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高平炎帝陵及其行宮演奇樓考

2022-04-21 10:09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高平炎帝陵及其行宮演奇樓考

《中華戲曲》 2002年01期 王福才

山西高平市北羊頭山下,存有炎帝陵和炎帝廟。炎帝陵西故關(guān)村,建有炎帝行宮,行宮內(nèi)于明崇禎十六年(1643)創(chuàng)修舞樓一座,且名之為“演奇樓”,富有特色,是不可多得的戲曲史料。

高平,戰(zhàn)國趙邑。西漢置波氏縣,屬上黨郡,東漢、晉因之,北魏改為玄氏縣。故治在今高平?!端?jīng)注?沁水》:“絕水又東南流,徑眩氏縣故城北?!吨駮o(jì)年》曰,晉烈公元年,趙獻(xiàn)子承城汶氏?!薄对涂たh志》澤州:高平縣,“南至州八十里,本漢波氏縣,屬上黨郡,在汶水之上,故以為名,后魏改為玄氏?!北蔽河腊仓心辏酶咂娇h,屬長平郡,唐先后屬蓋州、澤州,宋、金、元、明俱屬澤州,清雍正六年(1728)屬澤州府。民國及解放后縣名不改。1985年前屬晉東南地區(qū),后屬晉城市。今稱高平市。故治初在今高平市西北二十里王報村,北齊天保年以后在今高平市。明?郭子章《山西郡縣釋名?高平縣》:“四面皆山,而中有平地,故曰高平。”《清一統(tǒng)志?澤州府》:“長平故城,在高平縣西北,后魏永安中置高平縣于此……舊志:在縣西北二十里王報村,今猶稱舊縣?!?/p>

高平市之北的羊頭山,傳說炎帝曾居于此。炎帝為傳說中的古帝。姜姓。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相傳以火名官,作耒裕,教人耕種,故又號神農(nóng)氏。羊頭山上有神農(nóng)城、神農(nóng)井、神農(nóng)泉、五谷畦等遺址、遺跡尚存。神農(nóng)遍嘗五谷,遴選良種,制造農(nóng)具,傳授耕種技術(shù),遍嘗百草,后因嘗斷腸草亡?!痘茨献?修務(wù)訓(xùn)》:“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食,食螺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nóng)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濕肥境高;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dāng)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鄙褶r(nóng)死后,遺體停臥龍灣,葬羊頭山的陽坡下莊里村,此即炎帝陵。炎帝陵附近幾個村名源于炎帝傳說,山西省高平縣地名辦公室編《高平縣地名志》(內(nèi)部資料)載,傳說炎帝游各地,嘗百草,路經(jīng)北營、換馬,死于莊里。北營,傳說炎帝到此得病,病情嚴(yán)重,叫不應(yīng)聲,得名“不應(yīng)”,后演變?yōu)楸睜I。因病不能騎馬,故將換馬乘轎之地名之為換馬。炎帝死后,遂將遺體裝入棺里,進(jìn)行安葬,故將村名稱為“裝里”,后改為莊里。此外,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也發(fā)生在這里。傳說炎帝之少女,名女娃,游于東海而溺死,化為精衛(wèi)鳥,常銜發(fā)鳩山之木石,以填于東海。發(fā)鳩山,在羊頭山西北,高平市境內(nèi)。嶺曰鳳頭山,濁漳水所出,又名發(fā)苞、鹿谷、廉山?!渡胶=?jīng)?北山經(jīng)》:“(發(fā)鳩之山)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名曰精衛(wèi)?!?/p>

