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如何“止于至善”
既然人性的本來,本能自己具有自明其德,本自“至善”。為什么在起心動念,變成人的行為時,又有善惡對立,作用完全不同呢?這個問題,從儒家的觀點來說,是因為人性的變易,主要是受到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換言之,天生人性,本來是個個良善的,只是受后天的影響,受生理的環(huán)境的種種影響,由習氣的污染而變成善惡混濁的習慣。所以學(xué)問之道,便是要隨時隨處洗煉自性所受污染的習氣,使它重新返還到“明德”、“止于至善”的境界。 那么,怎樣才能使自性返還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呢?那只有利用自性本自具有的“能知之性”的功用,隨時反省存察,了了明白,處理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樁行為的善、惡,分別加以洗煉,使它還歸于純凈“明德”的本相。所以在言辭表達上,又把“性自明凈”的知性作用,以邏輯的理念,叫它作“能知”。再把這個知性,用在起心動念,向外對人對事對物的分別作用上,叫它作“所知”。 例如:人性自出生為嬰兒,直到老死,餓了知道要吃,冷了知道要避寒取暖,看到好看的、美麗的,想要取為己有,不好的、厭惡的,想要趕快拋棄。那都是天然“知性”的“能知”的作用。不過,其中又有不同的分別。知道飽、暖、饑、寒、好、惡的,是由天然“能知之性”的感覺部分所反應(yīng)而知的,所以也可以叫做“感知”或“感覺”。在佛學(xué)的名詞,叫做“觸受”。但知道這個好吃不好吃,這個可要不可要,這樣能不能要,該不該要,那就屬于“能知之性”生起“所知”的分別作用,這個作用,叫它是“知覺”。知覺與思維、思想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隨時不可或分。當知覺的作用要仔細分別、追尋、分析、歸納、回憶、構(gòu)想時,又別名叫它是思想、思維,等等。 但無論“能知”或“所知”,從《大學(xué)》本書的名詞來講,都屬于能自明其德的“明德”自性的起用。如果明了“明德”自性,它是本自“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那所謂“能知”與“所知”,也只是“明德”起用的波動而已。攝用歸體,“知性”也并無另有一個自性的存在。譬如波澄浪靜、水源清澈,原本就是“止于至善”,這樣才是“知本”,這樣才是“知之至也”。 但是,在一般人而言,從有生命以來,始終是被“所知”的分別作用牽引波動,并無片刻安寧。從少到老,收集累積“所知”的“習氣”,便形成了“意”。也可叫它是“意識”。然后,又自分不清楚,認為“意”便是“知性”。其實,“意”是“知性”的“所知”累積而形成?!爸浴笔占鄯e成“意”以后,譬如銀幕上的演員與幕景,能夠分別演出音容笑貌、悲歡離合等情節(jié),如幻如真。事實上,這些情節(jié)變化,都是幕后的一盤磁帶的播出而已。所謂磁帶,就猶如“意”。銀幕上的種種人物活動,猶如“所知”的種種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