯的途中如果遇到有人家路祭,給亡人放鞭、燒紙送行,孝子賢孫不僅要下跪回禮,還要贈予對方“孝服子(宜昌喪葬專用詞毛巾)”;遇到抬重的人要歇息,不管是爛泥坑還是碎石路,孝子賢孫都要就近下跪,給抬重人磕頭,不僅有專人給抬重的人遞煙,還要給他們每一個人塞點錢“意思意思”。宜昌的規(guī)矩是,送葬不管是游街或穿鄉(xiāng),都不得包別人家的香火(也就是行走的路線不得把別人家的房屋包住);還有送葬的路上絕對不能與另一支送葬的隊伍相遇,那是最大的不吉利。還就好在現(xiàn)在都會消息快捷,相互通氣,就可以避免的。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3951251/
紅與白(46)的評論 (共 6 條)
- 李奉實 推薦閱讀并說 寫的詳細,喪葬文化也是一種文化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