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zhàn)國家族史:織田家

織田信長的先祖
日本戰(zhàn)國時代最出名的武將便是“戰(zhàn)國三英杰”之一的織田信長了,織田信長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而他出身的織田家,又是怎么樣的一個家族呢?
據織田家后人所稱,織田信長的祖先乃是平家落胤,被越前國織田莊劍神社的神官收養(yǎng),遂以織田為苗字。也就是說,在織田家后裔編纂的系圖之中,織田家乃是平家嫡流的后裔。然而,根據織田家早年流傳下來的書信來看,織田信長、織田信勝以及同族守護代織田達勝都曾以藤原氏自居,說明織田信長平家后裔的身份,很可能是偽造的。
根據歷史學者的推測,織田家的祖先應當就是出自忌部氏的越前國織田莊劍神社的神官。在平安時代中期莊園制興起之后,忌部氏也順應潮流,從一介神官轉化為了越前國的地方豪族,以織田為苗字。等到了日本南北朝時期,織田氏在國眾朝倉氏的舉薦之下,出仕了越前國守護斯波武衛(wèi)家,成為了守護的家臣。
應永七年(1400年),斯波武衛(wèi)家的家督斯波義重因功加封尾張國守護職役,但是由于斯波義重長期在京,便需要委任家臣出任守護代統(tǒng)治領地,斯波義重選中的正是神官織田氏。于是,織田氏一族便從越前國遷至了尾張國,開始出任尾張國的守護代。
應仁元年(1467年),日本爆發(fā)了“應仁·文明之亂”,正式進入了后世所稱的“戰(zhàn)國時代”。在應仁之亂中,斯波武衛(wèi)家分裂為斯波義敏、斯波義廉兩家,分別加入了東軍與西軍,遠在尾張國的織田家也一樣陷入分裂,織田氏嫡流“伊勢守家(巖倉家)”的守護代職役被庶流“大和守家(清洲家)”奪取,雙方各自占領了尾張國的四個郡展開合戰(zhàn)。應仁之亂結束以后,斯波武衛(wèi)家重歸一統(tǒng),伊勢守家與大和守家也各自罷兵議和,不過從此尾張國的守護代便由庶流大和守家出任。
戰(zhàn)國時代的斯波武衛(wèi)家威勢早已不如從前,斯波武衛(wèi)家的三個封國之中,越前國被家臣朝倉氏奪取,遠江國被駿河國大名今川氏奪取,僅剩下一個尾張國可以棲身。不過,斯波武衛(wèi)家卻不愿意就此衰弱,例如斯波義寬就曾率領尾張國的軍勢參加幕府討伐六角家的戰(zhàn)事,希望幕府能夠恢復斯波家在越前國的統(tǒng)治。斯波義寬之子斯波義達則多次率軍侵入遠江國,與占領遠江國的今川家作戰(zhàn)。可惜的是,斯波武衛(wèi)家注定要被時代拋棄,正逐步走向戰(zhàn)國大名化的今川家十分強大,使得斯波武衛(wèi)家的幾次攻勢都無功而返。
以守護代織田達定(大和守)為首的尾張國眾逐漸厭煩了沉重的軍役,開始與斯波武衛(wèi)家對抗,盡管斯波義達殺死了織田達定,鎮(zhèn)壓了國眾們的叛亂,但是沒多久他自己就在侵略遠江國途中被今川軍俘虜,被逼出家。戰(zhàn)敗被俘的斯波義達在尾張國的地位一落千丈,國眾們各懷鬼胎,尾張國也從此進入了戰(zhàn)國時代。
在織田達定死后,其子織田達勝繼任尾張國守護代。在此期間,大和守家中的三個家老織田彈正忠、織田藤左衛(wèi)門、織田因幡守開始崛起,被時人稱為“清洲三奉行”,其中又以織田彈正忠一家最為強大。
彈正忠家的先祖名為織田良信,良信的具體出身不明,據傳是應仁之亂時尾張國的守護代織田敏定之子,有人推測他與織田敏信是同一人,但是也有人認為織田良信并非大和守家出身,而是伊勢守家的庶流出身。
織田良信去世之后,繼承彈正忠家的乃是織田信長的祖父織田信貞??椞镄咆懗鋈渭叶綍r期不斷地擴張領地,尤其是占領了位于木曾川畔的商業(yè)都市“津島”,使得彈正忠家的勢力急劇增長。津島有一座牛頭天王神社,自鐮倉時代以來前來參拜的人們絡繹不絕,再加上此地交通便利,巨大的人流量促使津島發(fā)展成為了一座繁榮的商業(yè)都市。津島的商人們像堺港的商人一樣,組成了一個被稱為“惣”的組織,靠著豐厚的財力雇傭了一些傭兵,對津島進行自治管理。
大永初年(1521年前后),織田信貞在津島附近修筑起了勝幡城,隨后以此地為根據地與津島的豪族展開拉鋸,最遲在大永四年(1524年)前就已經成功占領了津島。占領津島后沒多久,織田信貞就去世了,其子織田信秀繼承了家督之位。
天文二年(1533年),由于與主君大和守家的關系一直不好,織田信秀邀請蹴鞠名門飛鳥井雅綱前來尾張國傳授蹴鞠技巧,以此為借口邀請主君織田達勝前來勝幡城給飛鳥井雅綱接風洗塵,緩和兩家的關系。
飛鳥井雅綱在前往尾張國時,帶著好友山科言繼一同前去,山科言繼則在日記中記錄了在尾張國的見聞。根據山科言繼所言,他們一行人先到的是勝幡城,前往織田信秀、平手政秀家中做客,織田信秀與平手政秀非常富有,使用的家具甚至是連京都都很少見到的奢侈品。
幾天之后,守護代織田達勝邀請飛鳥井雅綱、山科言繼前去清洲城做客,抵達清洲城以后,山科言繼才發(fā)覺守護代的居館與織田信秀的居館相比十分寒酸,不禁感慨織田彈正忠家雄厚的實力,大概早就凌駕于守護代之上了。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以往軍記物里的通說,織田信秀早在享祿五年(1532年)就用計奪取了尾張國的那古野城,但是在山科言繼的日記之中,這一年他在勝幡城見到了從那古野城趕來的城主“今川竹王丸”,說明此前的通說都是錯誤的。
