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意”衍生的各種心態(tài)
如果用文學(xué)藝術(shù)來比方,例如李后主的詞:“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蹦窍爰魯嗨?、理順?biāo)?,是“所知”。剪也不斷,理也不順,似乎在心中去不了的,便是“意”的作用。又如蘇東坡的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弊约翰⒉幌肴ニ寄钏?,但在心中,永遠存在著、排遣不開的,這就是“意”。所以“意”的作用,又有一個別名,也叫做“念”,就是念念難忘的“念”。又有形容“意”是具有強力的作用,便叫做“意志”。它配合生理的作用,就叫做“意氣”了。人生多意氣,大丈夫立身處世,意氣如虹,那是多么美麗的豪語?!耙鈿狻奔由纤枷搿⑺季S以后,主觀認定的作用,便又換了一個不同的名詞,叫做“意見”。 說到“意氣”,問題可大了!“意”是“能知”、“所知”接受外物環(huán)境等所影響,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形成為自我知性的堅固影像,也可叫它為形態(tài)。但從邏輯的界別來說,它是唯心的。然而它在起作用時,必然同時關(guān)聯(lián)生理內(nèi)部的情緒,兩者互相結(jié)合,所以叫做“意氣”。一部幾千年來的人類歷史、人類社會,“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xiāng)作故鄉(xiāng)”,十之七八,都是人我“意氣”所造成的錯誤。宋儒理學(xué)家陸象山說過兩句名言:“小人之爭在利害,士大夫(知識分子)之爭在意見。”這的確是很有見地的觀點。 其實,我們平常做人處事,大部分的行為言語,都在“意氣”用事,絕少在清明理智的“明德”知性之中。如果要做到事事合于理性,那是很難的。除非真能達到“大學(xué)之道”的基本修養(yǎng),所謂“定、靜、安、慮、得”的學(xué)問工夫,不然,對于自己理性的真實面貌,根本就無法自知,所以老子便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感言。因此,曾子特別指出“知至而后意誠”的重點。但是因為用了一個“誠”字,又被后人誤解不少,這真如禪宗洛浦禪師的話說:“一片白云橫谷口,幾多歸鳥夜迷巢?!彼裕瑥摹洞髮W(xué)》的“誠意、正心、修身”的觀點,來參證一部二十六史上的領(lǐng)導(dǎo)人物(帝王們),以及普通人物創(chuàng)業(yè)守成的成敗得失,就有得戲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