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影院冷門佳作《無罪謀殺》:謀殺是理性事實,無罪是歷史救贖

今天詳細聊一部目前院線上映的冷門佳作。有多冷呢?電影5.14號上映,5月9日我就提前專場看了這部電影。冷到看后8天,我都沒想起來發(fā)影評。哈哈哈,開個玩笑,之前是發(fā)了電影短評的,但這部電影值得專門寫一篇影評,好好聊一聊。

說的這部電影正是《無罪謀殺:科林尼案》。
口碑與票房,向來不同步
今天是電影《#無罪謀殺# :科林尼案》上映第4天,排片只有不到2%,票房總共300多萬。跟同檔期上映的同樣是犯罪題材的《人之怒》的1.22億票房、15%的排片相比,真是一部冷門電影了。但《無罪謀殺:科林尼案》的口碑是5月上映的影片里最好,豆瓣評分 7.7分。除了重映的《指環(huán)王》在新上映的電影中是口碑排第一的。

但在電影市場口碑與票房,向來是不太同步的。如此低的票房但又有著最高的口碑評分,稱其為五月冷門佳作,也是實至名歸了。
謀殺是理性事實,是司法的不公。
無罪是人性同情,是歷史的救贖。
無罪的話為什么還被定性為謀殺呢?如果真是謀殺的話為什么會無罪呢?在看電影之前,我跟大家一樣對電影片名充滿好奇和不解。
電影還在上映中,所以盡量在不劇透的情況下說下電影故事。
初出茅廬的新人律師也就是男主,被法庭任命為一起公訴刑事案件的嫌疑人的辯護律師。當男主正在為自己開始律師生涯而開心時,發(fā)現(xiàn)被害人是自己兒時好友的爸爸。同時受害人還是當?shù)刂倘?、慈善家。而原告律師還是男主角的學校導師。

就是這樣一起原本看似蓋棺定論的案件,背后卻牽扯著多段歷史故事、司法事件,從而事態(tài)逐漸扭轉,觀眾對案件和多個人物的喜厭看法也隨之發(fā)生180度地轉變。電影就這樣讓我們跟隨這位新人律師的視角一步步逐漸逼近真相,直到電影的最后揭曉答案。
而電影最后當觀眾正在思考法官究竟會怎么判罰時,電影卻再次出現(xiàn)了意外和故事高潮。
個人對這部電影的理解是,被殺害的老人邁耶,與其說是被謀殺,不如說是借科林尼之手“自殺”。我相信他慈祥善良的老人形象是真實的,這樣的結果對他自己來說是種懺悔和解脫。
而科林尼最后的選擇,可能他自己已經預知到了判罰結果。或者說那時候結果對他已經不重要了。他的選擇是種對家人的告誡和釋懷。
最后的判罰結果或者說整部電影,是對歷史的一種反思、救贖。

這部電影熱度不高, 不只是沒有明星演員沒有宣發(fā)活動。在這個短視頻火熱,一切都是快餐式的直給的年代。像《人之怒》這類開門見山、暴力直給的類型風格電影,顯然更符合市場規(guī)律,更受影迷的歡迎。而《無罪謀殺:科林尼案》這種抽絲剝繭、逐漸揭開迷霧的慢慢道來的敘述風格,需要靜下心來慢慢看,票房注定大概率是不會太高吧。
有歷史反思的現(xiàn)實意義,又有電影工業(yè)的商業(yè)品質
雖然是揭露德國二戰(zhàn)罪行的一部電影,但這部電影不是片中歷史事件發(fā)生地和受害者意大利、法國兩個國家所拍攝的,而是部德國拍攝出品的電影。不是法國意大利的控訴,而是德國的自我檢討書。

電影《無罪謀殺:科林尼案》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故事。原著《科里尼案件》是德國的暢銷小說,在這部小說出版幾個月后,德國司法部長宣布成立一個歷史調查委員會,可以說“科林尼案”的出版改變了德國國家的立法。
德國對二戰(zhàn)的反思和對那段歷史的認錯態(tài)度,一直被國際社會認可和肯定。值得二戰(zhàn)的另一個主動發(fā)起國、侵略者,我們的一個鄰居好好學習下。

電影中的人物刻畫的非常細膩、立體。故事很吸引人,很容易把情緒帶入。根據劇情的逐漸展開,短短2個小時卻對劇中多個主要人物的喜惡看法逐漸發(fā)生了180度的翻轉。
電影最后結尾時跨時空的交流對話,非常的溫情。像是一種彼此互相的致敬。
總的來說,《無罪謀殺:科林尼案》是非常值得細細品讀的電影。尤其推薦法律、司法相關專業(yè)、從業(yè)的小伙伴觀看這部電影。