織田家最早的關于支配那古野城的文書出自天文七年(1538年),織田信秀給當?shù)氐奈涫肯掳l(fā)安堵領地的文書,而主君織田達勝則下令改筑那古野城,并給參與修城的百姓免除了徭役。這說明奪取那古野城并非是織田信秀一人所為,很可能是在守護代大和守家的支持下發(fā)起的一次奪城行動。
織田彈正忠家靠著雄厚的實力成為尾張國一霸,同時從守護代大和守家中獲得了尾張國武士的軍事指揮權,開始了稱霸尾張國之路。
織田信秀的登場
織田信長的父親織田信秀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根據太田牛一在《信長公記》里的記載,尾張國的武士們都非常敬仰織田信秀,紛紛前來歸附。在尾張國內立足以后,織田信秀的主要對手分別是西三河國的松平清康以及美濃國的齋藤道三。
齋藤道三的父親西村本是一個和尚,在出仕美濃國的國眾長井氏以后獲得了“長井”作為苗字,成為長井氏的一門重臣。彼時美濃國守護土岐氏、守護代齋藤氏日益衰弱,齋藤道三的父親死后,道三奪取了長井家的實權,又獲得了繼承守護代齋藤氏的許可。不久之后,齋藤道三流放了守護土岐賴武,成長為美濃國最強大的勢力。
天文十三年(1544年),織田信秀與越前朝倉家締結同盟,兩家以擁戴土岐賴武之子土岐賴純回歸美濃國為大義名分,包圍了齋藤道三的居城稻葉山城,據傳聯(lián)軍的總人數(shù)高達兩萬五千人??墒?,在傍晚撤軍之際,織田軍卻突然遭到齋藤道三的反擊,一路潰敗,連信秀的弟弟織田信康都在此戰(zhàn)中戰(zhàn)死。
天文十六年(1547年),織田信秀為嫡長子織田信長舉行初陣儀式,帶領信長一同出陣三河國。此時稱霸西三河的大名松平清康在幾年前就已經被家臣殺害,其子松平廣忠能力、器量不足,無法維持安城松平氏在三河國的地位,導致松平家在與織田家的戰(zhàn)爭中不斷落敗,連松平廣忠的居城岡崎城都一度落入織田信秀的手中。
盡管三年前在美濃國戰(zhàn)敗,但是東邊不亮西邊亮,三河國的國眾不敵信秀的軍勢節(jié)節(jié)敗退,這時候的織田信秀依舊是春風得意。不過,轉機很快就到來了。
天文十七年(1548年),松平廣忠投靠了遠江國、駿河國的戰(zhàn)國大名今川義元。為了討伐松平廣忠,織田信秀率軍進入了三河國安城城,隨后派出軍勢出陣,自己則率領本陣緊隨其后。三月十九日,織田信秀率領的織田軍與太原雪齋率領的今川軍在小豆坂展開合戰(zhàn),今川軍的前鋒是朝比奈信置、朝比奈泰能、岡部元信三人,而織田軍的前鋒則是織田信秀的庶長子織田信廣??椞镄艔V異常勇猛,一度將今川軍的前鋒打得大敗,但是就在勝利在望之際,岡部元信突然率軍突入織田軍陣中,斬殺了許多名大將,導致織田軍先勝后敗。
小豆坂合戰(zhàn)的戰(zhàn)敗,導致織田信秀在尾張國內的威望一落千丈,美濃國的齋藤道三也趁著這個機會攻打被信秀奪取的大垣城。禍不單行的是,織田信秀雖然還不到四十歲,但是長期的征戰(zhàn)以及繁瑣的政務卻拖垮了他的身體。原本態(tài)度還算友好的主君清洲織田家,也因為信秀的接連戰(zhàn)敗開始對彈正忠家有些不屑。
在這樣的情況下,織田信秀做出了一個他認為最合理的判斷——織田家根本無法抵擋齋藤道三與今川義元的兩面夾擊,倒不如與其中一家締結和約。
織田信秀選中的盟友是齋藤道三,因為比起背后有盟友武田家、北條家的今川義元來說,齋藤道三除了有織田信秀這個敵人以外,還有越前的朝倉家、近江國的六角家都對齋藤家抱著不友好的態(tài)度,他的處境明顯是比較困難的。
在織田信秀的家臣平手政秀的牽線之下,齋藤道三將女兒嫁給了織田信秀的嫡長子織田信長,兩家締結了秦晉之好。齋藤道三的女兒被稱為“濃姬”,軍記物里也有記載她的名字叫“歸蝶”、“胡蝶”等等。與齋藤家締結盟約以后的次年,織田信秀將家督之位讓給了嫡長子織田信長,同時在尾張國東部修筑起末盛城,以便防備三河國方向的今川家。
織田信秀的病體讓織田家面對今川家時只能采取守勢,天文十八年(1549年)十一月八日,安城城被今川軍奪取,守將織田信廣被俘。天文十九年(1550年)八月,今川軍動員起五萬大軍侵入尾張國,燒殺劫掠一番后離去。明眼人都能看出,織田信秀快不行了,織田彈正忠家也快不行了。
為了維持織田彈正忠家在尾張國的地位,織田信秀也放棄與今川家敵對。天文二十年(1551年),織田信秀與幕府將軍足利義輝牽上了線,請求足利義輝介入織田家與今川家的戰(zhàn)爭,調解兩家的關系。
不過,與織田信秀不同的是,新任家督織田信長對和談之事表示反對。在織田信長看來,織田家已經有齋藤家作為盟友,完全可以依靠盟友的協(xié)助與今川家爭奪三河國的霸權,并且齋藤道三也站在女婿的一邊,織田信長命令自己的親信取代父親的家臣,成為負責與齋藤家聯(lián)絡的外交取次。
除了對外政策以外,織田彈正忠家歷來的傳統(tǒng)都是將領地分封給家督諸子,家督則作為彈正忠家的一門總領統(tǒng)率各個分家,但是這樣的傳統(tǒng)對此時的彈正忠家來說卻不算非常友好。在織田信長繼承家督的年代,戰(zhàn)國大名們都早已開始在領地內實現(xiàn)一元化統(tǒng)治,織田信秀依照傳統(tǒng)分封領地做法,使得各個分家的獨立性很強,削弱了家督織田信長的實力,引起了信長的不滿。信秀晚年將嫡次子織田信勝接到末盛城與自己同住,正是織田彈正忠家父子失和的證據之一。
