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寧簫語·第15期·習簫見聞錄·20200426
根寧簫語是我的日常隨筆,當然,內(nèi)容主要是關于樂器和音樂的。
蕭劍青于1936年出版的《簫笛吹奏法》,是繼《簫笛新譜》(鄭覲文,1921)之后,另一本專述簫笛演奏法的書籍。

該書對簫笛樂器演奏法做了簡明的表述,輯錄了幾十首簡譜,另外,書末附有一篇《習簫見聞錄》,記述作者習簫的見聞和感想,讀來頗有趣味。
節(jié)錄其要,與君共享。不過要提醒一句,這是近百年前的話語,其中當然會有與今天認知不同甚至錯誤的地方,請讀者自行明鑒。
習簫見聞錄·中山蕭劍青記
一、夷人極好音樂,尤愛吹管。其風俗有男女相會取樂的,必遣一人吹橫簫,一人吹蘆笙,其他參加相會的人,都圍繞著踏地作歌。
二、民國十七年,隨軍至唐山,時有名妓花云鳳,最擅吹鳳凰簫;與數(shù)知己往游,得聆著她的絕技,見她吹奏的方法,舌尖常作翻滾,指尖亦作急速擅按,故發(fā)聲有如笙簧的婉細柔勻,急處似玉盤珠走,緩處亦如泣如訴,真不是易學到的技術了。
三、上海新新樂團,在民廿四年時候,蔣素珍蘇攤班中,也有一個擅吹笛的女子,她非但能把笛吹得使人感動,而且指法的運用非常美麗。據(jù)她說:她學的是走指法;但是古今的簫笛吹奏法中,并沒有走指法這一門,依我所料,或許是自成一家的手法。
四、北平鼓娘翠兒,其吹笛中有跳指法一種,和走指法差不多;走指法是把指頭向笛尾橫掃的,而跳指卻是把按笛尾之一手做彈跳式,甚為美觀,更能表示笛音的活躍。
五、洞簫即鳳凰簫,普通出售的,發(fā)音多不正確,因為都出在市儈粗制濫造的手中。洞簫的竹材,要以細為貴,細而無節(jié)的,價值更大;但是愈細愈難吹,習簫者每好吹粗管,就是為此緣故。
六、古人稱笛為篴,又名橫吹,長一尺八寸,左方一孔是吹口,第二孔加竹膜;右六孔都上出,又出音孔兩個,相對旁出,和現(xiàn)在的笛無甚差別。又古人有豎笛一種,就是現(xiàn)在的簫了。
七、簫的制度,古今不同。古時用竹管排成,大的二十三管,細的十六管,就是現(xiàn)在所稱為排簫的?,F(xiàn)在直管的簫,上開山口,古人本稱之為笛。從前,簫笛兩物,名稱似是互相混用的。
八、見有乞丐用鼻孔吹簫的,技術雖精,實無可取,因用鼻奏技,呼吸便要改由口中,對衛(wèi)生上很不合適的。
九、旅居長沙時,聽馮姓老翁說:吹簫最要練氣;練氣中最好的方法便是取銅管以吹水;渠幼曾當銀匠,因常習吹水吹火方法;故習簫絕未感到有困難云。
十、簫笛是管類樂器中的重要樂器,故習簫笛的人極多,但有可惜的,便是簫笛無良材,欲買一枝好簫笛,殊非易事;因市儈制笛簫,都不求樂理,只是采竹鉆洞,以博利而已。購簫笛,非但要注意發(fā)音孔的端正和合度,更要注意竹質的優(yōu)良:竹紋粗松的,易燥烈;竹紋帶濕潤的,亦易生龜紋。又市上有用線扎成段而涂漆的,也不是良物,它不過借此以防裂而已。
十一、????? 清康熙帝能用笛吹出十四個調子,其實有兩調的音是相同的,(即六字與合字,四字與五字,)故一笛只能翻出十二調。
十二、????? 古人的簫笛,多親自覓材以為用,讀通考有云:“蔡邕常經(jīng)會稽蘭亭,見屋東十六椽竹,取以為笛,則有異聲?!?/p>
十三、????? 明皇愛玉笛,嘗稱它是八音的領袖。
十四、????? 簫笛的音孔,都是通體均勻的,故不能將底音做正調,只得將小工調做基本了。若將第三孔,改近第四孔三分之一以上,就可以拿底音做基調了。也不必拿工字作主音,而可以和世界的旋律體相同了。
十五、????? 貼笛膜最好是用百合磨膠,因它并不能傷害膜的本身也。
十六、????? 笛膜愈薄愈佳,但又易破,故有人卷鐵片作膜護,法雖良,總嫌不雅觀吧。據(jù)愚所見,最妙是在笛的本身處加一活動套,吹時可以揭開,不用時可以關閉。
愿為東南枝,低舉拂羅衣……

學簫請看 →?根寧說簫視頻教程1-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