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詞典】臘瑪古猿

臘瑪古猿(Ramapithecus)
1932年,耶魯大學研究生G.愛德華?劉易斯(G. Edward Lewis)在巴基斯坦與印度接壤處的西瓦克立山發(fā)現(xiàn)了一塊包含兩顆第一臼齒、兩顆前臼齒,以及犬齒和門齒牙槽的上頜骨。為了紀念古代印度敘事詩《臘瑪延那》中的主角,劉易斯將這個標本命名為“臘瑪古猿”?!芭D瑪古猿”有以下特征:吻部短縮,牙齒排列較緊密,犬齒較小,臼齒齒冠較平,齒列成弧形。
古人類學界傾向于南方古猿是人類直接祖先,關于臘瑪古猿在人類起源過程中的系統(tǒng)位置的問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路易斯?利基(Louis Leakey) 發(fā)現(xiàn)肯尼亞古猿和臘瑪古猿之間的相似性,指出兩者的特征更接近人類。此后一段時間,臘瑪古猿是最早人族成員成為人類學家共識。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西瓦古猿(Sivapithecus)化石被發(fā)現(xiàn),其與臘瑪古猿相似度較高,同時也和現(xiàn)代紅毛猩猩相似,臘瑪古猿在進化樹上的位置其實和紅毛猩猩更接近,而不是人族的一員,臘瑪古猿被排除出人科系統(tǒng),只能看作是人與猿類的共同祖先。如今,臘瑪古猿的名稱也被統(tǒng)合進“西瓦古猿”之中,不再單獨使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