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長年患病的織田信秀病逝,享年四十二歲??椞镄判愕膲涯耆ナ辣W×怂囊皇烙⒚驗閺慕翊液罄m(xù)對尾張國的侵略來看,織田信秀的能力確實不足以抵擋今川軍的攻擊。隨著信秀的去世,織田信長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發(fā)揮著自己的潛力,同時帶來了織田彈正忠家的全盛時期。
不過,如果僅僅從織田信秀去世這年的尾張國局勢來看的話,說織田信長的這個開局是“地獄模式”其實也不為過。
信長的尾張時代
織田信秀晚年,織田彈正忠家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境地,隨著信秀的去世,原本許多隱藏著的矛盾也一并爆發(fā)了出來。
首先是彈正忠家家麾下的鳴海城城主山口教繼背叛了信長,投入了今川家的麾下。而后,彈正忠家的主君織田大和守家(清洲織田家)也舉兵與信長敵對。除了這兩個外敵以外,彈正忠家內部也是矛盾重重,許多家臣想要擁戴信秀晚年寵愛的嫡次子織田信勝為家督,這使得織田信長在父親死后能夠控制的領地僅剩下那古野城及周圍的一小部分而已。
織田信長先是嘗試著攻擊滲透進尾張國的今川軍,但是原本接受信秀指揮的尾張國眾以及部分彈正忠家的家臣,均不信任信長的戰(zhàn)略,甚至出現(xiàn)家老林秀貞擅自率軍離隊的情況。于是,織田信長決定改變策略,先統(tǒng)合尾張國的勢力,再做對付今川家的打算。
信長選擇下手的是大和守家,有了這個共同的敵人,彈正忠家的各個分家也都為了自家的利益而聚集在信長的麾下,多次在戰(zhàn)場上擊敗大和守家。大和守家衰弱后,被守護代架空的尾張國守護斯波義統(tǒng)便想要拉攏織田信長對付大和守家,結果陰謀敗露,斯波義統(tǒng)也被大和守家殺害。利用守護被殺的這個機會,織田信長擁戴斯波義統(tǒng)之子巖龍丸為主,號召尾張國的國眾們討伐“下克上”的不義之臣大和守家,很快大和守家就在信長的攻擊下滅亡了。
除了對付大和守家外,織田信長對家內也開始了雷霆一般的整肅,連信長的老師平手政秀都在這次整肅中自盡。以往的通說是說,平手政秀見信長品行不端因此死諫信長改邪歸正,但是近來的研究卻表明,平手政秀是彈正忠家在津島委任的代官,掌握著彈正忠家的重要財源。平手政秀死后,織田信長立即將平手家的一切權益收回,將津島改為直轄領地,這說明平手政秀之死很可能是因為信長與平手家之間產生了不和或不信任導致的。
就在信長逐漸雄起之際,鄰國美濃國卻傳來了一個壞消息——織田信長的大舅子齋藤義龍舉兵與父親齋藤道三敵對。盡管信長親自率領軍隊支援齋藤道三,但是兵力劣勢的齋藤道三還是在長良川合戰(zhàn)中戰(zhàn)死,原本是盟友的美濃國,頓時重新變成了信長的敵人。
早在織田信長的叔父織田信光去世時,弟弟織田信勝就已經表達了僭越之意,開始在文書里沿用“彈正忠”這個官職。眾所周知,“彈正忠”是織田信秀自稱的官職,信秀死后理應由織田信長繼承,但是彼時信長還有諸多敵人,遂對弟弟的忤逆之舉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失去重要盟友以后,織田信勝立即舉兵攻擊信長的領地,開始與信長爭奪家督之位。不過,此時的織田信長已經有了一支善用鐵炮、能征善戰(zhàn)的嫡系軍隊,織田信勝根本不是信長的對手,在稻生原合戰(zhàn)中被信長以少量兵力擊敗。
盡管織田信長赦免了信勝,但是他還是在弟弟二度謀反時下狠手將其殺害。殺死織田信勝以后,織田信長又開始攻擊統(tǒng)治尾張國上四郡的織田伊勢守家(巖倉織田家),并迅速將其征服,統(tǒng)一了尾張國內的各個織田家。
解除了國內的威脅后,織田信長決定著手將今川家的勢力逐出尾張國。彼時,尾張國的鳴海城、大高城都在今川家麾下,這兩座城池將尾張國一分為二,導致尾張國南部的領地成為信長統(tǒng)轄下的“飛地”。為了奪回鳴海城與大高城,織田信長在兩城附近修筑了五座支城,將兩城死死包圍。讓信長沒想到的是,他的這個舉動招致了他人生初期的最大敵人——今川義元。
在以往的舊說里,今川義元進軍尾張國是想途徑此地上洛,但是在一次史料中并未發(fā)現(xiàn)今川家有關上洛的文書,并且今川義元與沿路的幾位大名都沒有過溝通,在沒有將軍命令的情況下上洛,與謀反無異,這不符合常理。所以近年的研究認為今川義元舉兵西進,其實就是為了解救被信長包圍的鳴海城與大高城,或者單純是為了擊敗織田家而來,而不是上洛奪取天下。
為了救援二城,今川家動員起了四萬五千人的軍勢(《信長公記》)西進,與之相比,織田信長能夠動員的兵力則非常有限。永祿三年(1560年)五月十九日,織田信長在清洲城內徹夜未眠,到了凌晨時分,信長突然單騎沖出清洲城,家臣們都沒有料到信長的舉動,只有五個信長的近侍騎馬追上信長。
織田信長抵達熱田神宮以后,附近的家臣們也開始朝著此地聚攏,但是兵力仍然只有兩百余人,隨后信長相繼路過丹下砦、善照寺砦、中島砦,將三地的守軍悉數(shù)帶出,兵力勉強達到兩千人左右。在這期間,還發(fā)生了一個小插曲:織田信長抵達善照寺砦后,家臣千秋四郎、佐佐政次為了搶功擅自對今川軍發(fā)起攻擊,結果被今川軍擊敗,戰(zhàn)敗的士兵們在逃竄時與進軍的織田信長合流,向信長報告了今川軍的位置。織田信長以為千秋四郎等人遭遇的是今川軍的前鋒,但是實際上今川軍的前鋒此時因為過于疲憊在大高城修整,沒有按時抵達原定的位置,這支軍隊其實是護衛(wèi)今川義元本陣的軍勢。