炎帝陵俗稱“皇墳”。陵后有炎帝廟,俗謂之五谷廟,始建年代不詳。廟內(nèi)有古柏一株,樹圍達(dá)6米以上,估計此處建廟當(dāng)在千年以上。廟分上下兩院,原建筑規(guī)模宏大,有舞臺、獻(xiàn)臺、山門、甬道、正殿等,現(xiàn)僅存正殿及東西廂房。東廂房有生員申道統(tǒng)于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刊立的“炎帝陵”碑,碑后有一甬道可通炎帝墓穴。正殿五楹,懸山頂,六架椽,柱頭科三跑,單下昂,無華棋,耍頭螞蚱頭,補間五朵,斗口出三幅云耍頭。殿內(nèi)神櫥須彌座,塑有炎帝及后妃像,現(xiàn)已不存,東西墻原有壁畫,亦不存。東側(cè)殿供三太子(炎帝三個兒子),其旁配殿供牛馬王酒側(cè)殿供三峻,配殿供奶奶。配殿下為廂房,原為九間,現(xiàn)存六間。正殿脊植題記:“乾隆四年歲次乙未仲秋望日彩畫重修,道人焦情懷仝合社施財人等記。”過去,每年四月初八,在炎帝陵和陵后五谷廟,有盛大的祭祀活動。至今還流傳著頌揚炎帝的歌謠:“四月八,神農(nóng)活,炎黃子孫都記著,祖先種地全靠他?!鼻f里村、故關(guān)村、北營村、換馬村、下臺村、口則村等及城內(nèi)下廟,都同時舉行廟會,會期一個月。當(dāng)?shù)刂两窳鱾?“走揚州,下漢口,不如五谷廟當(dāng)社首?!笨梢娖鋸R會之盛。會期三天四夜七臺戲,故關(guān)村不去不開戲。以后五谷廟地產(chǎn)由莊里村管理,專門負(fù)責(zé)請戲。

炎帝廟有上、中、下之別。下臺村炎帝廟清康熙九年(1670)《重修炎帝廟并各祠殿碑記》云:“吾汶有上中下三廟,在換馬者為上,在縣治東關(guān)者為下,而余鄉(xiāng)則其中也?!睋Q馬上廟即指莊里炎帝廟,換馬村在莊里村之北。下臺村炎帝廟為中廟,原縣城東關(guān)有炎帝下廟,今已不存。據(jù)市文物部門不完全統(tǒng)計,高平至少有30多處炎帝廟。

距炎帝陵三里之故關(guān)村南,則建有炎帝行宮。行宮院寬9.10米,深15.30米。行宮內(nèi)存碑9通,按刊立時間先后依次為:

(一) 明成化十一年(1475)(重修神農(nóng)炎帝行宮》;

(二) 明崇禎十六年(1643)《重修炎帝行宮碑記》;

(三) 明崇禎十六年(1643)《創(chuàng)修演奇樓碑記》;

(四) 清康熙十年(1671)《創(chuàng)練大石坡碑記》;

(五) 清嘉慶十六年(1811)《合社公議永禁夏秋桑羊》;

(六) 清嘉慶十八年(1813)(神命整理祀事志》;

(七) 清光緒十年(1884)(改修炎帝行宮碑記》;

(八)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重修演奇樓碑記》;

(九) 無紀(jì)年《補修神殿暨陪房碑記》O

這些碑刻是研究炎帝行宮及其舞樓修建的重要史料。

炎帝行宮創(chuàng)建于何時,在明代已不可考。明成化十一年(1475)《重修神農(nóng)炎帝行宮》碑載:“神農(nóng)炎帝行宮盤基在故關(guān)里村前,肇建太古,無文考驗?!碧祉?biāo)哪辏?460)孟夏,眾鄉(xiāng)民“創(chuàng)修正殿五間,戶牖垣墉一新,偉儷璧畫圣像”,于成化五年(1469)孟冬告成,前后共用十年??梢娫诿鞒苫瘯r,行宮正殿為“五間,南北長二十步,東西擴(kuò)十步”?!凹榷迫松昀视谡龞|又構(gòu)小門三間,以通幽明之往來?!保ǜ奖唬?/p>

