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華:玉文化課程之戰(zhàn)國時期玉器分類特征說明
第七課、戰(zhàn)國時期玉器的分類特征
二、戰(zhàn)國時期的玉裝飾器的種類特點
戰(zhàn)國時期的裝飾器,大體上分為兩種,就是由片狀器與圓雕器組成,也是高古玉收藏種類的重中之重,被很多愛好者所關(guān)注,但是市場上也是真假參半,往往需要有較大的投資過程。

嚴格意義來說,戰(zhàn)國時期的片狀裝飾器可以分為三大類別,由于使用的功能不同,造成分類亦不同,由此而來的收藏投資的價值也自然會不同:
戰(zhàn)國時期的片狀裝飾器第一類是組佩中的佩飾,例如“M"造形的龍型佩,造型莊重肅穆,肯定是出于高等級別的墓葬之中,這種層位的玉佩飾,一般選材用料上好,雕工精細,紋飾設計縝密,屬于戰(zhàn)國玉器中的精品,自然也是收藏愛好者關(guān)注的重點,同時還是贗品的重災區(qū),在市場上遇到這類題材的物品一定要多加審核,宜多加謹慎。

第二類戰(zhàn)國時期的片狀裝飾器就是制造粗陋的陪葬冥器。這種玉佩飾的主要特征是殉葬物品,一般都是短期迅速加工使用,材料石性較大,外輪廓的切割也很粗糙;同時,紋飾琢刻用刀生疏而數(shù)衍。
作為冥葬用器,大概有了一個形狀就可以了,可是如果對于個人收藏品的要求來說,這類裝飾器就沒有太大的收藏價值。
但是,從學術(shù)研究的角度看,這類冥器制造也具有其獨特的存在意義,那就是:第一,冥器自有冥器的風格,那種粗率簡潔,極盡簡素的琢磨工藝,也為后來的直接開啟了漢八刀寫意風格的先河,與第一類佩飾的那種細膩委婉的琢玉風格形成了事實上的雙向互補;第二,對于研究戰(zhàn)國琢玉的工藝過程有著極大的幫助。
其實,也告訴我們,在戰(zhàn)國題材收藏題材上,我們需要精品;在學術(shù)研究上,有時精品并不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制作信息,倒是一些半成品與冥葬用器,確能更加準確無誤地將工藝流程準確地傳遞給我們。

戰(zhàn)國時期的片狀裝飾器第三類就是介于前兩類之間的玉佩飾。這類配飾的特點是造型更加簡單,紋飾相對簡單,但不僚草粗率,如果我們將這類物品也劃入組佩的一個種類的話,那么應該不屬于重要的器類。這種佩飾玉器大多可見于流通渠道的較多,器型、紋飾、材質(zhì)、工藝都比較多元化,每一件物品的收藏價值也相差懸殊。
戰(zhàn)國玉器中圓雕裝飾玉器多以獸形為主,圓雕的人物造型極其少見,這樣的專題極其難于收集,不具備一般性質(zhì)的收藏條件,這里不浪費時間陳述。
圓雕動物的總體造型也有著戰(zhàn)國時期的特點,就是這類物品往往與身體上的紋飾風格相一致,保持各個部位外輪廓的流線造型,基本不見棱角。

比較典型的代表物就是1964年山西省長治市出土的圓雕玉虎,玉虎身體完全用隱起的手法雕出勾云紋,與外輪廓形成了強烈的內(nèi)飾外形的整體呼應視覺效果,也成為這一階段圓雕物品的鮮明特征。
戰(zhàn)國時期動物形象設計的另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出土的實物中出現(xiàn)了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商代玉器設計風格、表現(xiàn)形式完全不同的抽象設計風格。
具體表現(xiàn)在對于動物重要肢體,包括動物眼睛的設計完全外形圖案化,甚至在沒有參照物的情況下,完全不知所云。

例如1950年出土于河南省輝縣的兩件龍形玉璜,一件兩端裝飾成龍頭,尚能隱約可悟;另一件的兩端只各有一孔、一闕,用來象征著龍的眼與口。
如果沒有第一件為參考,絕不會辨別出這是龍形璜佩。
由此可見此時的設計思路,開始出現(xiàn)跳躍式的抽象模式。

(特說明:建議讀者可以點擊今日頭條同名專欄課程,此文為授課講義,更詳細的內(nèi)容,請點擊視頻課程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