在信長東進之際,天上又下起了大雨掩蓋了織田軍蹤跡,雨過天晴后,織田軍突然出現(xiàn)在了今川軍的陣前,一舉將其擊潰。今川軍潰敗以后,士兵們朝著今川義元的本陣退卻,信長也通過義元使用的轎子判斷出了今川義元的位置,率領馬廻眾將其擊殺。雖然桶狹間合戰(zhàn)不像藝術作品中那樣是一場“奇襲”戰(zhàn),但是戰(zhàn)前的大雨以及原本應當在今川軍本陣左翼布陣的松平元康隊的遲到,卻讓正面發(fā)起攻擊的織田軍有了“奇襲部隊”的效果,這才取得了勝利。
今川義元死后,今川家的勢力在尾張國、三河國大為衰退,今川家家臣松平元康也趁著這個機會獨立,還與織田信長締結了同盟,織田家東線的壓力瞬間得到了緩解。
既然與松平家結盟,織田信長選擇的擴張方向便是尾張國北部的美濃國。此時織田信長的大舅子齋藤義龍(此時義龍一家已獲得“一色”苗字的使用許可,但是織田信長并不承認此事)也已壯年去世,侄子齋藤龍興年紀尚輕,在與家臣們爭權時落入下風,連稻葉山城都一度被家臣安藤守就、竹中重虎(半兵衛(wèi))奪取。
織田家早年多次與美濃齋藤家交戰(zhàn),但是雙方勢均力敵,誰也奈何不了誰。在信長與齋藤家交戰(zhàn)期間,京都發(fā)生了“永祿之變”,幕府將軍足利義輝被家臣三好義繼、松永久通殺害。不久之后,足利義輝的弟弟足利義昭便向織田信長送來書信,請求信長協(xié)助自己上洛出任幕府將軍,討伐不臣的三好家。不過,三好家早已搶先一步與齋藤家結盟,信長雖然曾一度想不理睬美濃國直接率軍上洛,但是都因為齋藤軍的阻攔而失敗。
在這樣的情況下,信長想要上洛就必須先奪取美濃國??椞镄砰L的戰(zhàn)略眼光要比織田信秀高出許多,他先是奪取了美濃國中部的幾座城池,直接威脅到了稻葉山城,而后又通過調略有著“美濃三人眾”之稱的安藤守就、氏家直元、稻葉一鐵,削弱了齋藤家的兵力。永祿十年(1567年)九月上旬,齋藤龍興開城投降,隨后帶著心腹家臣逃往伊勢國長島,美濃國也落入了織田信長的手中。
為了實現(xiàn)上洛的愿望,織田信長將居城遷到了稻葉山城的井口,在此地修筑起了“岐阜城”,同時他也開始使用刻有“天下布武”的印判,曾經的地方豪強織田彈正忠家,馬上就要前往京都爭奪天下了。
姊川合戰(zhàn)
與通說中由明智光秀牽線讓足利義昭與織田信長搭上線不一樣的是,早在織田信長還未占領美濃國之際,足利義昭就派遣和田惟政、細川藤孝與織田信長聯(lián)絡,希望織田家能夠協(xié)助自己上洛。待織田家做好上洛準備以后,織田信長便向借住在越前國的足利義昭發(fā)出邀請,足利義昭也立即動身前往美濃國。
織田信長認為這次上洛應該比較簡單,北近江的淺井長政是織田家盟友、信長的妹夫,南近江的六角家與三好家歷來不對付,至少近江國這邊不需要擔心——當然,這只是足利義昭和織田信長一廂情愿的想法。足利義昭、織田信長給六角家派去使者,承諾就任將軍之后將封六角家為“天下所司代”,但是令二人意外的是,六角家對此并未作出答復,反而與三好家締結了同盟。
既然六角家不配合,那么信長就只能以武力打通上洛的道路了。永祿十一年(1568年)九月七日,得到了德川家(松平家)、淺井家的援軍后,織田信長奉足利義昭為主率軍上洛。在日本戰(zhàn)國時代,軍隊的前鋒通常都是由領地距離交戰(zhàn)地最近的國眾出任,所以織田軍的前鋒理應是離近江國最近的美濃國眾。不過,織田信長素來不按常理出牌,他派遣美濃眾佯裝從正面攻擊六角家,暗地里卻派遣尾張眾包抄了六角家的后路,僅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就攻下了號稱難攻不落的觀音寺城。
彼時京畿的三好家也已經四分五裂,在襲殺將軍足利義輝以后,三好義繼想要自立,建立三好家的天下,而家臣“三好三人眾”則想要擁立足利義榮為將軍。君臣不和導致三好義繼出逃,三好三人眾隨后向阿波三好家效忠,此舉意味著三好家宗家家督被放逐,而庶流阿波三好家則取而代之統(tǒng)一了三好家。
內訌的三好家顯然不是織田信長的對手,織田軍如風卷殘云一般席卷了整個京畿,隨后擁戴足利義昭進入京都出任幕府將軍??椞镄砰L進入京都以后,竭力恢復幕府對京都的統(tǒng)治,同時為了抗衡幕府,信長還不斷地向天皇靠攏,在朝野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永祿十三年(1570年,是年改元“元龜”)正月,織田信長給各地的大名送去書信,請求大名們停止私斗,上洛協(xié)助幕府實現(xiàn)“天下靜謐”。各地大名大多數(shù)都派出使者前來,只有越前國的朝倉家對信長的號召置之不理,使得織田信長決心要討伐朝倉家。朝倉家自然不是織田信長的對手,在織田軍的攻擊下節(jié)節(jié)敗退。不過,在出陣越前國途中,織田信長的妹夫淺井長政突然掀起了反旗,背叛了信長。
