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哲學通論—孫正聿(第一章)

2022-06-27 12:49 作者:哲心社  | 我要投稿

第一章?哲學問題

作為人類性的哲學問題,可以概括為六個大的問題:

一,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 ?二,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三,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問題;

四,感性與理性的關系問題;五,小我與大我的關系; ???六,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

第一節(jié) 關于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

1.世界觀與觀世界(理解和協(xié)調人與世界的關系)

2.自在世界與世界圖景(以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為中介)

3.自在世界與生活世界(人的生活活動和三重世界)

4.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世界觀的變革)

哲學探討的全部問題可以被歸結為一個問題,即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正因如此,我們才把哲學叫做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或者說叫做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然而我們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碰到的一個最大的問題,也就是我這門課程要解決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問題呢?就是如何去理解世界觀。所以關于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我第一個就要講世界觀與觀世界。

1.世界觀與觀世界(理解和協(xié)調人與世界的關系)

我們說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那么我們怎么來理解哲學呢?這就要求我們去理解怎樣去理解世界觀。

怎么理解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取決于我們怎么樣來理解世界觀。人們常說世界觀是關于世界的根本看法。然而哲學意義上的世界觀不是觀世界,我們現(xiàn)在對于世界觀的理解的最大的誤區(qū)就在于我們把世界觀變成了觀世界。

我們通常的哲學觀,可以稱之為普遍規(guī)律說的哲學觀。這種哲學觀把世界觀當做了觀世界,它認為世界觀是以整個世界為對象,從而構成關于世界的根本的觀點。這意味到我們把人和世界相互割裂開來,認為人是站在世界之外去看整個的世界,從而獲得關于整個世界的根本觀念。

在人類發(fā)展的過程當中,哲學和科學都怎樣去對待人與世界的關系?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的過程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哲學與科學的分化的過程。所以我們一般把古代的哲學叫做知識的總匯,而把近代的哲學叫做科學的科學,把現(xiàn)代哲學稱之為反思科學的哲學。

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過程恰好是一個哲學和科學的不斷分化的過程。

哲學起源人對于大自然的驚訝,它要去探索整個宇宙的奧秘,它是以整個世界為對象的。但科學的發(fā)展越來越去代替哲學去研究整個的世界,所以哲學被驅逐出了世界的三大領域,由此才迫使哲學真正理解到了什么是哲學。哲學不是以整個世界為對象,而是對于人與世界之間關系的反思,從而為人類提供一種理解和協(xié)調人與世界之間相互關系的世界觀。由此,我們才能區(qū)分開哲學與科學。否則我們就無法理解哲學為何物,而總是按照科學去理解哲學,而不能夠把哲學當作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獨立的基本的方式。

觀世界:我們通常的哲學觀,可以稱之為普遍規(guī)律說的哲學觀。這種哲學觀把世界觀當做了觀世界,它認為世界觀是以整個世界為對象,從而構成關于世界的根本的觀點。

世界觀:哲學不是以整個世界為對象,而是對人與世界之間關系的反思,從而為人類提供一種理解和協(xié)調人與世界之間相互關系的世界觀。

2.自在世界與世界圖景(以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為中介)

世界對于我們來說不是自在著的世界。對于每個人來說,我們的世界是我們的世界圖景。

人類是以自己的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來構成人自己的世界,而不是站在世界之外去把握那個自在的世界。只有引入了主體這個中介,我們才能夠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

自在世界與世界圖景的區(qū)分,就在于我們引入了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去把握世界,從而構成了世界的不同的圖景。所以我們不能就說觀世界是世界觀。因為是人以自己的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去觀世界,所以它才變成了人和世界的關系。

世界什么樣的是和世界的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我們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旦引入了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引入了人的問題,就把人在世界之外去觀世界變成了人與世界的關系的世界觀。

3.自在世界與生活世界(人的生活活動和人的三重世界

世界的關系必須從思考人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入手。人和世界是什么關系取決于人是一種怎樣的存在。那么人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呢?

我們可以從人的生活活動和人的三重世界入手去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去理解人的生活世界。那么我們就必須從人來入手了。

***人的生活活動

人是一種生命的存在,但人不是一般的生命的存在,人是在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馬克思說,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就在于“人是一種生活活動,而動物是一種生存活動”。他說“動物只有一個尺度,他自己所屬的物種的尺度。而人有兩個尺度,一是任何物種的尺度,還有一個是人的內在的固有的尺度?!比四軌虬凑杖魏挝锓N的尺度來進行生產,而它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的根據是自己的內在的固有的尺度,即按照生活的意義來生產。所以人的生命活動就從動物的生存變成了人的生活,就變成了人的實踐活動。

人與世界的關系就在于人的活動是一種特殊的生命活動,是一種生活的生命活動,即是一種尋求意義的生存活動。

人的實踐活動是兩種尺度的統(tǒng)一,因此人的生命活動表現(xiàn)了兩個尺度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了一種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這就構成了人的實踐的生活活動。在人的實踐的生活活動中,自在的世界被構成了屬人的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

***人的三重世界

屬人的世界是一個人化的世界,是一個文化的世界,是一個意義的世界,因此是一個三重的世界。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以人自身的存在方式為基礎

1.人類世界不是一個純粹自然的界,構成人的自然的世界都變成了人化了的自然的世界。

2.人類的世界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一種結果和產物,所以它構成了人的文化的世界。世界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它最基本的變化是人類的文明形態(tài)變化,我們從原來的農業(yè)文明到工業(yè)文明到今天的后工業(yè)文明,人類的文明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了,因而人類的整個的文化世界變化了。由人的神話、宗教、語言、科學、類學、藝術構成的人的文化的世界,是人類的第二重世界,人的文化的世界。

3.我們在人化的自然和文化的世界中所要獲得的是意義的世界。所以當代的方興未艾的哲學是哲學解釋學,因為哲學解釋學是一種歷史的視野和個體視野的融合所構成的一個真正的意義的世界。我們是在這個意義的世界當中生活的,我們所獲得的是關于這個世界的意義。

所以人就生活在一個三重的世界當中。所以人與世界的關系是無限豐富。我們不不是站在世界之外去看世界,去思考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以人自身的存在為中介構成了無限豐富復雜的關系它是以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方式為中介,構成了人的人化了的自然、人的文化的世界、人的意義的世界。它構成的不是那個自在的世界,而是人的生活的世界。

4.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

我們在了解了前三個方面的基礎之上,我向大家僅僅是提示一下第四點。就是引入的第四對范疇: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以往的哲學家都是解釋世界,是因為他們把世界觀理解為觀世界。馬克思改變了這一點,一場哲學史上的空前的哲學的大革命,就在于他從觀世界真正的變成了世界觀。因此恩格斯曾經說過,他說他和馬克思所創(chuàng)建的哲學已經根本不再是哲學,而只是世界觀。

這個問題不好理解,我在這地方只是做一個提示,你呼應到上面的世界觀與觀世界,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我不多說了,我們每次考博士基本都考這道題。

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家們何嘗不想改變世界呢?不想改變世界,我搞哲學干什么呢?那么為什么說以往的哲學只是解釋世界,而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在于它把哲學從解釋世界的哲學變成了改變世界的哲學?這就是我在入手處給大家提出的問題。這是我們在整個的哲學通論乃至大家終身的哲學學習過程當中要去理解的問題,休息一下。

第二節(jié)?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恩格斯在總結哲學史的基礎上,提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p>

怎么理解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呢?我們訴諸于五個小問題來理解。

1.思維與存在和人與世界(邏輯問題與事實問題)

2.思維與存在和精神與物質

3.思維與存在和主體與客體

4.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和“思維與存在”的問題

5.思維與存在的“統(tǒng)一問題”和思維把“思存關系”作為問題(構成思想與反思思想)

?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對人與世界關系問題的哲學自覺。對于哲學來說,人和世界的關系是一個混沌的整體的表象。而當我們把人和世界的關系抽象為一個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時,它就表現(xiàn)為了一種哲學的、理論的秩序。正因為許多人不理解這種自覺,所以才會出現(xiàn)第二個問題,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等同于了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我們通常是這樣來理解哲學基本問題的,即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精神和物質或者說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那么這個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精神和物質誰為第一性的問題。由于有兩種截完相反的回答,所以構成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凡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是第二性的哲學學說都是哲學的唯物主義。與此相反,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而物質是第二性的哲學學說都屬于哲學的唯心主義。同時還有一種呢認為精神和物質是世界的兩個本原的哲學學說,我們把它叫做二元論。但是二元論最終總是滑向唯心主義。

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也就是人類的意識能否認識物質的問題。那么對于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構成了哲學的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由于哲學的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因此全部的唯物論都是可知論。同時由于唯心論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而物質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派生出來的,所以徹底的唯心論也是可知論。只有極少數(shù)的哲學家才是不可知論。

我們所有的教科書講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我前面講的這些。

然而要如何進一步深入的探討呢,這個現(xiàn)實問題就都出來了。能這樣簡單化的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系?為什么它構成了學的基本問題?我分解為這樣五個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

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它在理論邏輯的意義上是一個混沌的整體表象的問題。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個邏輯上存在的哲學的基本問題,所以它是對于人與世界關系的一種哲學的自覺。所以這里必須要區(qū)分開一個問題,即邏輯問題與事實問題。

我們可以把哲學的全部問題歸結為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但哲學基本問題并不是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因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以邏輯的方式表達了作為事實存在的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

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是一個素樸實在論意義上的經驗事實的問題,如果在素樸實在論的經驗事實上去追問人與世界的關系,我們就構成了一種直觀的反映。另一方面,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在理論邏輯的意義上是一個混沌的整體表象的問題。而當我們把哲學的基本問題抽象、概括、升華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時,我們就把一個經驗事實的問題提及為了一個哲學層面的邏輯的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在邏輯的意義窮盡了世界的全部關系。

我們往往把人從世界的關系看到了他的那種感性的豐富性,而很難去把握到思存關系的邏輯的豐富性。我下次在講超越常識的時候專門講這個問題。人們覺得哲學很難,就在于其總是以經驗常識去理解哲學的。思存關系是對人和世界關系的一種哲學的自覺。但是正因為人們很難理解這種哲學的自覺,所以他又將之還原為了經驗事實的問題。

?????人——————世界 ???????????混沌的整體的表象?(經驗事實的問題)

???思維———————存在 ????????哲學的、理論的秩序(哲學層面的邏輯的問題)

??(反思)------(思想)精神性的存在+物質性存在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同精神和物質的關系。

如果我們在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后加一個“也就是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這就把一個哲學的問題經驗化了。人們很難理解哲學的原因就在這兒,人們往往是在經驗的意義上去理解哲學的,而哲學是一種超的形上。

1.馬恩選集中,恩格斯一開始先說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呢?“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恩格斯沒有接著就說“也就是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恩格斯接著說的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在原始人那里是怎么想的?在原始人那里是一個靈魂同肉體的關系問題。

2.然后,恩格斯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只是在近代哲學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來,才獲得了他的完全的意義”。所以你要理解哲學基本問題,你必須了解西方的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轉向。什么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蘊含了全部的哲學問題。僅就西方現(xiàn)代哲學來說,以思存關系為核心,西方近代以來的哲學家們都探討了什么問題呢?他們起碼探討了以下的問題,這才構成了哲學基本問題的完全的意義。從培根、笛卡爾以來到費爾巴哈,近代以來的西方哲學家們探討了以下的諸多的重大的哲學問題:

人的意識與客觀世界的關系問題,?對象與對象意識的關系問題;

對象意識與自我意識的關系問題;意識內容與意識形式的關系問題;

思維規(guī)律與存在規(guī)律的關系問題;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關系問題;

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的關系問題;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關系問題;

知情意與真善美的關系問題。

當然還可以做進一步的概括,比如說外延邏輯與內涵邏輯的關系問題。所以哲學就是哲學史。不了解哲學史就無法真正學會哲學。

近代哲學,如恩格斯所說,才十分明確地提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并使他獲得了完全的意義。那什么叫思存關系問題呢?思存關系問題蘊含無限豐富的哲學的理論內容一種邏輯的層面表達了作為事實層面的人與世界的全部的豐富的關系,所以它就構成了哲學的基本問題。

