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喜歡,連欣賞也不敢說懂……
來到散文網(wǎng)這里一個多月了,因為喜歡詩文。
有個鏈接叫“我是大編輯”的,點過去就有一篇文字,也許是隨機的罷,各種體裁文風(fēng)都有的,當(dāng)時因為不懂,遇到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就點了“不通過”,現(xiàn)在想想真有汗顏之感,畢竟那也是文友的心血,而且還有更多的朋友喜歡呢。
再厚著臉皮多說幾句吧。
詩是我所喜歡的,喜歡它的韻律,更喜歡它的意境……
不敢說懂得欣賞,只敢說喜歡,因為詩真的就像天使……
有個老故事,貼一下吧:(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北宋時,有一個闊秀才,不學(xué)無術(shù)。一天去城外游山,發(fā)現(xiàn)山間流泉瀑布甚美,一時詩興大發(fā),便高聲吟唱起來:
泉泉泉泉泉泉泉……
可是除了一個“泉”字,他再也吟不出來別的詞句了。忽聽背后有人吟道:
好似珍珠倒卷簾。
這個秀才十分驚異、欽佩,脫口問道:
此人莫非蘇東坡?
那人答道:
然然然然然然然!
秀才聽說蘇東坡在此,羞得面紅耳赤,趕緊溜走。
這當(dāng)然不能算詩,都知道是個笑話了,那詩又是什么?
還有個故事,這次是李白的:
宋太平興國年間,有書生于月夜渡采石江,見錦帆西來,船頭上有白牌一面,寫“詩伯”二字。書生遂朗吟二句道:“誰人江上稱詩伯?錦繡文章借一觀!”舟中有人和云:“夜靜不堪題絕句,恐驚星斗落江寒?!睍篌@,正欲傍舟相訪,那船泊于千石之下。舟中人紫衣紗帽,飄然若仙,徑投李謫仙祠中。書生隨后求之祠中,并無人跡,方知和詩者即李白也。
李白詩仙之名之始即此。
詩要給讀者留空間,才有韻味,尤其是短詩,不管是古代現(xiàn)代,中國外國。
有日本俳句:
跌倒又爬起,山嶺靜悄悄。
人在跌倒時會怎樣?有的想找人幫忙,有的想趕快站起,找人幫忙的要看人,趕快站起的也看人,而這里的山嶺是自然界,也是人類社會,“靜悄悄”是什么?是冷眼旁觀,還是善意的等待?抑或只是毫無察覺的麻木?這里留給人的空間就很大……
我們的巴金先生在悼念冰心先生時有一句詩:
你在時,燈亮著。
詩只有一句,但其象征何其凸顯!先生的位置、風(fēng)范都盡在其中……
想起前些年被批的梨花體,其實也有些是有意境的,主要在標題和內(nèi)容的銜接上:
·
《剩下我一人》
我的侄子
劉又源
他5歲半
和另外一個孩子
出去玩了
·
內(nèi)容當(dāng)然是大白話,但和題目聯(lián)系起來,就有了詩的味道:兩個這么大的孩子,正是最亂最鬧的時候,一個就夠受的了,還是兩個……當(dāng)這么兩個孩子出去的時候,屋子就會突然安靜下來……想象一下,詩意有了嗎?
古詩里也有的,類似于梨花體的,比如寒山的詩:
豬吃死人肉,人吃死豬腸。豬不嫌人臭,人反道豬香。
豬死拋水內(nèi),人死掘土藏。彼此莫相啖,蓮花生沸湯。
我今有一襦,非羅復(fù)非綺。借問作何色,不紅亦不紫。
有些亂了,人家來是玩的,自得其樂最好,我真有點焚琴煮鶴、大煞風(fēng)景了,呵呵……
詩其實就像美人,既有公認的,也有情人眼里的,還有就是自家的,正如東坡先生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呵呵……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3911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