百馀年后,村民于天啟三年(1623)以重修觀音堂之馀金和四方同志者捐施己財,“將正殿五間,殘缺者補,失墜者續(xù),正東小門改為圣賢殿三間,小房一間,東南改為出入之門。內(nèi)立青石香臺一座,以便焚香有地”。此后,“天災(zāi)流行,饑僅溶至,斗米千錢,餓殍載道,幾見有一家之中,父子兄弟夫婦,相為割肉而食,折骸以爨者矣,人生不□莫此為甚。此惟救死恐不贍,奚暇修宮觀哉。閱二十年,運會漸轉(zhuǎn),向之千者,今止百也”。到崇禎十六年(1643),又有本村一些信士承前馀事,,,又修西□口間”(附碑二)。

清道光間,曾補修神殿及陪房,惜記載此次重修之《補修神殿暨陪房碑記》已殘,不能窺其全貌。

光緒八年(1882)至光緒九年,將正殿五楹改建為三楹,同時,又改修東西角殿六間。于光緒十年“演戲酬神,勒石志美”(附碑三)?,F(xiàn)存建筑即為此次重修之物。正殿三楹,通面闊7.40米,其中明間2.85米,進(jìn)深6.12米,基高1.02米。懸山頂,前后六架椽。柱科五踏,雙下昂,象鼻上卷,“文革”被人割去,耍頭螞蚱頭。補間三朵,岀斜棋,雕刻華麗,耍頭龍頭,頷珠,亦被割去。通長額杭,由額雕刻華美,中為西天取經(jīng)故事,二次間為封神演義故事。殿內(nèi)無塑像,只有三皇五帝牌位和神架,牌位涂金,金光燦燦,“文革”中燒毀。兩邊側(cè)殿硬山頂,各三間,分別祀關(guān)帝和子孫娘娘。東樓二層為看樓,硬山頂,四架椽,無斗棋,四椽椎直接落于柱頭上。

正殿對面有舞樓一座,碑文稱之為演奇樓。明崇禎十六年(1643)(創(chuàng)修演奇樓碑記》專載創(chuàng)修舞樓事。此碑高72厘米,寬38厘米,笏頭,嵌山門內(nèi)壁。額書“創(chuàng)修演奇樓碑記”,無碑題,亦無撰文及篆額者。碑文不長,茲據(jù)該碑拓本抄錄如下:

創(chuàng)修演奇樓碑記

□口上下和神人,有取于演奇者大矣。信士申上用,當(dāng)□□南樓告成□日,欲糾眾創(chuàng)修南樓三間,以為演奇地。余口內(nèi)錢糧不□無人施舍,風(fēng)口口發(fā)虔心,捐金經(jīng)營,□□借口之力,問有志于□者,或施財,或犒口,遂不日南樓成之。今將姓名勒于炎帝行宮南樓西壁。

申上用同男申懋勛懋口口杰懋熙孫

申琮口囲

申上固施銀四錢外犒口一飯

申國才趙繼□各犒匠一飯

申崇進(jìn)申俊口申上化郭守余共犒匠一飯申自存趙一敬申永壽趙其福共犒匠一飯申其志犒匠酒錢三百文

木匠申自興

時大明崇禎十六年歲次癸未仲冬吉旦立

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村眾“捐金積谷,共襄盛事,重修樂樓三間,東南耳樓兩間,補修西南耳樓兩間,東大門鐘樓三間”(附碑四)。

演奇樓三楹,通面闊7.80米,其中明間2.95米,進(jìn)深4.05米,基高1.49米。懸山頂,龍脊板瓦。二平柱施方磴礎(chǔ)。通長闌額,由額兩端簡單木雕,柱頭斗口出螞蚱頭,補間木雕托,造型一般。舞樓建構(gòu)雖然很簡單,卻冠以富有特色之名“演奇”,表明村民偏愛曲折而有趣的戲曲故事,事不奇不傳,事不奇不演。同時,說明傳奇已登上當(dāng)?shù)厣駨R舞臺,成為經(jīng)常獻(xiàn)演的劇目。發(fā)現(xiàn)于潞城市的明萬歷二年(1574)抄本《迎神賽社禮節(jié)傳簿四十曲宮調(diào)》(簡稱《禮節(jié)傳簿》或《周樂星圖》)就載有南戲或傳奇劇目二十多種。