舊說中都是根據江戶時代的軍記物記載,說朝倉家與淺井家是世交,所以淺井長政才會背叛信長。實際上并非如此,朝倉家并非是淺井家的盟友,淺井長政背叛信長的真正原因,是信長在恢復幕府對京畿的統(tǒng)治以后,沒有將淺井家置于新幕府之中。證據就是這年正月信長送給各地大名的書信,德川家、三好家等都位列大名行列,信長邀請的近江國大名并非是淺井長政,而是淺井家的主君京極家,淺井家與近江國其余國眾一樣,在書信中位列國眾之列,這讓淺井長政無法接受。并且,從織田信長給淺井長政下賜名字中的“長”字來看,織田信長從未將淺井長政當做一個對等盟友看待(信長給德川家、長宗我部家下賜的都是通字“信”字)。
朝倉家、淺井家與信長敵對后,與阿波三好家締結了同盟,組織起了“義昭·信長包圍網”。雖然影視劇中喜歡將這次包圍網的組織者賴到足利義昭的頭上,但是實際上信長擁立的足利義昭在這時候也是三好家、淺井家、朝倉家的攻擊對象。雪上加霜的是,大坂本愿寺、比叡山延歷寺、甲斐武田家都在這期間加入了包圍網中與織田信長敵對,南近江的六角家、大和國的松永久秀也紛紛舉起反旗,草創(chuàng)天下的織田家陷入了被四面圍攻的境地。
“義昭·信長包圍網”讓織田信長非常頭疼,他根本就沒有預料到這樣的情況。像淺井家與朝倉家、六角家,本愿寺與延歷寺,這些勢力在不久之前還是死敵,斗得你死我活,如今卻都為了對付信長而走到了一起。
四月二十八日夜里,織田信長僅僅帶著一些馬廻眾迅速朝著京都撤退,留下木下秀吉一人獨自斷后。順便一說,織田信長撤退時走得匆忙,竟然忘記通知盟友德川家康,導致德川家康也被動地成為了殿后軍的一員。
六月十九日,織田信長在岐阜城召集軍勢,準備征伐叛徒淺井長政。二十一日,織田信長以森可成、坂井政尚、齋藤利治、不破光治等將為前鋒直逼小谷城而來,織田信長自身則在小谷城南面的虎御前山布陣。小谷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因此織田信長在次日決定放棄強攻小谷城,轉而攻擊小谷城東南方的橫山城,誘使小谷城守軍出城作戰(zhàn)。為了救援橫山城,淺井長政不得不放棄籠城與織田軍野戰(zhàn),好在此時朝倉家也派出朝倉景健率軍八千人來援,于是淺井·朝倉聯(lián)軍便朝著橫山城北部的姊川進發(fā)。
六月二十七日,淺井長政、朝倉景健故意率軍后撤,以麻痹織田信長。次日清晨,原本應該后撤的淺井·朝倉聯(lián)軍突然出現(xiàn)在了姊川北岸,讓織田信長大吃一驚。此時織田軍主力正在包圍橫山城,姊川南岸留下的僅有織田信長的本陣與德川家康率領的德川軍。
遭到淺井·朝倉聯(lián)軍奇襲的織田信長不得不將馬廻眾投入戰(zhàn)斗,織田信長的本陣也一度因為遠藤直經的攻擊而后撤。上午十時左右,包圍橫山城的織田軍趕到了姊川前線,一舉扭轉了戰(zhàn)局,淺井·朝倉聯(lián)軍在織田·德川聯(lián)軍的進攻下大敗而逃。
武田信玄來襲
在“姊川合戰(zhàn)”以后,淺井家、朝倉家元氣大傷,信長確保了岐阜城至京都的道路安全,而后織田信長又火燒坂本,以武力鎮(zhèn)壓了站在淺井、朝倉家一方的延歷寺。根據《多聞院日記》的記載,此時比叡山上的延歷寺佛堂、僧舍大多荒廢,僧人們早已將據點遷到了山下的坂本町之中,因而織田軍燒討的主要戰(zhàn)場并非是比叡山,而是山下的坂本町。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明智光秀在火燒坂本時非常賣力,此戰(zhàn)之后也受封了近江國滋賀郡作為封地。
此時對信長來說最大的威脅并不是淺井家、朝倉家或是阿波三好家,而是昔日的盟友武田信玄。當然,織田信長畏懼的并不是正面襲來的武田家,而是背后捅刀子的武田家。武田信玄與織田家的關系歷來交好,雙方還曾有過聯(lián)姻,因此武田家的背盟讓毫無防備的信長猝不及防,根本來不及布置防御。
元龜三年(1572年),武田信玄舉兵西進(與今川家一樣,并未發(fā)現(xiàn)武田家想要上洛的文書),大肆侵攻織田家盟友德川家的領地。德川家是織田領東線的保障,若德川家被武田家消滅的話,將會直接威脅到在京畿作戰(zhàn)的織田軍。好在德川家康能力出眾,雖然不敵武田信玄,但是兩家在戰(zhàn)場上也算是有來有回,互有勝負。元龜四年(1573年,是年改元“天正”)二月,武田信玄舊疾復發(fā),在返回甲斐國的途中于信濃國的駒場病逝,織田家的東線壓力瞬間得到了緩解。
少了玩背刺的武田家的威脅,解放了兵力的織田信長再次將作戰(zhàn)重心擺在了京畿,同時“義昭·信長包圍網”也因為武田信玄之死而崩壞。不過,由于當時武田家對外宣稱信玄只是因病隱居,因而在大多數(shù)時人眼中,織田家的處境依舊非常不樂觀。在這樣的情況下,幕府將軍足利義昭決定放棄織田信長,跳反加入了包圍網之中,他也從被包圍的對象,搖身一變成為了組成包圍網的諸勢力之主。
如前文所述,這年日本將年號“元龜”改為“天正”,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困擾織田信長的“元龜爭亂”很快就要結束了,接下去的日本將會擺脫足利義昭、織田信長組建的共治政權,迎接由織田信長開創(chuàng)的統(tǒng)一織田政權。
天正元年(1573年)二月十三日,足利義昭暗地里向淺井家、朝倉家表明了自己與織田信長敵對的意愿,與對方結成同盟,由于加入了包圍網的緣故,足利義昭還赦免了松永久秀。僅僅兩天之后,足利義昭正式宣布起兵討伐信長。
