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談諸子的精神:追慕先哲,不能替代思考
易中天談諸子的精神:追慕先哲,不能替代思考
明清史研究
2022年02月14日?

易中天談諸子的精神
追慕先哲,不能替代思考
文:易中天 編:先知書店
現(xiàn)在不少人都主張重讀經典。我自然也是贊成的。這就產生了三個問題。第一,我們?yōu)槭裁匆x?第二,讀什么?第三,怎樣讀?在這里,我想發(fā)表一點個人的看法。
▌我們?yōu)槭裁醋x經典
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因為經典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著作。而且,它的意義和價值還是永久性的。
那么,為什么要讀先秦諸子?因為先秦諸子是經典中的經典,精華中的精華,是最寶貴的文化遺產。
我們知道,先秦諸子所處的時代──春秋戰(zhàn)國,是我們民族的黃金時代。在人類歷史上,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時代,叫“軸心時代”。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是人類文明的重大突破時期。在這個時期,世界各民族都出現(xiàn)了偉大的精神導師,成為世界各大文明的標志。
比方說,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則有孔子、老子等等。
他們不約而同地在思考,人,究竟要怎樣才能幸福;社會,究竟怎樣才能和諧。正是這些思考,影響了各自民族的文化,而且達數(shù)千年之久。這樣的思考,我們怎能不知道,不了解?

或許有人會問:那么久遠的思想,現(xiàn)在還管用嗎?管用!實際上,這些思想家和先驅者的思想,也一直在影響著我們。為什么呢?因為這些思想家思考的,是一些永遠的問題。
比方說,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永恒。這些問題,盡管哲學家們做過無數(shù)次回答,有過許多的結論,它們卻仍然是問題。為什么呢?
因為第一,這些問題不是關于物的,而是關于人的。只要人是一個問題,它們就永遠成問題。第二,這些問題也不僅僅屬于某某“學”,或者某某“家”。它們屬于全人類,屬于每個人。
每個人都會面臨這些問題,也都會思考這些問題,還會有不同的結論。這樣,它們就永遠是問題。
于是,當我們?yōu)檫@些問題所困惑時,我們就會想到那些先哲,想到那些經典,想知道他們是怎樣思考怎樣回答的。這便正是哲學和經典的意義。也就是說,我們今天閱讀經典,閱讀先秦諸子,不過是為了幫助我們自己思考人生,獲得智慧。
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也就同時回答了第二個問題:讀什么。讀什么呢?讀人,讀人生,讀人生智慧。
那么,我們能夠從先秦諸子當中,讀出什么人生智慧?
我想概括為這樣幾句話:讀孔得仁,讀孟得義,讀老得智,讀莊得慧,讀墨得力行,讀韓得直面,讀荀得自強。
▌讀孔得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這一點大約沒有什么問題。但什么是“仁”,說法就很不一樣??鬃幼约海陀泻脦追N說法,比如“愛人”,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比如“克己復禮曰仁”。
我自己比較認同的,是孟子的說法:“惻隱之心,仁也?!比?,當然不等于“惻隱之心”,所以孟子沒說“仁,惻隱之心也”。不過,一個人如果有了“惻隱之心”,那就是“仁”,或者說就有“仁愛之心”了。
為什么這樣說?我們先看什么是“惻隱之心”。惻和隱,都有憂傷、悲痛的意思。所以,惻隱之心,就是“憂傷之心”,就是“悲痛之心”。這又有什么稀罕呢?誰沒有憂傷?誰不會悲痛?
原來,惻隱之心,并不是自己悲痛,自己憂傷,而是能夠體驗到別人的悲痛,別人的憂傷,從而不忍心讓別人悲痛憂傷。?所以,惻隱之心,其實就是同情心、憐憫心。它的基礎和核心,則是“不忍之心”。
事實上,不忍心其無罪而死,不忍心其折磨至死,正是現(xiàn)代社會法治與人權的心理基礎和人性基礎。在這里,我們高興地看到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對接。
▌讀孟得義