將舞樓冠以各種雅致、綺麗的獨特名稱,始于明代,各地以此來突出不同的審美情趣與追求。見于明清兩代碑刻和戲臺匾額的有:

太原市晉祠明萬歷元年(1573)水鏡臺〔1〕。坐東面西,與圣母殿隔水遙遙相對。臺上懸掛清乾隆丁丑年(1757)“水鏡臺”匾。臺名“水鏡”,意取“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⑵。清水如鏡,鑒今古,辨忠奸,體現(xiàn)的是冷靜的審視心態(tài)。臺前二柱,原掛有長聯(lián):“臨迥望之廣場,飄輕裾曳長袖舞,雖云優(yōu)孟衣冠,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諸倫理,都從絲竹管弦中抑揚繪出;呈角抵諸妙戲,著假面拗真腰標(biāo),只屬侏儒伎倆,則文文武武鬼鬼神神是是非非奇奇怪怪眾情形,竟自清詞麗曲里婉轉(zhuǎn)傳來?!彼R臺原為一間,歇山頂,沿襲元代戲臺舊制。清乾隆間,于原臺兩邊各加一間,擴(kuò)建了卷棚頂臺面,遂成現(xiàn)今臺闊三間之格局。明間寬5.4米,進(jìn)深6.2米。臺周環(huán)以走廊,無山墻,觀眾可三面觀看戲曲演出。

平順縣東河村九天圣母廟霓羽樓。清代山門舞樓,三楹,懸山頂,通闊8.54米,其中明間3.95米,進(jìn)深4.27米,基高3.35米。樓以“霓羽”名之,突出對戲曲音樂歌舞的欣賞,表明該廟戲曲演出繼承了唐代樂舞祀神的傳統(tǒng)。清光緒元年(1875)(東峪廟重修舞樓賦》碑云:“太行之北,嬰城之東,北邱頂上,東峪村中,元君廟古霓羽樓崇,三楹矗立,兩夾連通。”〔3〕

澤州縣辛壁村成湯廟禮樂樓。明代山門舞樓,懸山頂,三間,通闊7.85米,其中明間3.20米;進(jìn)深5.90米。樓名“禮樂”,強(qiáng)調(diào)的是戲曲之禮樂教化功能。明弘治十四年(1501)《創(chuàng)建禮樂樓記》碑載:“耆老李貴……率領(lǐng)二十馀家,就此而建禮樂樓三楹,欄護(hù)四傍,用主禮樂以事神,社□響諾?!薄?〕清嘉慶年間,“舞樓南退數(shù)尺,左右配以鐘鼓樓二”〔5〕,與山門建為一體。

介休市洪山村源神廟鳴玉樓。明代山門舞樓,三間,通闊10.15米,其中明間4.15米;進(jìn)深8.65米,其中前臺進(jìn)深3.55米。頂部前為卷棚,后為歇山。明萬歷十九年(1591)(新建源神廟記》:“殿前數(shù)步譬券門五洞,洞上釦砌為臺,臺上反宇回欄,狹而修曲,為樓額曰鳴玉樓。”⑹自階以下,地頗平衍,有泉百馀竇,瓷石為大池。登而觀鳴玉樓,水聲環(huán)珮,真乃天然韻者是也。鳴玉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突出了山光水色之美。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源神廟樂樓記》的作者盛贊其美:“嗚呼,是樓也,松濤谷應(yīng),山水音清,其泉瑩瑩然若玉鏡初開,其聲冷冷然若絲桐,乍聆斯不亦極勝矣!”〔7〕