3.再然后,恩格斯提出,思存關系問題在中世紀的教會哲學還以自然界與人的精神的關系問題提了出來。他在表述哲學基本問題時,沒有使用精神和物質,而是用的自然界與精神。

4.再然后,恩格斯說,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而人的精神是派生的,構成了哲學的唯物主義。與此相反,構成了哲學的唯心主義。但恩格斯這段話沒說完,恩格斯為了避免誤解,緊接著增加了一句話,他說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個概念只能在這種意義上被使用,超出了這種意義(時間先在性意義)就會造成思想的極大的混亂。接著我們就會看到這種混亂。從 221 頁開始,恩格斯就論述怎么混亂。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理論的表達了人同世界的關系問題,我們不能把它簡單地歸結為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它是在中世紀的教會哲學中以自然界同精神的關系問題被提出來的。但是我們應當看到精神和物質的關系的問題,它對于我們合理的回答思維和存的關系問題提供了一個科學的前提和基礎。我們不否認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的重大意義,但不能把它等同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蛘叻催^來說,我們不能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歸結為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首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在一個最直觀的意義上,它已經不等于精神和物質的關系了。與人的思維相對照的存在,它包括三種存在或者說全部的存在。那么這種全部的存在,卡爾·波普把它分隔為世界的1.2.3,世界1就是物理自然世界,世界 2 是我們的精神世界,而世界 3 (這是波譜的突出的貢獻)語言文化世界。

思維所面對的存在或者說與思維相對照的存在是全部的存在,是包括思維自身在內的存在。存在,它首先是物理自然的存在,只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在原來傳統(tǒng)的意義上把它標識為精神和物質的關系。但思維所面對的存在不僅僅是作為世界1的物理自然的存在,它同樣面對著作為人的精神世界的存在,它還面對著作為人的文明的結果。我前面講人的三重世界,人的世界是一個人化的世界,是一個文化的世界,是一個意義的世界。那么人類面對的存在實質上是一個語言文化的世界。因此我們不能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簡單地歸結為精神和物質的關系?!救说娜厥澜纾喝嘶氖澜纭⑽幕氖澜?、意義的世界】

存關系是對于人世界關系的一種邏輯的抽象一種哲學的自覺。人與世界,這個世界包括什么?人面對的世界是三個世界。我們把它升華為思存關系了,和思維相對照的存在是全部的存在。這是第一點的不一樣。

其次,思維對存在的關系具有一種邏輯的先在性。在邏輯上,我以我的思維去把握全部的存在。關系是存關系的表現(xiàn)形式。主客關系以我的自我意識為前提,才會造成我同世界的關系,沒有我的自我意識,就沒有我同世界的關系。所以關系它是一種邏輯的先在性,是一種邏輯的關系。離開邏輯關系,你說先有思維還是先有存在?提不出這個問題。

與此不同,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一個時間的先在性問題。我們說先要有自然界,然后有在自然界的演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人,有了人才有人的物質,有人的精神。沒有人,哪里來的人的精神和意識呢?所以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這是天經地義的,沒有任何疑問。正因如此,所以恩格斯說,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贊同唯物論,反對唯心論。他從地球演進的歷史,人類形成的歷史方方面面來說明,然后他講意識那一章,他講了兩個方面,第一,客觀世界的存在構成了意識的內容;第二,有了大腦這個意識器官,你才能夠進行一些活動。他從兩個方面說明,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這是一個科學真理,它為我們理解哲學問題奠定了一個科學的前提。但是我們要回答的要探討的是哲學問題。

精神意識物質的關系問題對于學來說意義是極其重大的。因為他我們理解人類的精神與人所生存的世界的關系奠定了一個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礎。所以我們要理解精神和物質的這樣一種基本關系。但我們只有把一個經驗的問題升華為一個邏輯層面的形上的問題,它才是一個哲學的問題。只有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才蘊含了全部豐富的哲學問題。

思存關系與精神和物質的關系,我希望大家回去能夠去認真思考。怎么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只有理解了哲學的基本問題,你才能夠理解哲學的全部問題。如果你不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那么你就無法理解哲學的全部問題。所以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思維與存在和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不同于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不同于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同樣它也不同于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問題。但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又與這三個關系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密不可分的關系。

思存關系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主客關系是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但我們不能把思存關系歸結為主客關系。主客關系不能完整且深刻地去表現(xiàn)人與世界的關系,因而他不能夠代替思存關系。哲學直接面對的是主客關系,但只有把主客關系升華為思存關系,我們才能夠在哲學的層面上去理解主客關系。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和“思維與存在”的問題

既然我們說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那我們?yōu)槭裁从终f哲學是關于整個世界的學問呢?怎么關系變成了整個的呢?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不是思維和存在的問題這是兩個問題,思維和存在的問題是科學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問題就是把思維和存在當做認識的對象,也就是把世界1世界2世界3合在一起的整個世界當做認識的對象,來獲得科學的解釋。思維和存在的問題就是整個世界的問題。整個世界的問題是科學的問題。

**思維和存脈的關系問題是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做了問題反過來而思之,這是哲學的問題。哲學反思的是概念,對于概念的思辨就是哲學的任務。

(思維和存在=整個世界=世界1+2+3+--物質自然世界+人的精神世界+語言文化世界)

思維和存在是作為我們全部的認識的對象,我們獲得科學的解釋。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只有在哲學反思的時候才會成為問題。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哲學不是面對著自然、社會和思維,是面對著整個的世界,而是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當作了對象。

、思維與存在的“統(tǒng)一問題”和思維把“思存關系”作為問題(構成思想與反思思想)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問題,另一個是思維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作為問題。

除了哲學以外,人類把握世界的所有的其他的方式都是實現(xiàn)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而只有哲學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當作了問題反過來而思之。

反復思考不是反思,反是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反思是把構成思想的前提作為思考的對象,而不是對于思想內容的思考。例如蘇格拉底問什么是美,是把美作為主詞來追問,他不是問什么是美的,而是問美是什么,他要求做出一種概念的回答。在這里邊“美”不是名稱了,它變成了一種概念。這就把思存關系作為問題反過來而思之。他要尋求你把美并入“美”的根據,它追問的是一個思想的前提。同時,它又把思維和存在相統(tǒng)一的那個結果叫做思想本身作為了一個批判的反思的對象。

所以我們說哲學智慧是一種批判的、反思的、創(chuàng)新的智慧。而在哲學的基本問題(即在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上,它就充分體現(xiàn)了:作為一種愛智的哲學,從本質上說,它是批判的、反思的、創(chuàng)新的。???

從直觀的經驗的角度看,人與世界的關系就是我們與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而

在哲學反思的意義上,世界的關系是以人自身的存在為前提的,我們對人與世界關系的理解,必須訴諸于對于自身的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取決于人是怎樣的存在。我們求解人與世界的關系,實體上是求解人自身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人與動物不同,動物的生命活動是一種無意義的本能的生存的生命活動,而是一種有意義的文化的生活的生命活動。動物同世界的關系是一個自然而然的、本能的適應的關系,動物只有一個世界,即自然的世界。與此不同,人的生命活動是一種生活的生命活動,即一種有意義的生命活動,它意味著人類來源于自然,但卻要超越自然。人的世界是一個屬人的自然世界,而這個屬于人的自然世界被人創(chuàng)造成了一個文化的、意義的世界。

人的生活的生命活動,以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基本方式為中介,構成了人自己的世界圖景。此時人與世界的關系中,這個“世界”就不僅僅是一個自在世界了。

?

從人的生活活動入手,人與世界的關系展現(xiàn)出了深刻的人類性的哲學問題

首先是自在世界和世界圖景。實際上我們知道的這個世界不是那個自在的世界,是我們通過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方式使之給我呈現(xiàn)或顯現(xiàn)的,是我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這個世界的圖景。這個世界的圖景它是人文化的世界,意義的世界,也就是人生活的世界,也就是屬人的世界。

尋求關于整個世界的基本觀念,把整個世界作為認識對象去認識世界的模樣,這叫觀世界,不叫世界觀。世界觀是從人的存在出發(fā),去理解和協(xié)調人世界之間的關系

哲學作為一種世界觀理論,它所說的世界的關系不是說人把世界當作對象直觀的去認識,而是從人的存在出發(fā)去反思世界的關系。不是關于世界的思想,是對人和世界關系的反思。人與世界的關系在它的反思的意義上構成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人與世界的關系,在非反思的意義上是一個混沌的整體的表象。我們會直觀的認為我們大家是人,我們的整個環(huán)境是世界。

人們一般是在一個非反思的意義上去理解哲學基本問題的,認為哲學基本問題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認為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那就是哲學的唯物主義,反過來認為精神是第一性,而物質是第二性,那就是哲學唯心主義,唯物主義是正確的,而唯心主義是錯誤的。所以我們要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論。然后哲學你學完了,它哪有這么簡單的。(這是一種非反思的、直觀的理解)

只有反思的意義上去理解人世界關系的時候,我們才達到了一種理論的自覺,這種理論的自覺就構成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哲學問題,即哲學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由此你才理解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的真正含義,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對于人和世界關系的一種反思層面的理論的自覺。這是最關鍵的。

只有通過對人與世界關系這個混沌的整體的表象,達到一種反思層面的理論的自覺,達到了對思存關系的把握,你才進入了哲學思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恩格斯說:“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具有了哲學問題的全部的豐富性。所以思維對存在的關系不能夠簡單地歸結為精神和物質的關系,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不是思維和存在的問題。

人與世界的關系必須是以對人的理解為前提,在這個意義上,人是認識和改造這個世界的主體,而整個世界是人改造和認識的對象,即客體。因此,人與世界的關系只有表現(xiàn)為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去揭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

?

?

?

?

第三節(jié) 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問題

主客體關系問題,是人與世界關系的一種根本性的關系,也是思維與存在關系的直接的表現(xiàn)形式。關于主體客體的關系,我分以下幾個問題來講:1主客體關系;2中介與主客體關系;3主體性與主客體關系;4知情與主客體關系5.“的自我意識和對象意識的關系問題。

我要給大家講這個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問題,我分為這樣五個方面。

1.“我”與主客體關系

“我”與主客體關系,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這樣一句名言“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動物不為什么東西發(fā)生關系,們的關系不是作為關系而存在的。關系是以我為前提的。

?

人與世界的關系,我們當然可以說先有地球,后有人,沒有地球,就沒有人,沒有人當然就沒有人的意識或者說人的精神,這完全正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但是,當我們把人與世界的關系解轉換為主客體關系時,就發(fā)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即主客關系是以主體的先在性為前提的邏輯關系。

世界的關系具有雙重的關系,一方面是人與世界的時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是人與世界的邏輯的關系。在時間的意義上,世界對于人有一種時間的先在性;而當?shù)饺伺c世界發(fā)生關系時,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以人的存在為前提的,人對世界具有邏輯的先在性,這就是人對世界的邏輯關系。人與世界具有時間的和邏輯的雙重關系。

因此,主客體關系是以主體的先在性為前提的邏輯關系。

那主體和客體到底什么關系?主體和客體同人與世界是有它相同的那一面,但是主體和客體就像思維和存在一樣,已經是對人和世界關系一種反思層面的理論的自覺。它就在反思的意義上成立了,主體和客體的關系。

主體和體的關系是以主體邏輯的先在為前提的。我有關于我的自我意識,我才把我與世界之間把握為一種關系。而這種關系構成了一種主客體關系。

一般我們學那辯證法都是一種表象的辯證法前后、上下、左右、大小。真正的辯證法是一種概念的辯證法,它達到了對于事物的一種概念的反思的把握,這才會有真正的關系,而這種關系是一種邏輯的關系。

?

