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只“藍鳥”

“小說,是記憶的嫁接與生長。”《藍鳥》的扉頁上赫然印著這句話,如一道閃電,讓我們在主人公畢壯志由遠及近拼命奔跑的身影中,回望自己的記憶深處,找尋青春的味道。畢壯志的身影孤獨、倔強、不屈不撓,和作者俞勝以及我們自己部分重疊,又和我們所熟知的孫少平、高加林、于連、拉斯蒂涅等小說人物遙相呼應,從這個意義上說,《藍鳥》是一部致敬往事的“記憶之書”,也是一部激勵青年的“奮斗之書”、追求理想愛情與幸福生活的“尋找之書”。
“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會為你讓步?!痹谖铱磥?,《藍鳥》就像《平凡的世界》的續(xù)篇,講述了青年人懷抱理想,走出原生地、“到世界去”的渴望。和路遙筆下的雙水村知識青年孫少平相似,木泥河鎮(zhèn)知識青年畢壯志一時沖動,從中學退學,夢想成為養(yǎng)兔專業(yè)戶,卻被同學坑得血本無歸。創(chuàng)業(yè)失敗后,在親戚鄉(xiāng)鄰的冷嘲熱諷中離家進城,先后在縣城二建公司當工人和成本會計,繼而遠赴哈爾濱,在茂朝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度過3年光陰,又到翔飛搬家公司干力氣活,最后成為水果連鎖店的老板。漫長艱辛的打工生涯,不斷延展的時空軌跡,畢壯志一路跌跌撞撞、曲曲折折,卻始終不放棄、不妥協,正如小說中言,“我雖然卑微,卑微如一棵小草,人人可以踐踏。但卻沒有人可以輕易剝奪一棵小草享受陽光和雨露的權利。即使有人在我身上壓上一塊石頭,我也要不屈不撓地從石縫中探出頭來”。正是這種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奮斗精神成就了畢壯志,使他平凡的生活綻放出耀眼光彩。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青年。畢壯志是上世紀90年代經濟轉型時期無數奮斗青年的寫照,他的個人奮斗史、創(chuàng)業(yè)史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史的縮影。對于畢壯志這樣的奮斗者來說,最大的挑戰(zhàn)來自于鄉(xiāng)村與城市的二元對立,這也是孫少平所經歷的。畢壯志雖遠離故鄉(xiāng),卻依舊帶著故鄉(xiāng)的烙印成為“城市異鄉(xiāng)人”,承受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重壓。他不能像孫少平那樣,僅僅以“勞動”確立自我價值,而是要拼命掙錢擺脫與生俱來的貧窮,求得身份認同和心理慰藉。而他時?;叵肫鸬摹澳灸嗪优系牧~與青草”,作為一種古典愛情和精神皈依的暗示,使他能夠在洶涌澎湃的經濟大潮中堅守自我,不至于迷失或淹沒。相較于石一楓《世間已無陳金芳》中那個“只想活得有點兒人樣”卻最終失去自我的陳金芳,畢壯志最后的圓滿,無疑是對孜孜奮斗者最好的禮贊與祝福。
作者以“藍鳥”為題,意味深長。小說中多次出現這只藍鳥,“麻雀大小,腹部是白色的,腹部以上的羽毛閃著藍幽幽的光澤”,它曾見證“我”和宋燕秋在木泥河邊的約會,也曾鼓勵“我”在經歷各種挫敗之后不氣餒、不自輕自賤。很顯然,這是一只穿越時空的神奇的鳥,是作者有意設置的象征意象,猶如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筆下的“青鳥”(The Blue Bird,即“藍鳥”),意味著對幸福的向往和尋找——盡管這幸福略帶哀傷,卻又給人以希望。《青鳥》譯者鄭克魯先生認為,“青鳥包含著幾層象征意義……作者用青鳥這樣具體的事物來表示抽象的觀念,他要說明,人類幸福是存在的,雖然我們總不能發(fā)現,以為離我們很遠,但經過千難萬險最終是可以找到的;即使會得而復失,也能再次找到?!睙o疑,畢壯志的成長史中,始終有這樣一只飛翔的藍鳥或青鳥,它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在默默地為其指引方向,也預示著一時的得失無法左右生活終將給予我們的答案。小說最后,畢壯志過盡千帆,卻忠貞不渝,最終與初戀宋燕秋走到一起。于是,曲終奏雅,“有的人、有的事原本就屬于你的,在很早的時候就注定屬于你,只是在你成長的過程中,迷失了她。以后你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找回她”。
除了主人公畢壯志,小說還刻畫了米云凱、李茂朝、張家奎、小六、小七等各色人物的奮斗歷程和悲喜命運,充分體現了作家以心系蒼生的姿態(tài)直面社會的寫作態(tài)度?!白鳛橐晃蛔骷?,以虔誠的心來記錄自己的時代,反映自己的時代,為自己的時代放歌,才能無愧于自己生活在其中的這個偉大的時代?!背蔀榘蜖栐耸降摹吧鐣泦T”和“時代觀察者”,無疑是一位優(yōu)秀作家需要具備的大時代觀。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或許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只“藍鳥”,尋找理想愛情和幸福的過程,其實就是尋找自我、不斷超越、永不止步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