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部分》2.35 認識論
【本文轉(zhuǎn)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僅供學習參考】
35、認識論
? 關(guān)于認識的來源、內(nèi)容、發(fā)展過程及其規(guī)律的哲學學說。在哲學史上,幾千年來圍繞著人的認識是先天就有的還是后天才有的問題,展開兩條路線的激烈斗爭。唯心主義認識論從精神第一性、物質(zhì)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發(fā),否認物質(zhì)世界的客觀存在,否認人們的認識是客觀世界的反映,這是一條從意識到物的錯誤的認識路線。唯心主義認識論中有一派是客觀唯心主義者,他們把認識看作是天上掉下來的,認為世界是精神的,不是物質(zhì)的。這種“精神”,中國的朱熹稱為“理”,德國的黑格爾稱為“絕對精神”,意大利的托馬斯·阿奎那稱為“天主”。他們胡說人的認識是由“理”、“絕對精神”或“天主”給的;“圣人”、“天才”是“理”、“絕對精神”的體現(xiàn)者,或者是由“天主”決定的。另一派是主觀唯心主義者,他們把認識看作是人的頭腦里固有的,認為客觀世界只是人的感覺、觀念的產(chǎn)物。中國的孟軻說“萬物皆備于我”,英國的貝克萊說“存在就是被感知”,奧地利的馬赫說物體就是“感覺的復合”。一句話,他們都把認識看成是主觀自生的。[-]鼓吹先知先覺,[-]宣揚天才論,這都是否認認識來源于實踐的唯心論的先驗論。另外,英國的休謨和德國的康德,否認人們可以認識世界或可以徹底認識世界,這是一種不可知論。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都不能正確解決認識世界的問題。
? 唯物主義認識論從物質(zhì)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基本原則出發(fā),認為物質(zhì)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是可以認識的,人們的認識是客觀物質(zhì)世界的反映,這是一條從物到意識的正確的認識路線。中國的公孫龍說:“天地與其所產(chǎn)者,物也。”“夫名,實謂也?!?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1]認為天地和它所產(chǎn)生的東西都是物,即實際事物;“名”,即認識是對“實”的稱呼、反映。荀況認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2]人具有認識客觀事物的能力,客觀事物是可以被人們認識的。法國的狄德羅說:“物質(zhì)是我們感覺的普遍原因”。唯物主義認識論也就是反映論,承認還是否認反映論是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的重要區(qū)別。
? 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在古代是樸素的自發(fā)的唯物主義認識論,發(fā)展到近代成為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認識論。由于它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fā)展,去觀察認識問題,不能了解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和認識過程的辯證法,因此,它們的認識論是直觀的消極的反映論。只有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才是唯一正確的認識論。它堅持從物到意識的認識路線,把辯證法應用于認識論,認為物質(zhì)決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質(zhì),這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它科學地全面地解決了認識論中一系列根本問題,克服了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局限性,徹底駁斥了唯心主義認識論和不可知論,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注:
[1] 《公孫龍子·名實論》。
[2] 《荀子·解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