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同令狐楚為我們演繹了這人世間最的美麗的師生情!
#寫詩鬼才#少年行
唐代:令狐楚
霜滿中庭月滿樓,金樽玉柱對清秋。
當年稱意須行樂,不到天明不肯休。
還是令狐楚心態(tài)好,如果令狐绹有一半其父的心態(tài),李商隱也不會活得那么苦了,也正是因為李商隱太了解其恩師開朗的了,也就疏忽了其恩師身體的狀況,誰也不會想到那一別竟成了永遠,作為兒子令狐绹自然會討厭李商隱這個“忘恩負義之”徒了。是我我也不會原諒他,老人家明明有病了寫信讓想見他一面,結果連寫幾封卻沒見上,直到老人家走了,他才出現(xiàn),可憐的是老人家到最后還沒有放下他,留著遺憾走了,作為兒子,是不可能釋懷的。唉,要是古時資訊發(fā)達一些,也不會出現(xiàn)如此的遺憾,只能說雙雙都有苦難言,也就出現(xiàn)了李商隱大量的《無題》詩文。
查了李義山的詩辭之后,我終于明白了“東風無力百花殘”之句是李義山懷念恩師所寫,只不過是當時的李商隱所處的位置不容其明講,故而出現(xiàn)了大量的《無題》詩文。不信您看這道:
游春詞
令孤楚
高樓曉見一花開,便覺春光四面來。
暖日晴云知次第,東風不用更相催
再看李義山把東風與百花重合在一句之中,分明就是把其恩師詩文的首尾之句揉合在一處了。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如果按此思路解釋也就行得通了。關于李對其恩師的詩文還有很多比如:
謝書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
自蒙半夜傳衣后,不羨王祥得佩刀。
寄令狐郎中
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過回塘萬竹悲。
浮世本來多聚散,紅蕖何事亦離披?
悠揚歸夢惟燈見,濩落生涯獨酒知。
豈到白頭長只爾,嵩陽松雪有心期。
? ? ? ? ? ? ? ? ? ? ? ? ? ? ?——
東還
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長夢采華芝。
秋風動地黃云暮,歸去嵩陽尋舊師。
宮辭
君恩如水向東流,得寵憂移失寵愁。
莫向尊前奏花落,涼風只在殿西頭。
李商隱幼年傷父,自然會對令狐楚產(chǎn)生亦師亦父的情感,這也許是令狐楚為什么特意鐘情于李商隱的原由吧!就連百年后的悼文也托囑兒子讓這位弟子所寫,可憐的是李本該成為令狐楚的賢婿,卻沒有事成,也許令狐楚家這位千金大小姐太嬌縱不入李的法眼吧。如此有負師望,也難怪令狐绹會氣憤了,也就注定了李商隱一生的悲劇。無論無何,令狐楚與李商隱同我們演繹了這人世間最美麗的師生情,如果您能深入其中,定會淚目……
唉!
我想起了溫兆侖所寫的一首叫隨緣的歌:
原來愛得多深
笑得多真到最后
隨緣逝去沒一分可強留
茫然仰首蒼天
誰人躲藏在背后
啊
夢中想的都遺漏
原來每點溫馨
每點歡欣每個夢
隨緣蕩至沒一分可強求
回頭看這一生
人如飛蟲墮網(wǎng)內(nèi)
恨的苦的須承受
你你我我隨緣曾邂逅
笑笑喊喊想起總荒謬
進進退退如何能永久
啊
冷冷暖暖都必須承受
原來每點溫馨
每點歡欣每個夢
隨緣蕩至沒一分可強求
回頭看這一生
人如飛蟲墮網(wǎng)內(nèi)
恨的苦的須承受
你你我我隨緣曾邂逅
笑笑喊喊想起總荒謬
進進退退如何能永久
這也許曲子就是李商隱的內(nèi)心真實寫照吧!
[泣不成聲][泣不成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