高平市王何村五龍廟慶云樓。明代山門舞樓,懸山頂,三間,通闊7.56米,其中明間2.60米;進(jìn)深4.83米。山門門額石橫帔刻“古慶云”三個大字,豎刻小字“時天啟五年六月吉旦”〔8〕,與正殿脊杭題記年月相同。相傳堯舜時有古歌《慶云》,亦作《卿云》,以此命名舞樓,無疑提高了戲曲藝術(shù)的品位和社會地位。

運城市鹽湖區(qū)池神廟奏衍樓。清代過路式戲臺,懸山頂,七楹三連臺,通闊29.50米,其中中臺3間,寬12.00米,東西臺各2間,東臺寬8.70米,西臺寬8.80米;進(jìn)深9.50米。懸匾“奏衍樓”,表明此處為奏樂演劇之所,“衍”通“演”。

在山西各縣,有名稱之舞樓還有不少,此不一一列舉。

現(xiàn)在,各地傳統(tǒng)廟會逐步得到恢復(fù),迎神賽社亦間有舉辦,然規(guī)模均不及從前。會期仍多有戲曲演出,同時也有其他形式的演出。1998年5月2日(農(nóng)歷四月初七)我們在莊里村考察時,適逢炎帝廟會,除有沁水縣落子劇團(tuán)的戲曲演出外,還要在廟內(nèi)舉行音樂會,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觀眾的需求,表明現(xiàn)今廟會演出的多樣性。

【附1】重修神農(nóng)炎帝行宮

長平登豐貢士括陽公器撰并篆額書丹

長平鄉(xiāng)王報村王教刊

神農(nóng)炎帝行宮盤基在故關(guān)里村前,肇建太古,無文考驗。祠在換馬村東南,見存墳冢,木欄繞護(hù),然祠與宮其相去凡七百馀步矣。地勢厚饒,民居繁富于斯,在鄉(xiāng)先哲創(chuàng)建宮殿五間,南北長二十步,東西擴(kuò)十步,前有溝渠,隸縣三十五里。宮后小路通村,為居民之所。規(guī)模雄壯,制度恢弘,此所以神斯寧止,而保護(hù)一方,固非一日之可紀(jì)也。厥后風(fēng)雨摧毀,垣墉漫海,形跡漸泯,誠可慨也。孰肯留心刮目,葺修是宮于既渙之馀者乎。仰惟國朝圣學(xué)緝熙,樂善行道,俾天下廟觀,各嚴(yán)祀典,以嘉惠蒼生。時本鄉(xiāng)善友小張圖堂申景彰普德洞妻馮氏妙果,暨弟申方等同心協(xié)意,會集一鄉(xiāng)耆老,各捐己資,創(chuàng)修正殿五間,戶牖垣墉一新,偉儷璧畫圣像。各分名氏,起工于天順?biāo)哪昝舷?,告成于成化五年孟冬。既而善人申朗于正東又構(gòu)小門三間,以通幽明之往來。庶幾神有所棲,民有所賴,凡一鄉(xiāng)春祈秋報者在此,轉(zhuǎn)兇迪吉者在此。然后一方之民淳厚樸實,慶澆漓之俗,為禮義之鄉(xiāng),無非神農(nóng)炎帝之德澤,有利于斯土也大矣。后人之所以修廟碧碑,以久功德于無窮者,豈不宜哉。凈福院僧人明鏡,因父功業(yè)未就,涅槃于成化辛卯孟冬,故繼志述事,又造神擔(dān)一抬,在廟以就其未就之業(yè)。故請余為文以記,辭不果以焉。神農(nóng)氏作耒粗,教民稼穡,萬世之所仰賴者也。而宮廟之設(shè),則未之聞焉,觀其血食茲土,升降莫測,靜則依祠,動則游宮,其精神威靈之顯耀,赫然在人心目,千萬載猶一日0所謂生而聰明,沒而神靈者也。遂書此,以紀(jì)歲月云。

