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白(44)

紅與白(44)
四十四、剎鼓
打喪鼓的最后階段叫“剎鼓”或者叫“收鼓”,是天快亮了、要準(zhǔn)備出殯、送亡人上山的時候唱的。比如夷陵區(qū)的唱師會在剎鼓之前唱一段《勸哭歌》,用意就是勸那些孝子賢孫開始哭喪:“喪鼓打到這時辰,沒聽到孝子嗯一聲,不會哭來我教你哭,不會嗯來我教你嗯,孝服子一拉臉一蓋,鼻子一揪嘴一歪,哎喲哎喲哭喪著臉起來!”
于是,作為靈堂的堂屋里就會哭聲大作,宜昌話對哭喪有一個精準(zhǔn)的定義:“嚎喪”。在守靈期間、遇到有親朋好友前來吊唁,直系親屬中的女性就得面對亡人的靈柩哭泣,向眾人哭訴;在打喪鼓煞鼓后、亡人出殯之時,喪家的兒女、未亡人、以及姑舅姨家里的女性都要一起哭喪,以表示自己與亡人告別的時候戀戀不舍。
哭喪主要是女人們的事,其情其景一定要體現(xiàn)悲壯感人。所以在過去,每個家里的女人必須掌握的一些基本技巧中就包括哭喪的訓(xùn)練。到了“嚎喪”之時,聽哭音,高低起伏,抑揚頓挫;聽內(nèi)容,悲壯生動,感人肺腑;聽旋律,多是打喪鼓的曲調(diào);看表現(xiàn),或喊或叫,或唱或跳,也是各種各樣。其中大多感情真摯、痛苦欲絕,但也有虛情假意、勉強應(yīng)付的。所以宜昌話對嚎喪的此情此景有一入木三分的概括:“兒子哭,驚天動地;姑娘哭,傷心傷意;媳婦哭,咬言雜意;女婿哭,叫驢子放屁”。
興山一帶是歌師唱一段《還陽歌》作為收尾。因為按葬禮的規(guī)矩必須在岀柩前把亡人的陽給還了,而一般都認(rèn)為清晨雞叫五更就開始還陽,其內(nèi)容主要是把打喪鼓開場的時候所提及的各路神仙一一送走,然后從孝家屋內(nèi)由里到外依次還起,一直還到歌師的鑼鼓上。其中有這樣的唱詞:“說還陽來就還陽,陰歌改作陽歌唱。陰歌送亡歸天界,陽歌保住唱歌郎……說還陽來就還陽,把陽還到磨盤上。.左推三轉(zhuǎn)生貴子,右推三轉(zhuǎn)狀元郎。說還陽來就還陽,把陽還到板凳上,孝家板凳好停喪,只許千年停一次,不許萬年停兩雙。說還陽來就還陽,把陽還到雞圈上。白天放出一百只,晚上收回五十雙。說還陽來就還陽,還了月亮還太陽。還了月亮落西山,還了太陽出東方……”最后把歌詞還到鑼鼓上的時候,孝子就必須雙手接住鼓師的鑼鼓。(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隨后進行的是”封斂”、又叫“收棺”的程序。開始的時候歌師會口里念念有詞﹕“日出東方,亮亮堂堂,孝府門中要出皇喪;孝男孝女,站在兩旁,與亡人來收歌場?!贝藭r,負(fù)責(zé)“抬重”的人會先揭開棺蓋,鑼鼓家業(yè)的吹打班子在前,孝子賢孫及親友緊隨其后,繞棺一周,向亡人見最后一面,所有參與送別的親朋好友也向遺體告別。等到孝子賢孫和在場的所有人黑壓壓的跪倒一片時,“封斂”開始,封斂的材料是用高粱面或者糯米面打成糊漿,涂在棺材的封口處,將棺材蓋蓋上,再用絲綿紙把棺蓋和棺材粘連在一起。因高梁面和糯米面打出來的糊漿粘性很強,加上絲綿紙韌性很好,具有良好的密封功能,如今也有用不干膠的。
然后歌師就會唱“剎鼓歌(收場歌)”:“剎鼓東,剎鼓東,代代兒女坐朝中;剎鼓西,剎鼓西,代代兒女穿朝衣;剎鼓南,剎鼓南,代代兒女做高官;剎鼓北,剎鼓北,代代兒女發(fā)不徹。 孝官給我大大地封個‘利市’,我給你贊嘆幾句:屋也大,門也大,榮華富貴代代發(fā),屋大好停喪,門大好出喪。千年才死一個,萬年才死一雙,代代不死少年郎!”此時,鼓手會把打喪鼓用的鼓槌丟到堂屋的大門外,歌師接著唱最后幾句:“鼓槌一丟,千年不哀,孝子撿起,買田買地,百事順?biāo)?,鵬程萬里!”
至此,守靈結(jié)束,出柩送葬開始。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39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