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莽的幣制改革,決定了它自己本身的滅亡

居攝二年,王莽尚未稱帝,但貨幣改制的大幕已經(jīng)展開。

第一次貨幣改革,王莽造契刀,錯刀,大泉五十,與之前行用的五銖為四品并行。
有人說,契刀,金錯刀和大泉五十等成為了王莽斂財?shù)墓ぞ?,主要因為,其重量與其面值實在過于懸殊。
首先我來舉個例子:
先秦時期的貨幣,其面值與重量做正比,就算沒有官方標準鑄造發(fā)行的貨幣,民間有時也會用銅塊稱重進行交易。
而王莽呢?
一枚五銖約為五銖重(銖:重量單位),作價一文,大泉五十重量約為十二銖,而其卻可以換五十枚五銖!更不要說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金錯刀)。契刀五百的重量約為32銖重,而其作價卻可以換500枚五銖,一刀平五千可以換5000枚五銖!
這只是第一次的貨幣改革,民間此時并沒有多大怨聲,但四次頻繁的改革,不僅斷送了東西漢中間的新朝,更是直接的斷送了王莽的生命。
始建國元年正月,王莽進行了第二次貨幣改革,稱為寶貨制,王莽直接廢了五銖,契刀五百以及一刀平五千。大泉五十繼續(xù)行用,小泉直一代替五銖作價一文繼續(xù)行用。(重量約為一銖,但是其代替了重量足有其五倍的五銖,面值仍然為一銖)

當時有了些積蓄的人和富人手中的錢財,直接化為只有重量價值的破爛,導(dǎo)致民間怨聲載栽。那些價值五百文,五千文的契刀,錯刀,直接變成了只有其金屬價值的廢銅爛鐵。
始建國二年十二月,王莽進行了種類最多,換算最為復(fù)雜的第三次貨幣改革。

第二次發(fā)行的錢幣并未廢除,直接加入了六泉十布的行列中。王莽發(fā)行的錢幣不止六泉十布,還有黃金一品,銀貨兩品,龜寶四品,貝貨五品,共計五物,六名,品種更是達到了二十八種之多。這次錢幣改革金,銀,錢,布,龜,貝無所不有,幾乎快囊括了中國所有的貨幣種類與材質(zhì)。其換算難度可想而知。
天鳳元年,王莽廢除第三次貨幣改革的寶貨制,第三次行用的錢幣幾乎全部變?yōu)榕c其金屬材質(zhì)重量等價的廢銅爛鐵,繼續(xù)行用大泉五十,只不過作價從五十文貶為了一文。

發(fā)行貨泉,布泉,貨布。貨泉價一文,與大泉五十并行,布泉作價五文,一枚可換五枚貨泉,貨布作價二十五文,可換二十五枚貨泉或者五枚布泉。此時,王莽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
地皇四年(公元23年),起義軍推翻新朝,王莽被殺。
為何王莽的改制失敗?
直接的說還是時代不對。
王莽的改制十分現(xiàn)代化,田地直接收歸國有,以王田制為名恢復(fù)“井田制”,不叫井田,而叫做王田。有些平等平均土地的意思。他同時也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做皇帝的先河。
王莽把鹽,鐵,酒,山川河流全部收歸國有,廢止奴隸制度,以公權(quán)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各種禮儀,刑罰,田宅車服等儀式,全在向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靠攏,甚至來說是想回復(fù)到周禮模式。
但,他的改制很多偏于理想化,卻忘了想當時的實情是怎樣,使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百姓還沒嘗受到這些改制的好處,反而先受到了很大的傷害。
王莽朝令夕改,讓百姓官吏一臉懵逼不知所措,不斷引起平民以及貴族的不滿。
天鳳四年(公元十七年),全國災(zāi)情不斷,蝗災(zāi)旱災(zāi),并且邊境戰(zhàn)火不斷,形成百姓大規(guī)模地反抗,導(dǎo)致了他自己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