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超萬億的特斯拉,到底有多牛?
近年來,電動汽車研發(fā)技術提高,再加上政策的扶持,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考慮購入電動汽車作為通勤工具。而且許多專門生產燃油汽車的企業(yè)也開始打造自己的電動車生產線,市場競爭愈顯激烈。那么說到電動汽車行業(yè),就不得不提“特斯拉”這個品牌。

01.
特斯拉公司成立于2003年,但是創(chuàng)始人與電動汽車結緣是早在1991年。當時通用汽車打造出了一款電動汽車EV-1,并作為第一款量產電動汽車投放到市場銷售。但是這輛汽車的成績卻遠遠不夠,它的續(xù)航僅僅有140公里。
后來,研發(fā)EV-1的工程師自己創(chuàng)立了公司,并研發(fā)出了一款鉛酸電動汽車,但是由于經營不善,公司很快面臨倒閉。這時,特斯拉的創(chuàng)始人馬丁·艾伯哈德伸出援手,幫助了這位工程師。
作為交換,馬丁·艾伯哈德想讓這位工程師幫自己制造一輛電動汽車,但是這位工程師無心成立汽車公司。再后來,馬丁·艾伯哈德注意到很多富人的私家車道上出現了豐田混合動力車普銳斯的身影,了解后才知道,這些富人是不滿環(huán)境遭受污染而想要做出改變。于是,馬丁·艾伯哈德有了將跑車與新能源結合的想法,消費人群就定位在這些高收入的富人身上。

在公司成立后,馬丁·艾伯哈德在當時那位工程師的引薦下,結識了馬斯克。后來馬斯克向特斯拉投資680萬美元,并在2007年擔任了特斯拉的CEO。
2008年,特斯拉研發(fā)的第一批汽車開始交付。后來,特斯拉相繼推出了豪華電動轎車Model S和豪華SUV純電動汽車Model Y。2022年,特斯拉公司的市值突破一萬億美元。在這樣優(yōu)異成績下的特斯拉公司,管理團隊也不容小覷。

02.
特斯拉的創(chuàng)始人馬丁·艾伯哈德從小就非常熱衷于跑車,同時他也對于美國石油對中東的進口依賴以及對于全球氣候變暖有著深刻的擔憂,這也是促使他成立特斯拉公司的原因。但是由于他對于汽車各項功能的研發(fā)要求非常嚴格,最后造成了成本不可控的局面,這也是馬斯克讓他卸任的原因。
馬丁·艾伯哈德卸任之后,馬斯克擔任了特斯拉新的CEO。

馬斯克畢業(yè)于賓夕法尼亞大學,榮獲經濟學和物理學雙學位。他是一個對科技非常感興趣且敏感的人,而且非常熱愛編程和軟件技術。但是在他進入斯坦福大學之后的第二天,他就決定離開學校自己創(chuàng)業(yè)了。
1995年,馬斯克在輟學后與弟弟拿著硅谷一個小集團的隨機天使投資創(chuàng)辦了Zip2公司,這是一家為新聞機構開發(fā)在線內容出版軟件的公司,當時《紐約時報》和《芝加哥郵報》都成為了馬斯克兄弟的客戶。

金博爾,梅耶和馬斯克在 zip2 成立慶典上合影
1999年,美國電腦制造商康柏公司以3 .07億美元現金和3400萬美元股票期權收購了Zip2公司,28歲的馬斯克在這筆收購中獲利2200萬美元。同年3月,馬斯克投資1000萬美元,與兩位來自硅谷的合伙人創(chuàng)辦了一家在線金融服務和電子郵件支付業(yè)務公司。后來這家公司以15億美元的價額被收購,馬斯克也離開了公司。
之后,馬斯克就投資了特斯拉公司,并且擔任董事長。馬斯克對它投資顯然是基于對電動汽車的熱愛以及看好這個市場,而且在上任后也將大多數的資金都投入到研發(fā)中。

除了創(chuàng)始人和CEO之外,特斯拉的投資人也都是一些搞互聯(lián)網和老牌車企的巨頭,其中包括谷歌創(chuàng)始人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等人,還包括豐田、戴姆勒奔馳的子公司和松下等汽車巨頭。而且松下是特斯拉的鋰電池電芯供應商,而特斯拉汽車的部分設計也受益于奔馳的啟發(fā)。
03.
在特斯拉的發(fā)展中也少不了競爭對手的出現,在中國市場上,就有老牌企業(yè)比亞迪和新興品牌蔚來、小鵬等品牌與其分庭抗衡。

電動汽車的核心就在于電池,而比亞迪就是靠電池技術起家的,早在2008年第一款油電混合汽車F3DM就已經上市了,當時新能源車只是一個概念,而比亞迪竟然真的去研發(fā)并且生產了,這個行為遭到了汽車界的嘲諷,但是比亞迪并沒有放棄,始終堅自主持研發(fā)電池、電機、電控技術,直到今天已經積攢了深厚的核心技術和大量的技術專利。
曾經那些嘲諷過比亞迪的車企們,如今要么埋頭苦研“三電技術”,要么低頭向比亞迪購買技術。

而特斯拉所使用的永磁電機也有著超強的續(xù)航能力,這樣優(yōu)秀的技術也成為了它的根本優(yōu)勢。但是相比之下,國產新興品牌蔚來使用的感應電機就沒有優(yōu)勢了,蔚來在看到這種情況的時候立馬也改變了自己的電機,如今與特斯拉已經有可以抗衡的姿態(tài)了,但由于蔚來前幾年耗光了自己的好運氣,所以在市場這一方面仍然沒有特斯拉這樣廣泛。
特斯拉的初創(chuàng)團隊其實是一群搞IT的人,并不是以傳統(tǒng)的汽車廠商思路來打造產品的,也或許是一種優(yōu)勢。但是真正對于技術的研發(fā)才是發(fā)展的根本,所以這些科技含量高的企業(yè)一定要注重研發(fā),而不是注重營銷等其他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