時成化十一年歲次乙未孟秋谷旦箕生八葉

凈福院僧明鏡立石

門子申慶史口

耆老趙岳申鐸趙子明

老人王瑁

里長趙子榮

縣挎王魯趙榮趙公遂

呂辰

注:碑高129厘米,寬60厘米,側(cè)厚21.5厘米,方頭,現(xiàn)存正殿內(nèi)。

【附2】重修炎帝行宮碑記邑庠生錫蕃申懋勛撰

信士文庭申上卿書

玉工席

嘗聞包犧氏沒,神農(nóng)氏作,斷木為超,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為市,交易各得。后之人菽粟布帛優(yōu)游于樂利之夫者,皆神農(nóng)之所遺也。姜姓,以火德王,而炎帝之稱斯從而起。是宮重修之日,載在碑石者,班班可考,迄于今百有馀歲。其間風(fēng)雨霜露,不知幾為摧殘,木朽瓦解,不堪神之所棲,雖春祈秋報時舉明裡之典,而壇墻不修,甚非所以奉神也。本村信士申孟得、申所安、申保、申壯、申自吉、申俊英、趙繼杭、申崇全、申崇貴、申敬德,目擊心傷,嘗懷修飾之思,恨無土木之費。乃于天啟三年因重修觀音堂畢遺有馀金,再資藉眾人之力,而四方同志者各輸己財,縱間有多募不一,要皆稱其貧富,而出于中心之所愿也??诘柔屔砑抑畧D,專意督理,將正殿五間,殘缺者補,失墜者續(xù),正東小門改為圣賢殿三間,小房一間,東南改為出入之門。內(nèi)立青石香臺一座,以便焚香有地。予宅居西土,素被其德澤者尤親斯也,地磽瘠不堪載植。予祖諱壯,曾經(jīng)前人屢植樹木皆未能生,內(nèi)植柏樹二株,香椿四株,沃以泉流,護(hù)以垣墉,其生猶未可必,乃壽享七十而卒。予父諱上用,繼志述事,其培養(yǎng)灌溉之功更焉□勤。但見斯樹也,蒼蒼青翠,森森茂美,意者精誠感動天地,厚為滋息,神靈偏為呵護(hù)耶,不然何以不生南昌生口。功未竟,已而天災(zāi)流行,饑僅落至,斗米千錢,餓殍載道,幾見有一家之中,父子兄弟夫婦,相為割肉而食,折骸以爨者矣。人生不□莫此為甚,此惟救死恐不贍奚,暇修宮觀哉。閱二十年,運會漸轉(zhuǎn),向之千者今止百也。又有本村信士□自囲、申御、申上用、申俊美、申上口、申御秀、申桂香、申五典、申進(jìn)產(chǎn)、申高、申永壽、趙永祥,承前馀事,又修西□口間,庶乎奏格,可以不忒祈禳,可以無愆。崇禎十六年功始告成,伏望宜中默佑,俾一方慶豐登,歌大有,永不遭饑僅餓殍之苦。因以見是宮之神威顯應(yīng)有靈,亦以見重修之功德,食報不爽。后世慕善者,凡遇損國即當(dāng)補葺。予援此勒石,非徒飾一時之觀,直可為千載之勸。

