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wù)劮鸾痰目嗪臀覀兊目?/h1>
佛教的一切根據(jù)、理論、依憑是“無?!薄o常即是苦。人世無常,苦。諸行無常,苦。萬象無常,苦。
所有苦又都可以大致歸納于“求不得”。
“求不得”也分為兩部分:“求”和“不得”。
所以,“無?!币謩e冠名在“求”和“不得”的前面。
“無?!薄扒蟆焙汀盁o?!安坏谩?/p>
無常,就是變,永恒的變就是無常。(易經(jīng)中的“易”字,就是變的意思。)
所以,“求”會變的;“不得”也會變的。
例如:人求財。這里,“求”是想要求財?shù)脑竿!安坏谩笔秦斒欠駥儆谧约旱臓顟B(tài)。
所以,“求不得”大致分為兩種。
一種是,無?!辈坏谩埃旱貌坏截敹?,而得到財?shù)倪@種狀態(tài)又是會變的,又會失去,還是苦。(人必然會失去財,因為人終有一死。)
另一種是,無常”求“”:得到財之后,求財?shù)脑竿兞?,變成了其他愿望。然后,又會重新面臨“求不得”的苦。
所有的欲望、所求、希冀,都是“求不得”。
只要“諸行無?!笔菍Φ模敲慈碎g一切皆苦。
用人話說:人間的一切都在變化,你求啥都不可能不變,你所求的人或事一定會變,所以你一定會苦。而你想求的那種心情也一定會變,今天喜歡他/她/它的一切,明天卻對他/她/它的一切索然無味,轉(zhuǎn)而喜歡另一個他/她/它,換了一種“求”,所以你一定也會苦。
佛教里用”滅苦”來解決問題。
佛教的核心理論“四圣諦”:苦、集、滅、道。
苦諦即世界一切都是苦。
集諦即苦的根源是求不得,講明了苦的根本原因。(人生八苦大致可以總結(jié)為求不得)
滅諦即如何去消滅苦。
道諦即涅槃之路是如何去走。
所以,滅諦就是來解決問題的。
根據(jù)佛教又一說法“緣于有此而有彼。緣于生此而生彼?!边@是緣生之法。也就是說“如沒有那些的話,就沒有這種人生?!?/p>
因為欲所以苦。欲現(xiàn)則苦現(xiàn)。(無常在這里不提,是因為無常是佛教一切理論根基。無常如果錯了,那佛教也就不存在了)
那么我們滅欲就可以滅苦。
所以我們要遠離欲,要憎恨欲,要消除內(nèi)心中的一切欲。自然也就不苦。
因為苦的根源沒了。
這是佛教一切表現(xiàn)形式的核心思想。
我是很佩服佛陀的。我們?nèi)粘I钪校艿搅藷o數(shù)苦,而將它看作自然。但是佛陀不這樣想,他要解決這個問題。佛陀發(fā)現(xiàn)問題,找到問題本質(zhì),思索解決之道,并親身驗證。然后,為世人的解脫,努力傳道了一輩子。
當(dāng)然,我們不可能做到像佛弟子那樣,斬斷六根,進入沙門。
畢竟,在我們心中,有些苦是值得一受的。
而那更多、更大、我們不想要去承受的苦,我們?nèi)绾卧谧约旱娜松腥ハ麥缢兀?/p>
首先,能力不及之事,我們就承認它、接受它,不做無所謂的掙扎。
比如說生、老、病、死,這是佛教中所說的人生八苦的前四種。這四種,我們無一種可以控制,無一種可以預(yù)防。我們就承認它,遂順它,明白是這樣一回事,不糾結(jié)也不沉溺。
以前聽過一個故事。一個本沒有病的人,拿錯了另一個得癌癥病人的病告單,自以為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短短幾個月內(nèi)身銷命殞了。
其實要明白一件事,就算是得知自己明天就會死亡,那也不必震撼于心。人終有一死,而自己無能為力,只能接受。
病也是如此。我得病,從來毫無預(yù)兆。不會淋雨,不會氣悶,不會吃壞掉的食物。可是,也偶爾會生病,嚴重時,頜內(nèi)生瘡,米水難進。但是我心中明白,即使彼刻死掉,我也無所謂恐懼,因為非我之過,我無能為力(用我自己的話說,這是閻王爺該操心的事,自己瞎操個啥心)。病好了我會開心,病不好也就由它去吧。
無能為力的事,不只有這些。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們雖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并不能強與他人身上。每個人只能也僅能對自己負責(zé),對于他人,我們能做的唯有祝福而已。
總之,無能為力的事,我們絕不痛苦。
而那些你想做又可以做到,最后卻沒有做到的事情發(fā)生時,你需要的不是痛苦,而是繼續(xù)行動。如果連這點也無法做到的話,那就更不談滅苦之事了。
人生八苦前四種苦,無可奈何,可以不想,由它去吧。
八苦的后四種,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取蘊。
簡單解釋下。愛別離,是與你愛的人或事分離。怨憎會,是與你恨的人或事相遇。求不得,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或事。五取蘊,是對色受想行識的執(zhí)著。
愛別離和怨憎會,有些是天意,這些無可奈何,只能由它。
但更多的是無法割舍。無法舍棄金錢地位,于是和相愛的人事分離,于是和相恨的人事相聚。