得知將軍叛變以后,織田信長連忙派遣家臣前往幕府交涉,表示自己將會向將軍交納表示效忠的起請文,同時給幕府送去人質,希望足利義昭能夠三思。織田信長這么做并非是因為他對付不了幕府,而是因為信長也是個室町時代的大名,雖然戰(zhàn)國時代經常出現(xiàn)“下克上”的情況,但是武家內部卻不鼓勵這種容易招致“惡名”的行為,所以信長也不想與武士的共主幕府將軍敵對。不過,足利義昭卻把信長的好心當做了驢肝肺,他一口回絕了信長的建議,還堅定地表示自己會站在織田家的對立面。
足利義昭敢如此強硬也是因為他有著自己的底氣。除了在近江國作戰(zhàn)的淺井家、朝倉家以外,松永久秀、三好義繼(宗家)、阿波三好家、一向一揆已經在堺港組建起了一支兩萬人的大軍。另外,甲斐國的武田家也在織田信長的背后不斷地襲擾織田家??墒牵瑥乃脑露臻_始,織田軍就抵達了京都,還在京郊縱火,根本無人救援將軍。四日,織田軍包圍了二條御所,不過織田信長還是留了一絲底線,請求朝廷介入調解,外無援軍的足利義昭決定采用緩兵之計,同意了和談的請求。
由于武田家在五月給松永家送去了一封書信,表示武田軍不日就將上洛輔佐將軍討伐信長,因此足利義昭在七月三日再次舉兵與織田信長敵對。不過,讓足利義昭沒有想到的是,武田家表示不日就將上洛的書信雖然末尾的署名是“武田信玄”,但是卻是武田勝賴代勞寫的。這并非是因為武田勝賴有什么壞心眼,而是因為武田信玄急病去世,武田勝賴剛繼承家督,這封書信是為了穩(wěn)固家內的局勢放出的一顆煙霧彈,以制造武田信玄尚在人世的假象。足利義昭信了,所以他覺得被四面包圍的織田信長已經是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了。
幻想雖然豐滿,但現(xiàn)實畢竟是很骨感的。在反信長的勢力之中,松永家、畠山家、三好宗家、一向一揆等勢力看似人多勢眾,卻只是烏合之眾而已。由于三好三人眾的筆頭三好長逸在這年二月去世,阿波三好家也開始嘗試與織田信長接觸和談。朝倉家、淺井家被織田信長包圍,自己也是泥菩薩過江,遑論救援將軍了。而織田家背后的武田家就更不用提了,武田勝賴一心想穩(wěn)固家中局勢,消化侵占的德川家領地,根本不會在局勢這么動蕩的時候出兵上洛。
七月十八日,足利義昭所在的槙島城被織田軍攻陷,面對這個昔日的主君,織田信長也只能嘆氣道:“雖然你這么對我,但是我還是會以德報怨?!彪S后,信長命令秀吉將足利義昭護送至反信長勢力麾下的若江城,自己則將足利義昭之子足利義尋留在軍中,表示織田家將擁戴足利義尋為主。
幾天之后,織田信長給朝廷上書建議改元,朝廷隨后下令改元“天正”。僅僅在足利義昭投降的一個多月后,越前國的朝倉家就在織田信長的閃電攻勢下滅亡了,幾天后失去援軍的小谷城也被信長攻取,淺井家滅亡。次月,南近江的六角承禎開城投降。
天正之世
解決了宿敵以后,織田信長還要面對兩個敵人,一個是甲斐武田家,另外一個則是一向一揆。信長首先要對付的便是伊勢國長島的一向一揆,長島一揆眾自舉兵以來,一直襲擾著織田家領地后方,給信長造成了極大的麻煩??椞镄砰L先前曾經攻擊過長島,但是由于沒有水軍的協(xié)助而失敗。天正二年(1574年),織田信長兵分多路,分別從陸路、水路對長島發(fā)起攻擊,兩個月后長島一揆滅亡,在長島籠城的一揆眾不分男女老幼盡皆被織田軍殺死。不過,織田信長的本陣卻在這一次合戰(zhàn)中遭到決死突圍的一揆眾的攻擊,信長的叔父、侄子、弟弟以及許多馬廻眾都為了保護信長而戰(zhàn)死。
另外一邊,武田勝賴繼承家督以后,延續(xù)了父親的西進政策,準備將德川家的領地一點一點蠶食殆盡。天正二年(1574年),武田勝賴奪取了德川家麾下的高天神城,織田信長來援不力,導致德川家內對織田家產生了不信任感。在這樣的情況下,第二年武田勝賴再次來襲時,織田信長親自率領了三萬余大軍進入三河國馳援德川家康。
由于此前織田家對德川家的支援非常有限,因而武田勝賴不認為織田信長為了德川家將老本全都賭上,便有些大意輕敵。在得知織田·德川聯(lián)軍在連吾川對岸布下陣地之后,武田勝賴留下一部分軍隊包圍著三河國的長筱城,自己則親自率領大軍朝著敵軍進發(fā)。
實際上,織田信長選擇采取守勢并非是懼怕武田軍,恰恰相反,此時的織田·德川聯(lián)軍在人數(shù)上是武田軍的三倍至四倍之多,即便是正面交戰(zhàn),得勝的概率也是十之八九。只是,織田信長并不想在與武田家的交戰(zhàn)中過多消耗兵力,因而才在連吾川采取守勢。織田信長的做法固然有他的道理,但是采取守勢的致命缺陷便在于,若武田軍不主動發(fā)起攻擊的話,織田·德川聯(lián)軍也奈何不了武田軍。為了誘使武田勝賴主動發(fā)起攻擊,織田信長將大量軍隊隱藏在了陣地后的森林之中,同時還派遣酒井忠次率領一支別動隊救援長筱城,包抄武田軍的后路。
天正三年(1575年)五月二十一日上午六時,武田軍中的三騎騎馬武士縱馬來到德川軍陣前挑釁,德川家家臣內藤甚五左衛(wèi)門、內藤彌次右衛(wèi)門也騎馬出陣迎敵,雙方在連吾川展開小規(guī)模的沖突。八時左右,酒井忠次率領的奇襲隊抵達長筱城附近的鳶巢山,對鳶巢山的武田軍發(fā)起攻擊,雖然武田信玄的弟弟武田信實率軍拼死抵抗,甚至三度奪回了鳶巢山砦,但是其余諸隊的武田軍中有不少是由浪人組成的軍勢,這些浪人在德川軍來襲時嚇得屁滾尿流,引起了武田軍的崩潰。最終,武田信實、三枝昌貞、和田兵部等人戰(zhàn)死在戰(zhàn)場上,而長筱城下的武田軍見到鳶巢山淪陷后,也開始潰敗。
