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天氣之子》
據說在一次采訪中,新海誠說本片是來“找罵的”。當然這是UP的寫的玩笑的寫法,從中其實不難看出,新海誠現在遇到了一個瓶頸期,或者說一個分叉路口,于是寄望于這部片子收獲的批評和贊譽重新確定自己的前進的方向。
那既然是來找罵的,那么我們就要和新海誠之前的《你的名字》來進行一個對比了。
用和我一起出來的一位觀眾的話來說,這部電影和《你的名字》沒差太多。這句話可以說是很好的詮釋了《天氣之子》大部分的評價和問題,那就是它和上一部作品相比,沒有退步,但是也有啥明顯的進步。
節(jié)奏方面,《天氣之子》教科書一般的把控了節(jié)奏,以至于我看到某個地方,我就猜到這會兒該放歌然后用閃回的方式表現主角們日常。
在《狗與剪刀》中,三位女作家實際上代表了三位不同創(chuàng)作者的態(tài)度。秋月牧志創(chuàng)作觀眾想看的,秋山忍創(chuàng)作想看的觀眾,紅葉創(chuàng)作自己看的。其實新海誠目前就是出于這個十字路口了,從早期自娛自樂似的動畫創(chuàng)作到現在的商業(yè)動畫創(chuàng)作,新海誠現在的瓶頸就是上面三條路中該走那一條了。

劇情方面
那么整體講完了,我們來聊聊動畫劇情本身吧。和《你的名字》一樣,本作也是將日本傳統(tǒng)文化、宗教、習俗與現代都市愛情校園劇結合到了一起。不得不說,新海誠對于日本文化的理解與融會貫通到自己作品的本身十分了不起。隨便拿一個中國穿越劇來看看,你就會發(fā)現他們把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劇融合的時候有多么的僵硬。記得看過一部片子,劇中講的是古箏,先不吐槽古箏的造型對不對之類的,但從對話角度上說,他們那非文非白的臺詞,尷尬的不得了,現實中哪有人這么說話的。而新海誠的動畫將日本傳統(tǒng)文化元素很柔和的融匯在了動畫之中,你不會覺得一點突兀。不管是《你的名字》中口嚼酒、神道教與紡織技術對時間與生死的解釋還是本次天氣之子中鳥居、女巫與犧牲都很柔和的填充到了動畫。使得這部明明舞臺是現代都市的動畫賦予了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
說完這些東西,我們來聊聊具體劇情。很有意思的是,本作的中心思想和前不久爆款的國產動畫《哪吒》有著某些沖突的地方。在《哪吒》中就很簡單了,如果看過《封神演義》原作的朋友們應該很熟悉(這里懇請杠精放過,別說哪吒的故事早于《封神演義》,如果按照這個理論,四大名著有三部沒有改編作品了,因為他們都不是原著),《封神演義》中一個中心思想就是天命難為,哪吒剛出場用軒轅箭射死了石磯娘娘的徒弟,石磯娘娘來理論,直接一句這是命,你認了吧給頂回去了,哪吒一點錯都沒有。所以在動畫《魔童降世》里,一個主基調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爭思想(順帶一提,這個句子來自于道教)。而《天氣之子》的則有著相反的主題思想,那就是無為、順其自然不與天斗。
當然,這兩種思想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可能是由于最近的年輕人都很有拼搏精神,很多人對《天氣之子》的中心思想有一些聲音,其實這個就看你怎么看了,而且重要的一點是要回歸動畫。
? 動畫中借助老奶奶的話說了,東京在江戶時期其實就是一片澤國,現在的東京的很多土地都是填海造陸造出來的,片中的主持也說過了,所謂的氣象記錄以來的大雨也只是氣象記錄以來,原本東京就會幾百年來一次連綿不斷的降雨。
? 所以晴女的犧牲有一些抗拒自然意思在里面。于是在動畫之后,在水淹的東京里,沒有展現出什么埋怨東京被淹的場景,而是人們依然悠然的生活著,該怎么辦就怎么辦。這就減輕了女主沒有犧牲的罪惡感。這一點其實就是當年《大魚海棠》缺少的一點,沒有減輕男女主為了愛情帶來的罪惡感,最后搞的女主很自私,導致了當年《大魚海棠》出現嚴重的爭議。
??

? 總的來說,這部作品比起《你的名字》來說沒有多少明顯的進步,這其實也是本作播出后爭議出現的原因,因為大家對新海誠的期望很高,但是拿出來的作品比起前作來說沒有太大的進步,使得很多看好新海誠的觀眾有了失望情緒。當然,我們拿去這些期待單獨來看本作,本作還是一個相當有趣的故事,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圈點。
? 好了,被工作纏住了差點導致本文難產,今天也是終于寫出來了,各位我們下次有緣相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