佛教里說布施,在很久以前,我都以為是將自己的財物施舍給更需要它的人。后來我更加了解佛教之后才明白,布施也有三種,法布施、財布施和無畏布施。財布施就像上面所說。法布施,是給迷途之人指點迷津,告訴他們正確的道理。無畏布施,是讓別人不害怕你,給別人以安全感。(不殺生是一種無畏布施)
現(xiàn)在,我更愿意相信布施并不是對別人的,而是對自己的。是對一種美好的心意的布施。
布施是努力讓別人更好的一種行動。而讓所有生靈都和諧美滿的生活,是一種極其美好的心意。是對自己心靈的一種凈化。
布施,是佛教里一種對抗苦的行動和決心。
當(dāng)你學(xué)會布施,你就會有能力舍棄金錢地位,有能力舍棄一切無常之物,從而舍棄了苦,減少了苦。
對于愛別離和怨憎會,布施就可以減少這種苦。學(xué)會舍,不求得。不求幸福,只是無苦。
剩下的兩種苦,求不得和五取蘊。
求不得這種苦,對于我們世俗之人來說,沒有更好的辦法,只有少求,精求,求幸福,求真知,求和相愛的人團聚在一起,不求金錢權(quán)勢,不求虛榮名譽。
我想更細說一下關(guān)于五取蘊的苦。
這個又說到了佛教的另一個理論:諸法無我。
“我”是一種判斷的產(chǎn)物。所以我是恒常的,固定的,有邊界的。
可是通過上面所說知道,這世上沒有什么是永恒不變的。是無常的,是永遠在流動變化著的。
所以,“我”是不存在的。我只是人在世間活動的一種方便說法。
但就是這么一個方便說法——我,卻被世人緊緊握住不放,執(zhí)著于我,受苦與我。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
色,是指一切物質(zhì),能看得見摸得著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體。(這就把客觀世界全包括了)
受想行識,是指腦海里的一切思緒念頭,所思所念,判斷分析,對錯高低。(這就把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包括完了)
為什么放在一起呢?
是因為:受想行識,因色而出現(xiàn),而又作用于色。它們是不可分割的。無色,即無受想行識。即上面所說的緣生之法,有此即有彼。
五取蘊是指,執(zhí)著于色受想行識而生煩惱。執(zhí)著于物,執(zhí)著于對錯,執(zhí)著于思念,執(zhí)著于高低,執(zhí)著于差別。
諸行無常,五蘊亦是無常。流動變化著的,一刻也不會停止。
所以執(zhí)著不到,瞬間就會變化,所以會生煩惱,會苦。
那我們怎么消滅或者減少這種苦呢?
上面說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其實這是佛教三法印之中的兩個。還有一個是,涅槃寂靜。
涅槃寂靜是指:滅除貪、瞋、癡三毒的苦,達到一種身心俱寂的解脫境界。
所以,連起來可以這樣說:因為諸行無常,而且諸法無我,所以涅槃寂靜。這叫做三法印的原因就是,只要符合這三種基本思想,那就是佛的精神,就算是蓋了印章了,法的印章,絕對錯不了。
那怎么消滅人性的貪嗔癡呢?佛陀說了,有八正道。你只要按照八正道去做,那就是佛弟子,就可以消滅貪嗔癡之苦,就可以涅槃寂靜。
八正道是指: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大概意思,也就差不多是字面意思。
佛陀把一整套的理論實踐交給人們,不愿意受世間之苦的人可以去學(xué)習(xí),然后就可以去苦得樂。
當(dāng)然,要我們完全做到八正道,是不可能的。而且我們只是世俗之人,難免會沾染一些貪嗔癡,甚至?xí)缘闷錁分?,尋找一些小幸?!?/p>
那我們想辦法去減少苦就可以了,不需要完全地做到八正道。
這里我們就選其中正見、正思維、正業(yè)和正命,作為我們需要做到的,即可大大減少五蘊之苦。
正見是指,知道并認可佛教的四圣諦理論。因為這是一整套的思想體系,教你認識苦,認識苦的緣由以及滅苦的方法途徑。這樣對于減少我們生活中的苦,有非常大的幫助。
正思維是指,正確的意識或觀念,斷除邪惡的欲念,生起正當(dāng)?shù)乃季S邏輯。這是教我們放棄執(zhí)著或自私之心,要生起仁愛、無害之心。這可以凈化我們的俗世之心,盡管我們不是修行者,但是對于控制我們的思欲雜念也是非常有幫助。
正業(yè)是指,正確的行為活動。就是不殺生,不打罵人,不做壞事。這樣有助于我們對于任何人或神,都問心無愧,活的坦蕩。
正命是指,正當(dāng)?shù)闹\生手段以及正當(dāng)?shù)墓B(yǎng)自己和親人。這是一生的大事,如果不注意,可能是一生之苦。所以我們要在心中確立正確的認知和信念。
或許我們做不到像佛一樣,永離世間之苦。但是,對于苦我們也不能不了解、不知道,任由它來折磨我們。當(dāng)我們正確的對待苦,認知苦,盡我們的努力去減少苦,那么我們就會收獲更多幸福和快樂。
當(dāng)然,也希望你不要有所介懷,覺得這些都是佛教的思想,你不信佛不需要相信。這些對于現(xiàn)在的我們來說,都是隨手可得的知識,可以為我們指點迷津,擺脫痛苦。它不分佛教的還是基督教的,它如果對于我們有幫助,那就是可以去學(xué)習(xí)的道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