大約在上午十一時左右,武田勝賴知曉了長筱城的狀況。此時的武田軍只剩下兩個選擇,要么趁還未被連吾川、長筱城的敵軍包圍以前后撤,要么就趁長筱城的敵軍還未抵達戰(zhàn)場以前先行擊潰連吾川的敵軍。武田勝賴選擇了后者,對連吾川畔的織田·德川聯(lián)軍發(fā)起攻擊。
由于織田信長在戰(zhàn)前特意籌集了三千挺鐵炮,再加上武田軍需要渡河攻擊,因此這一仗織田·德川聯(lián)軍靠著強大的遠程火力以及地形優(yōu)勢贏得十分輕松。武田軍的第一波攻勢由山縣昌景率領,山縣隊在遭到鐵炮攻擊后傷亡慘重后撤。第二波攻勢由武田信廉發(fā)起,在遭到鐵炮攻擊后傷亡過半而逃。第三波攻勢由上野國的小幡一黨為首的赤備發(fā)起,小幡隊的騎馬武士在太鼓聲中朝著連吾川沖來,被聯(lián)軍的鐵炮部隊阻擊之后幾近全滅后撤。第四波、第五波攻勢分別由武田信豐率領的黑備、馬場信春發(fā)起,均在聯(lián)軍的鐵炮攻擊下敗退。
此后,武田勝賴斷定敗局已定,便率先帶著側近逃亡??椞铩さ麓?lián)軍隨即對武田軍發(fā)起反擊,武田家包括山縣昌景、馬場信春、內藤昌秀等武田家家老在內約萬余人在長筱合戰(zhàn)中戰(zhàn)死,武田勝賴的坐騎也被織田·德川聯(lián)軍俘虜。
長筱合戰(zhàn)后,武田家元氣大傷,織田家在東線戰(zhàn)場轉守為攻。在此期間被流放的足利義昭撮合西國的毛利家與本愿寺結盟,共同對付織田信長。越后國的大名上杉謙信也在北陸一路高歌猛進,朝著織田家的領地進軍。
不過,此時的織田家已經不是曾經的織田家了,解決了淺井、朝倉、武田、長島一向一揆后,織田信長能夠抽調的兵力多出了許多。盡管織田軍在木津川海戰(zhàn)、湊川合戰(zhàn)(手取川合戰(zhàn))中略有失利,但是織田信長邁向天下人的步伐卻是誰也阻止不了的。
天正三年(1575年)十一月四日,朝廷給織田信長加官進爵,封信長為從三位權大納言,兼任右近衛(wèi)大將,賜予信長開設“陣儀”許可。所謂“陣儀”,其實就是建立武家政權的許可??椞镄砰L此時的位階、官職都比足利氏就任征夷大將軍時要高,“右近衛(wèi)大將”又是不輸給“征夷大將軍”的武官官職,這意味著織田信長已經取代了足利氏在朝廷中的地位,成為天下的武家之主了。
朝廷為何不封信長為“征夷大將軍”,而是另選了“右近衛(wèi)大將”呢?因為織田信長還保留了一些與足利義昭和談的退路,雖然足利義昭被織田家流放,但是信長并未讓朝廷撤銷他的“征夷大將軍”官職。這也是日后羽柴秀吉取得天下后,為什么沒有選擇出任“征夷大將軍”而是出任“關白”的原因之一。當然,等德川家康出任“征夷大將軍”時,足利義昭的棺材里估計都長蛆了,所以德川家沒有這個顧忌。
天正四年(1576年)正月,織田信長下令命令丹羽長秀在近江國安土山進行普請,開始修筑安土城。除此以外,織田信長還在京都相中了公卿二條家的廢宅“小池御所”,此地在應仁之亂時燒毀,信長將其重修以后,用作自己上洛時的住所。為了區(qū)別不同時代建造的“二條御所”,小池御所也被稱為“二條御新造”。
不過,就在織田信長逐步邁向統(tǒng)一日本的目標之時,信長的人生卻突然因為家臣明智光秀的叛變戛然而止,這也成為了日本史上的一大謎團。那么,織田信長統(tǒng)治后期的日本局勢究竟如何呢?明智光秀又為何要發(fā)動本能寺之變呢?
本能寺之變
天正六年(1578年),北陸的戰(zhàn)國大名上杉謙信去世,同年織田信長在大坂灣以鐵甲船擊敗了毛利水軍,成功阻止毛利軍給本愿寺輸送糧草。在織田信長領導下的織田家日益強大,盡管在這前后還有發(fā)生別所長治、松永久秀、荒木村重等人的謀反,但是總體形勢對織田家來說還是非常有利的。
上杉謙信去世以后,由于他沒有子嗣,養(yǎng)子上杉景勝與上杉景虎(北條氏政之弟)在家內掀起爭奪家督的內亂,武田勝賴在這次內亂中首鼠兩端,導致武田家與盟友北條家交惡。在這樣的情況下,武田勝賴選擇向織田信長低頭,派人給信長送去戰(zhàn)馬等表示臣服的禮品,但是卻被信長拒收。而后武田家又在德川家、北條家的夾擊下節(jié)節(jié)敗退,日薄西山。
天正十年(1582年)二月,武田家重臣木曾義昌叛變,投入了織田家麾下,織田信長發(fā)起聲勢浩大的“甲州征伐”,一舉將武田家消滅。彼時,織田信長已經平定了日本大部,北九州的大友家素來與織田信長交好,但是近年卻陷入與南九州的島津家的交戰(zhàn)中,織田信長寫信給島津義久,要求島津家立即與大友家停戰(zhàn),然后組成聯(lián)軍與織田軍一東一西夾擊毛利家。島津義久回信時承諾會遵守信長命令,在書信里恭敬地稱呼信長為“上樣(主公)”。
四國島的長宗我部元親雖然大有統(tǒng)一四國之勢,但是織田信長的一紙文書卻要求長宗我部家放棄占領的四國土地,僅許可元親保有土佐一國。盡管長宗我部元親拒不從命,但是當織田家組織起討伐長宗我部家的四國軍團后,也不得不服軟認輸(此事與本能寺之變息息相關,下文詳述)。
西國這邊,自羽柴秀吉進入西國以后,毛利家節(jié)節(jié)敗退,勢力大為衰減。這一年因為宇喜多直家病逝的緣故,織田信長命羽柴秀吉提前率領織田軍前鋒西進,救援宇喜多家,同時表示自己將會親自率領大軍討伐毛利家。隨著西國諸多水軍眾的倒戈,毛利家甚至失去了引以為傲的瀨戶內海制海權。
