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于微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上面講了許多孔門教育的大原則。這里提出來孔子對于個人教育的觀點,也是銜接上文之“疾之已甚”的注解。 已好幾次提過才、德、學(xué)三者都周全具備的人并不多。以前政治上有個大秘密,歷史上聰明的帝王,喜歡用貪而能者。即使明知其品德不大好而才高的,派出來做官,有時還睜只眼閉只眼,上面不大管,但這種人真能替國家社會做好事。有的人非常廉潔,品格非常好,學(xué)問也好,可是笨得要死,不能做事。那就派到翰林院去,地位高高的,可是搞了半天,在那里喝西北風(fēng)。再舉一個例子。宋太祖趙匡胤平定天下,當(dāng)了皇帝以后,有一個年輕時的同學(xué)趙普,他自己說沒有讀過多少書,后來當(dāng)了宰相,自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他抽屜里放的也是《論語》,有政治問題解決不了,就翻翻《論語》,好像現(xiàn)在信宗教的人查經(jīng)一樣。 宋太祖喜歡晚上穿了便衣到大臣的家中走走,因為以前與趙普的家人都認(rèn)識,所以尤其喜歡到他家中。有一個冬天下大雪的晚上,趙普夫妻倆以為這樣冷的天氣,大概皇帝不會來,不料后來有人敲門,皇帝還是來了。這一下可把趙普夫婦嚇壞了,因為當(dāng)時南方還沒有平定,當(dāng)天下午進(jìn)貢送來一批東西,他還沒有向上報,趕快跪下來接駕,奏明原因。宋太祖安慰他說沒有關(guān)系,公事明天早上再說。他仍在客廳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突然看見貢品中有一個大瓶子,上面寫好送趙普的,宋太祖大感稀奇,打開來看看,連趙普在內(nèi)誰也沒料到里面都是瓜子金。趙普夫婦嚇?biāo)懒?,立刻又跪下來奏明實在還沒有仔細(xì)看過,并不知道是黃金。宋太祖說:“你身為一個宰相,別人不知道,以為天下事決定在你書生之手。外邦既要送你這么一點東西,算得了什么?你收了,照收不誤!”不論宋太祖的動機(jī)是什么,都是了不起的。但另外一個人曹彬,原來與趙匡胤是同僚,也是好朋友,他是五代時周朝的外戚。趙匡胤常常約他去喝酒,他卻堅持不肯,始終中立不倚,守住崗位。后來趙匡胤當(dāng)了皇帝,認(rèn)為他人品好,和趙普一樣重用。有人在趙匡胤面前打這人的小報告都打不進(jìn)去,這就是趙匡胤識人于微的地方。 這些故事,就是說才德俱全的人,就是國家的大臣,是社會上了不起的人物?,F(xiàn)在孔子也是說到才與德不能相配合的問題。中國文化經(jīng)過周公整理集中起來,孔子不過繼承他的道統(tǒng)。周公從事政治,做國家的首相,有名的“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就是他的典故。洗一次頭,三次握起頭發(fā)來;吃一餐飯,三次把飯吐出來,去接見客人,處理公事。一國的首相,內(nèi)政、外交都要他辦,所有來見他的人,又從不拒絕,是如此的忙。不只是忙,他對于下面的人,所有的事務(wù),如此盡心,如此好的態(tài)度,這就是周公的才能與美德。如果真具有周公的才能與美德,但驕傲看不起人,慳吝得連同情包容都不肯付出,又舍不得花錢,舍不得幫忙別人、勉勵別人,舍不得給人家一紙獎狀的話,那也免談了,他做出來的成績,一定沒有什么可看的了。這也就是說,一個人有了才能而且很努力,還要修養(yǎng)弘毅的胸襟,深厚的美德,要不驕不吝。不驕傲就是謙虛,不慳吝就是同情、包容和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