注:碑高132厘米,寬59厘米,笏頭龜趺,現(xiàn)存右院墻壁。

[附3】改修炎帝行宮碑記

嘗思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fēng)雨。余村炎帝行宮,由來久矣,考其古跡,余村東南三里之遙有帝陵焉,陵之上即藝谷圃也。則余村,則有帝行宮,不可有稽墮,意欲重新,無奈工程浩大,殷實鮮少,雖有欲新之心,實無能新之力也。合社公議整修,緣薄四外損金若干,按戶損金若干,早年存項若干,又按地畝起錢若干,恭喜社布施若干,共積一處,其金無多。改修正殿三楹,東西角殿六間,工動于光緒八年四月初六日,工成于光緒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去舊營新,誠有甚難者矣。在昔古殿敦龐,不若時殿壯麗,古殿深幽,不若時殿明亮。雖未是創(chuàng)始建之,亦不異乎創(chuàng)建之也。斯工不成于夙昔,而成于今,茲夙昔之人,才智有馀,區(qū)畫盡善,而工程究未垂成,無他,心不一。今茲之人,才智不足,謀猷亦緬,而工程一旦告竣,亦無他,其心則同。當(dāng)告竣之日,煥然改觀,孰不睹為極盛也哉。斯地也,舊址既革,廟宇一新,光耀目,無萬無體之神于焉妥之,既澆漓之俗于焉正之。至于春祈秋報,存祀典于不墜,演戲酬神,勒石志美,庶幾永垂不朽也云爾。

管賬兼督工事申起來

監(jiān)工申九章趙德海

維首申九經(jīng)申九德申鑒申秋保申根保師根丑趙安樂申富山郭文蔚申保全

林邑石木瓦工秦運

木瓦工李張保王泰

畫工楊金則

-108-

大清光緒十年九月二十六日

生員申履中撰文

純?nèi)迳昃诺聲?/p>

合社同勒

注:碑高160厘米,寬59厘米,笏頭方趺,現(xiàn)存正殿左壁。

【附4】重修演奇樓碑記

嘗聞事因人成,道以禮隆,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神農(nóng)氏樹藝五谷,治民之本,立萬世醫(yī)方,神功浩蕩,功莫大焉。昔嘉慶十八年,三太子功德前立有碑可書,今于庚子年回宮,付馬觀風(fēng)祥示,增補吾村凍修貴旺崗,西補擋風(fēng)嶺,南修七星崗,北補黃羅鎮(zhèn),廟前水圓,名曰二龍合海,東南高補,文明盛也。圣賢移請東北角殿,

將東殿改作庫房。每逢春秋祭祀,辦公事維首各有設(shè)所。古云明德以天下者皆也。四方請神駕、觀風(fēng)脈、治醫(yī)方,真是神威有護(hù)耶,不然荷以不生而生也。四方善信,香柏酒禮傘袍帳裙,進(jìn)香齊肅,神威靈應(yīng),顯耀赫然,風(fēng)調(diào)雨順,年豐大有,一方人民逢兇化吉,神命整理社事,祭祀齊肅,人心大悅。漸今樂樓年久,風(fēng)雨飄搖,坍塌損壞,村人日夜憂心。合社公議,捐金積谷,共襄盛事,重修樂樓三間,東南耳樓兩間,補修西南耳樓兩間,東大門鐘樓三間。工動于光緒戊申年仲春,開工于孟秋,不日告竣,煥然一新,未極盛也,春祈秋報,為祀典永垂不朽也。施財姓氏列于碑陰。

申雙全

趙炳金郭信申更喜

趙鳴福趙根英趙三江申泰口申丙寅

秦守義

王根山

-109-

木工郭枝仁

瓦工王隨山

申養(yǎng)氣撰文

監(jiān)生申秉均書丹

合社同立

大清光緒三十四年九月初二日

注:碑高139厘米,寬44.8厘米,笏頭方趺,現(xiàn)存正殿右壁。

高平炎帝陵及其行宮演奇樓考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噶尔县| 贡山| 瑞丽市| 定边县| 姜堰市| 蒲江县| 涞水县| 科技| 南宁市| 泽州县| 安陆市| 崇信县| 松溪县| 富顺县| 香港| 邓州市| 金沙县| 渭南市| 柳州市| 曲麻莱县| 东方市| 睢宁县| 永城市| 恩平市| 诏安县| 汤原县| 太康县| 乌鲁木齐县| 广宁县| 綦江县| 华蓥市| 工布江达县| 客服| 荣成市| 巴彦县| 扶风县| 秦安县| 德令哈市| 淮阳县| 定边县| 定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