和客的關系是這樣一種邏輯的先在關系。我作為主體,對于我的客體就有一種邏輯的先在性,這才構成了一種主客關系。這個主客關系具有極為豐富的內容,如果我們把主客關系訴諸于人與世界的關系,可以展開多種關系:自然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與歷史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

無論什么社會,人都有一種實踐的關系。而實踐關系還蘊含著三種基本關系:認知的關系、價值的關系審美的關系。

因此作為第一個問題,“我”與主客體關系,它可以構成很復雜的一本內容。

從“我”出發(fā),才真實地構成了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沒有“我”的邏輯先在就不構成作為主客體關系的人與世界的關系。只有在“我”的邏輯先在的意義上,人與世界的關系才構成主客體的關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主體它才是人,人才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主體??腕w沒有自在的意義。

這就和那個世界不一樣了,我們講自在世界與世界圖景,但是沒有自在的客體,客體是在這個主客的邏輯關系當中構成的。沒有自在的客體,客體是在主客關系當中構成的,沒有以“我”的邏輯先在為前提的主客關系,就沒有作為對象的客體。

所以這樣就把主客關系所具有的這樣一種真實的邏輯的關系(的邏輯在為前提),構成了一種人與世界之間非常豐富的關系了。那我們把它描述為人同自然、人同他人、人同社會、人同歷史以及人同自我的關系,哲學所要研究的問題其實就囊括在這里面。所以說哲學就是理解和協(xié)調人與世界的關系。在理論的意義上,我們又把這些關系概括為四種基本關系:實踐關系、認知關系、價值關系和審美關系。

第一種就是所謂的實踐關系。我們講人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我們中學里講實踐是人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改造探索世界的客觀性的物質活動。

然而,作為主客關系的真正的實踐關系,它蘊含著這樣兩層最基本內容:首先,實踐活動蘊含著人自身的兩種尺度,馬克思說:“動物只有一個尺度,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因此它是一種本能的適應自然界來維持自身生命活動的生存的存在。它只有一個尺度。

(虎不吃草,養(yǎng)不吃肉,鳥不能游)而人的實踐活動是人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和人的內在的固有的尺度的生命的活動,這才叫實踐。

怎么理解實踐呢?實踐蘊含著兩個尺度,一個是任何物種的尺度,而另一方面他要關注的是人的內在固有的尺度,這就是人需要、欲望、目的、世界圖景,這是人內在的固有的尺度。我們說最終要達到的是每個人的自由的全面的發(fā)展,這就是實現(xiàn)人的內在的固有的尺度。這兩個尺度的統(tǒng)一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就構成了一種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合目的性,即按照人自己固有的尺度。合規(guī)律性即人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

關于存在的邏輯與思維的邏輯的關系,思維的邏輯為何能夠表述表達存在的規(guī)律這個問題,跟人作為一種實踐的存在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是第一個關系。我們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最基本的關系就是這種實踐關系。我們要從實踐關系出發(fā)去理解人對世界的全部的關系。這一點是整個的馬克思的哲學革命的最根本的地方。

他說,從前的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現(xiàn)實、事物、感性,而沒有從人的主觀的方面,從人的感性的活動的方面,從實踐的方面去理解。這就是恩斯說的,包含著天才世界觀萌芽的第一個寶貴文件的根本性的命題。什么叫馬克思的哲學革命,什么叫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轉向,就這一句話。

馬克思哲學革命,就是說你不要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這個世界,而要從人的主觀的方面、感性活動的方面、人的實踐的方面去理解人和世界的關系。(這是理解哲學,特別是理解馬克思的哲學的入手處)(馬克思說:“哲學家們都是在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保?/strong>馬克思這句話體現(xiàn)了一種改變世界的世界觀。它把人與世界的關系理解為是一種實踐的關系。我們在實踐關系的基礎之上,再來理解主客關系,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主體對客體的認知關系,、價值關系和審美關系,那么這也就是哲學所尋求的真善美,這才是真正的真善美。人應該尋求真善美,它是人的實踐關系的題中應有之義。

什么是認知關系?(所以你理解這個關系,你才能夠解決我們要學習的全部的哲學問題。)我們原來理解的認知關系都是這樣的:我們在理解認知關系時,把它簡化為了一個外在于我的對象和我關于對象的映像。我們說世界是可知的,因為既然我承認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先有物質,后有意識,而意識是對于物質的反映,那么當然世界就是可知的了。但是當然我們做這樣一種簡化解釋的時候,那個世界卻是純粹的不可知(你知道啥了?你只是說說可以直觀的認識,而沒有反思的認識)。

所以很多哲學家都充分地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如果你堅持的是直觀的素樸的唯物論的話,而不是升華為辯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你必然導向不可知。為什么說那唯物主義還不可知,唯物主義不應該可嗎?外邊有個樓,我的頭腦當中的那個樓的觀念去映了那個樓的存在。樓是第一性的,我頭腦當中樓的表象觀念是第二性的。那我怎么能說樓還不可知呢?但是大家想一想,認識的問題是什么問題?認識什么呢?你想一想你認識什么?你是認識那個樓嗎?不是,你要認識的是那個樓的構成的原理。

所以自從有了康德之后,哲學就被專業(yè)化了,一般人就不可能再說哲學了。因為康德問了一個問題,我們要認識的是什么呢?我們不必要認識這個所謂桌子、椅子、月亮、太陽的存在,我們要認識的是普遍必然性。這叫哲學。

哲學問的不是反映論上的可知不可知,它追問的是他的普遍性的、必然性的、規(guī)律性的、本質性的一般性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你的印象怎么構成關于對象的印象,認知關系的復雜性就在這兒了。

所以哲學不是問認識是否可能不是問我們是否認識,而是反過來追問“認識是何以可能的”?哲學不是問是否認識這是桌子或椅子,不是問我們對桌子和椅子的定義,而是問我們這種定義為什么能做出來或者說普遍必然性的認識何以可能)

所以我說哲學是對于自明性的追問,是康德所說的清理地基的工作,用我的話說是對于思想的前提的批判。就這一個意思。不是說你獲得一種關于事物的普遍必然性的認識,而哲學是追問普遍必然性的知識何以可能?這就叫康德問題,認識何以可能?所以康德從一個經驗的問題飛躍到了一個先驗的問

什么叫先驗呢?先驗不是超驗。給北大寫的哲學十五講的第三個大問題-----存在的反思,我專門談的就是存在與經驗,經驗與超驗,經驗與先驗,經驗與體驗。因為哲學的問題在這兒,我一會兒給大家也答一下這個問題。這是真正的哲學問題,這就要進入到哲學了。

人是經驗的存在。那么經驗何構成經驗?康德提出了一個帶有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問題,人的認識何以可能呢?

我們原來都是假設我們(哲學是)認識世界,這還是不了解哲學,哲學是反過來而思之的東西,它不是教給你如何達到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而是把思維和存在相統(tǒng)一的思想作為批判反思的對象。

我們都可以認識,什么都能認識。但我們要追問的是認識何可能呢?(即普遍必然性的知識何以可能?)我們怎么就能夠把這個世界整理為一個時空的存在呢?所以他才叫先驗唯心論,這就提出哲學問題了。

哲學所談的認知關系不是直觀的認識關系。而是認識可以可能?(普遍必然性的知識何以可能?)它是以主體的豐富性為前提的。

如果我們進一步的追究以實踐關系為基礎的主客體關系,它還蘊含著更加復雜的價值關系和審美關系,也就構成了人對世界的豐富的、復雜的、真善美的關系。所以我給大家談一下第一個小問題----關于“我”與主客體關系。

?

理解主客體關系為前提的邏輯先在,是我們能在哲學的層面上去思考主體與客體、人與世界之間關系的前提。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夠從“我”作為主體的豐富性出發(fā),去理解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極為豐富的極其復雜的相互關系。

主客關系,它首先是一種實踐關系,但是這種實踐關系(并不是我們簡單所理解的,我去改變一下子那個世界,)它蘊含著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統(tǒng)一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這種實踐關系它內在的包含著認知關系、價值關系和審美關系,后三者關系是作為實踐關系的題中應有之義而存在的。

實踐關系,首先它就包含到認知關系,同時它還包含到價值關系,因為實踐活動是從人的內在的固有尺度出發(fā),實現(xiàn)人的目的的活動。馬克思說“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進行生產”,所以還包含著審美關系。

在這個以“我”為邏輯先在的主客關系中,它是一種實踐關系,在這種實踐關系中還蘊含著(真善美)認知、價值和審美的豐富的關系。

而這種豐富的關系,它是通過主體與客體之間各種各樣的中介構成的。所以我講第二個小問題:中介與主客體關系。

2.中介與主客體關系

主客關系是有中介的。原來的哲學在理解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時,它有兩個根本性的弊病。

一個弊病是,離開世界 2 對世界 1 的關系而直接去斷言世界1。我們學哲學最大的問題就在這,包括你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常識等等,它沒有達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他在某種意義上還是舊唯物主義。列寧曾經有一句名言:聰明的唯心主義比愚蠢的唯物主義更加接近于聰明的唯物主義。那個愚蠢的唯物主義,就是離開世界 2 對世界 1 的關系,直接去斷言世界1。你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在時空中進行,它有規(guī)律,這就是世界,這就把世界觀變成觀世界了,這就是離開世界 2 對世界 1 的觀念,直接去斷言那個世界 1 的,他說世界就是這樣。

近代以來的哲學和我們現(xiàn)在哲學界大體上達到的一種認識是:從世界 2 對世界 1 的關系出發(fā),去理解世界 1 的存在,也就是說從思維存在的關系去理解存在,(去思考世界2對世界1的關系)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就是哲學史上的認識論轉向,從世界 2 對世界 1 的關系去思考世界 1 是怎樣的存在。

然而迄今為止哲學面對的最大的問題是從兩級到中介,當代哲學面對的真實問題是超越認識論轉向,即從世界 3 出發(fā)去反思世界 2 對世界 1 的關系。這才叫現(xiàn)代哲學。

古代哲學、近代哲學、現(xiàn)代哲學?不是按時間來劃分的,它有邏輯的內涵在里面。

什么叫古代哲學?古代哲學就是離開世界 2 對世界 1 的關系,直接斷言世界 1

什么叫近代哲學?近代哲學就是從世界 2 對世界 1 的關系出發(fā),去思考世界 2 和世界 1 的關系,或者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而現(xiàn)代哲學,20 世紀的哲學是從世界 3 出發(fā)去反思世界 2 對世界 1 的關系。

哲學是革命,古代、近代、現(xiàn)代這是哲學的革命,現(xiàn)代哲學的革命就在于它引入了中介,它引入了世界3。????我們現(xiàn)在的同學如果還想研究哲學的話就必須是一種中介化的思維。

?

他不是人與自然怎么樣,人與社會怎么樣,人與自我怎么樣。它是以中介構成的,我與自然、我與社會、我與他人、我與歷史、我與“我”的關系都是有中介的。我是以“我”(的語言文化的背景)作為中介的,你才能夠構成。所以主客關系非常重要的是這種中介的關系中介的過程。

?

馬克思的實踐轉向和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語言轉向所實現(xiàn)的共同的一個東西,從兩極到中介。

每個時代的哲學都有廣泛而深刻的一致性,今天這個時代給予我們的廣泛深刻的一致的東西是什么呢?首先是中介。主客體的關系、人與世界的關系不是無中介的,而是有中介的。我們在某種意義上是對于中介的反思,才構成主客關系,沒有對于中介的反思,你構不成真正的主客關系。

主體是一個社會性的、歷史性的、文化性的存在,因此主客關系是以主體的以實踐活動為基礎的精神活動、文化活動為中而構成的主體對客體的關系。

主體對客體的關系不僅僅是以“的存在為邏輯的前提,而且它是以中介的存在而構成現(xiàn)實的主客體關系。

主客體關系它首先是以“我”的邏輯先在為前提,其次,你要構成現(xiàn)實的主客體體關系,它是以中介為基礎。

?

?

?

?

**我們怎么理解主客關系的中介呢?我們還要從主體出發(fā),因為主體是一種社會性的、歷史性的、文化存在。我分別概括的三性是都有特定的內容的,不是說任意的給它歸納為三性。

首先主體是具有社會性。講主體際與主客體關系時我再來展開說明這個問題。主體之所以能夠作為主體存在,首先是因為主體具有社會性。什么是人?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不是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社會的存在,人之為人在于他有超越了自然性的社會性。如果沒有超越自然性的社會性,人就不是人了?所以人能作為主體,首先在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具有社會性。這是第一點。

其次,這個社會性它不是一個凝固的將死的不變的東西,而是一個歷史的展開的過程。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人就是不是人。或者說人是超越其所是的存在。人是社會性的存在,它不是一個純粹自然性的存在,而社會性的存在在于它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而社會性和歷史性它變成一種文化的內涵,這個人是文化的存在。

**主客體的中介有:人的語言文化背景—人把握世界的方式等一系列人的特質或屬性/所有與人相關的東西

我們這樣來理解了作為主體的人的存在,我們再來講主客體關系,就會發(fā)現(xiàn)中介環(huán)節(jié),中介環(huán)節(jié)就是人自身的生活的生命活動,生活的生命活動就是實踐活動。

在人的實踐活動作為溝通主客體的中介而存在的意義上,我們可以把它分解為兩大方面來看。

首先,直接的我們提供的是世界3,?我們是以語言文化的世界為中介而溝通了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語言轉向即是說現(xiàn)代哲學在哲學的意義上給我們揭示了一個世界觀。我在從兩極到中介這篇文章里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說世界在人的意識之外,但是世界在人的語言之中,語言是人的世界的消極的界限,也是人的世界的積極的界限。這四句話就向大家揭示了主客關系的中介。