孟子是好辯的。他的話,也很雄辯。他總是有一種氣勢,一種不容置疑和劍拔弩張的氣勢。
比如他去見梁惠王?;萃鯁査豪项^!不遠千里而來,總歸對敝國會有什么好處吧?這在當時的諸侯,大約也都會這么想、這么說的。
孟子卻直通通地頂了回去,說:大王!為什么開口閉口就說利益呢?只要說說仁義就行了!接著,孟子以排山倒海之勢,一口氣說出為什么不可言利的道理,最后得出結論:王!你只要講仁義就行了,何必講利?
不少人不喜歡孟子,認為他鋒芒畢露,太過張揚。其實,孟子如此咄咄逼人,并不完全是個性使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核心范疇是“義”。
前面講過,義,是具有批判性、否定性和戰(zhàn)斗性的。批判、否定、戰(zhàn)斗都不容易。這就必須有精神上的支持,而且這精神還必須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
那么,在孟子那里,有這種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的精神力量嗎?有。它就是“氣”,也叫“浩然之氣”。
什么是“浩然之氣”?孟子說,這就不太好講了!但有幾點可以肯定。第一,它是正義積累的結果;第二,它和道義相伴生;第三,它一旦為道義和正義所培養(yǎng),就最偉大、最剛強,能夠充盈于所有的地方。
可見,勢源于氣,氣源于義。有義則有氣,有氣則有勢。正義在胸,則氣勢磅礴。
總體上說,孟子比孔子強硬。我的感覺是:孟子很男人,孔子很長者。
▌讀老得智
眾所周知,《老子》是一部奇書。它的作者是誰,成書何時,目的何在,都不清楚。對于這些問題,一般讀者弄不清也罷,重要的是得其精華。
精華是什么呢?我認為就是辯證法。《老子》的辯證法,在中國人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變成了一種生活辯證法。而且,依我看,這種生活辯證法還是屬于弱勢群體的。
實際上我們看《老子》一書,從頭到尾貫穿的都是弱者是生存智慧:柔能克剛,弱能勝強,無為則無不為。老子一再說,不用以為強大的就強大,弱小的就弱小。
天底下最柔弱的是什么?水。最能攻堅勝強的又是什么?還是水。所以,最弱小的,其實是最強大的;最堅強的,其實是最脆弱的。想想看,一個人,什么時候最柔弱,活著的時候。什么時候最堅強,死了以后。
可見“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因此,那些爭先恐后的,沒有一個不失??;那些巧取豪奪的,沒有一個不輸光;只有那些與世無爭的,才最安全,也才最豐富,簡直就應有盡有。
道理很簡單:正因為他們不爭,所以沒人爭得過他們,這就叫“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請大家想想,這難道不是說給弱者聽的嗎?
有趣的是,老子的這一套無為、守雌、貴柔、知足,并非只有弱勢群體受用,權勢人物也受用。因為誰都有處于弱勢的可能。即便貴為天子,也未必總是強勢,這個時候,就用得著老子哲學了。
所以,老子的思想可以有不同的結果。用于學術,可以發(fā)展為思辨哲學;用于軍事,可以發(fā)展為戰(zhàn)略方針;用于政治,可以發(fā)展為斗爭策略;用于生活,可以發(fā)展為生存智慧。由此可見,老子是影響深遠的,也是無法盡說的。
▌讀莊得慧

