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哪里來的自信,自認比中國人高?

同為四大文明古國的印度一直喜歡和中國比較,他們自認為很多方面都比中國發(fā)展的好,也不知道他們的盲目自信到底是哪里來的?這不,就連身高方面也不甘落后,非認為比中國人高,盡管他們的平均身高低于中國。所以今天小編就身高的影響問題來和大家探討一下。
首先:印度人的身高問題
印度為啥覺得自己比中國人身高更高,可能是他們把雅利安人當做全體了吧。
印度,當前需要解決的是饑餓問題,而不是一天到晚臆想。因為營養(yǎng)問題嚴重影響了印度的身高。
可以說,在當前國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我們應該有能力讓自己的孩子在后天營養(yǎng)方面得到足夠的補充,從而讓他們的身高最大程度接近理想的遺傳高度。這也是中國近些年來身高逐步提高的原因。
FAO估計 ,印度有近2億人營養(yǎng)不良,大概占據(jù)了印度人口的14%。印度五歲以下兒童中有34.7%發(fā)育遲緩(年齡太短),而20%的人則體重不足。在15至49歲的育齡婦女中,有51.4%患有貧血
Key facts about hunger in India
India is home to the largest undernourished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189.2 million people i.e. 14% of our population is undernourished
20% of children under 5 are underweight
34.7% of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f age are stunted
51.4% women in the reproductive age (15-49 years) are anaemic
可以說,這個一天到晚想超越中國的鄰國,除了人口總數(shù)有希望,其他的都是一塌糊涂

至于為何要提饑餓問題,因為營養(yǎng)對身高影響很大。
其次:何以定身高?
身高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響?有的人認為是遺傳決定的,有的人則傾向于后天因素影響更大。
其實身高本身是一個很復雜的因素,先天和后天都會對身高產生影響。
一、遺傳因素決定上限
以遺傳因素為例,相信很多人都會意識到,不同地區(qū)身高很明顯存在差異。
比如在wiki上看到的不同國別身高的圖,盡管整個統(tǒng)計尚待進一步研究,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不同地區(qū)身高差異。

再比如對國內不同族群的平均身高進行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情形,那就是身高的確存在差異[1]。

這些都意味著遺傳因素對身高具有重要意義,那么遺傳因素到底占據(jù)多大的比例呢?這時候就要選擇雙胞胎來進行研究了。雙胞胎來自于同一父母,遺傳因素高度接近,因此雙胞胎的身高變化是最能體現(xiàn)遺傳因素的影響的。通過對雙胞胎的研究,發(fā)現(xiàn)身高在遺傳因素中占據(jù)了大概60-70%左右的比例[2]。
因此,這可以很好的解釋不同的個體、不同的族群之間的身高差異,很大程度是由于遺傳因素影響的。
至于印度的族群成分,不好判定,但是生物學上有個貝格曼規(guī)律(Bergmann's rule):
“在相等的環(huán)境條件下,定溫動物身體上每單位表面面積發(fā)散的熱量相等?!?/p>
通俗的解釋就是,越冷的地方,體型越大,比如東北虎vs華南虎。核心原因在于散熱問題。

印度的緯度和溫度,理論上大部分族群應該身高較低是比較合理的。
從基因決定性狀的角度,作為數(shù)量性狀的身高,遺傳因素決定了身高的上限。
但是,現(xiàn)實情況是,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實際身高難以達到理想高度的情況,為什么會這樣呢?
答案就是剩余的30-40%左右的后天因素的影響。
二、后天因素決定成長
身高變化是一個發(fā)育過程,而發(fā)育過程受到了后天環(huán)境如飲食、習慣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如果這些因素無法達到理想狀態(tài)的話,那么結果就是身高就無法達到理想狀態(tài)。
舉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朝鮮半島上的韓國和朝鮮,他們本來屬于同一個族群,大多數(shù)歷史上更是同屬于一個國家,只是后來在二戰(zhàn)之后因為政治軍事原因而分成了兩個國家。所以同一個族群這兩個國家具有非常好的參考意義。
1937年,朝鮮還是在日本統(tǒng)治下的一個完整的國家,日本政府當時對朝鮮人進行了身高檢測,發(fā)現(xiàn)朝鮮半島南部平均身高為162-163,北部身高為163-167,北部要高于南部。

但是到了2000年后,對二者的身高統(tǒng)計呈現(xiàn)了相反的結果,韓國(南朝鮮)的身高為170.7cm左右,而朝鮮(北朝鮮)身高則變成了165.6cm。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差異,由于是同一個族群,可以排除掉遺傳因素,那么就是后天因素了,這些年來,兩個國家的發(fā)展情形不一樣,導致兩國的差距日漸增大,比如韓國在經(jīng)歷了經(jīng)濟騰飛之后,成為了發(fā)達國家,人均生活水準得到了極大地提升,而朝鮮由于種種因素,甚至還有饑荒的發(fā)生,生活水平和營養(yǎng)自然難以跟上,結果就是北方身高落后于南方。
由此可見,后天因素對于身高的影響也是非常的明顯的。
最后,可以自信但不能盲目自信
身高變化是一個發(fā)育過程,而發(fā)育過程受到了后天環(huán)境如飲食、習慣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如果這些因素無法達到理想狀態(tài)的話,那么結果就是身高就無法達到理想狀態(tài)。
在過去的兩千年中,人類身高一直保持穩(wěn)定,大約在170厘米左右波動。隨著現(xiàn)代化的開始,發(fā)達國家的身高急劇上升。

(歐洲男性骨骼高度:0-2000年)[3]

男性的全球平均身高從162厘米增加到171厘米。女性,從151厘米增加到159厘米。今天的年輕人平均身高比100年前的祖先高8或9厘米,即大約5%。
這一趨勢與這段時期內健康和營養(yǎng)的總體改善是一致的。2次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生產力飛速發(fā)展,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改善。從基本的吃得飽開始,到吃得好,科學得吃,對膳食營養(yǎng)認知的提升,讓今天的人們平均比其100年前的祖先高。
可以說,想提高身高,就不提印度土著本身可能因為貝格曼定律決定身高較低的問題了,光是營養(yǎng)問題就是個大問題。
[1]向小雪,鄭連斌,宋晴陽,宇克莉,張興華.中國14個未識別群體的體部特征[J].解剖學報,2020,51(05):802-808.
[2]Li, Miao-Xin, et al. "A major gene model of adult height is suggest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49.3 (2004): 148-153.
[3] Max Roser, Cameron Appel and Hannah Ritchie (2013) – “Human Height”. Published online at OurWorldInData.org
[4 ]數(shù)據(jù)基于NCD風險因子合作組織(NCD-RisC)在2016年發(fā)布的一項全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