你看不看月亮,看不看太陽,它都存在著,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你想一想,那個月亮和太陽之所以能夠作為你的認識的客體或對象而存在,是因為你有月亮和太陽的觀念,否則存在著的月亮和太陽對于你來說是什么呢?(發(fā)光的圓的東西)這個說起來不親切。再比如,我們在不知道石油為何物的時候,我們看到石油,嚇得趕忙就跑了。再比如,有的深山老林里的農民沒見過火車,跟同伴敘述說,那邊過來一個怪物,一個龐然大物從外邊跑過來,轟轟響。

這說明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之外,但卻在我們語言之中。這就是我們構成的世界圖景嘛。主客體的關系是以我們構成的語言文化的世界圖景為中介

我們通常是將“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這類正確的命題簡單化、庸俗化了。它不是說我去了解下情況,問題就在于,你沒有相應的背景,就無法理解相應的情況的原因。你沒有相應的理論背景,你怎么面對現(xiàn)實?所以真正的主客關系,他就是有三種東西了(主、客、中介)。所以我們說觀察滲透理論,觀察負載理論,沒有中性的觀察,觀察總是被理論“污染”的。

有中介才構成了一種現(xiàn)實的主客關系。作為這種中介與主客體關系,它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主體自身是一個“主體際”的存在,它不是一個單純的主體。這就進入到第三個小問題了,主體際與主客體關系。

3.主體際與主客體關系

人類社會的歷史不僅僅是一個物質生活資料的再生產的歷史,也不僅僅是一個人自身的再生產的歷史,它同時還是一個社會關系的再生產的歷史。恩格斯的兩種生產理論講得非常精辟,一方面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再生產。同時我們就應該引申出來,這種再生產就是一個生產關系乃至全部社會關系的再生產的過程。這種社會關系再生產的過程,就是一個主體際的再生產的過程。我們原來學習主客體的關系都把它簡單化了。

你怎么才能構成認識的主體。你之所以構成主體,是因為是我第五個大問題要講的,我自身就是一種分裂,我既是我,我又是我們,我既是單數(shù)的存在,又是復數(shù)的存在。我只有作為我們才能夠構成主體,我不作為我們我構不成的主體,這就叫主體際或者說叫主體鍵。那么這個問題是現(xiàn)在最方興未艾的了。

我現(xiàn)在只是做一個一般性描述。你理解這個主體有沒有理解成一個孤立的自在的你,這個主體實際上是一個大的,那么這個大的就構成了一種極為錯綜復雜的我與關系,主體際關系構成了主客關系的邏輯的前提,換句話就沒有主體際的關系,不會有主客關系。

我們現(xiàn)在再來思考主客關系時,非常重要的內容是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市場經濟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人人都要獨立,要以物的依賴為前提,這里的物就說的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那個特殊商品,它直接制約到主客關系。我們怎么對待主客關系,認知關系、價值關系、審美關系,他深深地受制約于主體際關系。這個我現(xiàn)在不講,我在講了第五個大問題即小我與大我的時候再專門來展現(xiàn)這個主體際關系。

4.知情意與主客體關系

第四個小問題,就是知情意與主客體關系。主體不僅僅是主體際或者說主體部的存在,作為個體的主體還是要去知情意相統(tǒng)一的存在。因此,主體的我不僅僅是主體際的存在,,它同時又是一個知情意矛盾統(tǒng)一的存在,這才是人的存在。

所以我們原來在講特別是認識論問題的時候,總是把知情意、真善美隔裂開來去講問題,講不清楚。因為人的認知、價值、審美分不開。為什么?因為人的知情意分不開。哲學界現(xiàn)在重點討論一個問題叫做真理與價值的關系問題,對于人來說有沒有超價值的真理?我們都說所謂真理是對于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對一點不錯。但是當我們說為真理而奮斗時,你是為了我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而拋頭顱灑熱血嗎?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那個主義是什么?是一個價值的承諾,即它要實現(xiàn)馬克思所說的人類的解放或者說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大家就可以理解了,真理和價值分不開,而真理和價值又與美是分不開的。所以愛因斯坦說“真的是美的,美的才是真的”。

因為馬克思說清楚了,人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和人的尺度進行創(chuàng)造的時候,那么它就是按照美的維度進行創(chuàng)造。

所以知情意、真善美在人的主客體關系中是內在統(tǒng)一的,不可能把知情意剝離開來去想主客體關系。這樣一種由“我”的先在性來理解主客體關系,它構成了我講的第五個小問題,就是說在主客體關系當中,我們要形成一種關于我的意識,那么這種我的意識是一種矛盾的意識,它既是一種我的自我意識,又是我的對象的意識,我只有關于我的自我意識那個意。

5.“我”的“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

在主客體關系當中,我們要形成一種關于“我”的意識,這種“我”的意識是一種矛盾的意識,它既是一種我的自我意識,又是我的對象的意識。

我們能構成一種主客體關系,是以“我”的存在為邏輯前提的,就是說我只有有了關于我的自我意識,也就是說我能夠意識到我作為主體而存在,我才會把我自己認識的改造的對象作為客體來把握。所以主客關系是以主體的邏輯上的先在為前提的。

主客關系,它是就一個邏輯的意義上說的

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是以我們對主體的理解為前提的主體具有怎樣的豐富性,它才有可能構成怎樣豐富的主客體關系

我們在理解事物的現(xiàn)象和本質、一般和個別、必然和偶然等等范疇時,都沒有從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去想,你并沒有想我和事物的關系,(常識上認為這個事物自身就是這樣的。

我們原來說認識事物,就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我們先使用感覺、直覺、表象的感性認識認識了事物的現(xiàn)象,然后我們又升華到用概念、判斷、推理的理性認識來把握事物的本質。我們原來(常識上)都想的是事物自身它這樣一種矛盾的存在

我們還沒有從主體對客體的關系去理解它之所以能夠作為現(xiàn)象和本質、個別和一般必然和偶然的這種關系性的存在的原因。這其中蘊含著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即所以能夠把對象把握為這樣的存在是同把握對象的主體的存在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只有反過來去思考“我”作為主體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我們才能夠反過來去理解對象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下邊要講的許多問題都是從主客關系的角度提出的。

作為主體的人既是一種感性的存在;又是一個理性的存在,因此在主體自身的存在當中的一對最基本的矛盾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矛盾。我們對于事物的任何一種的把握,以及我們在把握事物當中所構成的任何的一種矛盾(存在于非存在、、現(xiàn)象與本質、個別與一般、必然與偶然、確定與不確定、絕對與相對、有限與無限等),首先都根源于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的存在。

第四節(jié) 感性與理性的關系問題

感性與理性的矛盾深切地展現(xiàn)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矛盾。關于感性與理性的關系問題,我分成五個小問題來和大家談。

1.感性存在與理性存在(存在與非存在/存在于“存在”)

2.表象的存在于概念的存在(現(xiàn)象與本質、個別與一般、必然與偶然)

3.表象與思想的矛盾運動(思想把握、蒸發(fā)、創(chuàng)造表象)

4.思維的至上性與非至上性(確定性與非確定性、相對性與絕對性...)

5.經驗主義與唯理主義的矛盾(經驗、超驗、先驗、體驗)

?

人既是一種感性的存在,又是一種理性的存在,這種感性的存在和理性的存在,它構成了一種表象的存在和概念的存在的矛盾。真正的人的認識過程是一個表象和思想的矛盾的運動過程。在此基礎上,我專門就思維(理性自身)的矛盾說,我講一下思維的至上性與非至上性正是由于主體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才構成了哲學史上的長期存在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矛盾和沖突,所以我最后落實到哲學層面上的經驗主義和唯理主義的矛盾。

第四個大問題,感性與理性的關系問題,我們把它分解為這樣五個小問題。

第一個問題,感性的存在與理性的存在的關系問題,這個矛盾它構成了我們把對象視為存在與非存在的矛盾;

第二個問題,表象的存在與概念的存在。這種表象的存在與概念的存在,它才真正構成了我們平常使用的現(xiàn)象與本質、個別與一般、共性與個性、普遍與特殊必然與偶然如此等等的這樣一系列把握經驗對象的范疇。

第三個問題,與思想的矛盾運動。人的真實的認識過程,它是表現(xiàn)為人的表象人的思想之間的矛盾運動。在人的真實的認識過程當中,人的認識是一個思想把握蒸發(fā)和創(chuàng)造表象的矛盾運動。所以實際上它還是一個人的感性和理性之間的關系問題。

第四個問題,我專門來講一下人的思維,我借用了恩格斯的概念,思維的至上性與非至上性,這里邊矛盾就更多了。我們如果能夠理解思維的至上性與非至上性,你就會知道哲學為何物了,怎么就會產生哲學了。因為正是在思維的至上性與非至上性的矛盾當中,它才構成了思維自身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相對性與絕對性、暫時性與終極性這一系列的矛盾。

第五個問題,經驗主義與唯理主義的矛盾(經驗、超驗、先驗、體驗)。

思維的至上性與非至上性之間的矛盾,蘊含著思維自身的確定性與非確定性,相對性與絕對性之間的矛盾。因此它必然表現(xiàn)在哲學理論中的經驗主義與唯理主義(或者說經驗主義同理性主義)的沖突。這樣一種沖突它更深刻地去揭示人類思維的內在矛盾,所以它也才能夠真正的構成了一種豐富的哲學的理論內容。這就是它形成了一系列的經驗、超驗、先驗、體驗諸多矛盾,也就是對于經驗的存在論分析

、感性存在與理性存在(存在與非存在/存在于“存在”)

人既是一個感性的存在,又是一個理性的存在。(整個哲學史的全部的矛盾,可以說在這個意義上,就蘊含在人的感性的存在和理性的存在的矛盾當中。)這個矛盾構成的最直接的矛盾是存在與非存在的矛盾這是我要講的真實的內容

黑格爾說,真正的哲學的開端是巴門,因為巴門尼德提出了一個問題,存在與非存在,這才是真正的哲學的開端,特別是哲學意義上的辯證法的開端。人之所以能夠把對象的世界把握為一個存在與非存在的矛盾的存在,就是因為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

本體的觀念就是源于人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分裂。在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當中,那個經驗的世界被我們分裂。

有好多人沒有達到哲學層面的反思,關鍵是沒有從這個地方入手,他離開了世界 2 對世界 1 的關系,直接把所有的思維的規(guī)定都看成是世界 1 自身的規(guī)定了。他只是告訴你說世界是如此這般存在的,卻沒有進一步的思考世界被我們把握為如此這般的存在,它同我們自己的存在是什關系?這就是哲學和常識的區(qū)別了,前者是一種常識性的把握,后者才是一種真正的哲學思考。

復旦大學黃的文章《20 世紀西方哲學經典及其意義。他羅列了 25 個哲學家的 27 部著作。希望大家都讀一下這篇文章。

像我們這樣說,把那個對象世界就當成一個和主體無關的一個自在的世界,說它有什么規(guī)定性,你永遠不是在哲學的意義上去思考問題。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知道哲學與科學不同,科學是把對象的規(guī)定就當做關于對象的規(guī)定去理解它,而哲學是要追問思維關于對象的規(guī)定究竟是對象自身的規(guī)定,還是思維把握對象的規(guī),這才叫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有了這個關系問題,我們的入手處就是存在與非存在。

?

黑格爾說巴門尼德是哲學的開端,特別是辯證法的開端,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我們一旦進入哲學思考,一個根本性問題就出來了,我面對的這個世界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然后馬上變成了什么是它的存在?什么是它的非存在?什么是有?什么是無呢?

我的感性把握的存在是對象的那種可觀察的實體性的存在,而我的感性看不見對象的內在規(guī)定性的存在,反過來我對理性所把握的存在是關于對象的內在規(guī)定性的存在但是呢我的理性把握不到對象的形象的存在。

原來老師說,人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他先用了這個感覺知覺表象去把握事物,所以把事物把握一個現(xiàn)象的存在,然后他還概括和升華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然后概念判斷推理把握對象的本質,人這樣嘛?有一個人這樣嗎?我們把毛澤東的深刻的哲學思想庸俗化了。

毛澤東是說你在感性的認識階段造不成深刻的概念,他不是說你感性階段不用概念去把握對象,他說那時候你那個概念,用我的話來說還是一個名稱,只有你經過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你才把名稱式的認識變成了概念式的認識,這是毛澤東的原意。(概念:由名稱(概念)到深刻的概念)

感性和理性是人的一對內在的矛盾,它不是一個一先一后的過程。我們原來把感性認識理性區(qū)分為先有這么一段,后有那么一段,它不是,毛澤東不是這個意思。

?