和老子一樣,莊子也講“無為”。但老子的“無為”,其實是“無不為”。至少,也是“有所為”。莊子的“無為”,卻是“真不做”。
莊子一生,不知把多少送上門來的功名利祿拒之門外。有一天,楚國兩位大夫千里迢迢來到濮水,找到正在河邊釣魚的莊子,請他出山為楚國卿輔,說是我們大王想把國境之內的事麻煩先生了!
莊子沒有直接回答,一邊繼續(xù)釣魚,一邊頭也不回地問:聽說貴國有一種神龜,死了三千年了。貴國大王寶貝得不得了,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珍藏在廟堂之上,有這事吧?那么請問:作為一只烏龜,它是寧愿去死,留下骨頭享受榮華富貴呢,還是寧愿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地里打滾呢?
兩位大夫異口同聲地說,當然是寧愿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地里打滾了。
莊子說,二位可以回去了,我會繼續(xù)拖著尾巴在泥地里打滾的。
這故事很多人講過,一般都理解為莊子的清高。其實莊子不是清高,而是透徹。也就是說,作為哲學家,莊子想明白了兩個問題:
世界上什么最可寶貴,什么最有價值。什么最可寶貴呢?生命。什么最有價值呢?自由。
這兩個問題合起來,就可以表述為這樣一句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的價值在于自由。
我認為,這就是莊子哲學的核心。莊子一生,也在實踐著他的哲學。為了生命和自由,莊子把很多問題都想得很開,把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淡。
▌讀墨得力行

后世的“俠義”,一半來自孟子,一半來自墨子。如果說他們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墨子側重于“行俠”,孟子側重于“仗義”。墨子的“行俠”,可以用一個故事來證明。這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墨子救宋。
楚國請魯班做云梯準備用來攻打宋國。墨子聽說后立即動身,走了十天十夜到達郢都,來見楚王和魯班。
墨子用義理懟的魯班沒話說,又對楚王說,現(xiàn)在楚國應有盡有,宋國貧窮弱小,你們卻要去搶人家,與有“盜竊病”的人有什么兩樣?這可是既違背正義又得不償失?。〕鯖]有話說。
但是楚王和魯班都不想放棄,于是墨子只好和魯班虛擬過招。魯班演示攻城,墨子演示防守。幾個回合之后,魯班黔驢技窮,墨子綽綽有余。
于是魯班說,我自有辦法對付先生,但是我不說出來。墨子說,我知道先生打算怎樣對付我,我也不說。楚王奇怪,問墨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墨子說,魯班的辦法,無非是殺了臣下。殺了臣,宋國就可以攻打了??上С嫉牡茏忧莼嵉热偃耍呀浾莆樟顺嫉姆椒?,帶了臣的器械,守在宋城上,只等楚軍來進攻了。楚王一聽,馬上決定不再攻打宋國。
很顯然,這個故事表現(xiàn)了墨子的三種精神:反戰(zhàn)精神、俠義精神、實踐精神。
墨子不但提出了反對掠奪性戰(zhàn)爭的主張,而且身體力行地制止了一些這樣的戰(zhàn)爭。這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年代,真是談何容易!
這就真是“行俠仗義”,也真是“說得到,做得到”了。可以說,中國文化“知行合一”的精神,在墨子和墨家學派那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我們應該學習墨子的這樣一種精神:一旦認準了某個道理,就堅定不移地去做。這就是墨子給我們的啟示。
▌諸子的精神,不朽的精神

這些加起來,就是先秦諸子的精神,也是我們民族的不朽精神!
毫無疑問,這只是我個人的閱讀心得。它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系統(tǒng)的。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比方說,先秦諸子中,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而不宜提倡、應該批判的內容,就沒有提及。
我的觀點是:
第一,作為文化和學術的傳播者,首要任務是繼承和弘揚經典中寶貴的思想遺產。批判的工作,不妨留給專家們去做。
第二,作為一般觀眾和讀者,沒有必要對先秦諸子作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完全可以求仁得仁,求智得智,各取所需。
第三,先秦諸子博大精深。除極個別大師外,大多數(shù)人閱讀這些經典,都難免管中窺豹以己度人。更何況我們讀經典,原本就是為了獲得人生的智慧。
人生是一種體驗。人生的智慧是體驗后的思考。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每個人的人生也只屬于自己。誰也不能代替別人去體驗,去思考。
因此,閱讀經典,不能替代體驗。追慕先哲,不能替代思考。而體驗和思考,只能由每個人自己去完成。這也就是我對第三個問題──“怎樣讀”的回答:自己讀,用心讀,讀出什么是什么。只要有所領悟,有所啟迪,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