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辭青時,千樹萬樹秋
青凋草白頭,千樹萬樹秋。此刻,宜站在高高的山崗上,向那些曾渲染我們大半年生活的青色草木告辭。

寒露過后,便開始進(jìn)入深秋。
青凋草白頭,千樹萬樹秋。莊稼已歸倉,大地漸蒼?!丝蹋苏驹诟吒叩纳綅徤?,向那些曾渲染過我們大半年生活的青色草木告辭。
深秋登高,是習(xí)俗,多發(fā)生在重陽。至于重陽節(jié)為什么要登高,歷史上有多種說法,有說是為祈福,有說是為辟邪,還有說,是為辭青。
辭青這個詞,出自清代作家潘榮陛所著的《帝京歲時紀(jì)勝》。
潘榮陛曾在皇宮內(nèi)任職。乾隆十年,潘老先生退休后,開始居家寫作,以皇都品匯萬方,逐月記錄一年四季各節(jié)令及其有關(guān)的習(xí)俗、宗教活動、四時鮮果蔬菜食品等事,匯編為《帝京歲時紀(jì)勝》。在《帝京歲時紀(jì)勝·九月·辭青》中,他記道:“都人結(jié)伴呼從,於西山一帶看紅葉,或於湯泉坐湯,謂菊花水可以卻疾。又有治肴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p>
在這里,青已不僅僅是個用來表示顏色的名詞,而成為了一個代詞,代指自然界里的植物,代指那些渲染過我們大地與生活的蓬勃生命——花草樹木莊稼等。青來時,人們爭相出門踏青,嘗青。青離去時,對它行注目禮,說再會,有始有終,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文人的浪漫情懷及對大自然的敬意。然而,單做文人還是不夠的,還要熱愛大自然,與青山草木為友,才會對青滋生出這么一種敬意來,才會記得對它們進(jìn)行辭別。
辭青的方式,有多種。山上的楓葉紅了,大家結(jié)伴去看,是辭青。菊花開了,將菊花撒進(jìn)溫泉水中泡溫泉,也是辭青?;蛘邘暇坪筒?,來到天廣地闊的郊外,痛痛快快地喝上一天,就像與一位老友餞行那樣,只是,這是與青餞行。
在江南,我覺得當(dāng)?shù)厝怂龅囊恍┦?,也可以叫做辭青。譬如,烘青豆。烘青豆是做烘豆茶的原料。寒露前幾日,也即是國慶節(jié)期間,青毛豆長至飽滿。這時,余杭人會抓緊時間將它們割下剝出,制成烘青豆,存儲在豆罐中,用來冬天閑時打茶會,即鄰里間一邊喝烘豆茶一邊話家常。把烘青豆的青,定格封存起來,是對青的珍惜,也是對青的辭別。青色的豆,不僅給人以味道上的享受,更有一些關(guān)于季節(jié)的記憶。
此外,在一些茶山上,有一些老茶農(nóng)會在此時采秋茶。茶樹到了白露至寒露這段時間,又會欣欣然進(jìn)入生長佳期。秋茶味道和淡,有一種獨(dú)特的甘醇與清香,是一些老茶客們所鐘愛的。但因其不及春茶鮮嫩,經(jīng)泡,所以也賣不上價(jià)錢。他們只是采來自己喝,品味自己所喜歡的那種味道。這是秋天里的最后一抹鮮綠。喝秋茶,仿佛是在辭茶,辭青。
秋天在緩緩著陸,青色在逐漸消失,有時,走著走著,就會對那些事物心生戀情,會情不自禁地對落在地上的桂花拍照,對草叢中的喇叭花拍照,對池塘里的最后一朵睡蓮拍照……對秋天里的萬物拍照,我想,這也是一種辭青的方式吧。

秋天來臨時,我也喜歡登高?;蛉ジ浇某绺I?,或者去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站在高高的山頂上,眺望正在變得斑駁的古老的良渚大地,看云天相接處的云卷云舒,看白鷺飛起又落下,看白了頭的蘆葦在風(fēng)中颯颯,看草木一歲一枯榮,想人間的遇與離。
青,隱進(jìn)了歲月,像掉進(jìn)了一個黑洞,它帶走了我們在那青色的背景下所經(jīng)歷的事情,青凋謝了,大地上便只剩下一些思念的風(fēng)在東奔西跑。我站在高高的山崗上,想念那些青色的歲月,也想念曾經(jīng)在生命中走過的一些人。(桑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