除非人不進行他自己的認識活動,只要人進行自己的認識活動,他就是同時的使用感性和理性去把握經驗的對象,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認識。

***人是一個歷史文化的產物。什么叫做歷史文化的產物呢?就是人類的認識凝結的概念構成了你認識的工具。所以列寧說語言、概念、范疇是人類認識的階梯和支撐點??催@人說得多漂亮多生動。

你要沒有概念、判斷、推理,你不可能認識,語言、概念、范疇是人類認識的階梯和支撐點。所以只要你進行認識,你立即就陷入了自己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當中。所以我說,主客關系是以主體自身的矛盾為前提的。主體和客體之間具有豐富的矛盾關系,是以主體自身就具有豐富的矛盾為前提的。因為主體既是感性的存在,又是理性的存在,所以他把經驗的對象把握為存在與非存在的矛盾。

對于你的感性的存在,對于理性是非存在,對于你理性來說的存在,對于你的感性來說是非存在。古代的本體論的出現(xiàn)正是源于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人的感性和理性把對象的存在把握為存在與非存在的矛盾。他為了求解這個存在與非存在的矛盾,因此他形成了一對范疇,本體與變體,他用本體與變體來把握對象的存在與非存在,而實際的根是在于人自己的感性與理性的矛盾。

我們剛開始學習西方哲學史,就會接觸到一個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那到底有沒有人類中心主義?我們說狼吃羊是兇殘,自己吃羊肉串卻心安理得,這與人“是萬物的尺度”有什么關系?人的感性是萬物的尺度,還是人的理性是萬物的尺度呢?(意志、聯(lián)想與想象、直覺與頓悟、思想把握、蒸發(fā)、創(chuàng)造表象)

人的感性的存在和理性的存在之間的矛盾本身隱含著全部的矛盾,因為它首先顯示了什么是存在,什么是非存在。由此,我們理解了感性理性同存在與非存在之間的矛盾的話,于是我們就開始出現(xiàn)了第二個問題了。

、表象的存在與概念的存在

對于人的感性來說的存在只能是一種表象的存在,而對于人的理性來說的存在只能是一種概念的存在。

對于人的表象來說的那個存在,它是一種現(xiàn)象的存在、個別的存在、偶然的存在。?而對于人的概念把握來說的對象的存在,它是一種本質的存在,、一般的存在、必然的存在。

只有在這樣的一個意義上,我們才能真實地去理解我們熟悉的這樣一些個成對的范疇。

什么是現(xiàn)象和本質?對于這個粉筆來說,什么是它的現(xiàn)象和本質啊?我看到它是現(xiàn)象,我把它掰斷了,我把它做到化學的物理去試驗去了,我就出它本質了。那出來的本質你看到的不還是現(xiàn)象嗎?想過這個道理沒有。(化學現(xiàn)象、背后的原理或者說化學方程式)

規(guī)律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嗎?本質、共性、一般、普遍你看見什么了啊?你看見了這支粉筆,你看見粉筆了嗎?你看不見,你看見都是個別的存在。用自己的感性和理性去把握那個經驗的對象,從而把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對象化給事物,從而我們把事物把握為現(xiàn)象和本質個別和一般、偶然和必然,這對人來說才有意義。

那個狼看見小羊,還問了小羊的現(xiàn)象是我看到的這個小羊,小羊的本質是供我吃的?對狼來說沒那個問題,他就本能的就看小羊,我就吃就完了唄,還什么現(xiàn)象本質。

那么常識看現(xiàn)象本質是怎樣的?一個人聽說毒品愉快的,但是將來可是后患無窮。按照感性,我應該去吸它,按照理性,我應該遠離毒品,熱愛生命。這樣你把它把握矛盾了嗎?所以大家這樣一想的話,我想就真正使我們進入到的這樣一種我們進入到的這樣一種反思性的哲學思考,休息一下。

(應該是你有知識儲備(由上一輪思維與表象的矛盾運動而來),然后現(xiàn)實看到毒品的樣子,且你有關于它的性質的認識,然后權衡選擇,而非反思,它只是在思維把握、蒸發(fā)表象這兩步而已。)

(應該是,有知識儲備,然后思維把握表象,這只是感性認識。什么時候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當我們的思想把握表象后,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使得思想蒸發(fā)表象,然后通過直覺和頓悟使思想創(chuàng)造表象,這才達到理性的認識。比如由平面幾何發(fā)展為非歐幾何,它是一種認識的躍遷。)

?

小總結:因為主體他既有感性又有理性。所以當我去把握任何一個經驗客體的時候,只要我把握一個經驗的對象,我立即就把對象把握為了一個存在與非存在相矛盾的存在了。因為對于我的感性來說的對象的存在對于我的理性來說不存在。反過來,對于我的理性來說的存在,對于我的感性來說不存在。所以就在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當中,我們把全部的經驗對象都把握為了一個存在與非存在的對立統(tǒng)一。這是從一個總體上說的。

感性和理性的存在它不是抽象的,感性的存在都表現(xiàn)為表象的存在,理性的存在都表現(xiàn)為概念的存在。在表象當中所有的事物的存在都是一種現(xiàn)象的個別的偶然的存在。與此相反,在人的概念的存在當中,全部的存在都變成了一種本質的一般的必然的存在了。

由于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我們把對象把握為存在與非存在。那么這種把握的結果構成了表象的存在和概念的存在。這種表象的存在和概念的存在的矛盾,使得我們把經驗對象把握為現(xiàn)象與本質對立的存在,個別與一般的對立的存在,偶然與必然的對立的存在。

由此我們就可以進入到第三個問題了。

、表象與思想的矛盾運動

人的認識活動是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運動。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運動,在其現(xiàn)實性上展現(xiàn)為思想與表象的矛盾運動。人的感性和理性不是一種純粹的抽象的兩種認識的機能,它是一種文化的產物,都是一種有文化內涵的東西。所以感性理性是具有文化意義的存在人的感覺、表象本身就是世界歷史的產物

【關鍵在于我們要有一種歷史的概念,要歷史的去看待人與世界的關系,避免超歷史的去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我們原來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常識,他最大的問題是他離開歷史,他說人都是些什么關系?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反映存在等等,他都沒有提出人是歷史的存在。我以后專門給大家講這個問題。

馬克思說:“人既是歷史的經常的前提,是歷史的經常的結果。人只有作為歷史的經常的結果,它才能夠成為歷史的經常的前提?!边@樣來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它才是現(xiàn)實的,原來我們都離開了。人文社會科學關鍵就在于你怎么理解人,人是歷史的存在,它從來不是抽象的存在?!?/p>

主體的感性和理性都是歷史文化的結果因此人的認識的過程,他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表現(xiàn)為思想表象的矛盾運動。?感性理性表象思想的矛盾運動是貫穿于認識過程始終的,而不是一先一后。由此,我們才能夠去描述解釋人的認識運動。

?

關于人的認識運動我把馬克思的一個思想做了一個的改造。馬克思曾經說,人的認識大體上可以分成三個基本過程,第一個階段,感性的具體,或者說混沌的整體的表象。第二個階段,理性抽象,或者說思維的片面的規(guī)定性。第三個階段,理性的具體,也就是許多規(guī)定的綜合和多樣性的統(tǒng)一。我把它表現(xiàn)為這樣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我叫做思維把握表象。此時,概念還是作為名稱而因存在的,概念是圍繞著表象旋轉的,不是說你沒有概念判斷推理,但是你的概念判斷推理是圍繞著你的那個表象旋轉的。

從思維把握表象升華為思維蒸發(fā)表象,不僅僅是一個理性邏輯的過程了,這點非常重要。我們都喜歡說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但是在真實的認識過程當中,有多少人能在多少領域,能在多少的問題上,能在什么樣的意義上從所謂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了?沒有相應的理論準備,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你就只能是(有歷史文化背景為前提的)感性認識,只能是驢拉磨繞圈兒,無法上升到理性認識(無法升華為理論蒸發(fā)表象)。

這是一種觀察滲透理論,觀察負載理論,沒有中性的觀察,觀察總是被理論污染的。不僅如此,它還需要有非理性的東西,直覺的東西,首先就是一種聯(lián)想和想象的能力。

?

思想蒸發(fā)表象,最后剩下了思維的規(guī)定,變成了一個馬克思說的理性的抽象,變成了一個思維的各個片面的規(guī)定性。一般說來,人達到的認識主要是這樣的思維的片面的規(guī)定性。哲學最后要達到的是一種辯證的智慧,他要達到一種理性的具體,一種許多規(guī)定的綜合和多樣性的統(tǒng)一。

(水壺灑了還剩半杯水。首先人有文化和歷史內涵。思維把握表象,看到還剩半杯水;思維蒸發(fā)表象,有的人:只剩半杯了(悲觀),有的人:還有半杯呢(樂觀),這就是思維的片面的規(guī)定性,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看到會有不同的認知)

人最容易陷入的就是這種思維的片面的抽象的規(guī)定性,很難超越出去。你只有超越的了它,有了一種直覺的頓悟,你才有可能升華為思維創(chuàng)造表,這是最難的了。

從這個角度說,人的實踐并不是一個水平,人的實踐基本上都是重復式的實踐。我思維把握住這個表象了,我按照這個表象來規(guī)范思維,我的思維的操作制約著我的實踐的活動。那么這樣一種圍繞著表象旋轉的思維的操作,就構成了一種重復式的實踐活動一般性認識。只有當我思維去蒸發(fā)了表象,我構成了關于表象的思維的規(guī)定性,我才有可能進入到一種改良式的實踐活動片面性規(guī)定。只有進一步升華,達到了思維去創(chuàng)造表象,我思維的操作是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我才能夠進入到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維特根斯坦認為,人的話語方式就是人的思維方式,而人的話語方式和他的思維方式就是他的行為方式。斯大林說“語言的清晰是思想清晰的表達。如果你沒有此在、在者這些基本的哲學概念,你怎么搞哲學?所以它是達到了一種思維的創(chuàng)造表象,它才會出現(xiàn)新的觀念的客體。所以列寧在哲學筆記里面說:“人給自己構成世界的客觀圖畫”,人的認識等于消滅對象的真實性,而把那個世界的真實性變成自己思想的真實性或者說規(guī)定性

?

小總結:人的感性和理性在認識的過程當中是一對矛盾,這對矛盾表現(xiàn)為思想與表象的矛盾運動,而思想和表象的矛盾運動展現(xiàn)為思想把握表象的階段,思想蒸發(fā)表象的階段和思想創(chuàng)造表象的階段。這三個相應的階段正是馬克思所說的:混沌的整體的表象的階段,片面的抽象的思維規(guī)定的階段,許多規(guī)定的綜合和多樣性的統(tǒng)一的理性具體的階段,和認識的三種水平相適應,也決定了人類實踐的三種水平,重復式的實踐活動、改良式的實踐活動和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

思考思想與表象的矛盾運動,我們才有可能回頭去思考全部的哲學問題,首當其沖的我們才會去理解我們掛在嘴邊上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問題。

別單純去想哲學的問題,你理解一個了哲學問題,你就理解了所有的哲學問題,你就都在哲學的意義上思考問題。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如果按我們常識所說,唯物主義對而唯心主義錯,那為什么老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全搞唯心主義?它真實的原因就隱含在思想和表象的矛盾運動當中。

列寧在哲學筆記里邊說,粗陋的形上學的唯物主義看來,哲學唯心主義只不過是胡說八道,而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來,哲學唯心主義只不過是把人類認識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部分、方面片面的夸大為膨脹為脫離了物質的、脫離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絕對。因此哲學唯心主義是一朵生長在人類認識之樹上的不結果實的花。

我們真正要堅持唯物論,我們真正要反對唯心論,必須以知道唯心主義為何物為前提。那么什么是唯心主義呢?列寧給我們回答了,他說,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什么是哲學的唯心主義,人類的認識是無限復雜的如果我們片面地夸大了人類認識的某一個部分、環(huán)節(jié)和方面,把它夸大為到脫離了物質的,脫離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絕對的時候,哲學的唯心主義出現(xiàn)。

為什么在感覺的環(huán)節(jié)上形成了貝克萊的唯心主義?為什么在思維的環(huán)節(jié)上出現(xiàn)了黑爾的唯心主義?為什么在意志的環(huán)節(jié)上出現(xiàn)了尼采的唯心主義?它是在人類認識的眾多的環(huán)節(jié)上它出現(xiàn)的唯心主義。因此我們對于全部哲學問題的理解需要我們回過來訴諸于人類認識到豐富性和復雜性。你只有理解了人類自身認識的這樣一種豐富性和復雜性,我們才能夠在反思的層面上去理解全部的這些問題,包括剛才談到的唯心主義和這個唯物主義的問題。

再比如,經常說的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問題,怎么就有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了?像大家在中學里邊那么學習的話,沒有形而上學,不可能有。說什么叫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否定聯(lián)系、否認運動、否認發(fā)展,否認內在矛盾。而只有辯證法才承認聯(lián)系、承認運動、承認發(fā)展,特別是承認內在矛盾。是不是這么背的,都是這么背的吧。但你沒問過自己,一反思就會發(fā)現(xiàn)不是這么回事兒,否則你怎么會手拍桌子感覺到疼?怎么能看到運動?怎么能從嬰兒長成大人?(沒有矛盾)怎么能發(fā)展?