京畿自然不用多說,因為送糧失敗的緣故,本愿寺在天正八年(1580年)開城投降,放棄了大坂御坊,此后織田信長在京畿再無敵手。
而東國這邊呢?北條家除了被織田信長消滅的武田家以外,北條家早在天正八年臣服,上杉家也如風中殘燭一般,在這年接連丟城失地,甚至連謙信辛苦奪取的越中國也被織田軍占領,加上越后國內新發(fā)田家的叛亂,上杉家的勢力一落千丈。余下的以佐竹家為首的北關東眾、伊達家為首的奧羽國眾等等,一直以來都與織田政權交好,贈送信長獵鷹與戰(zhàn)馬(武家內部表示臣服的貢品),早有臣服于織田家的意愿。也就是說,除了上杉家、毛利家、長宗我部家以外,織田信長在日本已經沒有其他的敵人了。
然而就在織田信長春風得意之際,天正十年(1582年)六月二日,信長家臣明智光秀突然率軍包圍了織田信長在京都的宿所本能寺。由于沒有防備,織田信長麾下僅有百余左右的側近,做出一番抵抗之后,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中自盡。
本能寺之變是日本幾百年來的謎團,明智光秀為何要在織田家即將統(tǒng)一日本之時背叛信長呢?當下最流行的市井陰謀論是說明智光秀比較傳統(tǒng),而織田信長熱愛西洋的事務,厭惡佛教、厭惡幕府,甚至想廢掉天皇等等——這當然是不可能的。近年的研究已經表明,織田信長為了取代打壓王室的室町幕府的地位,是個非常尊王的武士。在織田信長建議正親町天皇退位重新開設院廳,恢復既往秩序時,正親町天皇甚至激動地說今后“王家復興有望”。朝廷在室町幕府時代失去的祭祀權、貴族的莊園等等,也紛紛在織田信長的手下重新復興起來。
除此以外,織田家雖然與延歷寺、本愿寺敵對,但是卻與法華宗、一向宗高田派、禪宗妙心寺派等關系友好,說信長厭惡佛教,只怕也是后世的誤會。
那么,明智光秀為何要殺死信長呢?根據當下最新的研究,可能性最高的恐怕就是上文提到的長宗我部元親降服之事。長宗我部元親的妻子是前幕府奉公眾石谷光政的女兒,而石谷光政的婿養(yǎng)子石谷賴辰則是明智家重臣齋藤利三的哥哥。因為這一層關系,織田信長才讓明智光秀負責與長宗我部家的外交。
早年織田信長與阿波三好家敵對時,自然非常重視長宗我部家這個盟友,但是隨著阿波三好家的衰弱,織田信長便想將手伸進四國島,要求長宗我部元親放棄占領的土佐國以外的領地。長宗我部元親自然是不答應,兩家的關系越來越緊張,夾在中間做人的明智光秀也越來越尷尬。
本能寺之變前夕,織田信長曾因為明智光秀收留稻葉一鐵的家臣而大動肝火,戰(zhàn)國時代的大名們?yōu)榱吮WC家臣之間的和睦,是禁止家臣的家臣在各家之間跳槽的。齋藤利三當年雖然也是跳槽到明智家的,但是因為當時的光秀受寵,所以信長沒有追究這件事。等到了這一年,織田信長正欲遷怒明智光秀外交不力時再發(fā)生這樣的事,信長自然不會坐視不理。再者,長宗我部元親一直都對信長的命令持強硬的抵制態(tài)度,這也讓明智光秀認為織田家和平接管四國之事是不可能的。
明智光秀原本就是個地位低賤的足輕而已,靠著信長的賞識發(fā)家,在佐久間信盛被流放以后甚至成為了織田家在京畿的總代官。此時的他嗅到了一絲不對的味道,認為自己已經失寵,即將在織田家內失去十幾年來的奮斗成果,于是對信長產生了怒氣。但是明智光秀不知道的是,長宗我部元親在本能寺之變前夕改變了態(tài)度,表示愿意服軟,但是這封信似乎沒有趕在本能寺之變前送到光秀的手中,導致光秀做了錯誤的決斷。
實際上,織田信長并未想放棄明智光秀,為了避嫌他沒有讓明智光秀參加四國軍團,而是特意讓明智光秀與自己一同出陣西國討伐毛利家,給予其建功立業(yè)的最后機會(討伐毛利家之后織田家只怕再無大的戰(zhàn)事了),但是光秀卻讓信長失望了。
織田信長、信忠父子的上洛時機其實非常偶然,尤其是織田信忠,他本應該與德川家康一同前往堺港游玩,得知信長要上洛后才留在了京都。除此以外,此時近江國等地的織田家臣們有許多都被安置在了武田遺領的緣故,導致織田信長身邊的軍隊人數(shù)非常少,這也是事先無法預料的條件。再加上明智光秀在本能寺逼死織田信長以后才想起來要殺死織田信忠,說明明智光秀的這次謀反根本就沒有經過謀劃。
要知道,此時織田家的家督是信忠而不是信長,并且信長在甲州征伐以后曾下令將天下大事全部交由信忠管理,單單殺死織田信長一人是不足以摧垮織田家的。而織田信忠如果不在京都,或在得知本能寺之變的消息時逃回領地的話,一旦信忠號召家臣勤王,明智光秀的最終結局也只會是死路一條。
除了這些因素以外,本能寺之變后的局勢對明智光秀來說就是一個死局,明智家外無援軍,內無盟友,即便羽柴秀吉、柴田勝家、瀧川一益等織田家軍團長沒能及時趕回,僅僅在京畿待命的由織田信孝(信長三子)、丹羽長秀統(tǒng)領的四國軍團就不是明智軍對付得了的。實際上,在討伐明智光秀的“山崎合戰(zhàn)”中作為主力作戰(zhàn)的正是這一支四國軍團,而非羽柴秀吉的西國軍團。
上述的種種原因都說明了本能寺之變壓根就是一次沒有周密策劃臨時起意的謀反,這也是為什么明智光秀在殺死信長、信忠父子后僅僅十余日就兵敗身死的重要原因。
本能寺之變以后,織田家并沒有立即衰弱,而是進入了由織田信雄、織田信孝兄弟主導、羽柴秀吉、柴田勝家、德川家康等重臣輔佐的“后織田時代”,不過這段歷史的故事,似乎比較適合在下一個主角的故事中細細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