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
孝道是身心靈協調的有效途徑?
?
《論語·學天篇》記載,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慎終指謹慎辦理親長的喪事,追遠則是不忘記對祖先的祭祀。如果能夠普及,大家都如此,風俗就自然而然會趨向厚道了。人人厚道,天下也就太平了。
?
為什么慎終追遠,便能夠民德歸厚呢?
?
因為人必有死,如果死后便一了百了,生前的種種,都一筆勾銷,人的一生,何必講求道德修養(yǎng)?大可以只要喜歡,便不計較后果,去做就是。
?
中華文化在“理”之外,特別重視“情”。?
?
我們認為我的存在,既然是祖先生命的延續(xù),自然應該時常想起祖先。紀念祖先最好的方式,便是祭祀。
?
原本只是按時提供祖先在另外一個世界所需要的東西,后來和祖先亡故之后變成鬼神,也有像人同樣生活的信仰,連接在一起,因此形成按時對祖先舉行鄭重祭祀的風俗,以表示不忘本。
?
從“情”的角度來看,研究多年的楊懋春教授認為,為子女者,或者至親好友,如果以至誠、懇切的心情,來紀念亡故的親人,一定會設法將死者在生時的音容笑貌、舉止動作、愛憎迎拒等情況,盡情加以追思,使在心中或夢中不時出現。
?
想念到極度時,人會拋棄理智,幻覺亡故的親人并未化為烏有,也未轉變?yōu)椴怀扇诵蔚目膳鹿砉?。而是像活人一樣地生活動作,像活人一樣地產生各種需求與愛惡。
?
只是在行動上,由于不受形體的拘束,更為飄忽幻化。于是相信人死后血肉形體腐化,但換上一個與生時一樣的精靈相貌,并且保留著生時形體所有各種屬性。
?
這種死后觀與基督教的耶穌復活后十分相近,對于祖先崇拜或祭祀祖先甚有裨益。人也因此而樂于和祖先相接近,并覺得溫暖可親。
?
最重要的是,必須祖先在活著的時候,在子孫心目當中,占有很大的位置,也就是子孫心目中,有祖先的分量。
?
亡故后能真心、誠懇地懷念,祭祀才有意義,也才有價值。否則徒有形式,不過做做樣子而已,不能產生任何功效。
?
心目中有祖先,便是我們所重視的孝道。子女心中有父母,自然不敢為非作歹。子女心目當中有父母的存在,自然憑良心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
所以孝道為道德的根本,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即為此理。
?
孟子指出:上古時期,父母亡故之后,子女隨便把尸體丟棄在溝里。
?
隔了一段時間,偶然再經過棄尸的地點,看見野獸正在吃父母的肉,許多蟲聚集在一起,吸吮著腐化的尸體。子女的內心,覺得非常難過,也十分慚愧。
?
趕快跑回家,拿著鋤頭和鏟子,回到棄尸的地方,把尸體用泥土掩蓋起來。
?
可見葬喪的本意,是子女自覺父母的親情,不忍心看到父母死后的情景,發(fā)自內心的舉動。
?
孟子進一步解釋使用棺槨的理由,并不在于外表的美觀華麗,而是避免亡者的肌膚直接和泥土踫觸,是一種心中有父母,雖死猶生的具體表現。
?
孔子曾經解釋守喪三年的意義。當一個孩子生下來,三歲以前,幾乎都在父母懷抱里。所以當父母逝世的時候,通常都要居喪三年,以為報答。
?
我們今天當然無法守喪三年,但是透過孝道的教育,來提升道德水平,仍然十分必要。
?
對亡者的厚意、對亡者的惻隱之心、對亡者雖死猶生的態(tài)度,旅美學人吳森教授說是情的文化。他認為不近人情的人,應該是中華文化倫理精神的大敵。
?
重視忠孝的家族,必定按時祭祀。
?
人們可以不相信鬼神,也可以不認定自己有守護神在保護,但是至少應該祭祀祖先,把他們當作另一種導航線,指示自己應走的人生道路。
?
把他們看作多出來的咨詢對象,將許多不方便向他人吐露的心聲,拿來好好商議。把他們譬喻成自己的監(jiān)護人,隨時糾正自己的不當言行,對自己一生都有好處。
?
慎終追遠,是孝道的具體表現。
?
真正有孝心的人,必然不敢辱親,做出使祖先難堪的事情。因此時時自省,警惕自己不要違法亂紀,道德修養(yǎng)自然日愈提升。
?
人人如此,民德當然歸厚,社會隨著太平,大家都有福。
?
孝道是身心靈協調的有效途徑,先由祭祀祖先開始,推而廣之,擴及神明、靈界,然后各界生靈。
?
不但世界大同,人類安寧,而且宇宙各種生物、微生物,都各自發(fā)展,而生生不息。
?
這樣,人類才能解除萬物之賊的惡名,而恢復萬物之靈的美名。
?
記住,不要期待別人,務求從自己做起,勇敢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因為這就是我們的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