在表象的意義上,沒有一個人否認運動變化和發(fā)展。所以列寧說什么叫做辯證法,他說問題不在于有沒有運動,而在于如何用概念的邏輯去表達它當?shù)轿覀冇酶拍钊グ盐战涷?/strong>對象的時候,辯證法出來了,存在就是非存在,肯定就是否定。所以恩格斯說得更漂亮,恩格斯說,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在日常生活領域當中已經足夠用了,只有進入廣闊的研究領域才會形成辯證的思維方式”。

所以這樣一些個問題,我現(xiàn)在最終引申一下,我們只有這樣來理解了感性與理性,表象與概念,思想與表象之間的矛盾關系,理解了人類自身的豐富性,我們才有可能去理解所有的哲學問題。

、思維的至上性與非至上性

人的思維人的認識過程當中,不僅僅它表現(xiàn)為思想表象的矛盾運動,還能表現(xiàn)為思維自身的矛盾運動。

關于思維自身的這個矛盾,恩格斯說,思維的每次的現(xiàn)實和個別的實現(xiàn)都是有限的非至上的,而按照思維的終極的使命、可能和目的來說,則是無限和至上”。我們可以把它概括為思維的至上性與非至上性的矛盾,它構成了我們認識過程當中的更為深刻的矛盾。

我把這些矛盾概括為確定性與非確定性、相對與絕對、有限與無限等等的矛盾。

*哲學史是理論化的人類認識史,它是以理論的形式表現(xiàn)了人類認識的發(fā)展過程。

1.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從思想與表象的矛盾躍遷為思維自身的矛盾,當我們去把握經驗對象的時候,我們遇到的更加深刻的矛盾首先就是對象的確定性與非確定性,本體與變體、現(xiàn)象與本質等都是存在的確定性和非確定性的矛盾,因此它才構成了人類思維的兩種邏輯,一種是人類思維的形式邏輯,另一種是人類思維的辯證邏輯。

我們總是在經驗的水平上把對象把握為確定性的存在,在反思的層面上又把對象把握為一個非確定性的存在,一個真實的發(fā)展的存在。(什么叫發(fā)展?即揚棄,辯證的否定,這才涉及到它真實的辯證的否定)這導致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

所以歌德才說,人們只是在知識很少的時候才有準確的知識,懷疑會隨著知識一道增長。你為什么都確定,你知道太少了,你一旦知道多了,他就不確定了。隨著你對思維的理解的深化,你就會把思維所把握的經驗的對象視為確定性與非確定性的矛盾的存在,這就是你認識的一個真正的躍遷。

2.相對與絕對

我們關于事物的全部的認識都具有歷史的相對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相對的真理就是相對的謬誤,相對的謬誤也可以稱之為相對的真理,你能夠達到的全部的認識,它都具有思維的非至上性,在非至上性的意義上它都具有相對性。因此,解釋學的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我非常欣賞:合法的偏見。

研究哲學就是要研究基本命題。我們可以把20世紀的哲學概括為這樣幾個基本命題:繼續(xù)形而上學、觀察滲透理論、合法的偏見、存在的遺忘本體的承諾。把握到這些基本命題,我們就能達到認識的躍遷了。人類的全部的認識都是合法的偏見而已,因為在歷史的意義上,人類認識會不斷地深入(不可能達到真正的全體)。用黑格爾的話來說,人們要達到的都是全體的自由性,但是全體的自由性要訴諸于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必然性,在人類認識的過程才有邏輯環(huán)節(jié)的必然性,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你永遠不可能達到一個全體的自由性。你永遠是把一個正題或者是一個反題當做了合集。

人類任何的認識都是一種偏見,但它同時又都具有合法性,因為它是歷史的產物。我們通過批判以前的哲學家來發(fā)展哲學,但當你批判他時,你要記住你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當你批完貝克萊,你要知道他為什么說存在就是感知因為他意識到了經驗的內在的矛盾性。存在就是被感知這個命題毫無疑問是一個片面的命題,因此它必然是一種偏見,但是它揭示了人類經驗的矛盾,因此它是合法的偏見。人類的認識無一不是一種合法的偏見。

哲學的目光是人的目光,它不是個體人的目光,而是人類的目光,所以哲學是人類的社會的自我意識。我們用哲學的目光來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人類的任何的一種認識。由此,你才會真正有一種胸懷。正因如此,蘇格拉底才說:“有知是真正的無知”,只有有了無知的自省,他才會真正的有知。對于這些東西我們才會有一個真實的理解,就是一種合法的偏見。

然而,人類的思維它的指向性恰好是絕對性,人類永遠想獲得一種絕對性的東西。中學給大家培養(yǎng)的都是追問絕對,而認為相對不值得一提,這就是恩格斯所說的非此即彼,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的思維方式。

?

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會說桌子就桌子,椅子就椅子,男生就男生,女生就女生,你還能說我們別的嗎?然而,實際上我們對于所有問題的理解都在變化著。恩格斯在《反杜林論》里就舉了一個對于現(xiàn)在來說特別有意義的一個例子。什么是生命的存在?子宮里邊存在到的那個存在能不能夠把它殺死?這不都是今天的現(xiàn)實問題的嗎。人什么時候死呢?心臟停止停動確認為死亡,還是大腦被破壞確認為死亡,所有的問題都提出來了。這更不用說那些更加宏大敘事的問題了。(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

什么是真理,哪些認識是真理,用我們中學定義好回答的,關于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就叫真理,問題是沒有。怎么能說沒有呢?你說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您這還有疑問嗎?你拿著這粉筆這有疑問嗎?但是恩格斯早就說了,他說“你說巴黎在法國,拿破侖是法國人的時候,你不要使用真理這個大字眼,這叫經驗常識”。正確反映不假,不是真理,跟真理沒關系。所以我們往往把“實踐是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庸俗化,你之前通過技術掙錢了,現(xiàn)在怎么又提出來要制態(tài)治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問題了?人口資源環(huán)境問題為什么被提了出來?房地產不是掙錢嗎?為什么要穩(wěn)定樓市呢?任何歷史的進步都是以退步的形式出現(xiàn)的,片面性是歷史發(fā)展的形式,所以它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東西,沒有我們想的那樣說關于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的話,我唯一就這么認識對,別的沒有。

我用實踐一檢驗,看看是不這么回事,是怎么回事就對了,不這回事就錯?有這樣簡單的東西嗎?所以卡爾波普說經過實踐 1萬次證明是正確的認識最終可能是錯誤的,被實踐萬次否證了的認識最終可能被認為是正確的?!彼运蟹褡C主義,證偽主義嘛,他認為不能用證實的觀點來證實,只有用證偽的觀點才能夠去說明人類認識的進步。否證主義對于我們現(xiàn)在的認識是很有啟發(fā)的。主要我說這個意思大家不要想簡單了

*否證主義/證偽主義:我們無法下定論說一件事對,因為之后的發(fā)展可能證明他是錯的,我們只能證明已經發(fā)生的錯的事情是錯的。只能證明什么是錯的

?

思維內在的就具有這樣一種矛盾性,這種矛盾它構成了更深刻的相對與絕對的矛盾。所以我說“人類的認識,真善美是作為介而存在的。人類關于世界的任何的認識都是一種歷史的合理性,因而它永遠是一個相對的絕對,它既不是相對的相對,它也不是絕對的絕對,而永遠是一種相對的絕對。在你自己時代認識的水平上,這種合法的偏見就是你這個時代的合理的認識,它具有絕對性,而在歷史展開的意義上,它只不過是一種合法的偏見,因此它又是一種相對性。

任何一個時代給我們提供的東西,它都具有這個時代的合理性,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相對的絕對。我們應該有兩種自覺的意識,一,它永遠是一種合法的邊界,我們需要發(fā)展的它;二,它總具有歷史的合理性,我們需要受它的規(guī)范。

所以我想對于同學們的實際生活來說,有這種意識非常重要。在青年時期,最容易產生無政府主義和虛無主義,把所有的絕對都消解掉了,認為只有絕對的相對。反之認為它永遠是相對的絕對。我們一反思了,往往容易出現(xiàn)絕對的相對,一種理論的和實踐的虛無主義和相對主義。另一方面我們又容易出現(xiàn)相對的絕對,容易不以歷史的角度看事情,認為某些事情永遠不會改變,而不珍惜當下等等。

這對于思想活躍的大學生來說,往往容易出現(xiàn)絕對的相對,由這種合法的偏見走向了絕對的相對,他陷入了相對主義、虛無主義和行為上的無政府主義的,他不承認相對的絕對。而實際上,人類所達到的任何的一種認識都具有相對的絕對的意義。今天我們所以能夠達到互相的理解,互相的認同是以我們都承諾了相對的絕對為前提的。否則,我們互不理解,我們互不認同。

有了這種認識,我們才會有合作的精神,才會有團隊的意識,我們才能夠使大家都生活得好,痛并且快樂的。否則你永遠不會快樂的,你認為什么都是絕對的相對,我們受到這種時代的限制;;但是這種時代本身(時代限制)雖然是痛,但是在這個時代它就是絕對,因此并且快樂的。那么升華到哲學來說,這個痛并且快樂的就是相對的絕對,沒有相對的絕對就只是痛沒有快樂的。

** ?絕對的相對:人有死,為何生?(人終歸要死,我為何而存在?)虛無主義、相對主義、無政府主義。 ???????????????應看到相對的絕對,看到此世的現(xiàn)實的絕對,認真的生活。

相對的絕對: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們以為周圍的一切會永遠的存在,而沒有意識到有些東西會突然離開。 ???應看到絕對的相對,珍惜當下的一切。

我們既要認真的生活,又要珍惜當下的一切。

3.有限與無限

那么這樣一種思維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它同樣構成了有限和無限的矛盾。它絕不像我們中學里邊講的世界是無限的。因為時空是無限的,而時空是物質的存在形式,所以世界是無限的。那個辯證主義大師黑格爾早就說了,這叫惡無限。

這是一種惡無限觀,我們怎么論證無限?平時我們論證無限是說你想一想看見地球了吧,我們按照科學知道地球是在太陽系,那么太陽系是在銀河系,銀河系外邊我們知道有河外星云,你看我們現(xiàn)在技術又發(fā)達了,我們知道河外星云還有存在吧。那么這個世界不是無限的嗎?能不能夠證明無限性?

在經驗的意義上永遠是有限,不管你怎么看,你就看到的是有限,你不可能看到無限。無限在哪呢?無限是理性思維把握的一種矛盾(有限與無限的矛盾)的產物,因為人的思維在和經驗的矛盾當中,它必然超越經驗的有限性,而達到思維把握的無限性。

所以黑格爾說,不是有限的疊加構成了無限,而是有限的本身是真正的無限。

無限就是那個有限的本身,你不要想有限疊加,有限的疊加構成的是惡無限,不真實的無限。而只有你理解了任何的有限都是一個無限的過程的時候,這才是真正的無限,無限是過程性的存在,是我們的理性的內在的矛盾構成了有限和無限性的沖突。

*無限是過程性的存在:它不是具象的有限的疊加,而是思維所把握到的概念中所蘊含的無限。

比如我們看到一朵花,心中便會浮現(xiàn)出“花”的一生。我們所看到的只是有限的一朵具體的花,而我們的思維卻把握到花這種植物是生根發(fā)芽,而后花開又落的,我們的思維把握到了花的此刻與永恒。你眼前的這朵具體的花中就蘊含著花的一生。

所以我在現(xiàn)代教養(yǎng)里面寫人應該達到的是瞬間的永恒,你看蘇軾寫赤壁賦,那最后達到的都是這種境界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信不信?(事物變換,而我們的思維可以把握到他的永恒性無限性,并把它具象化出來)

人生的真正的無限不是長生不老,而是你瞬間的永恒。由于我們思維的內在的矛盾性,它構成了真正的有限和無限的矛盾,他不可能在經驗的意義上達到無限,正因如此,它才出現(xiàn)了經驗自身的分裂,由此進入到了我們最深刻的最后的一個問題,在理論上,這就是理論上的經驗的分裂。如此才出現(xiàn)了真正的哲學問題,沒有經驗的分裂的自我意識,沒有哲學。

、經驗的分裂

所以我想寫本書《經驗論》或者叫做《論經驗》,非常非常困難,很難寫。因為大家知道在某種意義上說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就是論經驗的。但是康德論的主要是經驗與先驗。我想展開經驗的這種豐厚的內在矛盾,我認為這是真正的哲學。哲學在這個意義上就是經驗論??档抡f,是休謨才使他的那種迷夢被驚醒了,為什么?就因為休謨意識到了經驗自身的內在的矛盾了人所顯現(xiàn)的全部的存在都是人的經驗的存在。而人要斷然經驗外的存在必然訴諸于經驗的存在而經驗在回答經驗外的存在的時候,經驗本身沉默了。這就是休謨,這就是康德意識到的休謨問題,這就是全部的哲學的真正的開始。所以現(xiàn)代哲學一個共同的口號叫做回到康德那里去。

我既要康德,可能更要黑格爾。因為黑格爾又在康德的基礎之上,用恩格斯的話來說,他是對以往的全部哲學的總結。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開端我同樣承認是康德,我們能不能夠理解康德,是真實的在現(xiàn)代的意義上搞哲學的開端,它是一種經驗論這種哲學的反思的開端,或者說進入到經驗的自我分裂。

經驗的自我分裂,或者說對經驗的反思怎么就構成了本體論,沒有對于經驗的分裂的反思,無法理解本體論。我們現(xiàn)在爭論說究竟是物質本體論,實踐本體論,自然本體論呢,還是社會存在本體論呢,說了半天。但我覺得我們只有訴諸于對于經驗的自我反思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在哲學的意義上去理解什么是本體感性與理性分別把握到感性的存在和理性的存在、表象的存在和概念的存在,理性的概念的存在是超驗的存在,因此本體論源于人們對于事物統(tǒng)一的不變的“一”的追求,所以本體論它蘊含著感性與理性、經驗與超驗的矛盾如果我們達不到對于本體論的真實意義的理解的話,不管我們說什么本體論都是不存在的,沒有那樣的本體論。

我在這里邊只是做這么一個提示:感性和理性的矛盾造成的最深刻的矛盾是經驗自身的分裂,因為人類的任何的經驗都成立于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當中。因此,列寧說,從經驗這個概念出發(fā),既能是唯心主義的,也能是唯物主義的,既能是經驗主義的,也能是唯理主義的。

所以哲學史上的經驗主義與唯理主義的沖突,它是經驗的自我分裂的產物。我們原來都把它簡單化來說,什么叫經驗論,什么叫唯理論,通通背了一遍。那究竟是什么呢?是經驗的自我分裂。在經驗的自我分裂中,它構成了哲學史上的經驗論和唯理論的不同水平的斗爭。

康德之前經驗同超驗的關系,康德給我們引申出來的是經驗同先驗的問題。而現(xiàn)代哲學對于傳統(tǒng)哲學的反判,給我們引進的是經驗同體驗的問題。推薦閱讀孫立的天《21世紀哲學:體驗的時代?》,這個對當現(xiàn)代哲學是有理解的,而這種理解是建筑在哲學史的理解基礎之上的。

體驗,不是一個純粹的體驗。所以我還想再寫一篇文章,《基于體驗的反思》或者是《反思的體驗》,就是說體驗和反思是不可分割的,而不是我們一般讓大家去體驗的,那不是哲學的,我說的體驗是基于反思的體驗或者基于體驗的反思。

在經驗自我分裂的意義上,我們才能夠去深化對于哲學的理解。感性理性的矛盾關系它最深刻的表現(xiàn)為經驗的自我分裂。

超越經驗就叫超驗;先于經驗就叫先驗;體悟經驗就叫體驗。體驗不是說體驗經驗常識(而是基于體驗的反思或基于反思的體驗),不在反思的意義上,從來體驗不出哲學。

1.經驗與超驗

經驗的分裂首先是哲學家意識到的經驗與超驗的分裂。經驗的自我分裂,它第一個就分裂了經驗同超驗。

人類的感性永遠指向的是表象的經驗,而人類的理性永遠指向的是超越經驗的普遍的必然性,這就構成一個最基本的矛盾:經驗與超驗的矛盾。在這對矛盾當中,人們把普遍的必然性當做一個純粹的“在”的本體,而把人的表象所把握到的那個經驗的存在作為一個變體的在者。本體的問題是一個“在”的問題,不是“在者”的問題,“在”是一個無規(guī)定性的一個純粹的存在,而“在者”是一個有規(guī)定性的存在。

所以這就是我為什么說必須學習黑爾的邏輯學,即使是引起頭疼的最好的辦法,黑格爾說的最清楚。黑爾的邏輯學一入手就講純粹的存在,純粹的存在不是有規(guī)定性的存在,有規(guī)定性的存在,作為定在,都是一種經驗的存在,而不是超越經驗的本體的存在。

那第一種矛盾就是經驗與超驗的矛盾,這是我們一般容易意識到的問題,也是我們在哲學研究當中面對的主要的問題。但我認為這是一個相對而言比較容易理解的問題。

2.經驗與先驗的矛盾

難的問題是康德提出的問題。先于經驗的存在何以可能?先于經驗的存在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這是第二種,經驗與先驗的關系。而一旦提出經驗與先驗的關系的時候,它不是要描述人類的認識的過程,而是要追問人類認識的可能,這就是真正的康德的問題了。先于經驗的存在,它構成了認識的何以的可能?康德問題,先驗的存在的問題。

那么康德這個問題,它在整個德國古典哲學發(fā)展的過程當中,從康德到黑格爾,我個人認為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而有的哲學家認為是一個倒退的過程。在一定的意義上,我認為懂不懂哲學就是懂不懂黑格爾。那么在這一類上,我認為黑格爾把康德的問題深化了,因為在格爾那里,他把超驗的問題和先驗的問題訴諸了概念辯證法的問題,以后我再去觸及到涉及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具體再來展現(xiàn)和談論這個問題。

3.經驗與體驗

作為整個的現(xiàn)代哲學都是對于黑爾哲學的反叛,批判黑格爾的無人身的理性。那么在這個批判無人身的理性的過程當中,大家都知道現(xiàn)代哲學有兩大思潮,科學主義思潮和人文主義思潮。但是在兩大思潮的發(fā)展過程當中,它由原來的單純的對峙走向了人們現(xiàn)在所說的融合。哲學的發(fā)展趨勢比較明顯。在英美哲學同歐陸哲學互不理解的時候,我們可以界限分明地看到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而我們現(xiàn)在很難看到這個東西,那么就意味到什么呢?意味到它凸顯了一個新的矛盾,經驗與體驗之間的矛盾。這個現(xiàn)代哲學他提出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我們現(xiàn)在把它叫做生存論轉向。

在語言學轉向當中已經蘊含著語言的兩個特性的對立與融合。作為分析哲學家,他強調了語言的邏輯的特性。作為歐陸的人文哲學家,他強調了語言的人文的興趣。而只有當我們意識到了語言的邏輯的特性和人文的特性是不可分割的時候,我們才能理解語言作為人的存在方式的含義。對于這種存在方式的真正的理解必然構成哲學的解釋學轉向和他的生存論的轉向。?

?

而在生存論的轉向當中,它理所當然地凸現(xiàn)了認識的一個更加深切的矛盾:經驗與體驗的矛盾。而在經驗和體驗的矛盾當中,他才構成了我們中國哲學家現(xiàn)在特別喜歡討論的課題:中西哲學的融合問題。中西哲學在現(xiàn)代的意義上是在體驗的意義上它出現(xiàn)的融合,那就把原來對于本體論的“在”和“在者”的對立,在體驗的意義上出現(xiàn)了新的領悟和理解。

?

所以在我給大家所提示的這個感性和理性的矛盾關系當中,它蘊含著主體和客體的豐富的矛盾關系,因而它也蘊含著哲學的全部的問題。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自己現(xiàn)在有一種體驗,我體驗到經驗的問題可能應當是哲學的全部的問題,那個真正的一個問題。

在人類的經驗當中,它蘊含到它自身的分裂,從而它構成了全部的問題。就是在人類的經驗當中那種現(xiàn)象本質、個別一般、必然偶然、存在非存在、確定非確定、相對絕對、無限有限。因為人自身就是一個經驗的存在,而我們在反思的意義上揭示了經驗自身的矛盾性,這就構成了我們真正的哲學的思考。?所以我覺得同學們應當很深刻地去理解人和世界關系當中的主客關系,主客關系當中的感性和理性的關系,而所有的這些個關系才構成了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第五節(jié) 小我與大我之間的關系

在分析我的內在矛盾,特別是把我的內在矛盾訴諸于我與社會和我與歷史的關系的時候,我借鑒了索緒爾提出來的一對范疇,同時態(tài)與歷態(tài)。(我覺得這個對于我們分析任何問題,特別是直接的分析社會歷史問題至關重要。)

本來都是講我的自我分裂所構成的小我和大我之間的矛盾關系。但是小我和大我的矛盾現(xiàn)實的展開為一種同時態(tài)的結構關系和一種歷時態(tài)的發(fā)展關系。所以我從這樣兩個方面來給大家展現(xiàn)第二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的自我分裂所構成的小我和大我之間的矛盾關系。

第二個問題,我要做一下小我和大我的同時態(tài)的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第三個問題,我要做一下小我和大我的歷時態(tài)的我與歷史之間的關系。

我的自我分裂所構成的小我和大我之間的矛盾關系(互主體關系和互客體關系)

我的小我和大我的矛盾在同時態(tài)上表現(xiàn)為我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而我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直接的表現(xiàn)為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他人的關系立即就出現(xiàn)了一個深刻的矛盾,即在我與他人的關系當中有兩種最基本的一種我們把它稱之為互主體關系或者說叫做主體際關系、主體間關系);另外一方面,我作為小我和大我的矛盾,它又是一個主客體關系,互為主客體關系,這就是矛盾了。這就和我與作為人之外的其他的存在物之間的關系就不一樣了,我與其他的存在物的關系是主客體關系,而我與他人的關系既是互主體關系,又是互主客體關系。

**互主體關系黑格爾講,當我稱呼我自己是我時,雖然我直接指的作為個體的我自己,但是我同時說出來一個完全普遍的東西,你也是我,我們都是我。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是互主體,我們都是主體。(小我,小我→→大我)

**互客體關系:另一方面我又把你作為我的客體來對待,互為主客體關系。(小我→小我)

*復旦大學義烏金認為,馬克思的哲學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因為馬克思的最深刻的去理解人世界的關系,是在于對于人的歷史性的存在的理解。而不是像我們現(xiàn)在先描述世界是怎樣的,認識是怎樣的,然后再說人是怎樣的存在。他應當是先說人與世界的關系,人是怎樣的存在,他才與世界構成了怎樣的關系。

人作為主體與世界構成主客體關系,人自身作為主體又分裂為小我與大我的對立統(tǒng)一,在這種小我與大我的對立統(tǒng)一當中,它直接的表現(xiàn)為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而在我與他人的關系當中具有兩種最基本的關系,互主體關系和互主客關系。

(這里邊蘊含到的許許多多的問題,都是與這二者的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小我和大我的同時態(tài)的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作為一種同時態(tài)的我與社會的關系,它直接地呈現(xiàn)為我與他人的關系,而我與他人的關系表現(xiàn)出了一種深刻的內在的矛盾(小我與大我的矛盾)。我們理解了我與他人的這種矛盾,我們才有可能去展現(xiàn)我與社會之間的豐富的矛盾關系。

1.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職關系

我與社會之間的豐富的矛盾的關系,它直接地呈現(xiàn)為第一個層次,即三種最基本的關系,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職緣關系。

人作為一個是有生命的存在,它首先必然構成一種直接的血緣關系。而我們作為一種生命的活動的存在,它必然要有自己存在的時空,所以它相應地構成了一種地緣關系。那么人作為一種在特定的生產方式當中的存在,它必然要構成一種職緣關系。

如果從一個歷時態(tài)去考慮,它正好這三種關系對應到人類存在的原始形態(tài):自然經濟和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一種職業(yè)意識,而自然經濟是一種土地意識。市場經濟的確立作為一種人的存在方式,就在于他把原有的血緣關系、地緣關系主要的轉化為一種職緣的關系,這是從自然經濟到市場經濟發(fā)生的重大變化。

*這第一個最直接的層次,我與社會的關系,它直接的表現(xiàn)為我與他人的關系,而我與他人主要構成這三種基本關系,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職員關系。

2.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和文化關系

作為同時代分析的第二層,我們可以把人的全部的社會關系高度的概括為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和文化關系。這三種關系是互動的。這三種互動的關系,在我們做歷時態(tài)分析的時候,可以看王南湜教授的《從領域合一到領域分離》所講的內容,它講的就是這樣一種(作為我與社會關系當中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和文化關系所發(fā)生的變化。

非市場經濟的狀態(tài)下(包括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經濟、政治、文化關系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人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和文化關系的領域合一。而市場經濟的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政治、經濟、文化三個領域的相應的分離。這個觀點是一個歷史的巨大的進步。

****我們現(xiàn)在一直說中國叫做官本位,就是說它仍然是政治、經濟、文化三個領域合一,沒有走向真正的分離。所以它的官本位,它的價值認同只認同這一條道。

社會它是從一種非市場經濟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合一走向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分離。

3.家庭、單位、階層、階級、民族、國家、人類

我們傳統(tǒng)教科書一般分析了階級、國家,但是它沒有從這樣一個家庭、單位、階層、階級、民族、國家、人類眾多的層次進行分析。實際上作為我與社會的關系,它的層次是極為復雜的,我在這個地方也只是做一下羅列,使大家能夠感受到這個問題的復雜性,我不想更深入的分析了。其實這里邊的每個問題都構成了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對象。

我只是向同學們做一下提示,對于我的小我和大我的矛盾,我們首先應當從同時態(tài)的角度去分析一下我與社會之間的這個矛盾,也就是做一種結構性的分析。

但是我個人更傾向于把這種結構的分析訴諸于一種歷史性的考察。所以我下邊來談第三個問題,就是對于我的內在矛盾的一種歷時態(tài)的考察:歷史的關系。

、小我和大我的歷時態(tài)的我與歷史之間的關系

1.歷史的前提與結果

這一點我認為是最重要的。人是社會性的存在,它意味著人是歷史性的存在,沒有人的歷史性構不成真正的人的社會性。馬克思說“歷史不過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過程而已。歷史就是人追求自己的目的的那個活動的過程。在人追求自己的目的的這個活動的過程當中,它首先形成了歷史自身的這樣一個內在的矛盾,即馬克思說的“人作為歷史的經常的前提,它首先是歷史的經常的結果,人只有作為歷史的經常的結果,它才能成為歷史的經常的前提?!边@是我們理解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最根本的入口處。什么是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就在于,他確認作為歷史的那個真正的起點的人是一個矛盾的存在。恩格斯說他是一個彼的過程

那么作為人類的歷史,是因為構成歷史主體的我,既是歷史的經常的結果,又是歷史的經常的前提。而我們之所以能夠作為歷史的經常的前提,是因為我們永遠是歷史的經常的結果,這就是歷史唯物論。我們作為歷史的經常的結果,是因為歷史不僅僅給我們提供了生產力,而且還給我們提供了生產關系和廣義的社會關系。因為歷史不僅僅是生產力的再生產,生產關系的再生產,而且是全部豐富的社會關系的再生產的過程。

能夠成為歷史的主體,因為你首先是歷史的經常的結果。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的開篇的第一句話就講,“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這種創(chuàng)造活動并不是隨心所欲的,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進行的。這一下就說出了一個歷史的辯證法,什么是歷史?歷史就是人們自己的創(chuàng)造活動,但是你的創(chuàng)造活動是以你作為歷史的結果為前提的,所以你不是在你自己選定的條件下進行的,因而你不是隨心所欲。

對于我與歷史的關系,首先要理解我在歷史當中是一個辯證的存在,我既是歷史的前提,我又是歷史的結果,所以才構成了我與社會之間的豐富的矛盾關系,我才成為馬克思所說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在社會當中生活,你要理解你與歷史的關系,你是一個歷史的存在,這樣你才能夠真正一方面發(fā)揮自己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歷史的前提),另一方面又去知道自己不是隨心所欲(歷史的結果)。

2.人自身存在的三種歷史形態(tài)

人作為歷史和歷史的前提和結果,在這樣一個矛盾的運動當中,我更欣賞馬克思所揭示的人自身存在的三種歷史形態(tài)。這樣就把我的小我和大我我的矛盾訴諸于人的歷史性的存在方式。

人作為歷史的前提和結果,在它的歷史運動當中,它構成了馬克思所說的三種基本的存在的方式。

第一種是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人的依附性的存在。幾千年來的人的存在方式就是這樣一種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人的依附性的存在,只有市場經濟它才改變了人的這種依附性的存在。什么是市場經濟呢?市場經濟是一種人的存在方式,馬克思說,市場經濟中,人是一種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存在。究竟什么是市場經濟所具有的全部的歷史的進步性和局限性,所展現(xiàn)的全部的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都凝聚在精煉在馬克思的這一句論斷當中。市場經濟相對于自然經濟,它改變了人的存在方式。

?

1.1幾千年來的自然經濟,它是一個三位一體的東西,即經濟生活的禁欲主義、精神生活的蒙昧主義和政治生活的專制主義。正是他的經濟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這種三位一體,決定了每個人的存在方式,誰也逃避不出去,人對人是一種依附性的存在。

1.2你看演的那這三個王朝,任何一個王宮,任何一個大臣什么樣的存在?依附性的存在。更不用說老百姓,他把那個皇帝打上了神圣的靈光,說他是真龍?zhí)熳印K宰匀唤洕鷹l件下的那種文化本質上就是確立神圣形象。馬克思說,自然經濟造成了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整個自然經濟就是造成了一種人的依附性的存在,也就是每個人在這種神圣形象當中的自我異化。

2.1市場經濟相對于自然經濟是一個巨大的歷史的進步。因為他在經濟生活當中反對禁欲主義,要求現(xiàn)實幸福,他在精神生活當中反對蒙昧主義,要求理性自由,他在政治生活當中反對專制主義,要求天賦人權。

2.2所以市場經濟構成了三個基本取向的統(tǒng)一,即經濟生活的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他的精神生活當中的工具理性的思維取向,他的政治生活當中的民主法治的政治取向。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工具理性的思維取向和民主法治的政治取向,它確認了一種人的存在方式,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是一種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存在。這種存在它既是一種巨大的歷史的進步性,又是一種巨大的歷史的局限性。因為在市場經濟當中,人的獨立性必須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所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這樣來描述這個所謂的市場經濟,他說“市場經濟撕去了封建社會的田園詩般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抹去了一切職業(yè)的靈光,把一切都沉浸到金錢的冰水當中去了。

2.3市場經濟在一個文化的意義上,它又發(fā)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即它要消解馬克思所說的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所以去年第五期的中國社會科學發(fā)表了我一篇文章,那個正標題叫做塑造和引導新的時代精神,副標題是面向新千年的馬克思哲學。我在那里邊提出來就是新千年的任務就是兩個消解,重點是第二個消解,就是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其實你把它上面聯(lián)系起來,那些個關系你就都清楚了,它還是要解決個體性與普遍性的關系問題、本質主義與存在主義的關系問題,所以這些問題這里面就聯(lián)系在一起的。

這本來是可以做一個專題來討論的,叫什么是市場經濟,對不對?我這地方它只做一個提示,就是說人自身的存在,在它的歷史的發(fā)展過程當中,它首先是一種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人的依附性的存在,那么它發(fā)展了一種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存在。

3.1按照馬克思的理解,人類社會需要不斷向前發(fā)展的。馬克思認為,人的第三種存在形態(tài)是,以產品經濟為基礎的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我認為這個不是個空想,所以前一段學術月刊一定讓我寫一篇文章,我起了一個題目叫做解放的旨趣,歷程和尺度。講的三個問題,就是馬克思的學說就是關于人類解放的學說,也就是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學說。在這個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學說當中,我認為蘊含著三個東西,第一,解放的旨趣,也就是人類的理想之為的承諾。第二,解放的歷程,也就是人的解放過程的展現(xiàn)。第三,解放的尺度,也就是觀照人類歷史的標準。所以我在這篇短文里邊集中地談了一下人的全面發(fā)展

七一講話當中提出了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就是我們哲學界一直關注和討論的哲學問題:人的全面發(fā)展問題。就是你搞現(xiàn)代化,你搞小康,你搞市場經濟最后為了啥?為現(xiàn)代化而現(xiàn)代化嗎?為小康而小康嗎?為了吃得好而吃得好穿得好嗎?不是。我們?yōu)榱巳说娜娴陌l(fā)展,用馬克思在手稿里邊的話來說,就是要讓人的全部的本質力量對象化?;蛘呦耨R克思那種描述,讓哲學成為世界的哲學,讓世界成為哲學的世界.這就是馬克思的一種期待啊。

3.生活世界的歷史制度

人的三種歷史形態(tài)是具體地展現(xiàn)在人的生活世界當中的。所以我們人的生活世界正好是表現(xiàn)了人的存在的方式和形態(tài)。我們從原來的非市場經濟進入到現(xiàn)在的市場經濟,在人的生活世界的意義上,它發(fā)生了如下的重大的變化,我把它做一個高度的概括,就叫做非日常生活的日常。體驗,超驗先驗試驗體驗,你體驗體驗。

究竟我們人的生活世界發(fā)生什么變化呢?我對他做了一個高度的概括叫做非日常生活的日?;?/strong>,具體的我講了這么幾個方面,那就是日常經驗的科學化、日常消遣的文化化,日常交往的社交化,日常行為的法制化,農村生活的城市化。

正是在一個現(xiàn)代化當中,它深刻地展現(xiàn)了作為我的大我和小我之間的深刻的矛盾?;蛘叻催^來說,它把我的內在矛盾在一個現(xiàn)代化的層面上得到了一種具有歷史意義的展開。所以我們在今天再在一個哲學的層面上去反思我的時候,他就獲得了一種現(xiàn)實的歷史的規(guī)定性。

?

?

?

觀世界與世界觀

我們學哲學時面對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往往是把哲學的世界觀理論變成了一種經驗常識或科學層面的觀世界的理論。我們通常認為世界觀是關于整個世界的根本觀點。而哲學作為理論化的、系統(tǒng)化的的世界觀,它是關于整個世界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理論。當我們這樣來解說世界觀以及和世界觀相聯(lián)系的哲學時,我們就把哲學變成了關于整個世界的理論。

只有當我們在一個反思的意義上把人與世界的關系當作了問題,我們才能夠形成世界觀理論。

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

#人和世界的關系在非反思的意義上不成其為問題(各有看法),因為人和世界都是一種感性的存在。

我們之所以能夠把人和世界的關系當作一個問題去研究,是因為我們是在反思的意義上思考問題的,是因為在我們思考人與世界關系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大的問題,即在經驗的層面上,人和世界是互相獨立的存在,而在世界關系的意義上,這個關系本身是以人作為主體具有關于我的自我意識為前提的。(這是哲學能將13456作為問題的基本前提)

哲學之所以能夠把人和世界的關系、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感性和理性的關系、小我和大我的關系、理想和現(xiàn)實的關系(13456)當做問題,它的基本前提就是在人和世界關系當中,人作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主體,具有關于我的自我意識。#

**在我的自我意識當中,我把人和世界看作了一種關系,而這種關系在它的現(xiàn)實性上是一種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那么一旦我們意識到了主體自身的矛盾,我們從主體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去把握經驗對象時,那么這個經驗對象就被我們把握成了現(xiàn)象與本質,個別與一般,必然與偶然,相對與絕對,有限與無限、確定與不確定等等一系列的矛盾的存在的。

我們關于這個經驗世界的全部矛盾的把握與我們在哲學反思的層面上來看問題密不可分。在這個意義上,矛盾是被建構起來的,關系是被建構起來的。馬克思說: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動物不對什么東西發(fā)生關系,它它物的關系不是作為關系而存在的。而我之所以能夠意識到我,從而構成我世界的關系,這里邊正好隱含著一種哲學的思維方式。


哲學通論—孫正聿(第一章)的評論 (共 條)

使用qq登录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美姑县| 绵阳市| 沧源| 宣武区| 五峰| 富平县| 类乌齐县| 深水埗区| 景洪市| 湘潭县| 福海县| 南木林县| 永丰县| 宁武县| 静海县| 西乡县| 聂荣县| 通城县| 五河县| 洛阳市| 昌图县| 五家渠市| 莆田市| 峡江县| 焦作市| 晋中市| 梁河县| 长兴县| 齐齐哈尔市| 湖南省| 平湖市| 弋阳县| 穆棱市| 高碑店市| 砚山县| 大宁县| 通化县| 巴中市| 卢龙县| 耒阳市| 桂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